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静判断,明辨是非

2015-05-30 10:48李芳菲
作文与考试·初中版 2015年11期
关键词:子罕璞玉周敦颐

李芳菲

《资治通鉴·周纪》有言:“不察事之是非而悦人赞己,暗莫甚焉。”即不辨别事情的是非,而只喜欢别人称赞自己,世上的确没有比这更糊涂的人了。此言启示我们面对他人的阿谀逢迎,应冷静判断,明辨是非,不为其悦耳之言所蛊惑和利用。除了拒绝阿谀奉承,面对珍宝之诱惑、案情之黑白、为官之原则等,也都需要善于判断的明眸和执着于公正的准则。本期,我们将讲述几则相关的古人故事,看看他们是如何“大丈夫行事,论是非”的。

子罕守廉,拒收宝玉

《春秋左传·襄公十五年》记载,子罕是春秋时代宋国的司城(掌管工程的官),又名乐喜。一日,宋国有个人得到一块璞玉,想把它献给子罕。子罕不肯接受。于是献玉的人说:“我已经拿给玉工鉴定过了,玉工认为它是宝物,所以我才敢进献给您呀!这是宝玉呀,最适宜给君子做用具,留给我们地位低下的人是不合适的。”

子罕回答:“你把美玉当作宝物,我把不贪图财物的这种操守当作是宝物,如果把玉给了我,那么我们两个人就都丧失了宝物,不如咱们各自持有自己的宝物吧!”

献玉的人仍不罢休,跪拜着诉求:“小人如果带着宝玉,是不能安全地走过乡里的,把宝玉送给您,我就能在回家的路上免遭杀身之祸了。您还是收下吧!”

于是,子罕把献玉人安置在自己的住处,请一位玉工将那块玉雕琢好,又替献玉人将玉卖掉,再将卖玉的钱交给了献玉人,令他富裕、安全地返回了家乡。

素材解读:宝玉确实是宝,但是,献玉人以“璞玉”为宝,子罕以“不贪”为宝。可以说,“宝玉”是“物质之宝”,“不贪”是“精神之宝”。子罕的可贵,不在于他鄙视宝玉,而在于他能够分清是非,不受人攀附,固守情操,不为利动。

适用话题:精神财富;固守情操;婉拒;明辨是非……

孙登比丸,释放无辜

孙登,字子高,孙权的长子。黄龙元年,孙权称帝,立孙登为皇太子。《三国志·孙登传》记载,孙登多次劝谏孙权,对时政多有匡弼,镇守武昌时,处理政务谨慎得体。

孙登有时去射猎,每当经过田间小路时,常常远远地避开百姓的良田,从不践踏庄稼。每到想停顿休息的时候,又选择空地而憩,从不扰乱百姓。

有一次,这位仁义的太子骑马打猎时,忽然有一颗弹丸从他耳边擦过。身边的侍从立即进行搜查,恰巧看见一个人手持弹弓,身佩弹丸,都以为就是他射的,就将此人拖到了孙登面前。那个人却极力申辩,不承认是自己所为。于是,侍从就要打他。孙登阻止了侍从的鲁莽之举,命人找来差一点儿伤到他的弹丸,经过一番比对,发现被抓之人佩带的弹丸要远远小于那颗弹丸。最终孙登释放了被抓的无辜之人。

素材解读:孙登在手下欲棒责手持弹弓、身佩弹丸之人时,及时阻止,并明察秋毫,可见,孙登是个能冷静判断、明辨是非的人。此外,北宋监察御史包拯善断冤案,也是明辨是非的典范。

适用话题:贤能;仁爱;明辨是非;公正……

敦颐争辩,维护公正

《宋史·周敦颐传》记载,周敦颐,字茂叔,号濂溪,原名敦实,因避讳英宗皇帝旧名而改为敦颐。由于舅舅龙图阁学士郑向的推荐,做了分宁县的主簿。

分宁县有一件案子拖了很久不能判决,周敦颐到任后,只审讯一次就弄清楚了。县里的人吃惊地说:“老狱吏也比不上啊!”

后来,部使者推荐他,调任他到南安担任军司理曹参军。有个囚犯根据法律不应当判决死刑,转运使王逵想重判他。王逵是个残酷凶悍的官僚,大家没人敢和他争,周敦颐一个人和他争辩,王逵不听,周敦颐就扔下笏板回家,打算辞官而去,说:“像这样还能做官吗?用杀人的做法来取悦上级,我不做!”王逵明白过来,于是,这个囚犯也终免于一死。

素材解读:在周敦颐心中,坚守正义是人间正道,谄媚权贵是大“非”,万不可取。他为死囚争得正义,也为自己赢得了清廉。周敦颐曾创作脍炙人口的散文《爱莲说》,他在文中描写了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形象,而具有如此高洁品性的莲恰恰就是周敦颐的化身。

适用话题:坚持原则;不媚权贵;维护正义;据理力争……

猜你喜欢
子罕璞玉周敦颐
人何以成圣?——明清《濂溪志》中的周敦颐
子罕不受玉
子罕不受玉
锲而不舍
周敦颐赏莲图
精琢多姿 盛世传承
深山中的璞玉,最美小山村
夏,立夏的夏
年,新年的年
子罕却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