非正式学习新模式

2015-05-30 22:23徐平平
中国校外教育(下旬) 2015年13期
关键词:非正式学习建构主义

徐平平

摘要:20世纪60年代中期,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大力倡导下,终身学习成为一种崭新的教育理念。据调查,人们在工作中习得的知识有80%来自于非正式学习,而人在其一生中习得的知识也有80%甚至更大的比重来自于非正式学习。伴随着非正式学习研究的兴起,场馆学习的研究亦成了众多研究者关注的焦点。它利用场馆中的实物模型,图片及文字说明,借助支持工具构建出一个结构化的学习内容,而受个体经验、物理因素以及社会环境这三个方面的交互作用,又呈现出一种非结构化的学习方式。

关键词:非正式学习 场馆学习 建构主义

一、场馆学习的概念及本质特征

场馆学习(museum learning),指发生在各种与科学、艺术、历史等相关的公共场所中的学习形式,这些场所包括博物馆、科技馆、美术馆、园林等。它是一种重要的非正式学习模式。长期以来,学校教育给学生带来的是固定的上课场所,以及早已被划分好的科目门类。而老师讲授学生听讲的这种教学模式也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倦感。而兴起的场馆学习能给学生带来新奇和真实的体验。

1.情境性

建构主义强调学习发生在真实的情境中,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内化知识。而场馆无疑是经过精心设计的,具有明确主题的真实场景。这里的情境包括场馆的内部装饰、灯光、展品以及其他多媒体设备。学习者在这种环境下可以感受到不同感官的体验,文字和图片是视觉上的体验,媒体影像或专业人士的讲解是听觉方面的体验,有些场馆还有触觉方面的体验,例如科技馆的模拟电流、艺术馆的陶瓷制作等。这都极大程度的丰富了学习者感官上的刺激,从而对学习内容有更深刻的体会和理解。这是传统课堂难以实现的特点。

2.自主探究性

场馆学习是一种非结构化的学习方式,对学习者而言具有自主性和开放性。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选择,对自己感兴趣的方面进行深入探究,个性化选择的同时也培养了学习者积極探索的良好品质。在传统课堂中,学习者必须按照要求,划老师所讲的重点,看老师强调的内容。在场馆学习中真正能做到以学习者为中心,自主探索科学知识。

3.互动性

场馆的观众一般是以家庭为单位,或者结伴而行,或者是学校集体组织,即使是个人参观也会和场馆中其他参观者或工作人员产生互动。学习者在参观的过程中不再是一种个人行为,更像是一种社交活动。这样的互动不仅对学习展品知识有帮助,还可以培养社会交往能力。俗话说“三人行,必有我师”,学习团体中的每个成员既可以是学生也可以是老师,这时教与学的界限已经不是那么明显,角色的转换也会使学习过程变得生动、有趣。此外,如果学习团体是有任务分工,那么团队协作能力也会得到很大的锻炼。

二、场馆学习支持工具:学习单

1.场馆学习单的定义和特征

“学习单”一词由英语单词Worksheet翻译而来。目前,关于“学习单”的定义并未统一,国内对“学习单”这一概念的理解主要依据辛治宁(助理研究员,台湾国立历史博物馆)的研究。孟庆金(2004)概括了十多种有关“学习单”的定义,并对其做出了基本定义:学习单主要是博物馆为协助教师或家长指导学生观众而设计的引导参观、自我学习的教育资料,也可以针对一般观众进行设计。

由于学习单的呈现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这决定了它特征的多样性。它既可以以某个知识点为主,也可以由某个主题展开,既可以是单页的,也可以是成册的,形式不拘一格。但其核心特征是“以参观者为中心”,强调参观者的主动性,注重参观者与实物的直接观察与接触。美国旧金山探索馆的前研究员Sue Allen通过对参观者行为的一系列研究得出:遵循以参观者为中心的原则,既能满足参观者娱乐和自由探索的需要,同时,也能有效地发挥场馆的教育职能,使参观者获得一定的科学知识。

2.场馆学习单的作用

王美等(2007)在上海市二期课改研究型课程实施的背景下,针对上海工艺美术馆,设计了《确定考察主题》《计划现场活动》等4份学习单作为学习支架,有效促进了中学生集体性主题调研活动的开展。钱岩,常娟等使用5份“探索与发现”中国科技馆B厅“数学之魅”展区的学习单,针对使用感想进行了问卷调查报告,探究了参观学生对学习单的认可程度、学习单所发挥的作用等。鲍贤清以上海科技馆为研究场所,探究了学习单设计的有效策略,并设计出家庭参观学习单,以研究其对场馆学习的影响。通过对现有研究的总结,场馆学习单的作用主要如下:

