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瑞苏伐他汀联合缬沙坦对高血压合并房颤患者的影响

2015-07-27 21:20徐宁李勤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14年13期
关键词:炎症因子缬沙坦房颤

徐宁++李勤

【摘要】目的 观察瑞苏伐他汀联合缬沙坦对高血压合并房颤患者的影响。方法 将高血压合并持续性房颤的患者9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32例,缬沙坦组32例和瑞苏伐他汀联合缬沙坦组32例,三组均给予降压治疗和胺碘酮治疗。对照组使用除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和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以外的降压药物,缬沙坦组给予以缬沙坦为基础的降压治疗,联合组在以缬沙坦为基础的降压治疗上联合应用瑞苏伐他汀。随访1年,观察三组血压变化,维持窦性心律比例,左心房内径,血脂,肝肾功能,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6(T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变化。结果 三组患者经过治疗,血压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年后,以缬沙坦为基础的降压治疗组维持窦性心律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用瑞苏伐他汀后,维持窦性心律比例进一步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比较,三组左心房内径,CRP,TL-6,TNF-α均有效减少,但治疗组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缬沙坦组和联合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缬沙坦组和联合治疗组上述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血脂水平,联合治疗组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均显著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降压治疗在降低血压的同时,能够减少房颤的复发,以缬沙坦为基础的降压治疗维持窦性心律比例高于一般治疗组,联合应用瑞苏伐他汀能够进一步降低高血压合并房颤患者房颤的复发。这种效果有来自于降压治疗减轻左心房负荷外,缬沙坦和瑞苏伐他汀通过抑制CRP、IL-6等炎症介质,减轻左心房的重构,从而减少房颤的复发率。

【关键词】瑞苏伐他汀;缬沙坦;高血压;房颤;炎症因子

【中图分类号】R972+.4 【文献标识码】B

老龄化是促使高血压和房颤发生率增加的重要因素之一。在老年人中,高血压合并房颤发生率越来越高。高血压同时是房颤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房颤的发生和发展除了高血压所引起的血流动力学改变之外,炎症因子所导致的炎症反应,致使左心房发生机械结构和电结构的重塑,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因此,对于高血压合并房颤的患者有必要寻找一种更优化的治疗方案。在控制血压的同时,降低房颤的发生,进一步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3月~2013年3月在我院门诊和住院部的高血压合并房颤患者共96例。高血压病诊断符合2010年中国高血压指南的标准;房颤患者发作时均有明显心悸症状,并经有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证实。排除对象:继发性高血压,急性心梗,急性脑卒中,失代偿的心力衰竭,甲亢,风湿性瓣膜病,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永久性房颤,入组2周前已使用过ACEI、ARB或他汀类药物。

1.2 方法

三组患者均使用华法林抗凝,定期复查凝血功能。将国际标准化比率(INR)控制在2.0~3.0。所有患者均为曾经发作房颤并已恢复窦性心律,给予胺碘酮0.2 g/次,1次/d维持治疗。对照组使用除外ACEI和ARB的降压药物治疗,ARB组使用缬沙坦80 mg/次,

1次/d治疗,两周血压不达标增加缬沙坦至160 mg/次,1次/d,4周后血压不达标加用其他降压药物;联合治疗组,在ARB治疗基础上,加用瑞苏伐他汀10 mg/次,

1次/d。所有患者入组时和入组后2周、4周、3个月、6个月、12个月均记录血压变化,血脂,肝肾功能,CRP,IL-6,干扰素r和TNF-α的变化。若有心悸发作随时记录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无症状发作则于3月、6月、12月记录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以及左心房内径变化;于入组时和入组后6月,12月做胸部DR(数字化X线机)检查和甲状腺功能检测;患者出现日间静息心率(HR)<50次/min,谷丙转氨酶(ALT)升高>3倍,甲状腺功能异常或肺纤维化事件,则停止研究。其余患者用药1年或直至房颤复发。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数据采用“x±s”表示,采用t检验和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三组患者在治疗前血压检测、左心房内径、房颤病史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治疗前后三组维持窦性心律的比较。见表2。

治疗3,6月后三组窦性心律维持情况无明显差异;治疗12月后缬沙坦组窦性心律维持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瑞苏伐他汀联合用药组维持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维持率高于缬沙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治疗前后三组血压变化情况比较。见表3。

三组治疗前后血压变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4 治疗前后三组左心房内径的比较。见表4。

三组治疗后左心房内径均较治疗前有减少,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月以后缬沙坦组左心房内径减少较对照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左心房内径减少更加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5 治疗前后三组一般生化指标的比较。见表5。

治疗前后三组肝肾功能均无明显变化。联合治疗组TC,TG,LDL-C,均明显下降,HDL-C,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6 治疗前后三组炎性生化指标的比较“x±s”。见表6。

三组治疗后CRP,IL-6,TNF-α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缬沙坦组上述指标降低较对照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降低较缬沙坦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高血压是房颤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最常见的原因之一。高血压导致心脏后负荷增加,引起左心室张力提高,左心室肥厚,舒张功能减退,从而进一步导致左心房的压力负荷增加,引起左心房扩大,左心房心肌重构,纤维化同时伴有左心房的电重构。左心房心肌不应期不均一,除极不均一,最终导致房颤的发作[1]。除了上述力学机械结构的变化外,高血压本身伴有血管炎症反应和内皮功能的变化。研究证明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在高血压及其靶器官的损害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2]。在高血压患者房颤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也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降压治疗可以在降低心脏负荷和心肌张力的同时,降低炎症反应和和氧化应激。他汀类药物也在许多研究中被证明有抗氧化、抗炎、抗血小板、保护内皮功能等调脂之外的功能,从而在降压的基础下,进一步减少房颤的复发[3]。本研究显示降压治疗可以在降低血压的同时减少血管的炎症因子,减少左心房内径,从而降低房颤的复发。使用以缬沙坦为基础的降压方案,在降压效果基本相似的情况下,可以进一步降低炎症因子水平,进一步降低房颤的复发。在此基础上,联合应用瑞苏伐他汀可以在血压相似的情况下,明显降低炎症因子水平,在缬沙坦组的基础上更大降低了房颤的复发,且无明显不良反应,为临床上房颤的控制提供了一个新的可能途径。

参考文献

[1] KinayD, Nazlice C.EreneD, et al.Time interral from the initiation of the elecyrocardiographic P wave to the start of lefe atrial appendage ejection flow:A novel method for predicting atrial fibrillation recurrence [J].Am Soc Echocardiogr,2002,15:1479.

[2] Korantzopoulos P,KdettisT,GalarisD,et al,The role of oxielative stress in the pathogenesis awal perpetuation of atrial fibrillation [J].Ent J Cardiol,2007,115:135.

[3] Humphries KH,Lecm,Shecalon R,et al.Statin use and recurrence of atrial fibrillation zfter successfui cardioversion [J].AM Heart J,2007,154(15):9-8-9-13.

猜你喜欢
炎症因子缬沙坦房颤
老年房颤患者,日常有哪些注意事项
预防房颤有九“招”
阵发性房颤应怎样治疗
胸腹腔镜微创手术与传统开胸手术对食管癌患者术后肺功能、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
阿托伐他汀强化降脂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疗效与炎症因子的影响
血必净治疗重症肺炎的效果观察及对炎症因子和氧化、抗氧化因子的影响
氨氯地平联合阿托伐他汀对高血压合并高血脂患者内皮功能的影响
缬沙坦联合葛根素在早期2型糖尿病肾病治疗中的作用
缬沙坦与依那普利联合治疗肺心病心力衰竭的疗效观察
黄芪片联合缬沙坦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24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