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南部方言的兼语句及其形成机制

2015-07-02 01:39张延俊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谓语宾语语句

张延俊

(信阳师范学院,河南 信阳 464000)

汉语南部方言的兼语句及其形成机制

张延俊

(信阳师范学院,河南 信阳 464000)

我国南部方言中的多数方言都有一种以来自给予义的动词作为谓语的兼语句,这是南部方言兼语句不同于多数北部方言兼语句的一个重要特点。由于受南部方言的影响,在江淮官话等少数北部方言中也存在类似现象,兼语句的谓语动词可以是来自给予义的动词“给”。南部方言的特殊兼语句是在“主语+谓语+直接宾语+间接宾语+目的宾语”的句法环境中孕育而成的:南部方言给予句带目的成分是其兼语句形成的先决条件,而其特殊的双宾语顺序“直接宾语+间接宾语”则是其兼语句形成的关键因素。

兼语句;双宾句;语序类型学;南方话;江淮官话

一、南部方言兼语句的特点

我国北方的大部分地区,兼语句的谓语动词都是“教”,例如:

(1)一汪儿水,一片儿泥,都可以教它们劈了腿或折扭了膝。(《骆驼祥子》)

(2)即使很稳当,也得先教骆驼跪下,他才能上去。(《骆驼祥子》)

这个“教”来自教育义的“教”。由于历代北方移民迁入的影响,南部方言的兼语句不止一种形式,但是其中有一种使用最为广泛的形式,即用来自给予义的动词作为谓语的兼语句,这是南部方言兼语句不同于多数北部方言兼语句的一个重要特点。

粤语中的“畀”既有“给予”义,又有“使令”义,即既可用于给予句,又可用于兼语句。例如:

(3)阿妈畀钱佢使。(阿妈给他钱用)

(4)医生唔畀佢出院。(医生不让他出院)①

前例为给予句,后例为兼语句。根据钟武媚[1]51,粤语玉林话的给予动词“分”可做使役动词,构成“NP1+分+NP2+V”的兼语句,例如:

(5)老师冇分学生在墙上画嘢。(老师不让学生在墙上画东西)

(6)我冇会分你人在箇闹事咯。(我不会让你们在这里闹事的)

(7)箇眼噉好咯屋冇要分水浸咧。(这间这么好的房子不要让水浸泡)

(8)件事千祈千冇要分阿杨知……(这件事千万别让阿杨知道)

(9)尔哈②渠坐尔搭。(你让他坐这里)

(10)尔提渠坐着个里。(你让他坐这里)

湘语中的情况也与此类似。根据丁加勇《隆回湘语动词句式及其配价研究》[3] 126-127,在湘语隆回话中,“把”既具有“给予”义,例如:

(11)咯本书把我算哩。(这本书给我算了)

(12)咯身衣衫把我算哩。(这身衣服给我算了)

(13)我把咕你眯滴钱子着。(我先给了你那些钱吧)

也具有“使令”义,例如:

(14)把我来讲个着哆,你莫讲着哆。(让我先来说,你先别说)

(15)那条门你开勿开,把明明来开,明明会开滴。(那条门你打不开,让明明来开,明明会开些)

(16)莫着急,把我悟个着。(别着急,让我想一下)

吴语也是如此。根据石汝杰(1997),在吴语高淳话中,“把”是一个常用的“给予”义动词,例如:

(17)还有一底底钱我不把你了。(还有一点钱我不给你了)

同时,“把”又具有“使令”义,用于兼语句,例如:

(18)不要把它跑掉了!(别让它跑掉了)

潘悟云(1997)在介绍吴语温州话的被动句时写道:“被动句的标志是‘丐’[ha42],相当于普通话中的‘被’。但是它又用作使动句的标志,相当于普通话中的‘让’。这个词从‘给’义的动词虚化而来……”该文对温州话“丐”用于兼语句的情况还做了专门介绍,所举例子如:

(19)丐他多休息下儿。(让他多休息会儿)

