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就业导向的国际服务贸易课程的教学改革模式探究

2015-05-30 22:59陈洁梁向东许潇潇
中国校外教育(下旬) 2015年13期
关键词:就业教学改革

陈洁 梁向东 许潇潇

摘要:国际服务贸易的快速发展对国际服务贸易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培养熟悉国际服务贸易的应用型、外向型、复合型人才,国际服务贸易课程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关键词:就业 国际服务贸易课程 教学改革

随着开放型经济的深入发展以及国际产业结构的迅速调整,国际服务贸易异军突起,在国际经济往来中的重要性日益增强。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国际服务贸易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2015年2月14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服务贸易的若干意见》,指出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是扩大开放、拓展发展空间的重要着力点。虽然国际服务贸易的快速发展对其专业人才有着强烈的需求,但本专业的大学生却面临就业困难的窘状,这与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不合理有关。为培养熟悉国际服务贸易的应用型、外向型、复合型人才,服务贸易课程的教学应与社会实际需求相结合,更新教与学的观念,转变教与学的方式。

一、国际服务贸易人才应具有的基本能力

(一)具有国际化的语言能力

中国加入WTO后,经贸发展逐步融入全球一体化格局。作为企业间开展国际交流的工具,国际通用语言在国际市场上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尤其在国际服务贸易中,掌握国际化语言是国际服务贸易人才必须具备的技能之一。以语言为载体不仅能增强国内外企业的联系,而且有利于提高交流的质量。当前,英语已经成为全球使用最广泛的语言之一,作为国际服务贸易信息传达的主要媒介,其越来越受到国内外服务贸易企业的重视。除此之外,随着中国对外交流活动的增加,小语种在国际服务贸易中的应用越来越频繁,小语种人才对服务贸易企业的重要性日趋凸显。因此,国际服务贸易人才应具备良好的国际化语言表达能力,不仅能进行国际商务的听说,而且能直接与外商进行服务贸易磋商及合同签订。

(二)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

从专业知识背景来看,国际服务贸易人才不一定是具体服务行业的专业人才,但必须具有较强的国际服务贸易专业知识。熟悉国际服务贸易的基本理论、国际服务贸易政策;掌握国际服务贸易法律、国际服务贸易规则和惯例、国际承包与劳务合作;了解当前国际服务贸易现状及未来发展前景等。运用这些专业知识帮助企业应对服务贸易纠纷,维护企业权益。

(三)具有良好的业务水平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国际服务贸易企业在招聘时往往倾向业务水平突出的专业人才。一方面能较快地融入工作环境,为企业更快的创造经济效益,另一方面能节约业务培训时间,为企业节省成本。鉴于此,国际服务贸易专业的学生应将所学的专业知识和基础知识融会贯通,加强实践训练,提高独立分析和解决国际服务贸易领域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具有較强的综合素质

当前国际市场呈现信息化、技术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国际服务贸易人才除了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之外,还应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身心素质、创新能力等。根据近百家服务贸易企业的调查可知,将近80%的企业非常重视就职者的职业道德,员工较好的职业道德是企业做大做强的基础。另外,身心健康、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和适应能力也是服务贸易人才需具备的素质。当然,国际服务贸易人才还应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根据国际形势,探索新路子、开拓新市场。

二、国际服务贸易课程人才培养中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理念陈旧

随着国际服务贸易规模稳步增长,国际服务贸易学科发展越发重要,但国际服务贸易课程的教学理念依然比较落后,主要表现为无法主动服务于国家战略的调整、不能体现学校办学的优势特色、缺乏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等。这不仅导致学生无法把握国际服务贸易的热点问题、难以及时了解专业的前沿知识,而且使得人才培养缺少特色性和高端性。

(二)教学模式单一

尽管我国正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强调教育的有效性,但是大部分地区的高校仍然采用单一的讲授型教学模式,以老师讲解为主,学生被动地听。对于即将面临工作的大学生来说,采用传统的灌输式课堂教学模式是不可行的。国际服务贸易课程有较多的概念、理论、政策等抽象知识,一味地灌输知识既不利于学生理解,也不利于学生将课本知识有效地运用于适当情境,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难以达到教学的预期效果。

(三)教学内容重理论、轻实践

国际服务贸易专业许多课程都强调国际化,但是,专业人才真正走进国际市场并获得竞争力的关键是将相关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实践才是真正的落脚点。然而,在教学内容上,重理论、轻实践是国际服务贸易专业相关课程的共同问题。很多高校的服务贸易课程教学中理论知识比重大,实践知识比重小甚至几乎没有,缺乏相对应的实务实训。

(四)师资队伍不完善

从我国高校的现状来看,中青年教师已成为教师队伍的主要力量,40岁以下专任教师已经成为教师队伍的主体。尽管国际贸易服务课程的教师结构队伍年轻化有助于高校人才梯队的建设,但是大多青年教师是毕业后直接进入高校工作的,实践经验有限,加之具有外语能力和国际服务贸易专业知识的“双优”教师短缺,难以对学生进行国际化培养。

三、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国际服务贸易课程的教学新模式

(一)更新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更新对人才培养具有指导作用,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国际形势和国家发展战略,及时更新国际服务贸易的教学内容;利用学校人才培养优势,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增强学科专业的特色性;参照教育部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国际服务贸易课程,以此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国际服务贸易人才。

(二)采用“双向”教育模式

在就业竞争激烈的大背景下,许多学生会愿意自主的去吸收对自己就业有用的知识。因此,老师应从知识灌输者转为知识引导者。增强与学生互动,提出具有现实意义的经济实例与学生探讨,启发学生的创造力,发散学生的思考力,锻炼学生解决问题和应用知识的能力。

(三)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国际服务贸易课程的教学应该本着“为企业服务,适应市场需求”的原则展开,加强与企业合作,安排学生到服务贸易行业实习,模拟真实的就业环境。此外,为了更好的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学校应成立专门的服务贸易课程实验基地,以便为学生提供真实性的专业操作平台,做到理论与实践的平衡,做好就业前的实际操作准备,以此提高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

(四)实行课程教师的再教育

学生对服务贸易课程的认知不够通常与课程教师水平有限有关,因此,应加强课程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再教育。一方面,鼓励课程教师“走出去”进行实地考察学习,增强与企业相关管理人员的沟通交流,丰富教师实践性知识。另一方面,积极引进国际服务贸易精品远程课程,邀请专家学者、骨干教师、知名企业家、相关政府部门进行国际服务贸易课程改革的交流,提升课程教师教学水平、改进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效果。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研教改课题:经济学参与式教学方法的应用实践研究。

猜你喜欢
就业教学改革
浅议民办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工作
高职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对策研究
技工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浅谈高校辅导员的就业指导力
如何指导大学生提高面试技能
内蒙古自治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及对策研究
中职学校“生本课堂”的调查研究与实践
高校三维动画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