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性语境下的现代大学治理

2015-08-15 00:54蒋馨岚
重庆与世界(教师发展版) 2015年4期
关键词:现代性权力学术

蒋馨岚

(1贵州财经大学教育管理学院,贵阳 550025;2.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济南 250022)

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完善大学治理结构”。这是针对我国学术权力弱化、行政权力泛化等大学治理和制度建设中的问题而提出的改革理念,对建立现代大学制度而言意义重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教育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方面,教育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现代化亦是国家治理能力与体系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教育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已成为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最紧迫的任务。大学治理现代化是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我国高等教育内外环境下,大学治理现代化对我国高等教育现代化具有特别的价值和重要的意义。推进现代大学治理体系和能力的现代化,就是为了适应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以实现大学现代化为目标,以建构政府、社会、大学新型关系为核心的大学外部治理体系,处理好大学与大学外部之间存在的管、办、评的关系,以及大学内部的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之间的关系。

随着规模的扩张,高等教育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在大学从管理向治理转变的背景下,学界对大学治理的研究在不断深入。目前,有关现代大学治理的探讨多是从治理理论、制度层面、大学章程等角度进行的,从现代性问题的视角审视现代大学治理的探讨较少,而在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现代性是绕不过去的一个视点,因为现代化的历史进程的主导理念就现代性。把教育现代性与传统性、现代大学治理与高等教育现代化有机地统一起来,对于推进高等教育现代化是非常重要的。当下我国在高等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现代大学治理在实践层面上所遭遇的大学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的失衡、大学精神的式微和对制度资源的依赖等困惑的实质是教育现代性的危机的表现。

一、现代性的内涵

现代性毫无疑问是我们时代最重要的焦点性话题之一,它在社会学、政治学、法学、文化学、文学的和哲学的话语系统中,都已经成为出现频率最高的核心术语之一。不同领域的研究者经常发现许多理论和实践方面的重大问题,都直接或间接地与现代性问题产生深刻的联系。那么什么是现代性的内涵呢?现代性特指在现代化历史进程中和西方理性启蒙运动所形成的社会运行机制和文化模式,以及现代社会整体结构的性质和特征。换言之,人类迄今为止最深刻的社会转型(包括精神飞跃和制度更新)就是从传统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的转折,即现代化。现代性就是西方工业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生成的与传统农业社会的经验本性和自然本性相对的一种理性化的社会运行机制和文化精神,它代表着渗透到现代社会所有方面的本质规定性。具体表现为一个以现代理性精神为主导的主体意识个体化、市场经济理性化、自由民主制度化、行政管理科层化和民族国家政治化交相互动的进程。现代化进程具有自身的规律,现代性是现代社会的普遍性的特征。我们在这里主要借用哈贝马斯关于现代性的观点:“现代性首先是一种指向人类的进步、自由、幸福与和谐的精神指向,它主张这种指向通过提升文化、发展科学、促进生产来实现;第二,现代性是一种思维原则或思想方式,它坚信人类的理性能力,强调理论思维对现实的建构性指导作用;第三,现代性是一种行为准则,主张人们的行为以理性和价值目标为原则,人们应该根据具体的社会交往和要求遵循相应的理性和价值目标;最后,现代性是动态性概念,它没有确定的时间分期,具有辩证性、开放性和扩展性的特质,其内涵的发展过程就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过程。”[1]

学界对现代性概念内涵的研究,突出地表现为两个方面:“其一是现代社会文化的规定,即现代社会倡导的个人自由、人道、民主、文化世俗化、理性化、、法制、主体性(个体主体性)、自由、解放等一系列观念、价值体系,其中理性主义、人本主义是文化现代性的核心规定;另一表现为一种独特话语系统的规定,反思、批判性或自我批判——自己对自己的批判,构成这一话语系统的思维方式的典型特征。”[2]

现代性具有很复杂的多重维度,从广义上我们可以将它划分为制度性维度和精神性维度。制度性维度具体表现为行政管理的科层化、经济运行的理性化、公共领域的自律化和公共权力的民主化和契约化。精神性维度具体表现以个体的主体性与自我意识、契约化和理性化为核心的公共文化精神和以意识形态化为核心的社会历史叙事的现代性[3]。

作为一种新的生存样式,现代性带来了与传统社会不同的迄今为止最深刻的社会转型,因此在此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遭遇到转型中的内在冲突和风险性后果。纵观人类社会发展史和对当今社会发展趋势进行审视,可知现代性不但没有终结的迹象,反而是人类社会发展前进的动力。从现代性来看现代大学治理的发展现状,可得到重要的启示。

