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田民间刺绣艺术特色浅析

2015-06-21 12:50冯松涛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罗田刺绣图案

罗 锋,冯松涛

(1.罗田县博物馆,湖北罗田438600;2.黄冈师范学院美术学院,湖北黄冈438000)

罗田民间刺绣艺术特色浅析

罗 锋1,冯松涛2

(1.罗田县博物馆,湖北罗田438600;2.黄冈师范学院美术学院,湖北黄冈438000)

罗田民间刺绣是我国传统手工艺术,是湖北省罗田县民间艺人智慧的结晶。罗田刺绣艺术价值高,实用性强,极具保护和传承价值。本文试图从罗田刺绣概况入手,重点梳理其艺术特色,具体从罗田刺绣的图案题材、构图、色调、技法、风格五方面做进一步窥探,兼谈对罗田民间刺绣的传承与发展的思考。

罗田;民间刺绣;艺术特色;传承;保护

鄂东罗田县位于大别山主峰天堂寨南麓,乃巴水源头,境内山峦叠嶂、林木茂盛、沟壑纵横、瀑布高歌。罗田不仅风光秀美,而且物产丰饶,有“四乡”之称:板栗之乡、甜柿之乡、茯苓之乡、桑蚕之乡。有“三罗”(罗猪、罗米、罗桔梗)“三宝”(树结油、蜂酿蜜、蚕吐丝)之誉。还盛产茶叶、金银花、竹木、花岗岩等。

罗田自梁普通四年(523)建县至今,已近1500年的历史,是全国少有的千年古县之一。历史上“吴头楚尾”的地理位置,以及战国时鄂西巴水蛮移民及宋、明、清代共四次大移民来罗田,促成南北东西文化的有机融合,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民俗风情。勤劳、智慧的罗田人民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也留下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罗田民间艺术源远流长,千百年来,它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审美体系,被世代罗田人传承下来。罗田民间绘画、挑花、布贴、烫画、剪纸、纸扎、刺绣、风筝、花灯、泥塑、脸谱、竹编、木雕、根雕等均成为省、市、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保护对象,而罗田民间刺绣更独具大别山鄂东特色,集审美和实用为一体,具有广泛的社会和民众基础,也为历代专家学者所青睐,本文将对罗田民间刺绣的艺术特色作一些探讨与分析。

一、罗田民间刺绣概况

(一)罗田民间刺绣的历史渊源 罗田地处大别山山区,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历来以小农经济为主,人民守土为安,过着自给自足的田园生活,这里民风淳朴、土风厚善,山清水秀的优越生态地理环境,赋予了罗田妇女心灵手巧与勤劳善良。罗田民间刺绣历史悠久,始于春秋,兴于隋唐,盛于明清,千百年来,人们的生活用品和衣帽服装,多以刺绣来装饰。

罗田种桑养蚕历史悠久,自古就是有名的桑蚕之乡,盛产刺绣所用之蚕丝,其蚕茧产量一度占湖北省总量的三分之一。1973年,罗田县北丰乡李家楼古遗址发掘出土的一批陶器中有一件圈足白陶盘,盘上有蚕蠕动的虫文图案。后经省考古专家鉴定,此盘系新石器时代大溪文化遗物,距今约5600年。1979年,罗田北丰乡汪家榜古遗址挖掘中,出土一件春秋战国时期青铜蚕,通长5.5公分,头翘身曲,造型逼真;同时还在北丰李家楼古遗址发掘出东汉时期的纺轮、纺车零件。由此可见,罗田桑蚕缫丝业历史悠久、繁荣昌盛,这为民间刺绣的发展与兴盛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与人文基础。

(二)罗田民间刺绣的发展现状 “以往农家女儿入学读书的甚少,十一二岁即跟母亲或嫂嫂习针线活,至十七八岁女红娴熟,学习做各种精美的刺绣女红是她们人生必修课。”[1](P49)她们用一根纤细的绣花针和色彩缤纷的丝线,把自己的理想、爱情、希望和情操绣出来,表达在许多日常生活用品和服饰之上。在罗田甚至有些男人也喜爱并实践这种民间刺绣工艺,可见风气之浓、影响之深较其他地区为甚。

