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校到社会角色转换过程中的道德适应
——对5名“211工程”师范类院校毕业生的质性研究

2015-08-16 09:54李小红
关键词:人格理想冲突

李小红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武汉430072)

从学校到社会角色转换过程中的道德适应
——对5名“211工程”师范类院校毕业生的质性研究

李小红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武汉430072)

研究采用质性方法对5名“211工程”师范类院校的毕业生从学校到社会角色转换中的道德适应进行了探索。研究结果显示,道德适应并不是每一个毕业生必经的过程,只有遭遇真实的道德冲突才会经历道德适应。影响道德适应的因素有环境(真实的道德情境),理想,人格,利益(生存和发展资源)等。道德适应过程经历了理想激发期、道德冲突期、调整适应期、平衡稳定期。研究中还疑似发现了道德领域的“第三人效应”,但是否存在此现象还有待后继研究证实。

学校到社会;角色转换;道德适应;质性研究

每一名大学毕业生都会经历从学校到社会的角色转变。在这个从“学校人”向“社会人”的转变过程中,存不存在道德适应?如果存在,那么影响这个适应过程的因素有哪些?这个道德适应过程又会经历哪些阶段?这就是此项研究试图初步回答的三个重要问题。

一、研究方法和研究工具

质性研究是现今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之一,是指以研究者本人在自然情景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1](P12)。本研究所采用的就是质性研究方法。

被试“211工程”重点师范类院校毕业生5名,工作时长3个月到2年(包括实习)。

表1 被试的基本信息

自编的访谈提纲经过试用后的聚焦访谈问题有:(1)简单描述你从学校到社会角色转变中的思想和行为变化。(2)你觉得“学校人”和“社会人”最大的区别(变化)在哪里?你如何看待这种区别(变化)?(3)如何看待理想?(4)请描述不符合你价值观的事情。你是如何适应它的?(5)你认为存不存在道德适应的问题?如果存在,请描述一下你对于这个问题的理解。

二、结果分析

(一)是否存在道德适应

从微观个体层面来说,道德适应是个体在真实情境中遭遇道德冲突时,通过策略性的调整,最终达到心理平衡的适应过程。道德适应的最终评价标准是达到心理平衡,即在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冲突时,以心理上是否能够接受这一行为为标准,这种接受可以是主动悦纳,也可以是冷漠淡然,只要不引起心理上的不舒适即可判定为完成适应,个体既可以实施某一行为,也可以不实施某一行为,外显的行为不作为最终的判定依据。再则,道德适应从低层面而言,只是某一特定环境中自我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等的协调,而从更高层次来说,是实现了普遍道德原则与自我道德追求的协调。

研究结果显示,只有遭遇真实的道德冲突才会面临道德适应问题。道德适应存在,但并不是每个人都会必然经历的过程。通过对访谈记录的分析,5名被试中仅只有2名被试(002和003)可被指认曾经遭遇过道德冲突,而其余3名被试均无详实证据证明他们在从学校到社会的角色转换中遭遇过道德冲突。

(二)影响道德适应过程的因素

研究结果表明:环境(真实的道德情境)、理想、人格和利益(生存和发展资源)等既可作为个体是否会遭遇道德冲突的预测性因素,又是影响整个道德适应过程的主要因素。

1.环境(真实的道德情境)。环境越是复杂且与普遍的道德准则相违背则越能引发道德冲突,也越是能影响道德适应的策略和效果。002和003被试都曾面临道德冲突情境,但是002的生存环境相比于003来说更为复杂恶劣且不能以一己之力改变丝毫。虽然002离开事业单位有多重原因,但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环境所造成的心理的不可调和性。再则,其他被试也普遍表示自己的工作环境相对单纯,没那么复杂和恶劣。由此可看出,环境作为一种个人难以掌控的外在因素,在个人的道德适应的策略选择和适应效果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理想。理想越是和现实有差距或者个人越是理想主义,则越有可能遭遇道德冲突并对适应过程产生深远影响。002和003被试都曾对自己将要从事的工作以及自身发展有过比较理想化的设想。对于将要从事的工作,他希望它能“按小时工作制”、“权责明确”、“待遇应该与付出相配套”;而对于自身的发展,003被试则进一步表明他“那时有一种济世情怀,希望去改造社会,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其余三名没有经历道德适应过程的被试则没有在访谈中明确透露他们自己的理想,又或许可以说,他们的理想可能更接近从现实角度出发,没有超越和挑战现实。再则,研究中发现,001和003被试虽同是名校初中部教师,但001被试却并没有像003被试一样遭遇道德冲突。这从他们的对于“人生意义”这个问题的阐发上可窥探其中的部分原由。在回答“人生意义”这个问题时,003被试透露出强烈的理想主义色彩,(他)十分乐于细致描述自己理想和经历,而且从当时谈话的语气来看,003被试对于自己的理想和正在进行的事业有着深厚的感情。相比于003被试,001被试则在回答“人生意义”这个问题时态度十分冷淡且不耐烦,基本上没有透露任何多余信息,他回答他的人生意义就是“好好生活吧”。由此推测,“理想”在个人是否会遭遇道德冲突中有重要影响,“理想”也为整个道德适应的过程提供情感和意志支持。