二、现代性背景下的现代大学治理:内涵与现状

目前,对于“大学治理”的内涵,迄今为止尚没有一个统一的解释。纵观目前大学治理内涵研究的发展,国外、国内的不同学者之间对此存在较大的差异和分歧。

(一)大学治理的内涵

G·哈曼指出:“治理概念在广义上被用来指称高等教育系统和大学的组织方式、权力是如何使用和分配的以及高教系统和高校与政府之间的关系。”[4]这个概念的内涵其实是从广义上涵盖了大学内部治理和外部治理及其之间的关系,以及利益分配过程和安排。根据学者郭卉的研究,国外学界一般都认为大学治理主要是大学的内部治理,国外对大学治理的概念主要有以下几种:欧洲学者认为美国是最早使用大学治理这个词的,其标志就是第一本专门以大学治理为名的著作《大学和学院的治理》的出版,作者是美国的科尔森;1973年,为了区分管理和行政,卡耐基高等教育委员会提出了大学治理这个概念,并将其定义为“作决策的结构和过程”;美国著名学者伯恩鲍姆认为大学治理就是“平衡两种既具有合法性的又相互区别的具有组织影响力和控制力的结构和过程,一种是董事会和行政机构拥有的权力,另一种是教师拥有的权力,它以专业权力为基础”[5];ASHE系列丛书根据21世纪大学发展趋势给出了大学治理的比较简洁的定义,即“大学内外利益相关者参与大学重大事务决策的结构和过程”;美国学者马克·康斯丁和西蒙·马金森认为:“大学治理涉及大学内外部关系,其外部关系主体包括政府、大学外的各种学术领域和市场。而内部关系要素包括大学的使命和目标、价值取向、决策和资源分配机制等。”[6]从研究的意义上看,大学治理研究的兴起意味着从大学管理到治理的转变,同时也意味着“单一权力(利)中心”的终结与“多权力(利)中心”的来临。其内涵实质就是一种对大学权力和利益协调与分配的制度安排。通过权力和利益的协调分配,以实现大学效能的最大化。

(二)我国大学治理现状

现代性作为与现代化进程紧密相连的核心理念,对大学治理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以理性化为主导的文化模式和作为价值取向和文化精神为核心的现代性与现代大学治理有着很强的适切性,理性和文化精神渗透到大学治理之中,必将形成大学治理内在的机理和图式。这诚如吉登斯所说:“现代性指社会生活或组织模式。”[7]大学的运行发展和职能的实现有赖于完善的大学治理结构,完善的大学治理结构是大学有效发展的保证。我国近代意义上的大学的发展历史很短,大学治理主要借鉴国外大学的不同模式,在大学100余年的发展史上,先后借鉴了欧洲国家、美国和前苏联等的治理模式。大学在我国社会经济转型的现代化过程中也在经历现代性的影响,大学治理也受着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影响,这导致目前我国大学治理在保证大学精神理念和大学的运行方面存在问题。从现代性的角度看,我国的大学治理的现状表现为大学精神的式微、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失衡和大学治理对制度资源的依赖。

1.大学精神的式微,使大学治理与大学精神相悖

完善大学治理能彰显大学的学术本质,是大学精神理念得以传承和发扬的保障。合理而完善的大学治理结构能培养大学人独立的人格、求真的治学精神和批评精神,真正保证大学的学术自由。正是这样,大学才获得了崇高的社会地位,也拥有了高贵的精神气质,在人们心目中占据着神圣的位置。然而,伴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进程中的大学规模的扩张导致许多大学的文化旨趣改变,大学精神式微了。现在一些大学以追求规模为目标,有了规模,学院可以升格为大学,单科性大学可以升格为综合性大学。在这个过程中,大学自觉不自觉地加入了产业化的行列。一些大学无视教育规律,采用商业化运作模式来办学,片面追求规模效应,热衷于并校、建新校区、建大学城;一些大学为招生更改专业名称、开设热门专业、扩大招生规模等等。然而,处于根本地位的诸如师资、教学和管理和大学的精神则跟规模扩张不适应,导致大学教学质量低迷,严重影响了大学之所以为大学的根本精神指向。

