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展外语人才培养的生态化教学体系构建研究

2015-05-30 22:23李玉华
中国校外教育(下旬) 2015年13期
关键词:人才培养

李玉华

摘要:会展外语教学的生态化是教师、学生、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等生态因子的优化整合。从教育生态学视角出发,运用教育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分析了现行会展外语教学中的生态失衡现象,在此基础上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教学改革、教学评价体系四个方面构建了会展外语人才培养的生态化教学体系。

关键词:会展外语 人才培养 生态化教学体系

随着国际交流合作的日益频繁和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速,会展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日益彰显。近几年来,我国会展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与国际接轨,会展经济已然成为国民经济的助推器和新亮点,同时也成为衡量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国际化进展程度的显著标志。然而,我国会展业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这种差距主要根植于会展专业人才的数量和素质的差异。随着会展业的迅猛发展,许多高校均新开设了会展专业,会展外语则逐步成为会展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然而,从目前现存的会展外语教育现状来看,我国会展外语人才培养尚处于起步的探索阶段,在课程设置和专业培养方面均存在诸多问题,如何突破会展经济发展的瓶颈,培养既能娴熟地操作会展业务,又能运用外语进行有效交际的会展外语人才是会展外语教育当前面临最为紧迫的任务。因此,本文从教育生态学的全新视角来研究会展外语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剖析现存教学体系中的生态失衡现象,構建会展外语人才培养的生态化教学体系,成为将高校会展外语教学体系改革推向纵深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教育生态学理论

“生态学”概念,是由德国生物学家E.Haeckel于1866年首次提出,是指研究生物体与其周围生存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其后,生态学理论的影响逐渐扩大,并从纯粹的生物学研究渗透到人文、社会科学等各门学科领域。1976年,“教育生态学”这一概念首次正式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院长克雷明(Cremin,L、A.)在其所著的《公共教育》一书中提出。教育生态学是教育学和生态学相互渗透、相互结合的一门新兴学科,它依据生态系统、生态平衡等生态学的原理和机制,研究各种教育活动、现象及其成因,进而掌握教育发展规律,揭示教育的发展趋势和方向。在教学活动这个生态系统中教师、学生、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都可看作是这个系统中的生态因子,各自具有一定的生态位。这些生态因子之间有机结合,相互作用和影响,形成稳定的生态结构。因此,全面分析教学生态系统中各个生态因子之间的关系,使得这些生态因子以及诸多生态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都能达到最佳的和谐平衡状态,我们方能构建较为合理的生态教学体系,进而实现有效的教学活动。

二、会展外语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中的生态失衡现象

生态平衡原理是生态系统应遵循的重要规律,是指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与环境之间、生物个体与种群之间,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使他们相互间达到高度适应、协调和统一的状态。在现行的会展外语教学体系中存在着诸多不和谐的非生态现象,致使会展外语教学成效欠佳,分析并认识这些非生态教学现象对于构建会展外语教学生态体系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1.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间的失衡

会展外语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够熟练地运用外语来从事会展调研、会展策划、会议与活动管理、现场运营管理,特别是要培养学生在外语环境下从事国际性大型会展项目的运作能力。该教学目标除了要求教师对学生的会展外语基本技能进行系统的讲授和训练之外,更为重要的是要求培养学生应用会展专业知识进行实际操作的能力,帮助学生最终具备运用外语进行会展活动的实际工作能力。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过于强调外语作为“工具”的作用,一味地给学生进行外语的各种语言技能和基础知识的讲解,而忽视了会展专业技能知识的讲授。在这种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失衡的教学现状中培养出的学生虽然能用外语进行简单的常规交流,但在会展组织与策划、会展营销等应用领域却缺乏实施能力。

2.课堂理论教学和课外实践教学间的失衡

会展外语专业不仅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更要求学生具备会展活动运作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组织协调能力、沟通能力、创新能力等实践能力。因而,实践教学是会展外语教育中至关重要的关键环节。然而在当前的会展外语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都偏重于会展专业理论知识的讲授和学习,轻视会展外语的实践教学活动。所以,即使专业实习在时间很有保障,但基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存在,会展外语实践教学大多只是走马观花式的实习,难以深入。这种课堂理论教学和课外实践教学间的失衡导致了教育生态中的“花盆效应”,直接影响到会展外语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具备。