3.人格。“不同人格特征的个体倾向于选择不同的社会环境,来保持自身人格不受过多的威胁和挑战”[2],人格特征是决定个体会遭遇什么类型的道德适应问题的重要因素。通过对002被试的访谈记录进行分析可知,002被试的人格是与想往领导岗位走的“圆滑世故,会溜须拍马”的同事的人格迥异的,002被试的人格特质有可能比较刚正而独立。在002被试的第一份工作中,能得到晋升机会的同事的人格特质对002被试构成了巨大的威胁,002被试产生道德冲突的领域也集中反映在与上级关系的处理上。由于002被试既无法改变其人格,又无法改变其所处环境,故而在不能调和的情况下他选择离开。而分析003被试的自我描述,003被试是成就导向型人格。这种人格特质在工作上追求完美,总是希望得到他人的肯定。正因为如此,003被试便倾向于选择能够让其能力得到发挥,充满良性竞争和体现其人生价值的生存环境。他遭遇到的道德冲突的领域也更多地可能集中在工作内容、工作方式和与工作对象的互动关系上。可见,遭遇何种类型的道德冲突与人格密切相关。

4.利益(生存和发展资源)。利益是构成人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物质要素,个体的利益(生存和发展资源)越是在一环境中受到损害,个体越是对该环境中的价值观持否定态度,当道德冲突发生时,个体会更倾向于离开或改变环境以达到心理平衡;反之,个体越是能从环境当中得到利益(生存和发展资源)则更倾向于对该环境中已有的价值观持认同态度,当道德冲突发生时,个体会更倾向于调整自身来适应环境。

根据002被试的访谈记录,002被试在第一份工作当中没有得到满意的物质利益回报,而且很可能由于“接触的人都是没什么文化的”使002被试对自己的职业发展相对悲观。再则,002被试还表示作为基层人员,“出了什么状况”,他就会成为“背锅的”。“背锅”一词暗示了002被试的利益在某些境况下会受到意外的损害。总而言之,在第一份工作中002被试不仅物质利益回报少、发展空间小,而且还会遭遇意外的利益受损情况。这也使他最终无法容忍其中的价值观和生存状态,感到“官场文化”让他“恶心”,最后选择辞职。相反,003被试的利益(生存和发展资源)在他的工作岗位上得到了充分的尊重和维护。003被试表示其所在工作单位的各种待遇“唯一以绩效而论”,没有“穿小鞋”的情况,“你自己有多少能力就干多少事,就取得多少成就”。在被问到“你现在最珍惜的是什么”时,被试回答“我现在最珍惜的就是我现在取得的这个工作岗位”,可见003被试实则是十分依恋他所在的工作岗位和工作环境的,这也就使其倾向于认同该岗位和该工作环境中的价值观,不会产生无法调节的心理冲突。故而在面临道德冲突时,003被试选择了一条择中路径,即一方面调整自己的心理和行为以适应环境,另一方面又试图去在不离开环境的前提下改造现有环境。可见利益是否得到满足,对个人是否能适应特定情境中的道德状况的重要因素。

(三)道德适应过程

研究结果表明:道德适应过程基本经历了理想激发期、道德冲突期、调整适应期、平衡稳定期。这四个阶段是在分析002和003被试对于自身道德适应过程描述的基础上,参照Lysgaard的文化适应过程U型理论(U—CurveTheory)①U型理论(U-CurveTheory)认为,人的文化适应过程经历了一个U型轨迹:蜜月阶段(honeymoonstage),文化震惊阶段(culturalshockstage),调试阶段(adjustmentstage),掌控阶段(masterystage)。提出的。各阶段特征详见表2。

表2 道德适应阶段表

根据上述阶段理论,可将003的道德适应过程展现如下:

阶段次序 阶段名称 阶段特征1 理想激发期我觉得到了大学那时有一种济世情怀,觉得一定要好好学习,提升自己的能力,走向社会才能融入社会,同时也希望去改造社会。这是我的一个道德追求。我想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2 道德冲突期当我到了工作当中,我的感觉变了,我觉得社会现实的残酷,不容得我们去表达这种美好的情怀,可能我们还需要去削磨当时自己的一种理念,去违背自己的本心,可能甚至违背教育规定的事情。3 调整适应期在这个过程当中,我始终抗争,想要去争取自己那种原本的一种真善美的东西。我希望带给学生的是这样一种爱心的,是这样一种善良的,是这样一种充满阳光乐观的心态和素养,然后,我当然也希望他们培养一种济世情怀,走向社会的时候记得自己是一个有素质的人,有素养的人,同时也是一个正直的社会公民,更加是一个优秀的名校出来的学生能够为国家社会做更多的贡献。4 平衡稳定期我想我是怀着这样一种情怀在工作,遇到了很多现实的问题,虽然我们会受到打击,但是在这样的一个过程当中,我不是说要有一颗大心脏吗?让我更加坚定了,我现在的路。我现在是更加现实的这样一种追求,这种追求还是一种更加坚定的教书育人的追求。我从大学里一种广义的济世情怀到现在很现实很实在的这样一种教书育人的情怀的一种转变吧。