2.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失衡,使在大学发展过程中出现行政化倾向

学术属性是大学的本质,大学是生产和研究高深学问的地方。正如哈佛大学前校长普西教授指出:“现代社会,无论它的政治、宗教制度或者经济是什么类型的,都需要依靠一个传递高深知识、分析批判现存的知识,并探索新的学问领域机构。换言之,凡是需要人们进行理智分析、阐述、鉴别或关注的地方,那里就会有大学。”大学乃是一切知识与科学、事实与原理、探索与发现、试验与思索的最高保护力量,它描绘出理智的疆域……在那里对任何一边,既不侵犯,也不屈服[8]。正是对学问的孜孜以求,对真理的不息探索,孕育着大学发展源源不断的生机活力。作为研究学术和高深知识的地方,大学的核心是围绕学术进行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工作,大学的运行应该是围绕学术展开的,学者和学人以学术为价值目标,坚持学术自由的理念。围绕学术工作而产生的行政组织机构应是直接为大学学术服务的,即行政权力在大学的运行之中是处于学术权力之下的。诚如加拿大学者许美德指出的大学组织的意义首先应该是作为“专门化”和“学术性”组织,其次才是行政组织。

但是在我国大学发展的进程中,特别是新中国建立以后,借鉴前苏联的计划经济模式,受计划经济影响巨大,大学资源的配置由政府掌控,大学一度成为政府的附庸,大学按照政府机构的设置办法设置相应的行政机构和行政级别,大学的内部治理同构于政府管理,内部治理结构同构于政府管理结构。由此导致大学的行政化现象严重,大学的行政权力主导大学的运行,大学的学术权力被弱化,大学的学术属性得不到充分彰显,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失衡,严重影响了大学的发展。

3.大学的资源依赖导致大学运行偏离学术轨道

目前,我国大学的资源依赖关系主要有两种类型,即外部性依赖和内部性依赖。

外部性依赖表现为大学对政府的资源依赖。由于受计划经济的影响,大学运行中包括财政投入、招生计划、人事乃至决定大学学科专业建设等大学发展的资源和大学的主要领导的任命权力等都由政府进行配置和掌控,大学成了政府机构的附属组织,从而丧失了大学发展应有的大学精神和办学自主权[9]。大学对政府部门的资源外部依赖直接导致大学采用跟政府部门相对应的机构设置来与政府机构进行资源获取中的对接,由此产生了大学也使用跟政府机构相类似的科层制模式来构建自身的治理结构。大学对政府部门的资源外部依赖导致了大学在相当程度上由政府控制,大学的办学自主权受到极大的限制。阿什比曾经说过,大学的兴旺发达取决于大学由谁控制。大学由政府来控制,将对大学的学术权力产生很大的影响,大学本身的自主决策能力会受到抑制,从而导致大学的运行偏离学术轨道。

大学内部的资源依赖表现为学术人员对行政人员的资源依赖。目前我国大学的行政权力凌驾在学术权力之上,决定大学学术发展的学术事务和大学资源的内部配置主要由大学的行政机构控制,大学内部的行政人员以行政方式主导学术事务,导致大学发展偏离了学术轨道。在我国目前大学的内部治理结构中,大学内部行政人员掌控着大学的资源配置权力,大学学术人员为获取这些资源逐步产生了对行政人员的依赖。其根源在于大学治理是按照行政的逻辑进行的,在大学治理过程中是以行政化的资源配置方式来主导大学运行的。

三、现代性与现代大学治理

现代性在本质上是不断地充满它的后现代性的[10]。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现代性”更多的是一种“精神”的表征,而不仅仅是一个具体的历史阶段;现代性包含着不断地改造世界和超越自身的内在要求[11]。由此出发,教育的现代性首先是指在教育的社会现代化进程中所表现出的文化精神和价值理念,其核心是崇尚理性、科学、自由和民主。其次,它描述的是教育由古典向现代转换过程中,在教育思想、理念、模式、制度等方面所表现出的特征,诸如:注重制度和规章,注重发展人的理性和主体性,注重对教育过程进行有效控制等等[12]。现代性背景下的大学治理正是为了大学的现代精神传承与发扬。那么,在现代大学中,我们应该如何构建我们的大学治理体系和治理结构,彰显大学精神理念和大学学术本质呢?这需要大学的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很多的“磨合”或利益的博弈均衡。

1.以“教授治学、学术自由”作为大学治理的根本理念

现代大学最本原的大学精神理念就是教授治学和学术自由,这是大学之所以存在和发展的合理性之所在。纵观大学的现代化的发展历程,无论是牛津、剑桥、哈佛,还是现代的斯坦福、MIT,其核心精神理念就是学术自由和大学自治。正如哈佛的艾略特指出的:“在它的领域内它是主人。大学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师生是以学术自由的精神和氛围来进行的,在教学过程中既可以采用一种纯粹的讲座方法,也可以要求学生翻译、‘背诵’或回答问题。不仅教师享有学术自由,而且学生也享有学术自由。学生有选择学习的自由,有拒绝参加礼拜的自由,有平等地竞争学期奖学金的自由,有选择自己朋友的自由。”[13]博克认为,学术自由“值得我们深思,因为这些问题的解决直接关系到大学功能的作用方式及其智力活动的潜在价值。”[14]17经验告诉我们,重大的发现和知识的进步对现存的社会秩序来说经常是一个不稳定的因素……如果我们希望推动社会进步,我们就不能用传统观念对这些人加以束缚,也不能设置其他人为的障碍来抑制创造性思维[14]32。