(20)丐我试试看。(让我试试看)

(21)他不丐我丐给你这个面子。(他不让我给你这个面子)

有时为了突出使动的对象,把使动对象前置,后加“丐他”复指,与普通话中的“让他”相似,例如:

(22)贼〈丐他〉逃爻。(小偷让他溜了)

在与南部方言区接壤的江淮官话区也存在类似现象。在该方言区,“给”既是一个“给予”义动词,又是一个“使令”义动词,既可用于给予句,又可用于兼语句。这种现象最早可以在《儒林外史》中见到,给予句例如:

(23)范举人念旧,拿了几两银子给胡屠户。

(24)老爹给了他二钱四分银子。

兼语句例如:

(25)请三老爷出来,给他们认一认。

(26)船家,你实不该说出我家三老爷在船上,又请出给他看。

二、 南部方言兼语句的形成机制

南部方言给予句转化为兼语句具备两个条件:其一是给予句后带目的成分;其二是南部方言的双宾语顺序是“直接宾语+间接宾语”型。第2个条件最为关键。下面具体谈谈。

蒋绍愚(2003)[4] 202-223认为,“给”字由“给予”义演变到“使令”义是由于所在双宾句组合关系的变化:双宾句末带目的成分,直接宾语省略,“后面的语序‘给+乙+V’正好和使役句‘让/叫+兼语+V’一样。而且,在语义上,乙是‘给’的受事,又是V的施事,正和使役句中的兼语的地位一样”,这样,“就由给予句变为使役句,‘给’也就由‘给1’(给予)变为‘给2’(让/叫)”。蒋先生所谓的给予句,就是以“给予”义动词为谓语的句子,可带双宾语,现在有人称之为“双及物结构”。所谓使役句就是以“使役”(或使令)义动词为谓语的句子。蒋先生关于给予句带目的成分可以演变为兼语句的看法是具有启发作用的。

兼语句中最起码有两个动词性的谓语,如《骆驼祥子》“教他去换洋火”,除了谓语动词“教”之外还有一个动词“换”。一般的双宾句只有两个名词性的宾语,因此不可能演变为使役句。要演变为使役句必须添加一个表示目的的动词性成分。

给予句后带目的成分,这种形式既不能被视为连动式,又不能被视为“动词+双宾语+补语”,只能够被视为“给予三宾句”。过去,我们将给予句称为双宾句,或称为双及物结构,其实汉语的给予动词是可以携带3个宾语的,即直接宾语、间接宾语和目的宾语。在实际的使用中,直接宾语一般会省略,或移到句首。“给予三宾句”是从南部方言中发展起来的。最早的“给予三宾句”是“与”字三宾句。例如:

(27)裲裆与郎著,反绣持贮里。(吴声歌曲《上声歌》)

(28)吴中细布,阔幅长度。我有一端,与郎作裤。(西曲歌《安东平》)

(29)制为轻巾。以奉故人。不持作好,与郎拭尘。(西曲歌《安东平》)

(30)汝来当可得。芝草与汝食。(杨羲《右英吟》)

(31)男儿不惜死,破胆与君尝。(吴均《胡无人行》)

(32)郎作十里行,侬作九里送。拔侬头上钗,与郎资路用。(释宝月《估客乐》)

前3例来自东晋民歌,后3例来自南朝江南地区诗人的作品。唐代以后,“与”字三宾句的使用范围又有扩大。例如:

(33)行应松子化,留与世人传。(张九龄《送杨道士往天台》)

(34)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王梵志《但存方寸地》)

(35)能含古人曲,递与今人传。(岑参《秋夕听罗山人弹三峡流泉》)

(36)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李白《朗月行》)

(37)圣贤古法则,付与后世传。(杜甫《杜鹃》)

(38)还有蔡家残史籍,可能分与外人传。(戴叔伦《少女生日感怀》)

(39)何事最堪悲色相,折花将与老僧看。(卢纶《同路郎中韩侍御春日题野寺》)