早在2006年罗田县就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并将罗田刺绣定为重点挖掘保护项目。同时创办“罗田民俗博物馆”,开辟专栏,对200多件各类刺绣作品常年展出。历年来,全县共有200多人被评选为“民间刺绣能手”。1987年,首届中国艺术节在北京开幕,罗田有32件鞋垫绣品参展。2008年,平湖杨能香的绣品《富贵双全》、《金鱼戏莲》、《牡丹富贵》,陈进阶(男)的枕套《连生贵子》参加第四届湖北省民间工艺美术大师评审,获优秀作品奖。2010年6月,县文化馆承办了“玉龙雅苑”杯全县民间绣活大赛,发现了一大批技艺高超的绣娘,并挑选了500多件各类绣品参加展览和评选。

罗田县政府大力扶持民间刺绣产业化发展。如2013年帮助刺绣能手杨能香女士成立“大别山能香手工刺绣合作社”,并开办刺绣培训班,面向全县12个乡镇招收刺绣学员。目前,合作社已形成了产、培、销于一体的产业链新模式,另外相继有10多位学员也独立开办了自己的刺绣工作室、加工厂等。

(三)罗田民间刺绣研究的意义 罗田刺绣产品深受城乡居民和各地游客的欢迎,这一朵民间艺术之花,既美化着人们的生活与心灵,同时体现了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

罗田民间刺绣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祖先留给后人宝贵的财富,是鄂东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罗田刺绣有着独特的艺术特色和较高的审美价值,传承与保护罗田民间刺绣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亦是历史的使命。它是经过千百年的沉淀,积攒所形成的无价之宝,是罗田民间艺人智慧的结晶,更是中华民族历史的见证。

二、罗田民间刺绣的艺术特色

罗田民间刺绣在日常生活用品和衣帽服装上应用广泛,种类多样。如帐檐、桌围、枕套、抹衣、鞋垫、围涎、虎头鞋、烟袋、披肩等等,三十多个系列,一百多个品种,其中尤以鞋垫最具特色。

(一)题材特色 民间刺绣的图案题材主要有以下五个特征。1.以传统吉祥图案为主,如鸳鸯戏水、福寿双桃、金鱼戏莲、三元及第、花开富贵等。此类图案又分为四种:(1)借助于汉字的谐音,汉字中有许多读音相同,字义不一的现象。借助于这点,就产生了这样一类吉祥纹饰。例如“喜上眉梢”,它的表现则是一只落在梅枝上喜鹊的景象,因为梅与“眉”谐音。又如莲花与金鱼在一起为“连年有余”,猴子骑马代表“马上封侯”,还有用梅花鹿代表“禄”、蝙蝠代表“福”、鸡代表“吉利”等。(2)对动植物特性的借鉴。即借植物和动物的一些自然特性和习性来喻志传情。例如被称之为“四君子”的梅、兰、竹、菊,则借鉴的是梅凌岁寒独、开之傲而不俗;兰空欲幽香、孤芳自赏之幽而不病;竹潇洒挺拔、清丽俊逸之轻而不佻;菊凌霜自行、不趋炎势之丽而不娇。再如“榴开百子”石榴子多寓意夫妻多生儿子;鸳鸯鸟总是成双成对的在一起,便绣出“鸳鸯戏水”,表达夫妻恩爱等。(3)吉祥文字的变形组合应用,最具代表的莫过于百寿图了。福、禄、寿、喜、富贵、吉祥、招财进宝这些大多数在日常生活时我们都能见到。(4)综合构成类。如五只蝙蝠加仙桃表达“五福捧寿”;公鸡与牡丹花在一起比喻为“富贵吉祥”等等(见图1)。

图1

2.直接绣上文字来表达吉祥的祝福,如“一生平安”、“事事顺心”、“百寿图”、“百福图”、“心想事成”、“四季平安”以及象征繁衍不息的“卍”字等。

3.没有过多的含义,仅为美化绣品画面而选择人们喜闻乐见的事物形象。如:戏剧人物,山川风景,亭台楼阁,飞禽走兽,各种花卉、瓜果菜蔬,昆虫鱼介、诗词民谚、博古文物等等。