只有在学术自由和教授治学的大学本原精神的指引下,大学治理才能真正体现现代大学的理性、科学、自由和民主的原则,大学的发展才能遵循大学的学术逻辑,方能形成现代大学的治理体系和现代大学治理结构,方能真正落实大学自主权,为大学的发展奠定基础。

2.建设现代大学制度来完善大学治理结构

现代大学形成的标志就是“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精神与理念。现代大学是理性的产物和理性的工具,是探索高深学问和普遍真理的场所。由此也形成了以理性主义主导的高等教育认识论哲学,这跟现代性倡导的理性精神和价值是相一致的。现代大学制度从本质上是为了保护和弘扬大学精神得以实现的一系列制度规定。现代大学制度在我国建构的最根本出发点是保证学术自由制度的确立。如何建构大学的治理结构现代大学制度,是大学发展的根本性的制度安排和大学理念,是形成现代大学治理结构的保证。现代大学治理结构有赖于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在现代大学制度的建设过程中,我们必须加强政府的宏观管理、落实大学的办学自主权、以大学章程来促进和引领大学的发展,从而建立起现代大学治理结构。当前,我国现代大学制度面临着微观和宏观的双重构建。在宏观层面,目前暴露出来的主要是大学发展中的管、办、评没有分离的问题。在微观层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的过程中,市场逻辑对大学的发展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试图引发的矛盾在一定层面上掩盖了基于学术自由的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使原本建立在学术价值取向上的大学制度自近代以来一直表现出某种缺失。而市场经济的冲击更加使原来缺失的学术制度失去了根基,大学的行政化和工具价值取向愈加明显。

3.唤起大学利益相关者的现代人格和现代品格,化制度为内心的品格

大学治理具有公共性,需要利益相关者以内心信念和现代品格来贯彻。因此,除了制度建设以外,利益相关者的信念、精神和品格和化制度为内心品质就尤为重要。从事现代化研究的美国人类文化和社会心理学家英格尔斯指出:“那些完善的现代制度以及伴随而来的指导大纲、管理守则,本身是一些空的躯壳。如果一个国家的人民缺乏一种能赋予这些制度以真实生命力的广泛的现代心理基础,如果执行和运用着这些现代制度的人,自身还没有从心理、思想、态度和行为方式上都经历一个向现代化的转变,失败和畸形发展的悲剧结局是不可避免的。”[15]“一个现代国家,要求它的全体公民关心和参与国家事务和政治活动。一言以蔽之,那些先进的现代制度要获得成功,取得预期的效果,必须依赖运用它们的人的现代人格、现代品质。”[15]因此,在现代大学治理过程中,需要培育公共精神。

[1] 刘少杰.后现代西方社会学理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330.

[2] 吴全华.教育现代性的反思性论纲[J].现代教育论丛,2003(2).

[3] 张耀灿.关于弘扬志愿精神的几个问题[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5).

[4] 王绽蕊.“大学治理”内涵析[N].科学时报,2008-06-24.

[5] 郭卉.反思与建构:我国大学治理研究评析[J].现代大学教育,2006(3):29 -33.

[6] 黄蓉.加拿大大学治理结构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

[7] 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M].田禾,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

[8] 克拉克·科尔.大学的功用[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3.

[9] 张建林.高校去行政化需要找准平衡点[J].学习月刊,2009(11).

[10] 包亚明.后现代性与公正游戏——利奥塔访谈、书信录[M].谈瀛洲,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153-154.

[11] 杜小真.福柯集[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3:53.

[12] 金业文,刘志军.教育现代性研究的进展及其阐释空间的拓展[J].现代大学教育,2014(2):6-12.

[13] 刘宝存.如何创建研究型大学——牛津大学和哈佛大学的经验[J].教育发展研究,2003(2):67 -70.

[14] 德里克·博克.走出象牙塔——现代大学的社会责任[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15] 英格尔斯.人的现代化[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35.

猜你喜欢
现代性权力学术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复杂现代性与中国发展之道
浅空间的现代性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不如叫《权力的儿戏》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由现代性与未来性再思考博物馆的定义
浅谈梦窗词之现代性
权力的网络
与权力走得太近,终走向不归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