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中华文明的三种记录载体

2015-07-07 06:47张立红孟德宏
中国国情国力 2015年2期
关键词:书体白话文载体

◎ 文/张立红 孟德宏

|文化研究|WENHUAYANJIU

传承中华文明的三种记录载体

◎ 文/张立红孟德宏

东方智慧的代表之一是汉文化,而了解汉文化本身,以及记录汉文化的记录载体,并将二者进行继承和传播,是文化人的使命和责任。

传承和传播传统文化,长期以来主要被定位为整理和翻译古代的典籍。除此之外,我们是否可以进行一些创新性的尝试?尤其是作为文化人,能否站在“文化创新”的视角对这一问题作出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回答?这是业界同仁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海德格尔认为“语言是存在之家”。功能语言学的语言观已经颠覆了语言与思维的关系。语言不仅仅是作为“人类沟通和交流的工具”而存在的,语言的思维功能也已被证实并广为接受。语言和思维是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思维并非仅仅指思想、思考,而是蕴含更为广泛的内容,包括人类的诸多精神文明成果。因此,语言不但是记录文化的载体,同时也成为文化发展的一个源头,是文化之家。

如今有正规出版物的国家,基本上都在使用自己国家的口头语言即白话文体进行图书出版。胡适说,每个朝代都有白话文体。其实每个国家也都有白话文体,但是,只有中国,在拥有记录口头语言的白话文体的同时,还拥有记录书面语言的文言文体,以及记录女性之间情感语言的女书体。这是中华民族语言载体独有的民族性特质。既然都是记录语言的载体,在阅读常规性的白话文体之外,可否将与传统文化密切相关的文言文体和女书体,也作为一种文化常态来与生活结合,作为文化生活创新的一个方向,并尝试文言文体和女书体的一种全新阅读模式。

记录语言的载体——白话文体

白话文体的功用是我手写我口。白话文体的优点在新文化运动中被诠释得淋漓尽致,并一直被当作是主流文化的主要表达文体。

由于口口相传的特征,白话文体的掌握比较容易,利于人类的交流;但也正因为口口相传的特征,白话文体在流传中语义较易发生变化,进而在传承文化的过程中导致断层现象的出现。我们现在常常抱怨人心不古,笔者认为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就在于白话文体本身语义的不“古”。一些词汇外在形式相同但其内在的含义则古今相距甚远。“现在的人总是在乱用词语”,这不仅仅是汉语的抱怨,很多语言也同样在抱怨。由于白话文体所用词汇的语义往往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而发生变化,这就比较容易形成文化上的断裂,这种不一样的词义也往往会让两代人产生代沟,并最终导致沟通不畅。沟通不畅虽然有思想的原因,但更直接的原因是同一词汇的语义差异。如“喜大普奔”,“细思恐极”等词语在年青一代的口里屡见不鲜,而年长一代的人们往往一脸茫然。白话文体导致的文化断裂,让同处一个年代的人似乎生活在不同的时代,年轻人和长辈使用的貌似是“两种不同的语言”,造成的交流误解也比比皆是。可想而知,那些一直用白话文体传承文明的民族,数千年之前其先祖圣贤的思想精华,随着时间推移,现代人已经无法了解和理解了。所以,拉丁文等文字,如今虽然仍有很多人在学习,但是,其祖先的文化其实是无法一脉传承下来的。

记录思想的载体——文言文体

1.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为什么中华文化是世界上惟一延续数千年,没有产生断层的文化?笔者认为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我们的祖先拥有用两套语言记录载体将文明传播后世的智慧,一套是白话文体,一套文言文体。

 好书改变人心 蒲丽娟/书

阅读是读者和作者进行交流的过程。得益于中文独有的文言文体,相隔数千年后的今天,我们阅读孔子的文章,仍然就像和他本人面对面交谈一样,没有时空障碍,也没有思想隔阂。文言文体具有的跨空间、跨时间而原意可溯的特性,是数千年中华文明得以传承不中断的重要原因。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后世的教师常常引导学童细细体会孔子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2.数千年没有代沟

如今我们已经进入数字化时代。据说,代沟的产生,也已经从原来的20年进化到了现在的3年!但是,使用文言文体交流的人群中,却极少会产生代沟。我们读到的很多古代文言文体,其中就有长幼之间的书信往来。以《送东阳马生序》为例,跨越数百年之后,今天的青年人阅读这篇文言文,仍然能够切身感受并深刻理解作者作为一个前辈师长在字里行间流淌出来的热忱和期望。用文言文体作为载体的思想交流,在不同年龄之间没有障碍。对文言文体体悟精深的阅读者,甚至可以轻松实现和几千年前的往圣先贤进行“对话”。

3.文言文体阅读创新

文言文体的阅读与写作,其实是一项难得的“静”化心灵的训练,读文言文体不入“静”读不下去,写文言文体则更加需要心静。在长达数千年的文言文阅读、写作环境下,培养出了国人的文言文基因,并且现在也没有完全消失。在文言文被边缘化大约200年后,在几乎要断层的情况下,挽救还来得及。

