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态治疗应用于新生儿黄疸患者中的价值研究

2015-06-07 02:00金志恒
中国医学创新 2015年2期
关键词:蓝光黄疸胆红素

金志恒

临床上,新生儿黄疸是一种新生儿人群中常见疾病,主要表现为皮肤黏膜黄染,这种疾病主要是因胆红素代谢发生障碍而导致血液中胆红素水平过高而致病[1]。由于这种疾病受感染和遗传及早产等各种因素影响,导致临床控制较为困难,存在较高发病率。目前主要采用蓝光和抚触及药物等治疗;微生态制剂主要是通过调节患者自身微生物菌落来增强患者免疫力的新型生物制剂。本次为研究与分析微生态制剂临床治疗疗效与安全性,旨在为临床治疗新生儿黄疸提供参考,特选取本院收治新生儿黄疸患者进行研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2年7月-2014年8月期间收治的68例新生儿黄疸实施研究。符合2002版《诸福棠实用儿科学》新生儿黄疸诊断标准[2]。按照随机抽签法将本次68例新生儿黄疸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各34例。对照组男20例,女14例;胎龄38~42周,平均(39.5±0.3)周;日龄5~18.2 d,平均(11.2±1.3)d;出血体重3.12~4.21 kg,平均(3.75±0.21)kg;致病原因:溶血性黄疸10例、感染性黄疸8例、代谢性黄疸8例、母乳性黄疸8例。治疗组男22例,女12例;胎龄37~41周,平均(39.0±0.4)周;日龄4.2~18.5 d,平均(11.3±1.2)d;出血体重3.20~4.37 kg,平均(3.86±0.23)kg;致病原因:溶血性黄疸8例、感染性黄疸11例、代谢性黄疸8例、母乳性黄疸7例。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蓝光照射等治疗;蓝光照射,时间:12~24 h;照射3~5 d。苯巴比妥片(上海信谊药厂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1022038,规格:30 mg×100片),每次按体重5~8 mg/kg,3次/d;采用5%白蛋白10~15 mL/kg静脉滴注,1次/d。

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微生态双歧三联活菌制剂(内蒙古双奇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是S19980004)治疗,1片/次,一日2~3次口服。

1.3 观察指标 于治疗前和治疗第1、4、7天检测两组患者血清总胆红素水平,于清晨空腹下采集静脉血液3 mL,离心处理,转速4000 r/min,时间10 min,取血清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型号为7180,制造厂家:日立株式会社)进行检测[3]。统计两组临床药物起效时间和黄疸消退时间及临床疗效、不良反应。起效时间:每天用经皮黄疸仪测定黄疸指数(JD-2经皮黄疸仪,天津医疗器械研究所,津药管械准字2003第2210002号),黄疸指数开始降低时间[4]。临床疗效:显效:患者皮肤黄染消退,血清胆红素明显降低。有效:治疗后,患者皮肤黄染基本消退且血清胆红素下降但不明显。无效:治疗后,患者皮肤黄染无变化,血清胆红素水平无明显变化或升高。总有效=显效+有效。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 18.0软件统计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 字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血清胆红素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血清胆红素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1、4、7天两组血清胆红素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P<0.05);但第1天两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4、7天治疗组下降更为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胆红素水平比较(s)μmol/L

表1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胆红素水平比较(s)μmol/L

对照组(n=34)351±48 312±41 195±40 108±21治疗组(n=34)347±52 309±42 155±37 79±18 t值 0.367 0.876 2.747 5.918 P值 >0.05 >0.05 <0.05 <0.05

2.2 两组临床指标比较 治疗组临床药物起效时间和黄疸消退时间分别为(1.0±0.5)d、(3.8±1.7)d,与对照组(2.6±0.6)d、(5.3±2.1)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蓝光治疗次数和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临床各项指标改善情况比较(s)

表2 两组临床各项指标改善情况比较(s)

蓝光治疗时间(h)对照组(n=34)2.6±0.6 5.3±2.1 2.69±0.96 53.12±19.67治疗组(n=34)1.0±0.5 3.8±1.7 2.17±0.76 39.74±9.57 t值 3.750 2.121 2.384 3.059 P值 <0.05 <0.05 <0.05 <0.05组别 临床药物起效时间(d)黄疸消退时间(d)蓝光治疗次数(次)

