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托伐他汀对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后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2015-07-27 21:29连瑜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14年13期
关键词:血管内皮功能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

连瑜

【摘要】缺血性脑血管病是目前世界上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它有极高的致残率和病死率,特别是它的复发率极高,已成为医学界的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近几年来,随着医学介入技术与介入材料的飞速发展,内科治疗领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且经皮腔内血管支架成形术已经逐步成为临床治疗颅外、颅内血管狭窄病变以及预防脑卒中复发的主要手段[1]。本文将主要通过介绍介入治疗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以及阿托伐他汀干预对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后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进行探讨。

【关键词】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血管内皮功能;阿托伐他汀

【中图分类号】R743 【文献标识码】A

为了探讨阿托伐他汀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介入治疗后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我们选择以辛伐他汀为对照组。阿托伐他汀是目前常用的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药物,通过探讨它对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我们可以有效的了解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后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现在我们分析一下我院2011年2月~2013年2月,阿托伐他汀治疗对患者内皮素-1、血管性血友病因子以及一氧化氮含量的影响,探讨它的血管保护作用及可能的作用机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1年2月~2013年2月,调查我院的介入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共122例,其中男68例,女54例,年龄40~78岁,平均年龄57岁。这组病例中既往有脑梗死或TIA病史的有43例,糖尿病有49例,合并高血压病有87例。将这些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实验组63例,对照组59例,实验组与对照组的主要区别在于实验组的患者采用了阿托伐他汀的治疗,对照组采用辛伐他汀治疗。另外实验组与对照组在性别构成、年龄、糖尿病、高血压、吸烟、以往卒中史、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甘油三脂(TG)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的意义(P>0.05)。

1.2 纳入与排出标准

被入选的病例都符合我国在1995年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修订的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标准,支架置入适应证参照我国在2005年所制定的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规范,要求有症状的患者血管直径狭窄≥50%,无症状的患者血管直径≥70%为介入治疗的标准。在介入治疗之前,家属和患者还需要签字同意。排除标准指:<3周的急性脑梗死,严重胃粘膜病变,严重出血性疾病,肿瘤,炎症,严重肝肾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及近期创伤或手术疾病等。

1.3 治疗方案

经皮血管腔内支架置入手术完全按照介入手术操作规程进行,手术前一周对照组给予辛伐他汀20 mg/d治疗,治疗组给予阿托伐他汀20 mg/d治疗,两组术后继续给予相应的他汀治疗至今。此外在手术操作和其他常规用药方面对照组与实验组均无差别。在介入治疗手术前、术后一月以及术后三月均需抽取静脉血,测定血浆中内皮素-1、血管性血友病因子以及一氧化氮的含量水平[2]。

1.4 观察指标

通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来测定血浆中一氧化氮、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和内皮素-1水平,试剂盒是由上海百沃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我们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来进行操作[3]。

1.5 统计学处理

数据统计处理使用SPSS 17.0软件包来完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在手术前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的各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一月,我们发现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血浆中的血管性血友病因子、一氧化氮以及内皮素-1的含量都明显增多了(P<0.05),但是相对而言,实验组各项指标的变化幅度都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三月,两组患者的血管性血友病因子以及一氧化氮的指标水平均恢复到了手术前的水平(P>0.05),而内皮素-1的含量依旧高于手术前的水平。

3 讨 论

脑梗死作为目前人类致死致残的三大主要疾病之一,已经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它的致残率可达到了30%以上,且每年会有接近200万的新增病例。正是它的高复发率、高病死、病残的特征,给人们的健康生活带来巨大的灾难。

传统性的药物治疗由于其的局限性已经不能很好的治疗缺血性脑卒中,近几年来,随着介入技术与介入材料的飞速发展,经皮腔内血管形成的支架置人术已经逐步成为临床治疗颅外、颅内血管狭窄以及预防脑梗死复发的主要手段之一。然而这种最新的医疗手段也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在进行介入治疗的时候,手术可能会导致脑出血、脑栓塞、脑血管痉挛和血管内皮损害及术中暂时的血流阻断等,这样就会导致脑组织的损害和出现严重影响预后的并发症[4]。

一氧化氮是一种重要的舒血管物质,由血管内皮合成释放,它是我们最早确认的一种内源性舒张因子,在正常的生理状况下它们保持着相对的动态平衡,并对局部血管舒张功能和血管外周阻力的维持具有重要的意义。血管内皮功能出现障碍的标志是一氧化氮的活性下降以及生成减少。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是一种糖基化蛋白,它在巨噬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中合成,并储存在血小板a-颗粒和内皮细胞的Weibel-Palade小体中,当血小板激活或血管内皮细胞受损时,a-颗粒和Weibel-Palade小体内的内容物将会释放。因此,血管性血友病因子也是一种内皮细胞损伤的特异性标志物。

4介入治疗对缺血性脑血管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通过实验发现,两组患者在手术前后的血管性血友病因子、一氧化氮以及内皮素-1的含量均有变化,而且都表现为一氧化氮的含量明显降低,另外两种物质的含量明显增加,这说明了脑血管的介入治疗可能会造成血管内皮的功能紊乱及损伤,使胶原纤维和内皮下暴露,进而促使血栓和凝血的形成,同时还因舒张因子和内皮衍生的血管收缩失衡,产生脑血管痉挛等一系列的并发症。研究表明,实验组患者血浆中的一氧化氮含量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但是血浆中的血管性血友病因子以及内皮素-1的水平相对于对照组来说较低。这就告说明阿托伐他汀可能是通过上调一氧化氮水平,同时下调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和内皮素-1水平,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时有效促进血管内皮细胞释放一氧化氮,并抑制内皮细胞内皮素-1,进而起到抑制细胞凋亡、减轻脑组织损伤的功效,这也说明通过阿托伐他汀治疗,我们不仅可以减少手术的机械刺激对血管内皮损伤,同时还可有效减轻脑缺血再灌注脑损伤程度[5]。

通过本文的病例分析,我们了解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可能对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造成一定的影响。介入治疗前后采用阿托伐他汀治疗可有效显著减少手术对血管内皮功能的损害。

参考文献

[1] 吴松林,姚祖培.血小板活化与冠心病及冠心病血瘀证相关性的现代研究概况[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年02期,2011,(02):22-24.

[2] 刘开琴,范久波,陈 斌,皮佑君,李 芬.血小板反应性增高患者相关指标的检测与分析[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2,(11):09-12.

[3] 严庆场,吴广华.瑞舒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CRP、LOX-1的影响[J].中华全科医学,2011,(04):33-34.

[4] 张学民,杨文东.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前后血清脂联素和P-选择素水平变化[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1,(02):25.

[5] 向 蓉.他汀在缺血性脑血管病应用中的非降脂作用机制[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学术版),2011,(03):12-15.

猜你喜欢
血管内皮功能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
高血压患者血清肝细胞生长因子的表达及与血管内皮功能的关系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部血管超声特点分析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新活素对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尼可地尔联合曲美他嗪治疗慢性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临床疗效
探究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疗效观察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应用小剂量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联合治疗的临床疗效分析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和静脉溶栓治疗后心率变异性的影响研究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介入治疗中替罗非班的应用及意义探究
探讨氯吡格雷预防冠心病介入治疗心血管的临床疗效
养血清脑颗粒与尼莫地平联合应用对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