3.教学方法单一化、静态化与语言多元化、动态化间的失衡

会展外语课堂是一个可变的动态生态系统,课堂生态主体间,即教师和学生间互动的方式也是多元化的。生态主体间有机联系,并通过信息的相互传递来共同维护和协调课堂教学活动的有序和高效进行。但就目前会展外语教学方法而言,由于会展外语教学基本由专业外语教师兼任,教学方法难免承袭了专业外语的篇章翻译和语法讲解为主的教学特征,缺乏将外语和会展知识相结合的教学能力,课堂教学基本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教学”。这种教学方式使得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偏离了其学习主体的地位,违背了课堂教学的生态系统规律和言语习得规律,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难以创设多样化的模拟会展情景,让学生在模拟的会展环境中掌握会展外语技能,巩固和拓展会展运作的专业知识。

4.教学评价体制与教学目标间的失衡

会展外语是一种围绕展事活动而使用的特殊用途外语,其教学目的就是让学生将外语应用于会展策划、会展组织与管理、展览接待与招商项目等商务活动中。但现行的会展外语教学评价体制还是以国家外语等级考试为指挥棒,其结果是否通过外语等级考试成为评判会展外语教学效果的主要标准。这种和教学目标不相符合的评价体制要求会展外语专业学生必须花费大量时间备考外语等级考试,而在会展专业知识学习方面则无力顾及,这将直接导致会展外语语言技能低下和会展实际运作能力缺失。

三、会展外语人才培养的生态化教学体系建构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得知,会展外语人才培养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着诸多教学生态失衡现象,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会展外语教学体系向着“稳定化、和谐化、系统化、整体化、均衡化”方向发展。因而,构建生态化的会展外语教学体系势在必行。本文依据整体、联系与平衡等原理,针对会展外语教学生态失衡现状,对会展外语教学中教师、学生、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与手段等生态因子进行最优整合,以期构建会展外语课堂教学的“生态场”,实现会展外语教学生态体系的和谐共生。

1.会展外语课堂教学内容的生态构建

运用限制因子定律,设置会展外语教学内容。所谓限制因子是指,当生态因素缺乏时,或在低于临界值,或超过最大忍受度的情况下,这种生态因素就会起限制的作用。该生态学原理和教育学相结合,成为教育生态学的一个重要定律。会展外语是会展和应用语言学相结合的一门学科,其学科特点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听、说、读、写、译”五项基本语言技能,还必须掌握扎实的国际会展专业知识,同时还需具备从事会展活动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因此,从会展外语教学内容来看,会展外语基本语言技能、会展专业知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可视作一个整体的会展外语教学内容的生态系统,并成为教学内容生态系统中的三大主要生态因子,这三个生态因子都有可能成为限制因子或非限制因子,直接影响和制约着会展外语教学内容生态系统的平衡性。因此,教师在对会展外语的教学内容进行设置和选取时,一定要符合各个生态因子的生态位,即:对会展外语基本语言技能、会展专业知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该三个教学内容板块在整个教学内容生态体系中的各自定位和作用要有科学的认识和有效的把控,在对教学内容的预设中要考虑到生态平衡,一旦有失衡现象发生,必须立刻明确教学内容生态系统中的限定因子,通过生态主体的调整,变限制因子为非限定因子,使它们达到和谐与平衡,进而获得使学生能够运用外语熟练有效地运作国际会展活动的教学效果。

