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伦理教育研究
——基于交叉学科视角

2015-06-28 16:51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2015年1期
关键词:伦理学科工程

张 勇

(宁波大学阳明学院,浙江 宁波 315211)

工程伦理教育研究
——基于交叉学科视角

张 勇

(宁波大学阳明学院,浙江 宁波 315211)

现代工程活动的性质及部分行业工程活动的不良开展状况要求工程伦理教育走向学科交叉。交叉学科视角下的工程伦理教育在工程活动本质、工程活动促进文化发展和工程活动价值三个方面深化了人们的认识。交叉学科视角下工程伦理教育的有效发展,需要完善学科基础,寻求学科独立,需要优化课程设置,完善课程体系,需要完善师资建设,力求师资队伍多元化。

工程伦理教育;交叉学科;工程活动

一、交叉学科视角下工程伦理教育研究的背景分析

工程活动作为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社会实践活动,是各类学科知识综合运用的结果。这种运用如偏离客观标准或背离客观原则,无论是人为因素还是其他因素,都会致使工程活动产生负面效果,给人类与自然界造成巨大的损失和伤害。因而,广泛开展工程伦理教育,从源头上帮助受教育者牢固树立正确的工程伦理意识便显得十分重要。事实上,现代工程活动的性质及部分行业工程活动的不良开展状况要求工程伦理教育必须突破单一学科的界限,交叉学科视域下的工程伦理教育日益凸显出来。

首先,从横向上看,现代工程活动具有高度的集成性和协同性,呈现出大工程特征,是多种学科的综合体。现代工程活动既是各个技术领域内横断学科之间的交叉,又是跨学科间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一种交融,尤其是一些大型复杂工程,更需要多学科的理论支撑和多领域知识的综合运用。随着大工程时代的来临,工程活动的技术因素和非技术因素的融合正日益加速。现代工程活动已不仅仅是技术活动,它还是社会活动、政治活动、伦理活动、人文活动和生态活动。因而,从逻辑角度而言,为了最大化地避免工程活动的负性影响和工程事故的产生,积极开展交叉学科视域下的工程伦理教育,扩大工程伦理教育的学科覆盖面是十分必要的。

其次,从纵向上看,现代工程活动具有生命周期性,包括工程目标选择论证、工程决策、工程设计、工程组织与实施及工程验收与评估等阶段。每个阶段都包含着丰富的伦理道德问题,需要多个学科、多个领域共同开展相关研究工作加以解决。因而,从历史角度而言,工程伦理教育关注的对象应拓展到工程活动的所有阶段(见表1)。鉴于篇幅所限,文章只对工程决策和工程设计两个阶段作简要分析。

工程决策阶段要求工程决策者全盘考虑工程活动对相关地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其一,在自然环境方面,工程决策者要以多门自然学科知识为背景全面考虑工程活动对当地气候环境、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的影响,努力根据当地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等自然环境的特点来开展工程活动。我们知道,人是一种自然存在物,依靠自然界生活。“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处于持续不断的交互作用过程的、人的身体。”[1]工程活动在本真的意义上,既是自然界向人的生成过程又是人向自然界的生成过程,是人与自然界的相互生成过程、相互尊重过程。但在现实社会中,这种相互生成、相互尊重的过程却被无情地割裂,并退化为人对自然界的单向奴役与统治的过程,人变成了自然界的主宰。因此,加强对工程决策人员的工程伦理教育,帮助其以正确的自然价值观为指导来进行科学的工程决策便显得十分必要。其二,在社会环境方面,工程决策者要仔细考虑工程活动对当地历史环境、文化环境和民风民俗的影响。工程决策不仅要关注当地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等显性因素,更要关注当地的历史、文化、风俗等隐性因素。之所以这样认为,是因为当地民众的生活已经深深植根于这些隐性因素之中,工程决策如对这些隐性因素处理不当极易引起当地民众的抵触心理,导致他们与工程施工方产生矛盾。马克思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2]603这也从另外一个方面启示我们,工程活动是具体的、历史的,具有传承性和延续性。工程决策者必须尊重当地的历史和文化,建造与当地历史和文化相融合、相承继的人工物。可见,工程决策者在进行工程决策时,必须充分考虑工程活动的社会历史、文化等境域性因素。这也表明,对工程决策者进行相关人文社科类的综合教育应该成为工程伦理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表1 工程活动各阶段的责任伦理意识

