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科教工作座谈会的历史贡献

2015-08-05 13:34王广锋
党史文苑 2015年14期
关键词:历史贡献

王广锋

[摘 要] 1977年召开的全国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突破了“两个凡是”的束缚,在解放思想、历史决策、理论探索等方面做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其意义重大,其影响深远。

[关键词] 科教工作座谈会 “两个估计” 历史贡献

1977年8月上旬召开的全国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邀集了30多位著名的科学家和教育工作者,共同为教育战线的发展把脉问诊。在这次座谈会上,推翻了“两个估计”,恢复了高考制度。邓小平在这次会上发表了讲话。这为新时期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必要前提和理论准备。

一、解放思想:推翻“两个估计”,促进教育及其他领域思想解放

推翻“两个估计”,意味着明确否定了“文化大革命”中盛行的极左教育思想,也意味着对“两个凡是”的实质性否定。同时,推翻“两个估计”,也促进教育领域及其他领域的思想解放。

“两个估计”的由来及其危害。“两个估计”来源于1971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形成的《会议纪要》(中办44号),基本内容是:(新中国成立后十七年)在教育战线上“资产阶级专了无产阶级的政”;原有教师队伍中大多数人的“世界观基本上是资产阶级的”。“两个估计”上承1966年的“五七指示”,折射的是极左的教育思想,是“教育革命”的必然产物。以“两个估计”为代表的极“左”教育思想,完全抹杀了十七年教育战线的成就,否定了毛泽东和周恩来关于知识分子所作出的正确估计,成了“四人帮”大肆迫害知识分子的“利器”。

在以“两个估计”为代表的极左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教育工作者深受诬陷和迫害,例如,教育部直属单位和17个省市教育领域受诬陷迫害的人士就有142000多人,卫生部所属14所高等医学院674名正副教授里受诬陷迫害的高达500多人[1]P82。高等院校受到不合理的拆、并、迁、散,例如,1971年颁发的《关于高等院校的调整方案》,合并43所,撤销45所,改为中等专业学校17所,改为工厂3所,一共取消106所高校[2]P211。教育结构严重畸形,据1977年统计数据显示,“中等学校学生中普通中学占98.78%;高等学校学生数大致恢复到1965年的水平,其中师范院校学生比重上升12.4%,工科下降10.4%,财经只占1.3%,政法只占0.1%”[3]P47。

推翻“两个估计”及其连带效应。为推翻“两个估计”,邓小平重新对“十七年”进行了估计。如何看待“十七年”的教育事业?邓小平指出,“主导方面是红线。应当肯定,十七年中,绝大多数知识分子,不管是科学工作者还是教育工作者,在毛泽东思想的光辉照耀下,在党的正确领导下,辛勤劳动,努力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4]P29。并强调,如果不这么估计,就不能解释所取得的成绩。如何看待“十七年”的知识分子改造?邓小平指出,“我国的知识分子多数是自觉自愿地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反对社会主义的是极少数,对社会主义不那么热心的也只是一小部分”[4]P29。邓小平就是这样针锋相对地瓦解了“两个估计”的立论根基。

教育界推翻“两个估计”的精神枷锁,极大地推动了其他领域的拨乱反正。随之,文艺界也开始着手推翻“文艺黑线专政”论。另外,诸如出版界、科技界、卫生界等领域也闻风而动,开始对本领域的“两个估计”进行批判,揭露由其造成的恶果。推翻“两个估计”,实质上是对“两个凡是”的质疑和否定,促进了各个领域的思想解放。

二、重大决策:恢复“高考制度”,为国家选拔人才,维护教育的公平

“文化大革命”爆发后,“高考制度”作为“分数挂帅”“智育第一”的黑典型被大加批判,随之作为“旧的统一招生制度”被“砸烂”。“高考”制度被停止,之后出现了所谓的“推荐制”高校招生制度。

(一)“推荐制”的表现及弊端。1972年,停止办学6年之久的高等学校重新开始招生,实行的是“推荐制”,采取“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查”的招生办法。为避免“分数挂帅”之嫌,不进行文化课的考试,只是要求“具有相当于初中毕业以上的实际文化程度”,录取标准为“把政治表现、路线觉悟放在首位,坚持选拔具有两年以上的实践经验的优秀工农兵入学”[3]P1489。招收的学生,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工农兵学员”。到1976年为止,加上1970年和1971年部分大学招收的“工农兵学员”,共招收7届工农兵学员,总计约94万人[5]P182。然而,由于“推荐制”缺乏可操作性、招生过程不透明等原因,存在着大量弊端:第一是导致了招收的新生质量严重下降。由于取消了文化课的考试,更多地看重阶级出身、实践经验,甚至简化为看“手上的老茧”,使得“达到相当初中毕业以上的实际文化程度”的要求形同虚设,严重降低了新生质量。第二是造成了“走后门”现象盛行,严重污染、毒化了社会风气。

(二)“恢复高考”的各种阻力。“粉碎“四人帮”之后,这种不合理的招生制度并没有被立即取消,主要原因包括:一是“文化大革命”结束时,各条战线的中心工作是对“四人帮”深入进行“揭批查”;二是“两个凡是”的指导思想,“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口号占据主导地位,在教育领域的表现就是坚持“两个估计”。因此,在1977年6月29日的全国第一次招生座谈会上,继续坚持了“文化大革命”期间的“十六字”招生方针。这意味着,本年度的高考招生仍将延续那种不合理的制度,引起了科教战线工作者和全国人民的担忧和不满。