2.3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字2=10.65,P<0.05)。见表 3。

表3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2.4 不良反应 两组均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

3 讨论

临床上,新生儿黄疸是一种常见症状,其主要分为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而生理性黄疸为一种生理现象,因此不需做特殊性处理[5]。病理性黄疸是因受到多种因素所致,患者极易发生胆红素脑病,甚至出现脑损伤或死亡等。因此,临床需积极、合理治疗黄疸患者。新生儿黄疸主要表现为胆红素水平较高,这主要是因新生儿胆红素肠-肝循环增加,然肠-肝循环增加主要是与β-葡萄糖醛酸苷酶(β-GD)含量多及β-GD活性高等相关[6]。β-GD可将结合胆红素水解为未结合胆红素及葡萄糖醛酸,然未结合胆红素会被肠细胞所吸收,以增加肠-肝循环[7]。

本次研究中,对新生儿黄疸患者采用微生态双歧三联活菌制剂治疗,其含有保加利亚乳杆菌和双歧杆菌活菌及嗜热链球菌,这些菌落为人体肠道内正常微生物群[8]。患者口服后,其可种植于人体肠道内,并产生各种维生素,对正常菌落繁殖生长有一定帮助。治疗前,两组血清胆红素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1、4、7天两组血清胆红素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P<0.05);但第1天两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4、7天治疗组下降更为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临床药物起效时间和黄疸消退时间分别为(1.0±0.5)d、(3.8±1.7)d与对照组(2.6±0.6)d、(5.3±2.1)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蓝光治疗次数和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采用微生态双歧三联活菌制剂治疗,其可快速降低患者胆红素,加速黄疸消退,此外,治疗组起效时间快,进而加速患者康复。这主要是因双歧三联活菌制剂可有效促进新生儿肠道正常菌落定植,同时益生菌代谢产物可有效改善新生儿肠道内偏碱环境,进而降低β-GD活性,并阻止结合胆红素水解为未结合胆红素[9]。其还可提高肝酶活性,增强排泄和结合胆红素能力[10]。经本次研究发现,治疗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说明两组均具有较高安全性。

综上所述,临床采用微生态制剂治疗新生儿黄疸,其具有较好临床疗效,且起效时间短,效果显著,且无明显副作用发生,因此值得推广与应用。

[1]吴晓丰.茵栀黄联合微生态制剂治疗新生儿黄疸38例[J].中医药导报,2013,19(4):107-108.

[2]张文贵,张凡艳,陆国梁,等.新生儿早期母乳性黄疸微生态治疗效果分析[J].重庆医学,2013,42(17):2016-2018.

[3]李兰.蜡样芽孢杆菌片联合抚触疗法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临床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3,6(20):28-29.

[4]丁媛媛,杨可达,杨金慧.新生儿黄疸诊疗的若干进展[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13,21(9):132-134,41.

[5]吴惠晴,崔其亮.新生儿黄疸的药物治疗现状[J].儿科药学杂志,2012,18(3):56-58.

[6]鲍福全,鲍朝霞,张俊荣.蜡样芽胞杆菌片佐治新生儿病理性黄疸临床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2,5(8):55.

[7]杨春佳,苏德望,王跃生,等.金银花对梗阻性黄疸大鼠菌群失调及内毒素血症的调整作用[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12,24(8):703-706,710.

[8]万宏,李香莲.妈咪爱治疗母乳性黄疸临床疗效观察[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2,12(6):41-42.

[9]黄瑛.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对机体的损害及其防治研究进展[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1,26(2):83-86.

[10]蒲秀红,郭晓清,安涛,等.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心肌酶及肌钙蛋白I检测结果分析[J].临床军医杂志,2010,38(5):779-781.

猜你喜欢
蓝光黄疸胆红素
遗传性非结合性高胆红素血症研究进展
新生儿黄疸治疗箱常见故障处置及预防性维护实践
鲁晓岚:黄疸
新生儿不同部位经皮胆红素值与血清总胆红素值的对比
碳氧血红蛋白在新生儿ABO溶血性黄疸中的临床意义
蓝光特别推荐
蓝光特别推荐
蓝光特别推荐
胆红素增高怎么办
新生儿出现母乳性黄疸可以继续喂母乳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