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社会体育专业的发展困境及对策分析

2015-08-15 00:50马洪波昆明学院体育学院云南昆明650000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15年6期
关键词:培养目标体育专业

□ 马洪波(昆明学院体育学院 云南 昆明 650000)

1、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发展的困境

1.1、社会体育专业基础设施薄弱

体育专业教学需要依托一定的器材设置,包括教学基础设施和实践基础设施,这是体育教学工作开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条件。但是,我国的社会体育专业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科技的快速发展,使得很多的新型教学设施运用到高校的教学工作中,由于高校对教学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再加上社会体育专业的学生数量较少,而器材设施的成本较高,为此,社会体育专业的基础设施建设难以满足教学的需要,影响了社会体育专业的教学效果。

1.2、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

社会体育作为体育学的一个新兴专业,很多高校在这方面的发展还处于探索完善的阶段。社会体育专业包含的领域较为宽泛,因此在其培养目标方面存在一定的不准确性。培养目标对于教学计划的制定和教学工作的开展起着根本性的指导作用,因此,只有拥有明确目标的指引,才能使教学计划和教学工作有计划、有针对性、有重点的进行,进而培养出优秀的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然而,我国高校的社会体育专业缺乏明确的专业培养目标和专业方向的定位,使实际教学工作缺乏有力的指导,造成了社会体育专业与社会的发展需求不符,教学工作的实效性降低。

1.3、社会体育专业培养课程设置不合理

培养目标的不明确,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课程设置,造成了课程体系设置的不合理。我国很多社会体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与体育教育学专业的课程设置相差不大,专业特点不明显,课程设置难以满足学生不同阶段的学习需求。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的不合理性具体表现有:第一,专业课与选修课之间的比例设置不合理,学习课程和学习阶段的一致性不强;第二,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搭配比例不协调,重点不突出;第三,课程学时分配不合理,公共课时多于专业主干课时,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学生专业水平的降低,再加上公共课上学生的学习态度散漫,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第四,课程设置的专业特点不突出,在一些课程的设置上类似于其他的专业课程。社会体育专业课程的不合理使学生无法接受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知识教育,降低了课程的专业性特色和学生的专业素质,对学生今后的就业和社会体育的长远发展不利。

1.4、社会体育专业师资队伍水平低

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传授者,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在高校社会体育专业的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必须重视教师的教学水平、专业能力,只有确保教师的能力和素质才能为社会体育教学工作的开展提高可靠保障。我国社会体育专业的教师多不是研究本专业的,而是从其他的体育专业中抽调出来的,因此,在专业知识和水平方面能力不足,缺乏一定的专业性,这将会对社会体育的教学效果产生很大的影响。而且社会体育专业的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年轻教师和经验丰富的教师比例存在偏差,年轻教师数量较多,这在某些方面具有一定的好处,如能够更快的接受新思想、创新能力强,但是由于年轻教师经验缺乏,因此教学工作的开展存在一定难度,教学方法和教学措施无法最大限度地落实好。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经常会被限制在自己固有的经验、模式中,难以接受新的教学理念和创新教学方法,这也会影响社会体育教学的发展,难以与社会的发展需求相适应。

1.5、社会体育专业实践建设不完善

社会体育专业的实践性较强,为此,在社会体育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实践的作用。实践活动能够帮助更加全面、深入、形象的理解和掌握学生在课堂中学到的理论知识,进而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其建立起整体知识框架。然而,我国高校却没有意识到专业实践对社会体育专业教学的重要性,实践活动少,因此,造成了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发展不平衡的现象,使得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低。我国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在专业实践建设方面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1)社会体育专业实践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完善。基础设施为教学过程的顺利开展提供了物质保障,然而由于我国高校的重视程度不够,社会体育专业实践基础设施薄弱,实践基地建设跟不上;(2)社会体育专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构不合理。我国高校的社会体育专业偏重于课堂理论知识的教学,忽略了实践的教学意义,使学生的理论知识无法得到实践的检验,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学生的专业学习效果;(3)在专业实践的内容方面也存在不合理现象。专业实践教学内容的制定应根据社会的发展需要、学生的专业水平等各方面的综合特点进行选择,要对陈旧、单一的教学内容进行完善,使其具有系统性、针对性以及适应学生发展的层次性,实践内容只有满足社会和学生发展的需要,才能使实践的作用得到真正发挥,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专业水平。