(40)此地唯堪画图障,华堂张与贵人看。(白居易《题岳阳楼》)

(41)日日长如醉,付与诗人一笑看。(牟融《有感二首》之二)

(42)我愿九州四海纸,幅幅与君为谏草。(贯休《送卢舍人》)

(43)龙王并水府,钱塘借与筑钱城。(钱镠《句》)

(44)不辞煎茶,与什摩人吃?(《祖堂集》第十八卷)

(45)但他饥时,与他铁丸子吃;渴时,与他溶化的铜汁饮。(《西游记》)

到清代前期,此式仍较常见。《儒林外史》的例子如:

(46)每日早上,还折两个与你买点心吃。

(47)彼此争论一番,秦老整治晚饭与他吃了。

(48)又叫邹三捧着一瓶酒和些小菜,送在船上,与二位少老爷消夜。

“给”字三宾句晚于“与”字三宾句。例如:

(49)车驾幸北海,诏隆中弟咸收隆丧,赐给棺敛,太中大夫护送丧事。(《后汉书·伏湛传》)

(40)员外唤入衙里,给茶饼食。(《入唐求法巡礼记》)

(51)着将贼人家产一半没入官,一半给与王氏养赡终身。(南宋话本《错斩崔宁》)

(52)据张应卯财产一半没官,一半给付苦主家属收管。(《元典章·倚势抹死县尹》)

(53)大尹己将行乐园取去遗笔,重新裱过,给还梅氏收领。(《喻世明言》第十卷)

(54)批仰清河县委官将花太监住宅二所、庄田一处,估价变卖,分给花子由等三人回缴。(《金瓶梅》第十四回)

(55)布四百匹追出,仍给铺户取价还库。(《喻世明言》第二卷)

(56)每日给工银二钱支用。(《封神演义》第二十三回)

清代前期,“给”字三宾句在用例数量方面已经超过“与”字三宾句。以下几例来自《儒林外史》:

(57)我带了一本邸钞来给你看。(第一回)

(58)姑老爷今非昔比,少不得有人把银子送上门去给他用……(第三回)

(59)还是坐着同老爷打躬作揖的好,还是捧茶给老爷吃。(第二十二回)

到现代汉语普通话中,“给”字三宾句已经彻底取代“与”字三宾句。

明代以前,“给”字三宾句中的谓语往往是双音组合,“给”与一个近义词合用。单用“给”字作谓语的用例直到清代以后才开始多见起来。

在现代汉语的南部方言中,三宾句也十分常见,只是谓语动词不是“给”,而是具有方言色彩的给予义动词。例如:

(60)拨饭我吃。(给我饭吃)

(61)牛拨草伊吃。(给牛草吃)

(62)侬拨点水我吃。(你给我一点水喝)

以上例子来自吴语(参见钱乃荣[5]3082003)。再如:

(63)我把滴饭鸡吃吧。(我给鸡点东西吃)

(64)芳芳快点把张纸他叠飞机。(芳芳快点给他一张纸叠飞机)

以上例子来自湘语(参见孙叶林[6] 29-302004)。又如:

(65)乞一只烟我食(给根烟抽抽)。

(66)捏一份报纸我看(递给我一份报纸看)。

以上例子来自客家话(参见项梦冰[7]3551997)。

三、南部方言给予句双宾语的“直接宾语+间接宾语”顺序

上文已经提到,蒋绍愚(2003)[4] 202-223认为,“给”字给予句添加目的成分以及直接宾语省略就变为兼语句。蒋先生的看法是有道理的。因为在汉语中,确实已经出现过类似的现象。例如:

(67)斫大树白。(《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68)春风复多情,吹我罗裳开。(《乐府诗集·子夜四时歌》)

(69)今当打汝前两齿折。(《贤愚经·檀腻羁品》)

(70)即便以嘴啄雌鸽杀。(《百喻经·二鸽喻》)

