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患者护理中预见性护理程序的疗效

2015-07-27 12:41魏红霞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14年13期
关键词:应用价值冠心病

魏红霞

【摘要】目的 分析研究冠心病患者采用预见性护理程序进行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3年6月~2014年5月治疗的128例冠心病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任意抽选64例展开常规护理,作为对照组,另64例采用预见性护理程序护理,作为观察组,对不同护理方式的护理效果展开对比。结果 采用不同方式进行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及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分别为10.9%、95.3%,对照组分别为31.3%、84.4%,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预见性护理程序护理对冠心病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可有效的减少并发症发生,且可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有助于改善护患关系,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可以广泛应用。

【关键词】预见性护理程序;冠心病;应用价值

【中图分类号】R541.4 【文献标识码】B

冠心病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1]。其主要原因是因冠状动脉器质性狭窄或阻塞所致的心绞痛或心肌梗塞的心脏病,严重威胁患者的身体健康及生活质量。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治疗及护理则能有效的减轻相关症状,减少相关并发症发生,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我院为分析研究冠心病患者采用预见性护理程序进行护理干预的效果。采用常规护理及预见性护理程序护理两种方式对收治的冠心病患者进行护理干预,结果显示预见性护理程序在冠心病中的应用效果更佳,详细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3年6月~2014年5月我院接收的128例冠心病患者,任意抽选64例患者展开常规护理,对照组男30例,女34例,患者年龄41~78岁,平均年龄(62.5±3.9)岁;其中心肌梗死型患者28例,心绞痛型患者33例,无症状型患者3例;另64例采用预见性护理程序护理,观察组男31例,女33例,患者年龄42~79岁,平均年龄(61.9±4.2)岁;其中心肌梗死型患者29例,心绞痛型患者31例,无症状型患者4例。经统计对比,两组患者基础资料及基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对照组中64例患者展开常规护理,护理内容主要包括病情观察、生命体征监测、用药护理、常规知识咨询辅导等内容。另外观察组64例患者展开预见性护理,详细措施如下。

(1)由责任护士、主治医师牵头,成立责任护理小组。(2)及时、准确了解患者情况,对患者病情展开全面、客观的评估,预见性的评估患者可能会发生的并发症。(3)以护理小组评估的患者可能发生的并发症类型为依据及时准备相关抢救用品,比如所需药物、仪器、器械等。(4)将评估结果作为重要参考依据,制定与之相符的护理策略。①心理护理。护士需认识到心理干预对患者的影响,因大部分患者对于自身疾病无过多了解和认识,因而常会产生紧张、焦虑、恐惧等不良心理,而上述负面心理则会使得患者不愿意配合医护人员接受治疗,甚至会抵触治疗,致使患者治疗依从性降低,进而可严重影响疗效。故而,护士需重视对患者的心理干预,选择患者最易接受的方式向患者普及冠心病知识宣教,比如可通过电视视频、发放宣传册、办板报、集体授课、一对一讲解等方式向患者讲解冠心病的有关内容,让患者更客观、更全面的了解和认识冠心病,逐渐改善患者的心理和情绪,避免因缺乏对疾病的认识而产生上述负面心理;同时护理人员应指导患者家属多陪伴、鼓励患者,使患者感受到家人的关心、爱护,逐渐增强其信心,配合医护人员治疗。②护士需协助患者认识病情变化指征,若有异常需及时告知医护人员,比如疼痛频率增多、疼痛程度加重、无缘由的出现冷汗、心痛等症状时,需清晰、准确的向医护人员表述,以便医护人员准确、有效的处理。③护理人员应嘱咐患者饮食应以低热量、低脂肪、清淡、富含维生素、易消化食物为主,不可食用辛辣刺激的食物,同时应嘱咐患者适当进食高纤维素食物,以促进排便,必要时可给予患者患者缓泻剂治疗,避免便秘,以防患者因用力排便而导致心脏负担加重,对病情造成影响。

1.3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和护理总满意度情况等。

1.4 统计学分析

本组研究中临床资料数据均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数资料展开x2检验,计量资料展开t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比较

采用不同方式进行护理干预后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0.9%、31.3%,组间比较均存在较大差异;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护理总满意度比较

两组患者采用不同方式护理干预后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分别为95.3%,84.4%,组间比较均存在较大差异;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3 讨 论

冠心病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其主要是指冠状动脉血管发生粥样硬化病变导致血管腔狭窄或阻塞,进而造成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所致的心脏病[2]。该病患者多为中老年人。近些年来,在我国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带动下,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人们的寿命延长,老年人口增多,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冠心病的发生率。且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压力的增大及生活习惯的改变,冠心病的发病也逐渐趋向年轻化[3],对人们的身体健康及安全造成威胁,降低患者生活品质,故而需开展行之有效的措施进行干预,以对病患临床症状进行改善,尽可能的提升病患的生活质量。

临床上通常将药物、手术等作为治疗冠心病的常用方式,而为提高冠心病的疗效,在给患者有效治疗的同时还应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护理干预,以更好地提高疗效。传统的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多遵循主治医生的相关嘱咐,完成相关的治疗护理,在实际的护理工作中存在较大的依赖性及被动性,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护理人员难以根据患者的实际需求给予患者针对性的护理干预,从而不仅会对疗效造成影响,而且导致患者失去有限的健康知识教育途径,还可能导致医患纠纷发生。因此,临床上必须要加强对护理程序改进的重视。

随着医疗改革的不断深入,临床上逐渐将预见性护理程序应用于冠心病患者的护理中。预见性护理主要是指在患者提出异议或要求前,护理人员通过自身敏锐的观察及护理经验及时洞察患者的内心需求,以及病情需要,同时预见性评估患者治疗期间易发生的并发症情况,

并根据评估结果制定针对性的措施,展开有效的干预,以更好的满足病患需求,争取提高护理效果,进而取得更佳疗效[4]。预见性护理程序护理是一种新型的护理模式,且可有效的改变传统的被动式的护理方式,使护理人员主动采取各项措施进行护理,可有效的体现护理人员的自身价值,可在调动护理人员积极性的同时有效的提高护理服务质量。因而,将预见性护理程序护理应用于冠心病患者的治疗护理中往往能够取的良好的效果。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采用预见性护理程序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后,患者的护理总满意度显著优于行常规护理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亦显著优于采用常规护理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组研究表明预见性护理程序在冠心病患者的护理中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在减少并发症发生、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 马巧红,徐清斌,张波涛,等.不同剂量氯吡格雷对冠心病患者血清 sCD40L水平的影响[J].广东医学,2014,35(7):1102-1103.

[2] 邓远琼,张志娟,礼宏翔,等.血管内皮功能及同型半胱氨酸对冠心病的预测价值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3,26(8)3672-3673.

[3] 林 刚,陈 星,肖志浙.冠心病年轻化的临床相关因素探讨[J].中国疗养医学,2011,20(5):453-453.

[4] 黄秀芹,董 环,单秀云.预见性护理联合优质护理在肺栓塞或有肺栓塞高危因素患者中应用的效果评价[J].2012,28(18):38-40.

猜你喜欢
应用价值冠心病
ADAMTs-1、 CF6、 CARP在冠心病合并慢性心力衰竭中的意义
茶、汁、饮治疗冠心病
警惕冠心病
企业金融管理应用价值分析
浅谈公共管理在税务行政管理应用中的价值
冠心病室性早搏的中医治疗探析
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56例
二尖瓣病变合并冠心病13例外科治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