2、提高我国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发展水平的措施

2.1、对教学培养目标进行明确定位

一方面,高校将社会体育专业的培养目标通入到公共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使学生在政治、历史方面的认识水平有所提升,以保证国家有关的教育方针政策在高校教学过程中的体现;另一方面,在遵守国家教育部培养目标的前提下,构建适合各学校建设特色的社会体育专业,确保社会体育专业建设和教学工作的顺利实施。受发展环境、文化和历史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各高校形成了各具自身特点的办学理念和教学特色。明确的教学培养目标有利于教学工作的有序开展,进而为教学工作的进行提供指导,教学培养目标的准确定位,需要充分考虑学校自身的发展情况,综合考虑学校各方面的因素,包括学校的教学特色、专业建设情况以及教学资源等,唯其如此才能确保教学目标的制定适应实际的发展,进而促进学校教学的发展,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人才。

2.2、合理制定学习课程

从全局的角度出发考虑学习课程的制定。在学习过程的制定中要明确学生不同时期的学习能力、专业基础水平以及总体的能力水平情况,明确学生不同时期的学习特点,进而据此制定由低级到高级逐步提高的、层次分明的学习课程,进而使学生的专业能力和水平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得到不同层次的提升,让学生的专业知识能力由易到难得到循序渐进的提升。另外,公共课程与专业课程的设置比例协调也是制定学习课程需要考虑的方面。公共课程的学习可以多侧重于新生,适量开设专业课程,逐渐引导学生步入深层次的专业课程的学习。在对专业课程有一定的了解后,要侧重专业课方面的学习,引导学生逐步深入专业学习,使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得到提升,为以后的发展奠定专业基础。

2.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引导整个教学工作的进行,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所以,教师的专业水平和能力对教学效果有重要影响。为此,针对社会体育专业师资建设存在的问题,必须重视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和能力建设,严格社会体育专业教师的选拔制度,调整结构,为教学质量提供可靠的智力保障。首先在教师的选择上,优先选择社会体育专业的教师,使其更快、更好地投入到社会体育专业的教学中,保证教学效果。其次,调整教师队伍结构,使教师队伍既体现年轻的活力,又具备丰富的经验。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可以帮助年轻教师,提升其教学能力,促进其快速成长。另一方面,作为教师队伍的新生力量,年轻教师为教师队伍注入了新鲜血液,可以对固守自己教学方法的其他教师产生影响,将适应时代发展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运用到教学过程中,促进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通过教师结构的调整、优化,从整体上提高教师水平和教学质量。

2.4、强化教学实践或实习

教学实践是整个教学工作开展的重要环节,其目的在于加深、强化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和理解,使学生的实践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教学实践的加强首先要改变观念,对其给予高度的重视,加大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建立社会体育专业学习基地,为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提供物质保障;其次,创造更多的实践活动机会,提高实践力度;最后应合理设置实践内容,使实践教学内容与课堂教学保持一致,全面提升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

[1]于永慧.高校社会体育专业的困境与前景展望[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9(2).

[2]廖慧萍,陆元兆.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困境与对策[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1(8).

[3]刘云朝.普通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建设与发展的问题探讨[J].当代体育科技,2014(7).

[4]陈明.我国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建设与发展的若干思考[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

[5]张杰,张家彬.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与发展现状分析[J].搏击·武术科学,2013(5).

猜你喜欢
培养目标体育专业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论博物馆学教育的名实关系与培养目标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我国法学教育培养目标的偏失与矫正探析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