(三)“恢复高考”的重大决策。实现“恢复高考”决策,得益于査全性和邓小平两个人,前者在座谈会有首倡“恢复”之力,后者有果断决策之功。在8月6日的座谈会上,査全性认为“新生的质量没有保证,部分原因是因为中小学的教育质量不高”,其症结在招生制度上。他概括为四条:“一是埋没人才;二是卡了工农子弟上大学;三是破坏了社会风气,助长不正之风;四是严重影响了中小学教师的教与学的积极性。”[6]他呼吁,恢复统一的高考制度,提高报考人员的文化水平要求,保证广大青年的自主报考和选择专业的权利。査全性的倡议,赢得了与会者的高度认可。邓小平顺应与会者呼声,果断决策,当年(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他指出:“招生涉及下乡的几万青年,要拿出一个办法来,既可以把优秀人才选拔上来,又不要引起波动,重点学校要统一招生。今年下决心,按要求招生,招的学生要符合要求。”[7]P176邓小平一锤定音,实现了“招生制度”的拨乱反正,影响了无数学生的命运,端正了中国教育发展的方向。

三、历史起点:中国社会主义的教育事业迈上新的征程

回顾和分析新时期以来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成就,可以发现,1977年全国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具有历史里程碑意义。

(一)从会议内容上看,蕴涵新时期教育思想。主要内容包括: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处于战略地位;必须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培养“四有”新人;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要有新发展[8]。就教育的地位和方向问题,邓小平强调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赶超世界先进水平中的基础性地位,教育是为实现四个现代化服务的,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方向。就调动教师积极性问题,邓小平指出,“要尊重教师”,“好的教师就是人才。要珍视劳动,珍视人才,人才难得呀!”[4]P30-31就培养人才问题,邓小平指出,重点学校要“培养学得比较深、水平比较高的科研人才”[7]P176。邓小平还强调“教育要两条腿走路。就高等教育来说,大专院校是一条腿,各种半工半读的和业余的大学是一条腿”[4]P34。虽然会议上有的思考尚有局限,但已包含了现代教育思想的基本要素。

(二)从思想倾向上看,体现了鲜明的改革精神。首先,座谈会的召开便是“改革精神”的实践。座谈会召开之际,中央“徘徊”在“两个凡是”迷雾之中,不敢否定“文革”,更遑论“改革”。邓小平在主持召开座谈会时,坚持实事求是,坚决地推翻了“两个估计”,不仅恢复了高考制度,而且还倡导探索教育发展的新路。其次,针对被“四人帮”搞乱的教育体制、机构,座谈会提出要对其进行深入调整,彰显了“改革精神”。涉及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调整学制,引进西方反映先进现代科学文化的教材,恢复考试制度,恢复高等学校招收应届高中毕业生制度,等等。这些积弊已深的体制、制度问题,都是涉及当时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性问题。以这次座谈会为起点,中国教育体制改革迈开了新步伐。

(三)从理论演进上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的理论起点。座谈会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教育思想。就如何正确评价我国知识分子队伍问题,大家都认为,大多数的知识分子是好的,“是为社会主义服务或者原意为社会主义服务的”[4]P29。就知识分子思想改造问题,邓小平指出,不论是从旧社会走过来的知识分子,还是新中国成立后培养的知识分子,都要继续改造思想。就尊重人才问题,邓小平讲话强调,要尊重人才,珍视人才。在继承和创新上,座谈会有所突破、有所创新。在教育制度方面,邓小平总结指出:应建立奖惩制度,尤其注重物质方面的奖励;高等院校应当加强科研能力建设;建立完善的后勤保障制度,为科研、教育人员提供较好的工作条件;建立“重点学校”制度。在重视基础理论方面,不同于毛泽东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中偏重“实践”的思路,邓小平讲话强调,“重点学校应以搞基础理论教学为主,培养学的比加深、水平比较高的科研人才”[7]p176。总之,这次座谈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年鉴(1949-1981)[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4.

[2]毛礼锐,沈灌群.中国教育通史(第6卷)[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9.

[3]刘英杰.中国教育大事典(1949-1990)[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

[4]邓小平论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5]周全华.“文化大革命”中的“教育革命”[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

[6]余玮.首倡恢复高考第一人——査全性[J].文史精华,2007(7).

[7]邓小平年谱(下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8]滕纯.试论邓小平教育思想形成发展的过程[J].教育研究,1995(1).

责任编辑 冷波

猜你喜欢
历史贡献
浅谈抗大对抗战胜利的历史贡献
近代中国教会大学体育文化的传承研究
浅论艾思奇《大众哲学》的历史贡献及当代启示
浅析川陕苏区妇女教育
体坛硕彦 留德先驱:江良规体育思想研究
《八路军军政杂志》对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历史贡献
长征时期张闻天对俄界会议的历史贡献
陈云领导中央顾问委员会期间的历史贡献
陈云领导经济工作的特点及历史贡献
党的十八大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