如何挽救国人的文言文基因?很多年长的学者会建议年轻人要先背会数百篇经典文言文著作,有了这个基础之后再写文言文体。我想这不应该是亲近文言文体的惟一途径,因为这让文言文体显得固执刻板,令人生畏。文言文体为什么就不可以像那些年轻读者喜欢的白话文体、网络文学一样写出来呢?一些好书让人们治愈了阅读障碍,还有的书让人们对历史地理从不喜欢到痴迷。阅读障碍和厌恶某类书的问题,大多源于对背诵的痛恨。所以,读写文言文也可以像白话文一样, 未必非得从背诵开始。

许嘉璐说,深度国学的恢复需要50年。笔者认为,这可能和文言文体阅读至今还在被“边缘化”有关。改变文言文体著作只有极少数人读写交流的陈旧意识,并且通过创新来解决读者望而生畏的文言文阅读问题,不但是解决文言文阅读边缘化的需要,也是我们进行“阅读创新”的重要课题和崭新使命。让一部分人读写文言文体,逐渐填平我们和古代圣贤间的深深代沟,才能真正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通过创新文言文体阅读,带动一部分人尤其是年轻人读写文言文体,才有可能把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切切实实地创新传承下去。

记录心灵的载体——女书体

万物有阴阳,文字也有阴阳;男人有男字,女人有女书体,这样的世界才完美。女书体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承认的世界上惟一的性别文字。但是,这样重要的中华文明瑰宝,却是一种即将灭绝的濒危文字。女书体的最后一位自然传人阳焕宜已经离世,最后的半个自然传人也已接近80高龄。

关于女书体的诞生是一个谜。传说江永地区有个地方,那里有舜帝的陵墓,所以叫零陵县。传说当时舜帝失踪后娥皇女英去永州找他,怀疑舜帝在那九座山里,后来这些山就起名九嶷山。和这些山水传说一起留下来的还有娥皇女英的女书体传人。女书体的诞生地保持了很多传奇的文化现象,虽然是穷乡僻壤之地,却保持了很好的中古时期的文化,这种文化曾被著名史学家陈寅恪赞为“门风优美”。

“道德传家,十代以上,耕读传家次之,诗书传家又次之,富贵传家,不过三代。”女书体诞生地保留了非常好的“教化文化”和“耕读文化”。女书体大多是五言和七言诗体,主要用于教化儿女和慰藉心灵,并最终在人生终点写一部自传。当地村庄有些是从山东迁徙过去的,浓厚的耕读文化也许是深受孔子的影响。

写女书体的人在当地被称为“君子女”。已经离世的女书体最后一个自然传人阳焕宜奶奶的父亲是个郎中,他看到会女书体的君子女气质非凡,就花了800文让自己的女儿去学女书体,希望她能给将来的家庭带去优美的门风。

女书体是一种阳光文化。古代女子生活非常悲惨,但是她们并不自暴自弃,她们用女书体将内心的悲苦用唯美的方式相互宣泄,“痛苦写着写着就没了,悲伤唱着唱着就美了”,悲伤经由女书体传导,出来的是美丽的心灵。

由于所有写女书体的君子女最后去世的时候都要把她们的女书体作为陪葬。因此,早先的女书体几乎没有流传下来。目前女书体只被几个非自然女书体传人掌握。

汉字金三角

白话文体用于日常交流,文言文体用于传承思想,女书体用于深度的心灵沟通。对于这样完美诠释人生的三种载体,笔者称之为“汉字金三角”。

女书体的美是来自心灵的,她吸引了日本学者和文化传播者,他们要接纳和传播女书体;也吸引了美国费城交响乐团,他们已经创作了《微电影交响音乐史诗:女书体》。作为中国文化人,面对即将在自己手里遗失的女书体,可谓心急如焚。

追求真善美是文艺的永恒价值。虽不能亲眼见到,但是透过先贤传下来的文言文体我们也能感知,古代那些饱读诗书、谈吐不俗的君子,实在是人世间的一道美景。85后,90后承载着传承传统文化的重任,让他们阅读文言文体,并辐射成人阅读文言文体书籍。让文言文体和女书体在他们这一代展现光彩是每一个文化人的责任。

白话文体、文言文体、女书体——承载了中华文明的语言、思想与心灵;而对语言、思想与心灵进行系统而生动地呈现,恰恰是文化学者的追求。笔者认为,记录语言的载体——白话文体当然是中华文化的主战场,但是记录思想的载体——文言文体将是我们创新阅读的新标的,而记录心灵的载体——女书体是我们丰富心灵文化责无旁贷的道义和责任。

武力、金融、文化一直伴随着人类历史长河,人类曾经经历武力致胜的时代,我们正在经历金融致胜的时代,人类未来必将迈入文化致胜的时代,而文化最基本的载体就是文体。

作者单位:(张立红,清华大学出版社;孟德宏,北京外国语大学中文学院)

猜你喜欢
书体白话文载体
创新举措强载体 为侨服务加速跑
坚持以活动为载体有效拓展港澳台海外统战工作
敦煌汉简书体“重出江湖”
黄侃:外国书是硌脚的皮鞋
创新代表履职载体 充分发挥代表作用
汉代草叶纹镜的铭文研究
以葵园为载体构建英语开放的现代课堂
论情性
浅析龙岗秦简的书风与章法
胡适巧推白话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