工程设计阶段要求工程设计者综合运用自然科学、工程科学、人文科学等学科的知识开展设计工作。工程设计阶段是科技维度和人文维度的集中体现。从工程伦理的角度来看,工程设计者在此阶段要充分考虑工程活动对工程发生地周围公众的安全与福祉的影响,充分考虑工程活动自身对施工工人安全的影响,充分考虑工程活动建造产品的质量对最终使用者安全的影响等。事实上,好的工程设计一定会把伦理责任包括其中,并把它作为工程设计的一个本质部分。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布希莱利教授认为:“现代设计工作的组织和文化正在发生变化,工程设计准则应该加以拓展,使之包括伦理、情景和文化要素,工程师需要拓展视野,成为具有跨学科知识的多面手。”[3]因而,在各个学科的教学中融入工程伦理教育,是提升工程设计者工程伦理意识的一个重要途径。

最后,从现实情况来看,部分行业工程活动的违法情况突出,对自然环境和公众的生命安全造成了严重的损害。如食品行业的“三聚氰胺”事件、“染色馒头”事件,建筑行业的“楼歪歪”事件、“楼垮塌”事件等。2013年,国家环境保护部对18家医药制造企业进行了挂牌督办[4]。从公布的环境违法案件情况表可以看出,有14家企业违反了危险废物管理规定,有11家企业违反了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规定,有8家企业不正常使用污染物处理设施,有5家企业超标排放。这种情况的出现,如果归因于企业人员不懂环境保护知识,不知道环境污染的危害,肯定有失偏颇,难以让公众信服。究其根本,我们认为,企业人员对经济利益的过分追求所导致的工程伦理意识的淡薄应该是主要原因。故此,对包括企业人员在内的所有工程人员进行工程伦理教育,帮助他们树立强烈的工程伦理意识应该成为一项迫切的时代课题。

二、交叉学科视角下工程伦理教育的功能解析

基于交叉学科视角而言,工程伦理教育的主要功能有人格塑造功能、道德评价功能、利益表达功能、价值认识功能等。这里重点分析工程伦理教育的价值认识功能。

(一)深化对工程活动本质的认识

工程伦理教育旨在深化受教育者对工程活动的本质的认识。工程活动是具体的,历史的,是人的能动的类活动,是社会关系在一定时空范围内的客观反映。从时间性上看,工程活动意味着社会关系的逻辑展开,是一种历史的延续;从空间性上看,工程活动意味着每个人在整个社会关系系统中所占有的特定位置,这种位置随着社会关系的逻辑展开而不断改变。可见,对工程活动本质的认识,最终归为对人的本质的认识,归为对社会关系的本质的认识。那么,何为工程活动的本质?我们认为,作为类存在物,工程活动的本质是人类自由自觉的实践活动;作为社会存在物,工程活动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是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统一体。工程活动的本质的确证,实现了人与自然、个体与类的统一。马克思指出:“自然界的人的本质只有对社会的人说来才是存在的;因为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对人说来才是人与人联系的纽带,才是他为别人的存在和别人为他的存在,才是人的现实的生活要素;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才是人自己的人的存在的基础。只有在社会中,人的自然的存在对他说来才是他的人的存在,而自然界对他说来才成为人。因此,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5]就其本质而言,工程活动也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统一,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的统一。

工程伦理教育要让受教育者认识到,工程活动开展的最好状态既要有个人自由,又要有统一意志,既要能够最大限度实现人类的需求,又要能够与自然界建立起满意的关系状态。康德认为,人类依靠与他者协调的理性,实现自身的自由状态[6]。这也启示我们,工程伦理教育要帮助受教育者树立以下两种意识:人与人之间的协调意识及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协调意识。我们知道,工程活动具有两种属性: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工程活动的自然属性是其社会属性存在的实体基础,工程活动的社会属性是其自然属性的价值实现;工程活动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是一种协调共生的关系。因而,工程伦理教育要通过树立受教育者的协调意识和提高受教育者对工程属性的理解来深化他们对工程活动本质的认识。

