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赫第六《勃兰登堡协奏曲》中提琴声部结构与演奏分析

2015-08-07 05:35马晓明
艺术研究 2015年2期
关键词:中提琴协奏曲大调

马晓明

巴赫第六《勃兰登堡协奏曲》中提琴声部结构与演奏分析

马晓明

巴赫作为音乐历史舞台上的重要人物,其创作作品在巴洛克时期极具代表性,从巴赫的多数创作中可以看到他善于将多样创作技术巧妙融合的天赋,正是这种天赋使得巴赫一生中创造了非常多的优秀作品,为后人留下宝贵财富。对演奏者而言,分析音乐结构是提升演奏水平的重要渠道,而对作曲家创作背景的认知也起到了非常大的帮助。巴赫不仅是一位出色的作曲家同时也是一位优秀的演奏家,为此以巴赫为模本对其作品及创作背景进行分析对推进我国音乐艺术赏析能力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主要以《勃兰登堡协奏曲》作为探讨对象,在全文中对其中提琴声部结构及演奏进行深入分析。

巴赫 勃兰登堡协奏曲 中提琴 声部结构 演奏

弓弦乐器在西方艺术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弓弦乐器凭借自身特有的音色和演奏技法的多样性及可塑性,赢得了众多作曲家的青睐,很多优秀的作品都是以弓弦乐器作为主色调而衍生。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创作理念的进阶,弦乐器在演奏形式上也逐步突破传统,向多样化的形式延展。中提琴是以小提琴为基础而创造的弦乐器,中提琴最早以乐队的形式问世,而今天的中音提琴都是逐步演化而成的。《勃兰登堡协奏曲》在巴赫众多优秀作品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其大胆创新的创作技法以及和声部分的特别运用,使之成为早期协奏曲的典范。尽管对于该曲目的分析从未停止,但分析范畴基本只局限于作曲写法,对演奏上的分析基本没有,特此本文主要将分析重点放在第六首降B大调《勃兰登堡协奏曲》中提琴的声部与结构上。

一、作者生平介绍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于1685年3月21日生于德国,并且终生没有离开国家。巴赫在音乐方面的天赋与家庭环境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巴赫的父亲就是一位才华横溢的音乐家,在当地教会担任小提琴手与羽管键琴师,而这两种演绎身份完全取决于经济所需,因为当时对于乐师这个行业并没有丰富薪资。关于巴赫年幼时期的相关资料尚未健全,对于巴赫年幼时期的资料基本都源于巴赫传记中相关部分的描写。由于巴赫的父亲保存着路德派较好的生活工作习惯,对年幼的巴赫早早就进行了音乐教育,这也源于巴赫优异的音乐天赋在当时就非常明显,所以巴赫的父亲在巴赫幼年时期就进行了非常正统的音乐教育,教巴赫拉小提琴的同时教他拨弦古钢琴,这在当时的乐师家庭是非常普遍的现象。说道巴赫的生长经历除了巴赫的父亲不得不提及巴赫的哥哥,巴赫的哥哥对巴赫的后期教育及音乐素养有着重要影响,巴赫的哥哥主要学习管风琴,在巴赫小学时期,巴赫父母不幸相继去世,年幼的巴赫由哥哥抚养,这时候巴赫就随着哥哥接触管风琴,巴赫非常好学,在一段时间内,不仅将哥哥教授的管风琴技法熟练掌握,还偷偷学习大师级的乐谱,这对巴赫后期作曲和演奏生涯奠定了重要基础。