4.图案与文字之间相互搭配使用,形成组合图案来强化绣娘所要表达的祝福与情意。

5.随着社会的发展,罗田民间刺绣图案有些具有现代设计意识,开始采用现代构图方法、现代动画卡通图案等,使刺绣作品散发出现代气息。如熊猫抱竹、米老鼠、各种几何图案等(见图2)。

(二)构图特色 绣品题材的多样性,决定了其构图方法的丰富性。罗田民间刺绣构图具有以下三个特点:首先最大的构图特点是“满”。除了“满”以外,还遵循了“对称”和“三分法”的构图特点,意指成双成对,这在绣花鞋垫上表现的最为突出。首先饱满是罗田刺绣的第一大构图特色,它寓意着美满、富足、热闹、幸福。其次是对称,一种是图案的绝对对称,即左右两只鞋垫形成图案上的对称,另一种则是意识形态上的对称。如:“金童”对“玉女”,“龙”对“凤”,“狮子”对“老虎”,“喜鹊”对“鸳鸯”等。作者通过这样的组合来表达丰富的内涵,例如“喜鹊”对“鸳鸯”,则表示双喜临门,夫妻恩爱。再次是“三分法”。以绣花鞋垫为例,把鞋垫按照脚形分为脚掌、脚心、脚跟三部分构图。如脚掌、脚跟为几何形,脚心为花卉图案;或脚掌、脚跟为花卉,脚心为文字等形式。

图2

(三)色调特色 罗田民间刺绣色调可分为三类:一是豪放型,即大红大绿,色调对比明快,反映山区人豪爽性格;二是深沉型,即以深色为主,明暗变化反差甚小;三是淡雅型,即色鲜而不艳,追求清新秀丽,十分注重与面料颜色的协调。整体来说,罗田民间刺绣色彩表现手法大胆、夸张、给人一种明快且质朴的美感,极具长江中下游地区艺术特点(见图3)。

图3

值得一提的是,罗田民间刺绣中的用色虽然只有几种,但经过绣娘们的巧妙组合,却使绣品的色彩变化无穷,绚丽多姿。有时所表现的内容与应有的自然色调有很大的差异,但并不使人感到虚假,而有一种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艺术真实”感。

(四)技法特点 罗田刺绣表现技法、针法可分为丝绣、绒绣两种。其中丝绣居多,绒绣少见。现在用纯粹的蚕丝绣也较少,而更多的是有色毛线、化纤人造线为多。所谓绒绣则是指按照图案用丝线将绣品(鞋垫为主)重叠合绣在一起,再用刀剪从中剖离开来的方法。

“罗田刺绣工艺精细,手法多样,有挑、疏、笃、参、织、挽、盖、套、拖等10余种针法。”[1](P110)绣娘们根据所要表现的内容和品种,使用不同的针法,各得其趣,在成就了许多不同风格绣品的同时,还在不断地创新着罗田刺绣的传统技法。

(五)风格特色 总的来说罗田民间刺绣图案风格上是以写意为主,写实、写意相结合或单纯写实的较为少见。“写意”是中国绘画的一个重要特征,它是中华民族精神文明在审美领域中的独特见解和真情领悟,罗田绣娘们的“写意”创作,往往流露出她们对生活的高度艺术理解和概括的表现手法,既不是纯自然主义的写照,也不是虚幻的变形夸张,而是对生活的高度熟悉和提炼后,去捕捉客观事物中最典型、最生动、最完美的形象去再创造而成。罗田民间刺绣中的表现方法有一种十分可贵的稚拙质朴美,正是由于这种拙朴美的作用,他们才能创造出具有泥土清香的民间刺绣品来。形象朴素而健康,造型单纯而不单调,变形夸张而不虚幻,很符合中国绘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和“贵在神似”的写意创作指导思想,极富中华民族固有的艺术特色(见图4)。