(二)深化对工程活动发展文化的认识

工程伦理教育要使受教育者懂得如何在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两个层面让工程活动促进文化发展。其一,在文化传承层面,受教育者要理解以下三点:(1)工程活动主体是文化的传承人。在文化传承机制中,传承者发挥着最为重要的作用。工程活动主体要明白自己文化传承人的身份,传承本民族文化和其他民族文化,防止将民族文化功利化、庸俗化。(2)工程活动是文化传承的载体。工程活动既是一种物质生产,又是一种文化生产。作为文化传承的一种载体,工程活动应该赋予其本身的物质性于文化性之中,将民族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元素融入工程活动始终。(3)工程活动的文化传承要与自然环境保护结合进行。在很多情况下,文化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融于一定的自然环境之中,尤其是一些人文景观,如西递宏村、西江千户苗寨等。离开这些相应的自然环境,人文景观的文化价值就会大大降低。因此,工程活动的开展,一定要考虑工程发生地的自然生态与文化生态的结合,只有这样,工程活动的文化传承才能取得成效。另外,在文化创新层面,受教育者要认识到工程文化的积极作用(见图1)。工程文化蕴含于工程活动之中,是工程实践主体在工程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作为文化系统里的一个重要分支,工程文化对文化创新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为:(1)工程文化促进了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交融。马克思说:“历史的每一阶段都遇到一定的物质结果,一定的生产力总和,人对自然以及个人之间历史地形成的关系,都遇到前一代传给后一代的大量生产力、资金和环境,尽管一方面这些生产力、资金和环境为新的一代所改变,但另一方面,它们也预先规定新的一代本身的生活条件,使它得到一定的发展和具有特殊的性质。”[2]92工程活动作为历史的产物,立足于社会发展现阶段却又受到前一社会阶段的影响,这势必会导致工程文化对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双重依赖、双重吸收,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双方的融合。(2)工程文化促进了本民族文化和他民族文化、国内文化和国外文化的交融。大工程时代的到来使得工程活动呈现出区域化、全球化的趋势,工程实践主体尤其是农民工的大迁徙、大回流促进了他们间的广泛交流,促进了他们与工程发生地当地居民的广泛交流,促进了各民族文化之间的融合①。

(三)深化对工程活动价值的认识

工程活动的价值蕴涵着内涵价值和外延价值两层意义。内涵价值是指工程活动本身的价值,是就工程活动的性质而言,分为“善”的价值和“恶”的价值两种形式。外延价值是指工程活动的功能价值,包含经济价值、政治价值、生态价值等形式。工程伦理教育在工程活动价值方面应该让受教育者理解以下两点。(1)工程活动的内涵价值选择问题。工程活动是一把“双刃剑”,其价值的“善”或“恶”取决于工程实践主体所作的选择。马克思说:“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2]82现代社会人们对物欲的极端追求、对利益的过分索取,使人自身产生了异化,使工程活动产生了异化。当前,工程活动的速度越来越快,规模越来越大,但人们在工程活动的价值选择上却经常迷失方向。因而,工程伦理教育应该帮助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价值理性观,在工程活动的内涵价值方面选择符合多数民众利益的“善”的价值,摒弃符合少数特权阶层的“恶”的价值。(2)工程活动的外延价值排序问题。从本质上看,工程活动的外延价值排序问题是社会各集团之间的一个利益博弈问题。这一利益博弈问题如处理不当便会让工程活动产生许多负面影响。因此,工程伦理教育要让受教育者在工程活动的外延价值方面树立一个客观的排序标准,即:工程活动的生态价值、社会价值优于工程活动的经济价值、政治价值,工程活动的整体价值、长远价值优于工程活动的局部价值、暂时价值。