三、讨论

(一)总体道德适应状况

研究显示,5名被试仅有2名经历过道德适应过程,也就是说,道德适应过程并不是每一个毕业生必经的过程。那么在此提出的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有些毕业生会经历道德适应过程,而另外一些毕业生则不会呢?除了上文中提到的影响道德适应的环境因素、理想因素、人格因素、利益因素,笔者认为另外一个原因可能是:部分被试在完成大学学业进入社会期间都还没有确立起自己的道德原则,也就是说其道德认知本身还处在一个不断发展阶段。而在进入社会之后,个体与社会的接触更多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即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建立道德认知、习得道德行为的过程,对于特定环境中不符合普遍道德原则的东西,他们因缺乏判断力而无法产生心理上的抵触情绪。而对于那些已经明确自己的道德原则和坚守的被试来说,他们更多是一个在真实道德情境中接受考验的过程,是一个能否坚持道德底线的挣扎过程,如果正好在其工作或生活中没有遇到道德冲突的真实情境,那么也不会有道德适应的问题。

(二)影响道德适应因素的作用机制

研究表明,环境(真实的道德情境)、理想、人格、利益(生存和发展资源)是影响道德适应的四大因素,然而这四大因素在个体的道德适应中的作用机制却并不能从研究结果中直接知晓。但是,就这四大因素本身的取向而言,环境和利益属于外在因素,而理想和人格则属于内在因素。内在因素,个体自己可以调节和控制,而外在因素则常常超出个体的调节和控制范围,需要个体在改变内在因素的基础上适应和改变外在因素。故而,道德适应通常表现出来是个体如何在变通中坚持理想,在混沌中保持独立的人格。学校道德教育着力于教人树立起远大坚定的理想信念,培养健全独立的人格,是从内在因素上给个体以设定。然而进入社会,个体则进入到真实多变的道德情境和利益关系中,有些真实的外在因素在学校环境中是未曾经历的,这时在学校已习得的道德知识多大程度上可以转化成相应的道德行为,个体如何使自身行为具有应变性以适应环境保全自己,这些都考验着面临道德冲突的个体。大体上,个体的道德适应力是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的函数:

其中,A=adaptability(适应力),I=internalcauses(内在因素),E=externalcauses(外在因素),D=dream(理想),P=Personality(人格),E′=environment(环境),B=benefit(利益)。这个公式表明,任何一个因素的细微变动都会影响适应过程的全局。个体的道德适应过程是一个复杂因素互动的过程。

(三)意外发现

在本研究中,疑似发现了道德领域的“第三人效应”,即被试普遍认为其他人所处的道德环境比自己恶劣,其他人遭遇道德冲突和做出不符合道德行为的几率远远大于自己。

被试为什么认为别人所处的道德环境会比自己恶劣,而又为什么会认为别人做出不道德行为的可能性大于自己呢?心理学中关于人的“自我强化”(self-enhancement)的理论,可以对此做出某种程度的解释。“自我强化”包括三个方面:(1)对自己盲目乐观(unrealisticoptimism),觉得与他人相比,自己遭遇不幸事件的概率较低,或者觉得自己不太容易接受负面事件的影响;(2)虚幻的优越感(illusorysuperiority),每个人都容易认为自己很优秀,习惯于用正面方式评价自己;(3)自我服务式归因(self-servingattribution),即在好事面前容易夸大自己的作用,在坏事面前容易推诿责任的倾向。按照“自我强化”的理论,道德领域“第三人效应”的产生原因也就不难理解了:人都有高估自己的倾向,在面临道德冲突时认为自己更有主见,对恶劣的道德环境更有抵挡力,更不容易受到负面价值观的影响。

[1]匡促联,夏永华.社会适应与道德适应——青年进入社会之角色转换的要素[J].当代青年研究,2004,(5).

[2]陈建文,王滔.关于社会适应的心理机制、结构与功能[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3,(4).

[责任编辑:赵天睿]

G640

A

1008-7966(2015)02-0151-03

2014-12-18

李小红(1990-),女,湖南怀化人,2013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从事比较德育研究。

猜你喜欢
人格理想冲突
理想之光,照亮前行之路
耶路撒冷爆发大规模冲突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2021款理想ONE
理想
你是我的理想型
“三宜”“三不宜”化解师生冲突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论君子人格的养成
“邻避冲突”的破解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