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内服外敷治疗急性湿疹临床观察

2015-07-11 09:11杨素清刘晓宇李姗姗安月鹏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15年1期
关键词:皮肤科湿疹中医药大学

杨素清,刘晓宇,李姗姗,安月鹏

(1.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皮肤科,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2.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2级硕士研究生,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我们用中药内服外敷治疗急性湿疹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共96例,均为2014年3月至2014年7月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门诊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8例。治疗组男25例,女23例;年龄18~65岁,平均35.21岁;病程20天~12个月,平均7个月。对照组男26例,女22例;年龄19~63岁,平均37.12岁;病程19天~11月,平均7.5个月。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符合《临床皮肤病学》[1]急性湿疹诊断标准。皮疹多形,可见红斑、丘疹、丘疱疹、糜烂、抓痕、结痂及渗出,瘙痒剧烈,皮疹常对称分布,以头面、四肢远端、阴囊等处多见。

参照《中医皮肤科常见诊疗指南》[2]诊断为湿热浸淫型。皮损面积大,色红灼热,丘疱疹密集,渗出明显,瘙痒较重,发病急,伴心烦,口渴,尿黄,大便干,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入选标准为符合急性湿疹的诊断标准,年龄18~65岁,具有独立的行为能力,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为4周内应用过相关内服药物,7天内应用过外用药物。药物过敏。合并免疫力严重低下、肝肾功能不全、心脑血管疾病,哺乳期或妊娠期妇女。

2 治疗方法

治疗组:清热除湿饮(自拟)。萆薢30g,土茯苓30g,黄柏15g,薏苡仁30g,白鲜皮30g,泽泻15g,滑石10g,牡丹皮10g,苍术15g,生地黄15g,栀子15g,甘草10g。每日1剂,水煎,分2次口服。另用黄柏30g,马齿苋30g,龙胆草30g,甘草30g。加1500mL清水,煎20min取1200mL药汁,待凉后,取6~8层的消毒纱布,用药液浸湿,以不滴水为宜,患处皮肤进行局部清洁,然后将纱布湿敷于患处冷湿敷,每次溻渍湿敷30min,1天1次,4周为一疗程。渗出明显者每日2次,皮损有血痂者清除血痂,局部消毒后进行溻渍。

对照组:依巴斯汀片(杭州奥医保灵药业,国医准字H2004050)1粒,每日1次,睡前服。

饮食忌辛辣刺激性食物。外阴、口腔等皮肤黏膜处可以用湿敷,湿敷后瘙痒加重、皮损渗出增多、红肿明显应停止湿敷。

3 观察方法

湿疹面积及严重度指数(EASI)[4]根据不同部位皮损严重程度,所占面积的大小,各部位面积占全身面积比例综合评分,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后第4周末记录,对治疗前、后皮损严重程度进行评分。

4 疗效标准

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临床治愈:疗效指数95%~100%。显效:疗效指数60%~95%。有效:疗效指数30%~60%。无效:疗效指数小于 30%。

疗效指数=[(疗前总评分-疗后总评分)/疗前总评分]×100%。

统计处理采用 spss13.0 统计软件,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等级资料用 Ridit 检验。

5 治疗结果

两组治疗前后 EASI 评分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FASJ评分比较 (分,)

表1 两组治疗前后FASJ评分比较 (分,)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 n 治疗前 治疗后治疗组 48 11.49±3.84 4.63±2.93*△对照组 48 11.70±3.95 7.69±3.06

两组疗效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疗效比较 例(%)

两组均未出现不良反应。

6 讨 论

赵炳南[5]认为湿疹发病的主要原因为内湿,湿邪郁久化热,湿热互结,津液外渗而致湿疮,湿疹是由内外湿热之邪相争于肌表而导致的,湿热为主要原因,多用清热利湿结合凉血。清热除湿饮方中土茯苓除湿、解毒,苍术燥湿健脾、祛风湿,黄柏、萆薢、薏苡仁健脾利湿、清热燥湿,泽泻、滑石祛湿,白鲜皮、牡丹皮,生地黄,栀子清热凉血解毒。诸药合用,共奏清热利湿解毒之功。

急性湿疹有渗出倾向,瘙痒严重,红肿明显,渗出多。外用方中黄柏、马齿苋、龙胆草、甘草清热燥湿。通过湿敷可使药物经肌肤、毛窍作用于全身,以清热利湿、疏通气血、疏风止痒[6]。研究认为使低浓度的组织液向高浓度的药液流动,通过渗透压与湿敷的结合使渗出减少或停止,炎症减轻。还可使皮肤末梢血管收缩,促使皮损充血减轻,渗出减少[7]。

中药内服去体内之湿热,外敷燥肌表之渗出,故治疗急性湿疹临床效果较好。

[1]赵辨.临床皮肤病学[M].江苏: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4.

[2]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皮肤科常见诊疗指南[S].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44-46.

[3]赵辨.湿疹面积及严重度指数评分法[J].北京:中华皮肤科杂志,2004,37(1):3.

[4]赵炳南.赵炳南临床经验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56-172.

[5]李治牢,王志坚.中药溻渍法在皮肤病中的应用[J].陕西中医函授,1994,12(6):31.

[6]历建萍,中药溻渍的应用研究[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27(6):1058.

[7]姜琦,浅述洗渍疗法在皮肤科的应用[J].湖南中医杂志,2013,29(5):110-111.

猜你喜欢
皮肤科湿疹中医药大学
中西医联合治疗慢性肛周湿疹1例
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肾病二科简介
依托皮肤科独立病区开展皮肤科住院医师规范化教学查房探讨
《江中中医药大学学报》简介
战胜湿疹是持久战
皮肤科医生6招教你抗“冬痒”
烦人的湿疹何时休
战胜湿疹是持久战
邢台市中医院皮肤科
中医药大学本科生流行病学教学改革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