图4

罗田民间刺绣图案以写实写意相结合或单纯写实的也有,如图所示(见图5):图案中的蛙是写实手法。然而经笔者多方考证,这种写实手法在几十年前并不存在。之所以现在出现,应该是受到现代绘画与图案设计意识的影响。刘魁立先生也在《论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一文中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流动的、发展的,它不可能脱离生产者和享用者而独立存在,它是存在于特定群体生活之中的活的内容,是发展中的传承方式,它很难被强制的凝固保存。因此,罗田民间刺绣中出现现代气息的纹样是一种正常的非遗文化发展现象。

图5

三、罗田民间刺绣的传承与发展

罗田民间刺绣艺术价值高,实用性强,极具保护和开发价值。笔者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代的生存与发展,仅仅依靠保护是不能够解决问题的,必须将保护与发展相结合。对于罗田民间刺绣的传承与保护,一方面应从文化上竭力保存其原汁原味的特色,另一方面应将其与当今社会生活,现代审美观相融合,相连接,使其在保留最基本的特色同时,焕发出别样的风采。

(一)争取支持,奋发图强 政府应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在现有合作社的基础上鼓励扶持有条件的艺人创办更大规模的刺绣企业,建立完整的产业链。另外还可以在政府或民间行业机构的组织下,多到国内外举办各种大型的或专题性的民间刺绣展览,通过广泛的交流,争取国内外市场,进而形成稳定的销售渠道。以邻县黄梅挑花为例,其在传承人石久梅等和政府的努力下发展已经初具规模,他们的成功经验很值得我们学习。

(二)融入教育,牵手高校 随着教育新课标的改革,各地中小学校校本教材的开发正如火如荼。笔者以为,罗田民间刺绣兼具地方文化和艺术特色并存,是罗田地区美术课程校本教材的极佳选择。不仅可以提高中小学生对罗田民间刺绣的认识,更能为本土文化的发扬和传承培养后备力量。

教育是全世界公认的最重要的传承,我们要发挥大学生在国家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信息职能,人才培养职能和文化创新作用。我们应主动走出罗田,与高等院校合作。例如与黄冈师范学院合作,可以在校内开设《罗田民间刺绣赏析》等选修课程,或与美术学院合作,开设非遗课程,将罗田民间刺绣作为授课的一部分,让学生了解民间刺绣的制作工艺和图案内涵,在设计实验时,可以将罗田民间刺绣元素运用到自己的设计作品中,从而引起学生对民间艺术的重视,唤起学生对于传统民间艺术的认同感。

(三)文企合作,共谋发展 民族的也是世界的,罗田民间刺绣所具有的传统性和民族性的特点,正是现代设计中亟待挖掘的一块。以服装行业为例,当今人们对于服装的要求已不再局限于遮羞,保暖,而极力追求时尚,追求美感。在现代服装设计中,我们可以将罗田民间刺绣元素与当代审美观念相结合,做出某些合理的变化,然后将其融入服装中,做出时尚且带有地方特色的服饰品。以罗田当地各类旅游文化节为载体,相信此类服装可以得到很多游客的青睐,这对罗田文化的宣传与民间刺绣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助推作用。

综上所述,罗田民间刺绣工艺图案种类题材多样,构图形式丰富,色彩斑澜,表现技法灵活多变,图案风格浪漫灵动。这些独特的艺术特色,使罗田民间刺绣充满了天真烂漫之美,质朴健康之美,精巧灵秀之美,强烈表达出长江中下游地区、大别山区人民纯正的艺术气质。罗田刺绣工艺渊远流长,内容丰富,值得我们认真的去发掘、研究、学习与弘扬,使这朵充满泥土清香的中华非遗文化之花越开越艳,传之久远,芳香四溢!

[1]余彦文.鄂东风俗志稿[M].鄂黄地内图[1991]字49号.

责任编辑 张吉兵

J523.6

A

1003-8078(2015)05-0056-04

2015-06-05

10.3969/j.issn.1003-8078.2015.05.15

罗锋(1972-),男,湖北武汉人,罗田县博物馆馆员;冯松涛(1963-),男,湖北麻城人,黄冈师范学院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猜你喜欢
罗田刺绣图案
徐建南
贵州剑河 多彩刺绣添技增收
清新唯美的刺绣
画中谜
画中谜
画中谜
李雅华:精美的石头能“刺绣”
雪中浪漫 罗田薄刀峰
刺绣新生
罗田金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