(1)节省人力资源,优化展品解读

随着素质教育和终身教育理念的深入人心,以场馆为代表的多样化学习方式走进了民众的视线。在走进场馆时,参观者不再仅仅满足于场馆的休闲娱乐功能,因而对引导员的需求量与日俱增,这和场馆有限的人力资源形成了不可避免的冲突。学习单的有效运用能够在最大程度上解放场馆的人力资源,它能为观众建议参观路线,突出意义重大的展品,对展品做适当的简介,能起到优化展品解读的作用。

(2)建立情境学习,促成有效学习

学习单在设计时注重人、展品、环境三者之间的两两交互,让参观者更容易理解展品内容和主题,从而实现展馆建立的具体情境下的有效学习。学习单可以帮助参观者自主选择、自我导向,为参观者提供适当的背景知识,并设置提示激发参观者的探索发现动机,从而很好的将外部的直观的物理环境内化成参观者自己的知识。结合学习单的场馆学习加强了学习者的自主性,激发了学习热情,培养了探索能力,同时彰显场馆的教育价值。

三、场馆学习的理论基础

1.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理论

建构主义,作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发展而来的一支,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其思想来源复杂,流派众多。在诸多研究者的推动下,建构主义以其深刻性和革命性给予学习理论以全新的解读。建构主义关注学习者的内在特性,认为知识的获取以学习者已有经验和内在表征方式为基础,强调在真实情境中通过人与人、人与环境的互动主动对知识进行意义建构。建构主义的兴起和发展,改变了人们对学习的理解:学习是在一定学习情境中进行的,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是: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不同于传统的学习环境,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具有情境性、社会性和交互性的特点。

随着建构主义理论的深入人心,一些学者尝试运用建构主义理论,来解释场馆学习的特点和过程:作为学习的主体,参观者是积极主动的建构者,而对于知识的理解,则是参观者与真实的物理环境和社会环境互动的结果。在不断实践与总结的过程中,研究者发现,建构主义理论能够很好地解释场馆学习的内在机制,并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认同。

2.学习支架理论

支架(Scaffolding)原是建筑行业的术语,又称“脚手架”,是建筑楼房时施予的暂时性支持,当楼房建好后,这种支持就撤掉了。“脚手架”的概念类似于维果斯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学习者如果要突破最近发展区就需要外界的帮助,而这种暂时性的帮助就称为“脚手架”。美国伯尼·道奇博士,将学习支架分为接收支架、转换支架和产品支架三种形式,并对这三种支架形式进行了具体的定义和分析,分别总結了其经典类型,这对于学习支架理论的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现实情况中,什么时候为学生提供支架,什么时候撤去,这些问题都值得教育工作者深思。其中,学习支架搭建的适时性、个性化和渐退性原则得到了研究者的普遍重视。陈琦等在研究中指出,支架的搭建应分析学习者在这种学习环境中可能会有什么样的需求,在提供相应的需求支架后,要保证外界的支架根据学习的推进而逐渐撤消,让学习者慢慢独立探索,最终完成整个学习活动。

四、结语

场馆学习作为全新的学习模式有其特有的优势,同时也符合非正式学习的浪潮。但是目前我国的场馆资源还很有限,针对场馆学习的实践研究还没有那么深入,如何普及和推进这种学习模式还亟需后续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孟庆金.学习单:博物馆与学校教育合作的有效工具[J].中国博物馆,2004,(3):15-19.

[2]Sue Allen.Designs for Learning:Studying Science Museum Exhibits That Do More Than Entertain[J].Science Education,2004.17-33.

[3]王美.基于设计的研究——以高中研究型课程“人·建筑与城市”为例[J].开放教育研究,2007,13(2):82-88.

[4]钱岩,常娟,邵航,等.利用学习单开展的一次馆校衔接教育活动的调查报告[J].科学之友:下旬,2011,(7):1-3.

[5]鲍贤清,毛文瑜,王晨,等.场馆环境中介性学习工具的设计与开发——以上海科技馆学习单设计研究为例[J].中国电化教育,2011,(10):40-47.

[6]邓静,赵冬生.再探学习支架[J].上海教育科研,2008,(9):65-67.

猜你喜欢
非正式学习建构主义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计算机教育
借鉴建构主义思想培养财会专业人才
非正式学习研究现状及趋势分析
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碎片化学习研究
三本院校英语专业教师职业发展研究
交互式博物馆学习单的设计与开发
基于微课的移动学习系统及其学习模式研究
专业发展视角下的中小学教师非正式学习策略
建构主义学习设计六要素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在医学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