2.会展外语课堂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生态构建

从系统的、动态的生态学视角来看,课堂教学应是课堂生态主体间信息和情感的多元互动。会展外语是一种围绕展事活动设置专门用途外语,其教学符合外语教学的一般规律但又更加侧重和强调会展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实践。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得改变现存的由教师单向、线性地进行语言基础知识讲授的教学模式,推行真正意义上的“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教学形态,倡导情景化和合作化学习相组建的一种立体化生态教学模式,同时在会展外语任务型教学活动中有机结合多媒体教学平台等多样化的现代化辅助教学手段,进而使得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能动性能得以充分发挥。第一,采取交际教学法,即在课堂上设置多样化的交际背景,通过角色扮演、案例分析、问题探讨,实景模拟等方法使教学过程情景化、交际化,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互动式学习机会,让学生在虚拟的情景中理解和运用会展外语专业知识和技能。第二,采用任务型教学方法,即教师以展览和会议为两条主线,将教学内容分解成多个任务板块并制定任务模块的教学目标,学生则根据任务目标制定任务计划,并有步骤地完成学习任务,实现研究性的自主学习。第三,采用合作式教学方法,在该种教学模式中,不论教师还是学生均是重要的教学活动参与者,教师与学生间、学生与学生间有机结合,相互紧密协作,既能为学生的会展外语知识的构建提供机会,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性。

3.会展外语实践教学方法的改革

会展外语是实践性很强的应用专业,为了从根本上改变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失衡的教学现状,我们必须深化实践教学改革。首先,应增加校内会展外语实训课时,模拟会展策划、组织、设计、观看和交易等系列会展活动。其次,学校应和专业的展览企业、重点展览馆、专业的广告策划公司、公关公司等联合,进行产学研合作,建立教学实践基地,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类型和規模的会展活动,让学生在使用外语处理会展相关事务的过程中,提高会展专业外语知识运用能力和运用会展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课堂所学专业知识、技能和实际工作需求的无缝对接,进而有效地破除教育生态中的“花盆效应”。

4.会展外语教学评价方式的生态构建

教学评价不是教学目的,而是一种激励学生健康成长与持续发展的方法和手段。生态化教学评价观认为发展是一个不断生成的过程,期间应关注和尊重个体发展的差异性,倡导对评价主体、评价内容和评价方式进行全面综合地把控。会展外语是一门专业性、实践性很强的交叉学科,而目前现行的以外语级别考试作为指挥棒的会展外语教学评价方式是典型的终结性评价,其评价方式单一,评价内容不全面,评价主体缺失,不能全方位动态地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综合评价。因此,会展外语教学评价体系应采取“评价主体多极化、评价内容多元化、评价方式多样化”的多元化生态评价方式。具体来说,就是让“同学”和“自我”加入评价主体中,优化多元主体评价,建立自评、他评、互评相结合的生态评价群落。在扩大评价主体范围的同时,我们也要细化评价内容,实现评价内容的多元化,会展外语人才的能力不应只限于双语间的语言转化能力,还应该包含会展专业知识、会展礼仪、跨文化交际能力、良好的会展职业服务意识等。在对多元的评价内容进行评价时,我们可采取新型的会展类外语专业等级笔试考试和在实践中将外语应用于会展策划、会展组织与管理、展览接待与招商项目等商务活动中的口语考试相结合的多样化的评价方式,进而对会展外语专业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和实践技能分别进行针对性的有效评价。

四、结语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以及我国新一轮更高水平的改革开放的实施,必将带动我国会展业向更高层次发展。我们要顺应潮流,积极地创建一个整体的、多样性的、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的会展外语人才培养的生态教学体系,最大限度地提高会展外语的教学质量,这样才能为我国会展业培养优秀的复合型涉外会展人才。

参考文献:

[1]李训贵,张晓琴.教育生态化与高等教育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04,(10):43

[2]陈岚.高职会展英语现状分析及对策[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7):139—141.

[3]王存荣.教育生态学视角下的行动导向教学[J].教育探索,2010,(9):41-41.

[4]陈净.基于生态学视角的英语课堂[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09,(12):128

基金项目:

长沙市科技局科学研究项目,编号:K1407039—41;

湖南省情与决策咨询研究课题项目,编号:(2015BZZ147)。

猜你喜欢
人才培养
情景教学法在酒店管理专业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新时期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探究
基于“创业岗位”需求的新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从美术创作论人才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高校全员育人的三级管理体系新探
交通管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完善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