(71)列士抱石而行,遂即打其齿落。(敦煌变文《伍子胥变文》)

(72)打汝口破。(《太平广记》卷三一九“临湘令”,出《幽明录》)

(73)初儿骑虎而还,打捶过痛,虎啮儿脚伤。(《太平广记》卷六“东方朔”,出《洞冥记》及《朔别传》)

从这些例子中不难看出,尽管“斫”、“吹”等动词虽然都是一般动词,但是由于它们后面都有可以视为“主谓”结构的组合,故所在句子都成了兼语句。这种兼语句产生于上古时期,流行于南北朝以后。在现代汉语闽语的一些地方话中,这种兼语句还在使用着,例如:

(74)阿大拍阿小哭。(阿大把阿小打哭了)

(75)敢死队炸一座大桥凹。(敢死队把一座大桥炸塌)

(76)我今日洗袜破。(我今天把袜子洗破了)

这些例子转引自陈曼君(2008)[8]73-76。

不过,“给”字给予句演变为使役句的情况实际上却并未发生。在北方的大部分地区,“给”字给予句即使带上目的成分,而且直接宾语省略,“给”字给予句也不会变成“给”字使役句,例如“(这支笔)给你用”,虽然带有目的成分“用”,而且直接宾语“这支笔”也离开了原来位置(“你”后),即充分具备了蒋先生所说的转变为使役句的句法条件,但是在北方人的语感中,这个句子却并不是使役句,“给”字不能被理解为“使令”义。“你想去,他不给你去”这种说法在北方的大部分地区根本听不到,原因就是在这些方言区,“给”无“使令”义。这些地区的使役义动词一般是“教”。

只是在江淮官话等少数北部方言区内,“给”字才有“使令”义。这种用法应该是南部方言兼语句类化影响的结果。江淮官话区与南部方言区毗邻,其中大片地区在六朝时期属于吴方言区(卢海鸣[9] 100-102,1999),存在着吴语的“底层”。“给”字句发展的方式也向人们透露出了这个信息。“给”字给予句成为双宾句的主流句式,“给”字兼语句和“给”字被动式的使用,这几种现象是集中在一起,通过《儒林外史》一部著作爆发式地突然展示在我们面前的。其“给”字给予句和“给”字兼语句的用例,在前面已经举过,这里只举几个“给”字被动式方面的用例:

(77)三十晚里还送了五十斤油与你;白白给你炒菜吃,全不敬佛!(第二回)

(78)我一天杀一个猪,还赚不到钱把银子,都给你去丢在水里,(第三回)

(79)白白给他打了一顿,却是没有伤,喊不得冤。(第十三回)

(80)若是六哥要进场,生生的就要给怨鬼拉了去!(第四十二回)

有必要说明的是,在《儒林外史》中,“给”字被动式方面的语例明显多于“给”字兼语句。以上情况告诉我们,从“给”字给予句到“给”字兼语句,再到“给”字被动式,其间并未经过漫长的自身演变过程。

针对以上情况,笔者认为,南部方言的兼语句是在完整的给予三宾句中形成的,就是在给予双宾句既带目的成分又不省略直接宾语的情况下形成的。这样看来,南部方言的所谓给予三宾句其实不是真正的给予三宾句,而是给予双宾句与兼语句的混合体。这种混合体的形成,跟南部方言给予句双宾语的特殊语序有关。

众所周知,北部方言给予双宾句的语序是“主语+动词+间接宾语+直接宾语”。南部方言给予双宾句的语序却与此不同,而是“主语+动词+直接宾语+间接宾语”。例如:

(81)分一惜韭菜我。

(82)乞一惜韭菜我。

这些例子来自福建连城客家话(参见项梦冰[7]361,1997)。又如:

(83)畀本书我。

(84)哥哥送咗一支笔佢。

这些例子来自粤语(参见刘丹青[10]1-30,2000)。又如:

(85)后日,我拨回信侬。

(86)若使要拨利钱我,我勿借者。

这些例子来自吴语(参见钱乃荣[5]306,2003)。又如:

(87)你们把点东西他者。

(88)你送本书我者。

这些例子来自湘语(参见孙叶林[6]5-6,2004)。

那么具有“直接宾语+间接宾语”这种语序的给予句为何能够转化为兼语句呢?这个问题不难回答。“直接宾语+间接宾语”带上目的成分就是“直接宾语+间接宾语+动词性目的宾语”,“间接宾语”虽然在整个句子中的身份是宾语,但是从小范围看,它又是“动词性目的宾语”的施事,可以与“动词性目的宾语”一起构成“主语+谓语”结构,这正是使役兼语句式必备的一个关键条件,因为只有这样,它才能与兼语句中“兼语+小谓语”的结构形式趋同,从而推动句子由给予句转向使役兼语句。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句中的直接宾语不省略,也无碍句子带上兼语句的性质,也无碍句子谓语“给予”义动词引申出“使令”义。钱乃荣(2003)[5]308曾将“谓语动词+直接宾语+间接宾语+目的成分”中的“间接宾语+目的成分”称为“兼语”,原因也正在这里。

综上所述,南部方言的特殊兼语句是在“主语+谓语+直接宾语+间接宾语+目的宾语”的句法环境中孕育而成的:南部方言给予句带目的成分是其兼语句形成的先决条件,而其特殊的双宾语顺序“直接宾语+间接宾语”则是其兼语句形成的关键因素。

注释:

① 以上2例来自高华年(1980:272;275)。

② 原文无字,写为“□[xA®35]”,本文以“哈”字代替。

[1] 钟武媚.粤语玉林话语法研究[D].南宁:广西大学,2011.

[2] 平田昌司.徽州方言研究[M].东京:好文出版社,1998.

[3] 丁加勇.隆回湘语动词句式及其配价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3.

[4] 蒋绍愚.“给”字句、“教”字句表被动的来源:兼谈语法化、类推和功能扩展[A].吴福祥,洪 波.语法化与语法研究(一) [C].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5] 钱乃荣.上海语言发展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6] 孙叶林.邵阳方言双宾句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4.

[7] 项梦冰.连城客家话语法研究[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7.

[8] 陈曼君.惠安方言特殊兼语句[J].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

[9] 卢海鸣.六朝时期建康的语言状况辨析[J].东南文化,1999(5).

[10] 刘丹青.粤语句法的类型学特点[J].亚太语文教育学报,2000(2).

[责任编辑 袁培尧]

Pivotal Sentence of Chinese Southern Dialects and Its Forming Mechanism

ZHANG Yanjun

(ChineseDepartment,XinyangNormalUniversity,Xinyang464000,China)

Among most of the Chinese Southern dialects there is a kind of pivotal sentence which has the verbs with the meaning of “give” its predicate. It is the feature that makes the southern dialects be different from most of the northern dialects. Due to the effect of the southern dialects, the similar phenomenon also exists in a handful of northern dialects like Jianghuai mandarin. This kind of special pivotal sentence of the Chinese Southern dialects is conceived in the “subject + predicate + direct object + indirect object + purpose object” syntactic environment: The purpose composition which is carried with by the sentences expressing the meaning of “give” is the prerequisite for forming the pivotal sentences while the order “direct object + indirect object” of the double-objects is the crucial factor for the formation of pivotal sentences.

pivotal sentences; double-objects; word order typology; southern dialects; Jianghuai mandarin

2014-12-26

张延俊(1961— ),男,江苏邳州人,信阳师范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文学博士,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带头人,主要从事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

H17

A

1671-8127(2015)01-0092-05

猜你喜欢
谓语宾语语句
非谓语动词
连词that引导的宾语从句
非谓语动词
重点:语句衔接
宾语从句及练习
中考试题中的宾语从句
非谓语动词
如何搞定语句衔接题
谁来管管“吃”的宾语?
作文语句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