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化进程中南京城市形象的调查研究

2015-08-26 01:53魏效虎陈祝康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语言文化学院江苏南京210044
文教资料 2015年28期
关键词:青奥会城市形象市民

魏效虎 陈祝康(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语言文化学院,江苏南京210044)

国际化进程中南京城市形象的调查研究

魏效虎陈祝康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语言文化学院,江苏南京210044)

南京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在国际化的发展过程中,南京利用其优势,将传统的人文特色和现代化的快速发展相结合,具有了新的城市形象。我们从南京市民的眼中看到了原生的历史特色,同时在外国留学生的眼中也看到了南京国际化的元素。通过这次调研,希望为南京国际化发展提供借鉴,使其发展更加全面快速。

南京形象国际化

一、南京国际化发展的背景

南京位于长江下游沿岸,是长江下游地区重要的产业城市和经济中心,中国重要的文化教育中心之一,也是华东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南京在扎根本地实际的基础上,更积极地顺应国际潮流,面向国际舞台,推进国际化发展。

首先,经济的国际化。作为被国际上看好的21世纪亚洲环太平洋地区最具发展前景的城市之一,南京经济的发展具有明显的优势。南京的工业种类已经较完善,工业门类超过120个,石化、电子、机械与建材等城市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发展良好,是长江流域渝、汉、宁、沪四大经济中心之一。同时作为长三角经济发展区域中的西翼,南京在电子技术、石化产业、货物流通、科技创新等方面的优势更明显。2007年,南京被《福布斯》评为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当下,南京正不断完善其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教育、医疗、交通等等。自2009年起南京市正式开始实行医疗改革,经过5年的努力已基本做到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障全覆盖,形成了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在交通发展方面,城市道路形成地面、空间、地下格局;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形成以公交为骨干大运量、快速度的综合运输体系。逐步增加以电力为能源的交通工具,加快建设地下铁路交通,形成了由城市地铁、轻轨交通和高架路等快速通道组成的主体交通网络[1]。又立足于构筑省内领先、国内先进的综合运输体系,在现有的宁沪、宁通、等公路干线的基础上,尽快建成宁杭公路,充分发挥长江内河运输主通道,形成干支相连、脉络相通的综合运输网络[2]。

其次,文化的国际化。南京是历史上著名的“六朝古都”,文化资源极其丰富。六朝风韵、民俗艺术、美食文化吸引了无数海内外游客来宁游玩观赏。从现有的南京文化遗产和非文化遗产名录,就能感受到南京文化的魅力和极大的潜力,其中,工艺、文学、书画等都是南京杰出的代表。南京良好的文化氛围,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舒适的人文环境更为南京的国际化发展增添了许多色彩。

此外,2014年南京承办了青奥会,备受全球关注和肯定。作为全球最大的国际赛事之一,南京良好的基础设施、交通设施、生态环境、生活环境等众多方面的建设对南京国际化城市形象形成与塑造具有重要意义,成为南京传播其城市形象的专属平台。同时,南京在筹备与举办青奥会的过程中,也与各个国际体育组织及各国体育代表建立了良性互动关系,他们的世界话语分量和对南京的肯定性评价,使南京的国际形象加倍提升。

但是,一个城市形象塑造成功与否,不仅取决于外人对该城市的评价,更取决于该城市的居民及长期留在该城市的外来人口的评判。因此为更深入地感知南京在国际化进程中的形象问题,我们进行了专门的调查。

二、国际化进程中南京形象的调查与分析

(一)南京市民关于国际化建设意见的调查分析

在走向国际化的过程中,南京市民是决定力量,南京形象对外的展示,南京人民是主要宣传者,每一个南京人在这一过程中都承担着对外展现南京风采的重大责任。

在本次实践中我们一共调查了100位南京市民,男女各50位,其中年龄18岁以下两位,60岁以上的两位。调查区域主要涉及鼓楼区、建邺区、浦口区、玄武区。就调查的结果来看,百分之百的人对南京有好的印象,但这中间略有差异,其中38%的被调查者对南京的印象非常好,51%的人认为南京一切良好,而剩下的人则觉得南京一般。而在38位非常满意的市民中,有42%的居民对南京当地环境非常满意,认为南京的环境相对其他城市来说无论治理力度还是污染程度情况都要好得多,其余人则认为南京开发中对环境重视力度不够,导致空气中有害颗粒物增加;24%的人则主要是因为南京经济发达,易于就业;13%的人对南京教育抱有好感,其余则因为南京市民良好的人文素质而青睐南京。

在南京的基础建设方面,总体上90%以上的市民对南京的基础设施建设满意,其余的人大多是因为对交通、教育等方面不看好的感到不满意。但即是在90%满意的市民里,也有少许人对交通问题持消极态度。

就青奥会问题,其中68%的市民认为青奥会在南京举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南京是一所国际知名的城市,而21%的受众则表示二者没有关系,青奥会在南京的举办并不能说明南京本身已经达到国际城市的水平,只有11%的市民认为南京已经完全成为一个具有国际影响的城市,正因为这点,南京才能以其魅力获得青奥会的举办权。

我们还将焦点集于南京市民对南京未来发展的信心上,信心作为人意志的体现,在人对自然的改造中起着重大作用。通过调查,高达58%的人对南京未来发展充满信心,其余的人则对南京的未来期待一般,而这部分市民主要是对南京印象一般,他们大多对南京交通、住房、物价方面抱有不满情绪。

(二)留学生关于南京国际化建设发展意见的调查分析

城市形象是公众对某个城市的总体认识与评价,是科技、经济、文化、市民等诸方面的综合反映。我们通过对南京各高校的将近50名留学生的问卷调查及访谈得出数据。其中约35%来自非洲国家,25%来自东南亚,15%来自北美地区,15%来自欧洲国家,10%来自韩国,种族分布上以黑人与黄种人居多。大多数的被调查者都有过在其他国家生活的经历,且在南京生活的时间有1年以上,能说简单的中文。

