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术后患者心脏康复疗效的对比研究

2015-07-27 05:31欧传杰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14年13期
关键词: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欧传杰

【摘要】目的 总结分析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术后心脏康复治疗的疗效。方法 选择2010年6月~2014年6月我院收治的9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均给予介入手术治疗,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传统心脏康复训练,观察组患者给予优化路径康复训练,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心功能分级、生活自理能力、左室射血分数(LVEF)、并发症情况、住院时间及费用等指标。结果 观察组LVEF以及心功能分级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巴氏指数(Barthel)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而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及费用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优化路径康复训练疗法有利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术后心功能改善,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缩短住院时间。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心脏康复训练

【中图分类号】R542.2 【文献标识码】B

随着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发病率逐渐上升,且发病年龄呈年轻化趋势[1]。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能快速促进冠状动脉血液循环恢复,改善心肌缺血,阻止心肌坏死。PCI术后有效的心脏康复训练有助于心脏功能恢复,能降低心脏负荷,增加冠脉血流和心脏功能贮量[2]。现将我院在传统的AMI患者PCI术后心脏康复训练基础上进行优化,并进行临床实践验证,取得了满意的效果,详细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6月~2014年6月我院收治的9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均给予介入手术治疗,术后无严重性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低血压或心力衰竭等心脏合并症。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男28例,女17例;年龄45~78岁,平均年龄(56.8±1.2)岁;术后左室射血分数(LVEF)为25%~35%,平均(30.2±3.5)%;心功能Ⅱ级15例、Ⅲ级30例。观察组:男25例,女20例;年龄40~72岁,平均年龄(55.8±1.8)岁;术后LVEF为28%~40%,平均(31.2±3.2)%;心功能Ⅱ级20例、Ⅲ级25例。两组患者在基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 心脏康复方法

对照组患者不给予传统的康复训练路径,观察组在对照组训练路径基础上进行优化,根据患者实际病情制定并随时调整康复训练程序,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训练。在CCU进行被动和主动的低水平1~3代谢当量活动,过渡到普通病房,并逐渐加强活动强度[3]。选择心理辅导、心理暗示、松弛疗法等措施帮助患者建立信心,逐步尝试床上、床下、个人生活、步行等活动。具体为:第1天绝对卧床休息,第2天训练坐起和活动肢体,第3天床边坐椅子,第4~5天站立、活动,第6~7天训练室内、走廊内步行,第8~14天训练步行、上下楼梯等。

1.3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心功能分级、生活自理能力、LVEF、并发症情况、住院时间及费用,其中生活自理能力通过Barthel评分进行,包括修饰、大小便、进食、如厕、活动、穿衣、洗漱等,总分为100分,得分越高者自理能力越强。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计量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心脏康复效果

观察组LVEF以及心功能分级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其他指标比较

观察组患者Barthel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而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及费用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 论

急性心肌梗死是冠状动脉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所引起的心肌坏死。临床上多有剧烈而持久的胸骨后疼痛,休息及硝酸酯类药物不能完全缓解,伴有血清心肌酶活性增高及进行性心电图变化,可并发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常可危及生命[4]。在有急诊PCI条件的医院,在患者到达医院90 min内能完成第一次球囊扩张的情况下,对所有发病12 h以内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均应进行直接PCI治疗,球囊扩张使冠状动脉再通,必要时置入支架。急性期只对梗死相关动脉进行处理。对心源性休克患者不论发病时间都应行直接PCI治疗。PCI能迅速恢复AMI患者血液循环、改善心肌缺血、挽救心脏功能,但不能改善危险因素。PCI术后有效的心脏康复训练能促进静脉回流、降低血压、缓解心脏负荷。AMI患者PCI术后心脏康复治疗主要是通过合理的活动安排来提高血供工作效率及冠脉血流储备能力,延缓冠脉病变,减少冠脉狭窄,同时改变冠脉结果及血管调节能力,恢复收缩因子与舒张因子平衡。研究发现AMI患者康复训练是安全的,且越早开始康复训练,恢复效果越好[5]。从被动训练逐渐过渡到主动训练,循序渐进,有助于患者心脏功能恢复。本组研究结果也证实观察组患者的心功能改善指标、并发症发生率、生活自理能力、住院时间及费用等几项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所以在保证患者安全的基本前提下,心脏康复训练对AMI患者PCI术后恢复非常必要,有利于积极改善心功能,提高自理生活能力,缩短住院时间。

参考文献

[1] 白晓君,闫 雯,周党侠.高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疗效及安全性分析[J].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 2014,08(08):591-594

[2] 吴 敏.BIPAP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左心衰PCI术后的应用[J].内科, 2014,09(03):292-293.

[3] Milani RV,Lavie CJ.Impact of cardiac rehabilitation on depression and its associated mortality[J].The American Journal of Medicine,2013,120(9) :799-806.

[4] 范晓江,郑迎夏,李香菊,等.护理人员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运动认知的调查与分析[J].护理与康复,2011,8(6) :466-467.

[5] 车伟军.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脏康复程序的应用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科学,2011 ,01(11):101-102.

猜你喜欢
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心血管介入治疗后拔管反应的临床研究
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下髋部滑囊炎的介入治疗探讨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中医辨证治疗分析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和静脉溶栓治疗后心率变异性的影响研究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介入治疗中替罗非班的应用及意义探究
探讨氯吡格雷预防冠心病介入治疗心血管的临床疗效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治疗中实施临床护理路径的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