二、创作背景

巴赫对管炫乐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进作用,尤其是中提琴,在乐队形式的演出中为中提琴的出场开辟出了一条无阻的道路。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巴赫的第一任妻子,她是巴赫艺术创作生涯的全部支柱,当时在创作六首《勃兰登堡协奏曲》时,巴赫的第一任妻子依然健在,她作为巴赫的精神支出,辅助着巴赫创作出一部又一部的经典之作。巴赫与妻子的孩子是巴赫人生中另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巴赫与第一任妻子曾有一对双胞胎,不过不幸失去,随后在寇顿又有一子,也不幸夭折,这给巴赫和妻子带来了巨大的痛苦,然而事情总是呈双向发展的,在痛苦的同时妻子也享受着另一种喜悦,那就是巴赫的艺术创作。巴赫曾在寇顿当宫廷乐师,在这期间,处于各种原因,使得乐团人数甚少,巴赫经常因为人员的缺失导致管炫乐队编制的不足,为此巴赫开始尝试加入新的乐器,为作品灵活的掌控乐队的编制。有相关资料记载,由于巴赫所在的乐队因人员的缺失,巴赫不得不一人操作多种乐器,这又一次为巴赫艺术创作生涯演绎技术多样化的原因奠定了基础。

随后,巴赫赏封利奥波德公爵,在妻子的陪同下,巴赫在勃兰登堡诸侯克里斯蒂安·路德维希面前演奏了一些自己的作品,深受诸侯的喜爱和赏识,随后诸侯希望巴赫为自己创作一部类似意大利协奏曲的作品,但要引入德国音乐风格。巴赫当时为了生存以及获得更高的社会地位,开始着手创作诸侯定做的管弦乐作品,而这部作品就是《勃兰登堡协奏曲》第六部,赢得了侯爵的喜爱,随后巴赫又对其进行更为深入细致的整理,并亲手写总谱,其书法得体大方超越他以往的任何一部手稿。

巴赫是少有的对中提琴声部刻意重视的作曲家,为了突出演奏中提琴声部的效果,他不仅在创作上花心思,在演奏上也以此作为重点不断调整乐队演奏人数及技法,直至达到自己满意的效果。

三、作品整体构架与中提琴声部

复调与通奏低音是巴洛克时期音乐标志性音乐特征,复调起源于中世纪教堂音乐,巴赫将其发展推到了顶峰,故此巴赫有着复调音乐之父的称号。通奏低音在巴洛克时期是一种特有的音乐表现形式,其织体形式鲜明,上方有高声部绚丽的支撑,下方有低音演奏来辅助,在整个作品的演绎中持续保持。早期的通奏低音惯用管风琴来演奏,也很常见,巴赫将上下两个声部作为突出点来写,通过阿拉伯数字及玄性质在低音的上下位置标出,这样做的好处是为演奏者提供一个即兴演奏的平台,因为数字低音被称为通奏低音。从《勃兰登堡协奏曲》中可以发现通奏低音始终贯穿于全程,这也成为了该部作品中的一大亮点。

卡农同样作为该作品创作的一个重要特点,卡农是复调表现手法中的其中一种,其表现形式在于有规律的模仿,通过模仿前声部使后声部与之旋律和节奏一致。第六部《勃兰登堡协奏曲》中没有纳入小提琴声部,是由两把古中提琴和大提琴来演奏,有时会用大键琴来代替大提琴,而担任上声部主角的就是上面提到的两把古中提琴。该作品分为三个乐章,乐章由快至慢再快的演绎方式极具巴洛克时期协奏曲特色。

1.第一乐章结构解析

该乐章是一个速度较为缓和的快板,不急促也不缓慢,结构段落成为一体,中间环节将巴赫在巴洛克时期的各种创作特色作为重点显示出来,整体结构非常严谨同时又不缺乏创新环节,层次分明不混淆。见图1

图1 复三曲式结构图

(1)曲式结构探讨

全曲由三条线构成,分别为 A.B.C,彼此相互联系,三条线也作为三种织体组合而成,相互交织。

A主题是相差半拍的卡农,十六分音符和附点音符相互搭配,向人呈现出一种连绵无中断的行进感,曲式激昂有力,同时散发着一种乐观积极的正能量精神。

B主题由一个前八分音符构与后十六分音符组成的连续动机,和十六分音符的连续性结合的织体,类似于 A 动机又以独立的形式在作品中存在,通过大规模的转机模进,并在此基础之上发展三声部和五声部卡农,大量独立存在并且将前后两个主题紧密连接。