留学生对南京的印象,对初来者来说,一个城市的形象与魅力往往取决于感官。当问及初到南京自己最直观的感受是怎么样的, 我们发现留学生对南京的第一印象并非我们想象中的那么理想。从数据来看,近48%的人告诉我们没有什么特殊的感觉,认为没有什么不一样的,其中59%的来自欧美国家。一个在浦口区的留学生说,“我觉得南京与上海在外表上没有什么不一样,但我们这(指浦口)并不像我想象的一样”。32%的人觉得南京很好。至于说到南京民众是否表示出友好时,留学生似乎有所保留,64%的认为友好,36%的认为只是有些友好, 与其他城市相比还不够。而根据南京建设的战略性构想来说,南京建设国际性大都市的思路与要求是: 既要实现经济发展国际化,又要实现城市全面现代化,还必须做到产业结构高级化与社会发展的协调化。但这些战略性构想的实践成功与否, 很大程度上从外国人对南京的第一印象中即可得到印证[3]。

留学生对南京的接受度

南京的国际化需要市民素质的提高, 需要他们能从心里接受先进的外来文化,需要他们有主人公意识,与海外友人和睦相处, 彼此尊重。当问到哪些城市的发展比南京好时,很多留学生都选择了上海和广州,占比约65%,并说起他们去过这些城市;20%左右的学生选择了北京、天津、大连、青岛等,还有少数认为香港较好。当问及原因时,基本上都说到经济水平、市民素质、环境等。

目前,对国际化城市描述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是:第一,具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对世界经济有一定的影响力与控制力。第二,具有良好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包括联通世界的通讯网络、方便的交通体系等。第三,具有国际水准的城市管理水平。第四,具有显著的国际地位[4]。继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之后,南京又于2014年成功举办了国际性的青奥会。毫无疑问,青奥会在南京国际化中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至于问到青奥会的举办能不能说明南京已是国际化都市时,得到的答复不完全一样,有14%的人认为不能,其余的被调查者在一定程度上对南京的国际化水准做

出了肯定。

青奥会举办能不能说明南京是国际化都市

三、调查总结与反思

随着项目的进展,我们对南京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南京现代的风貌、古典的人文内涵,让我们感受到了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和魅力。但是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了南京在发展过程中的一些不足。

第一,南京对历史文化的利用不充分,导致南京独特的魅力不为外人所知。建立一个良好的形象,就应该着力于其独特性进行大力宣传。可是当下及之前南京并没有整合媒体,对南京的历史文化遗迹作系统的宣传。而南京要成为国际都市,就必须获取广泛的国际舆论支持,而新闻传播则是最迅捷的方式。南京应该整合宣传手段,广泛宣传南京特色文化,建构世人心中的南京形象。

第二,南京人民对南京国际化及建设良好国际形象认识不足,所作所为没有体现出一个国际大都市应该具备的自信热情。中国是古老的礼仪之邦,而南京是其文化重要的传承地,所以在与外国接触中不但需要体现南京特色,而且应该注重传统中国人的形象。

第三,南京诸如交通、公共游乐园的基础设施规划不够完善。无论经常性的堵车还是公共场所缺少餐饮等设施,不但影响南京形象,而且影响南京市民的生活质量。

第四,南京没有国际知名的品牌或活动,对传统南京的习俗方面的传承工作也没有重视。如巴黎的时装秀,东京的樱花,当人们想起这些活动时就会自然地想起这些城市。南京给人的是六朝古都的感觉,但这个六朝古都到底有哪些值得看的景观,值得品尝的美味,值得了解的习俗,我们却又知之不全。所以,南京在全面发展的同时一定要注重南京传统的挖掘与利用,真正打造一些南京独有的文化景象。

第五,南京对周边的城市利用力度不够。作为长江中下游的城市,南京的邻居有中国金融中心的上海,有传统天堂之称的苏杭,还有经济相对发达的镇江、无锡、常州等。每年到长三角的旅游、出差、求学的国内外人数不可不谓庞大,南京应该利用这些机会加强宣传,促进自身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提高了南京的知名度。

南京在发展过程中并未做到尽善尽美,正如张鸿雁教授强调的“城市形象的塑造成功与否,不仅取决于形象的定位与体系的搭建,更取决于城市形象与城市文化资本的运作形式、推广力一式、长效管理与推广水平”[5]。南京国际化形象的塑造和发展有待我们进一步努力。

[1]彭安玉.南京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及其运作机制[J].南京社会科学,2004(S2).

[2]殷骏,李鸣.2020年主要指标达到世界发达国家同期平均水平[N].南京日报,2008-4-28(A01).

[3]王佶源,邓小文.南京建设国际化大都市战略性构想[J].长江论坛,1996(01).

[4]于水,任燕嫄.青奥会契机下的南京城市国际化发展路径探析[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2011(9):23-26.

[5]张鸿雁.城市形象与城市文化资本论——中外城市形象比较的社会学研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本文为中央高校基本科研项目“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建设”资助(项目编号:201410300097X)。

猜你喜欢
青奥会城市形象市民
话剧的盛会·市民的节日
镜中武汉:城市形象的传播与认同
打造城市名片 方便市民出行
刍议沈阳城市形象与效益
2015年《第一财经周刊》“新一线”栏目的城市形象呈现
城市形象研究路径综述
青奥会对中小学运动会改革的启示研究
青奥会自来水保供工程管道穿越滁河的防洪评价
青奥会研究若干重点领域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