三、交叉学科视角下工程伦理教育发展的路径选择

交叉学科的蓬勃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工程伦理教育的发展,出现了微观工程伦理教育、中观工程伦理教育和宏观工程伦理教育并存发展的良好态势。但就我国的实际情况而言,工程伦理教育的发展还很不理想,还未受到社会各界的足够重视,这与社会转型阶段人们对经济利益的过分单一追求和高等教育框架设计滞后有着很大的关系。当前,我国的工程伦理教育存在着学科定位不清楚、课程设置不合理、师资力量不多元等突出问题。在交叉学科背景下,若想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促进工程伦理教育有效发展,需要做好以下三点。

(一)完善学科基础,寻求学科独立

自20世纪90年代至今,工程伦理在我国已逐渐成为热门的研究领域,国内部分高校针对工程伦理也开展了相关教学活动,如清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但从全国来看,工程伦理教育在许多高校还未开展或还未独立开展。究其原因,这与工程伦理教育所处的尴尬学科地位不无关系。当前,我国的工程伦理教育特性颇多,既是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又是工程教育、职业伦理教育,既包含在公共课教育之中,又包含在专业课教育之中。如此多的特性却最终导致了工程伦理教育的学科无属性、边缘化,游离于各学科之外。

现代社会处于一个工程的时代,工程活动规模越来越大,工程活动影响越来越广。时代要求工程伦理教育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服务于人类社会的科学发展。工程伦理教育学科的独立,根本点在于它需要有自己独特的范式。从制度层面看,工程伦理教育学科范式的建构在于组建自己的教学科研共同体,包含师资的职业化、培养目标的明晰化、学会组织的建制化、学术会议制度的定期化等。从观念层面看,工程伦理教育学科范式的建构在于树立自己的学术理念,以便促进同行之间的交流和培养新的学术事业的继承者,它包含学术道德的养成、学术素养的提升、学科知识的历史传承、学术标准和学术规则的建立等。

另外,工程伦理教育与工程哲学、工程社会学、科学技术哲学、生态伦理学、思想政治教育等学科具有密切关系,应充分借鉴和吸收这些学科来完善自身独立发展的学科基础。但这种借鉴和吸收必须充分考虑工程伦理教育学科自身发展的独特性,不能把工程伦理教育降低为这些学科的简单应用,更不能让工程伦理教育成为这些学科的“附庸”。应该明白,工程伦理教育的学科基础不是拓展得越宽越好,拓宽的前提是要对工程伦理教育的学科发展有意义。工程伦理教育学科基础的选择必须要与其自身的建设紧密相关,能否增强工程伦理教育的学科独立性应是工程伦理教育学科基础选择的根本标准。

(二)优化课程设置,完善课程体系

从学科的角度来看,工程伦理教育的有效发展必须依靠相关课程的开设来实现。当前,我国高校工程伦理知识的传授主要通过两个途径:一是通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自然辩证法概论”等公共课来进行,二是通过相关专业课教学中某些知识点的延伸教学来进行。这样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不利于工程伦理教育的学科自主发展。工程伦理教育应该拥有自己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安排,相关课程体系应该得到优化。其一,构建“平台+模块”的课程结构体系。大学一年级构建通识教育课程平台,教学目的是普及工程伦理基础知识,树立工程伦理意识,教学内容是宏观工程伦理;大学二年级、三年级构建行业教育课程平台,教学目的是传授行业工程伦理知识,树立行业工程伦理意识,教学内容是中观工程伦理;大学四年级、研究生阶段构建职业教育课程模块,教学目的是针对不同的职业方向讲授工程职业伦理知识,树立工程职业伦理意识,教学内容是微观工程伦理②。其二,构建“理论+实践”的课程教学模式。工程伦理教育既是理论教育又是实践教育,既要通过课堂教学向受教育者传授工程伦理理论知识,又要通过实地调研、参观走访等实践教学加深受教育者对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强化工程伦理意识的培育(见图2)。