C主题主要通过十六分音符的持续性级进,以反复迂回为主不断模进,以此营造出欢快、希望、光明的线条。

整个乐章通过A主题的卡农形式作为起始点,声势磅礴威严又不失华丽,复调和主调彼此交织,第一中提琴先开始旋律,随后第二中提琴在和第一中提琴刻意相错半拍,并以同度音符使整体布局缜密严谨,其它四个声部通过相同的音对其进行辅助,整个节奏在演绎过程中呈现出一种如水的绵延和婉转,似溪流嬉戏于岩石间,奏出有规律的水流极大岩石的声响,轻快而舒缓。

B主题作为伏笔引出最后一段和第二段的开始,伴奏音形通过带连线的八分音进行有效过渡,目的是为了营造柔和感。该段落A主题的出现和开始都是错半拍的卡农。由三个不同的主题相互交织,在92小节的模进中,大量十六分音符的模进出现在伴奏声部中,以此烘托和声色调,将该主题的变奏推向高峰,加重情感变化,仅是用了四个小节就回到C主题二声部继续和第一部分呼应变化。A 主题最后出现的位置在115小节中,实现了首尾呼应,突出主题,整个乐章结束在欢快的旋律中。

(2)中提琴声部与声结构分析

该乐章在和声与结构方面甚为相符,随着曲目的进展分化为三个大部分,分别是大调、小调、大调的形式,和声随着调性的变化而变化,bB 大调是第六《勃兰登堡协奏曲》的主调性,在主和旋开始时,A 主题主要以 T———S——D——T 的走向为主,结束基本上都是采用 T—T6——K64——T 的方式,巴洛克时期的和旋在发展上存在着不完整性,所以个别地方会出现类似 D_S 的不完整进行形式,这种不完整进行形式在88小节至90小节处非常常见。

该作品中的另一大特色就是通奏低音的运用,该技术特征在整个作品的三个章节中都随处可见,该乐章的低声部采用低音提琴与羽管键琴为主,每一个小节几乎都用八分音符对低音进行重复,这一创作方式也许跟巴赫在教会学习时间比较久而养成的作曲风格,为了使作品的音色丰满圆润,采用了通奏低音衬托下方的和声,这样一来乐章的演奏就呈现出了教堂中威严、慈爱、神圣的艺术氛围。

2.第二乐章结构解析

第二乐章在演绎上团队配置有所减少,仅有两把中提琴和大提琴,低音提琴和羽管键琴四个声部,大提琴与中提琴在该乐章的演奏中刻意压制气息,但并不是停滞不前,而是以一种缓慢的形式呈现大提琴与中提琴的轻柔之态。

(1)曲式结构探讨

该乐章将典型的赋格写法应用其中,在赋格写法的运用中将其大量穿插第一乐章的卡农、复对位和对比复调等技术。分为ABCD 四种形式。

第二中提琴进入第一主题 a,b 与 d 同时开始,四小节之后第一中琴 a主题进入,为将 a主题更鲜明的突出第二中提琴换 C主题,这是 abcd 四主题同时开始,abc 进行三声部纵向对位的同时 abd 三主题做三声部对比复调,始终保持低音持续性,目的在于对声部起到支撑作用,满足和声的发展需求。

(2)中提琴声部与声结构分析

该乐章的开始是 bE 大调,和声进行四小节后,有第一中提琴主题切入,这时调性回到 bB 大调主题,34小节通过 S-D7-T的进行后至 bA 大调,40小节重新回归 bB 大调主题,T-D 继续不中断,42小节的 T-D 切换至 f小调上,直至 coda 在与 g 小调同名的G大调上结束。这种调式布局是巴赫常用的技法。

3.第三乐章结构解析

第三乐章是快板,采用民间舞曲作为体载,充分体现出了巴赫创作中的外来因素,通过对开头节拍组合的分析,可以看出八十二拍利与三拍子规律与苏格兰吉格舞曲有着相似之处,这主要在于巴赫幼年失去对意大利及德国多数作品进行深入研究,故取材方面亲近民间音乐,该段落乐曲生动欢愉,充满生机。

(1)曲式结构分析

这是一首将非传统曲式的回旋曲和舞载相融合的作品,曲式主题和素材都很单一,开始与第一乐章较为相似,在 bB 大调切入主题素材,第一中提琴和第二中提琴在演奏中存在八个小节的相同旋律,大中提琴和大提琴伴奏音符呈反向,大众提琴上行时,大提琴和低音提琴声部开始向下蔓延。

(2)中提琴声部与升调性探讨

第三乐章主调性同前两个乐章一样都是 bB 大调,bB 大调的主和旋一开始,第一小节就用了 T-YSVS-T 转换,然后是 TSII6-D-T 固定格式,在整体框架不变的基础上对和旋进行转换,转换次数为三次,然后变更音响效果,通过使用二级和旋和重属和旋衬托巴洛克时期的和声特色。织体载13小节回到 a主题,调性调整为 F 大调,色彩依然鲜明阳光。插部在23小节进行变奏,使小调织体与调性和声发生变化,明确插部的切入,当进入27小节,重新回归主调bB 大调和声采用了属持续音,是调性更为坚固稳定。色彩依旧明朗欢快。最后一段在调性上同第一大段一致,没有明显的变化,T-S-D-T 稳定进行,二级和声变化伴随着和声走向,偶尔会出现 S-T 走向,而这也体现出了巴洛克时期对和声局部不够完善的缺陷。

结束语

巴赫的成功不仅仅体现在巴洛克时期,在整个时代中巴克都用它优秀的音乐才能向世人证明他是一位音乐奇才,同时巴赫的作品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资源和财富,第六《勃兰登堡协奏曲》是中提琴史的一个巨大飞跃,尤其在团队成员有限的困境下,要想将该部作品精湛的演绎出来,必须对音乐美学有一定的认知了解同时还要对作品有着深刻的见解。

第六《勃兰登堡协奏曲》在为数不多的中提琴作品中,可以视为一部经典的历史巨作。巴赫有着极为细腻的情感和聪慧的智力,他成功用音乐形象将自己生活中的艰难巧妙掩盖,向世人呈现出一种乐观向上、积极阳光的心态。

本文通过对巴赫生长经历及创作背景的介绍来解释巴赫作品第六《勃兰登堡协奏曲》的由来以及创作理念及技法多样化的原因,本文对第六《勃兰登堡协奏曲》进行详细的介绍目的不仅仅在于单纯的对该名作进行艺术赏析,更是从巴赫的创作方向中找寻一种艺术创作素养和精神,希望能够让更多喜欢这部作品及正在学习中提琴演奏的学者得到对艺术源泉更深一步的认知。

[1]董佳昕.巴赫第六《勃兰登堡协奏曲》中提琴声部结构与演奏分析[D].西安音乐学院,2012.

[2]刘敏.巴赫《勃兰登堡协奏曲》作曲技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

[3]胡皓.巴赫二部创意曲第六首的乐谱版本比较及结构分析[J].艺海,2012,(3):43-46.

[4]殷秀芳.巴赫《勃兰登堡协奏曲》的艺术特色及意义[J].职业圈,2007, (18):104-105.

[5]周年.巴赫创意曲版本比较研究[J].黄钟 - 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0, (4):43-51.

作者单位:沈阳音乐学院附属中等专业学校

猜你喜欢
中提琴协奏曲大调
贝多芬降E大调奏鸣曲Op.81a“告别”第一乐章三个不同演奏版本的比较
G大调随想曲
我与扬琴协奏曲《凤点头》的“缘”
老余
中提琴演奏艺术的特点与发展
中提琴上的“马背民族”——探析李自立《第一中提琴协奏曲》
谈中提琴在交响乐队中的作用
演奏莫扎特《G大调第三小提琴协奏曲KV216》的预先准备
海浪协奏曲(上)
海浪协奏曲(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