图2 工程伦理教育的课程结构体系和课程教学模式

必须指出的是,工程伦理教育课程体系的完善需要一定数量的、合适的教材。目前,我国工程伦理教育的优秀教材比较稀缺,国内仅以肖平教授1999年出版的《工程伦理学》和2009年出版的《工程伦理导论》、李伯聪教授2002年出版的《工程哲学引论——我造物故我在》、李世新副教授2008年出版的《工程伦理学概论》,以及张永强教授2011年出版的《工程伦理学》为代表;国外翻译过来的教材也不多,以《工程伦理学》([美]马丁著,李世新译)、《工程伦理概念和案例》(第3版,[美]查尔斯·E·哈里斯等著,丛杭青等译)、《像工程师那样思考》([美]戴维斯著,丛杭青译)为代表。因而,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结合我国高等教育实际情况、结合我国传统文化等综合因素来编写工程伦理教育广泛开展所需要的适宜教材,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三)完善师资建设,力求多元开放

工程伦理教育的长效发展不仅取决于自身独立的学科理论基础和完善的课程体系,还取决于工程伦理教育主体自身的建设。一方面,工程伦理教育主体专业理论素养的提高是增强工程伦理教育长效发展的重要保证。作为一门年轻的学科,工程伦理教育主体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注重自身的知识更新和思维方式的转换,既要通晓哲学意义上的伦理原则,又要熟知工程管理方面的知识;要在工程伦理基础知识、工程伦理原则规范、工程伦理价值属性三个维度上深化认识,全面提升自己的专业理论素养。另一方面,工程伦理教育主体的多元开放是促进工程伦理教育长效发展的可持续动力。工程伦理教育作为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的融合体,理应在教学主体层面不断丰富自身。伦理学家、哲学家、工程师、企业家、工人代表、政府部门人员等应该加入工程伦理课程的教学中,和学生共同探讨、研究工程实践中的伦理道德、生态保护、利益冲突等问题。例如,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机械工程系开设的顶石课程(the capstone course)有许多公司资助设计项目,把教师、工程师和资助公司联系起来,使工程学生在教师和工程师的联合指导下,在工程项目的实践中真实地体验工程设计过程,理解工程设计中的职业责任[7]。

四、结语

作为一个工程大国,我国的工程伦理教育发展现状与我国对工程伦理教育的需求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就我国现实情况来看,在交叉学科视角下,工程伦理教育应做好以下三点:

其一,工程伦理教育的中国化。一是积极学习、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关于工程伦理教育的先进理论成果,二是深入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丰富工程伦理知识。在工程伦理教育方面,努力做到“洋为中用,古为今用”。

其二,工程伦理教育的时代化。工程伦理教育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及时回应、解决工程发展中遇到的新问题,切实把握工程发展的新要求、新内涵。尤其是大工程时代的到来,工程伦理教育更应创新教育理念,重视多元价值观的整合。

其三,工程伦理教育的大众化。一是扩大工程伦理教育的受众面,强化对普通民众尤其是农民工的工程伦理教育,二是提升工程伦理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学科价值,努力在全社会营造工程伦理教育、研究的浓厚学术氛围,做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注释:

①2013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在外出农民工中,7 739万人跨省流动,8 871万人省内流动,合计流动农民工总数16 610万人。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1405/t20140512_551585.html。

②关于微观工程伦理、中观工程伦理和宏观工程伦理的论述,详见李伯聪:《微观、中观和宏观工程伦理问题——五谈工程伦理学》,《伦理学研究》,2010年第4期,第25-30页。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272.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03.

[3]Louis Bucciarelli.Designing Engineers[M].Cambridge,MA: MIT Press,1994:19.

[4]环境保护部通报2013年环保专项行动医药制造企业督查情况挂牌督办18家违法问题突出企业[EB/OL].(2013-12-13).http://www.mep.gov.cn/zhxx/hjyw/201312/t20131231 _265844.htm.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21-122.

[6]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67.

[7]Nichols S P.An Approach to Integrating“Professional Responsibility”in Engineering into the Capstone Design Experience[J].Science and Engineering Ethics,2000(6):401.

责任编辑:庄亚华

G640

B

1673-0887(2015)01-0113-06

10.3969/j.issn.1673-0887.2015.01.024

2014-09-24

张勇(1978— ),男,讲师。

宁波市2014年教育科学规划研究课题(YGH016)

图1 工程文化的创新作用

猜你喜欢
伦理学科工程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超学科”来啦
子午工程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工程
工程
医改莫忘构建伦理新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