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本主义教育观与中国基础教育制度性变革的思考(上)

2015-08-26 03:27李君明
黑龙江教育·小学 2015年8期
关键词:教育观人本主义立德

李君明

新人本主义教育观是指有别于传统的人本主义教育,具有中国特色、在中国改革开放现代化进程中形成的教育观,以立德树人为本,以学生为学习主体、以教师为教育主导,坚持主体与主导相结合,注重满足学生的自主性、多样性和选择性需求,注重师生情感关系培养和有意义的学习探究,所有教育因素立足学生全面充分有个性的发展,打破传统“应试教育”和精英教育弊端,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的大众化、普适性教育观。新人本主义教育观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主流和根本趋向。

第一,新人本主义教育观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本。“立德树人”是新人本主义教育观对学生集体素质的要求,新人本主义教育观不仅关注人的个性发展、个体素质提高,也关注集体素质或者民族素质的提高。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指出,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就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进一步明确要求,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立德树人”就要以德立人,以德树人,立德是树人的前提基础,树人是立德的目标追求。立德树人所立的“德”,不仅仅是指道德品质和道德能力,还包括理想信念、人生价值追求等,是一个人的思想政治素质的综合体现,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集中反映。立德树人所树的“人”,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从一定意义讲,新人本主义教育观坚持个体发展、个性发展,同时又强调个体与集体发展统一,超越了传统人本主义教育仅关注个体潜能发挥和人格完善的教育观。

第二,新人本主义教育观坚持以学生为学习主体、以教师为教育主导相结合。新人本主义教育观承认学生具有发展潜能,同时认为实现潜能应该具备一定的社会和外在教育条件,先天潜能开发和后天素质塑造与培养同等重要。这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传统人本主义教育的“本能”论观点,超越了人本主义教育单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主张。“以学生为学习主体”就是要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承认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是认识主体、实践主体和发展的主体,同时坚持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发挥外在塑造和人格引导功能,真正体现客观教育规律。

第三,新人本主义教育观注重满足学生的自主性、多样性和选择性需求。学生在认知、兴趣、爱好等方面都存在个体差异,开展个性教育,体现学生主体地位,注重个性发展,体现个别化、人本化教学。基于网络的非正式学习、自主交互的社会化学习、打破时空限制的移动学习正在成为现实,以知识记忆、强化训练、考试至上等应试教育模式正在改变,自主创新和教育新探索彰显了教育创新的新特征,通过个性化学习和自主参与,促进了教育范式的整体转变。

第四,新人本主义教育观注重师生情感关系培养和有意义的学习探究。教师是引导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要重视学生情感、认知、兴趣、动机和潜能的发挥,注重培养学生的意志、品格,强化师生情感交往。教育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理念,建立新型平等师生关系,培养学生健全人格。要从尊重学生入手,引导学生有意义学习、实践探索、自我探究、协调发展,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事、学会创造,促进认知和情感同步发展、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同步发展,切实促进学生主动性与创造性的发挥。

第五,新人本主义教育观坚持所有教育因素立足学生全面充分有个性地发展,打破传统“应试教育”和精英教育弊端。人不是生而知之,是学而知之。人有先天禀赋,但离不开后天塑造。人的潜能只有在一定条件和机遇下才能发挥出来,才能被激发和唤醒,潜能的实现必须具备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我们不能过分夸大人的主观因素,也不能过分估计条件、环境等客观因素。但所有的教育要素,都要围绕学生的健康成长、快乐成长聚集,要从外适性质量观(关注人才培养的社会需求)、内适性质量观(关注知识目标的实现)到个适性质量观(关注教育过程中的学生个性发展)的转变过程,从关注数量到关注质量的转变过程,从以就业为中心、以知识为中心到以学生个性发展为中心的转变过程,核心是要回归教育本质,回归教育本原。

第六,新人本主义教育观是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的大众化、普适性教育观。当前的基础教育是大众化的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学校在促进全面发展的同时,关注学校特色化发展,一个核心理念就是人本理念,即以人为本,以学生的个性发展、自主发展为本,这就要求学校教育要适合每一个学生,教师必须最大程度地了解每一个学生,发现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发现学生在兴趣、偏好、特长方面的潜能。要确立“底线”的教育观,要基于校情,要从学校教学资源和条件出发;基于教情,从每个教师教学特性出发;基于学情,从不同学生的禀赋条件、理解能力和现实状况出发,突出学生个体差异与个性发展,调整课程内容和结构,做到“保底”和“扬长”相结合。

自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发布,30年来中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成就巨大,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新人本主义教育观,这个教育观的确立来之不易,是几代人不断探索实践总结的智慧结晶。这种新人本主义教育观无论怎么评价都不为过的。但是,在回顾所走过的道路,展望未来改革走向的时候,不得不承认,在培养什么人和如何培养人的重大问题上,我们还没有实现真正的教育价值转型意义上的整体性突破。立足教育新的实践,重新认识中国当代的基础教育改革,“分分必争”的极端功利主义、片面追求升学率等现象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当前我国基础教育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要在新人本主义教育观指导下,让教育回归育人的本质。

一是教育要回归生活。陶行知先生主张生活即教育,要从成人的残酷里把儿童解放出来。人从生活中来,在生活中成长,在生活中发展,教育要融入生活,服务生活,这才是本真的教育。当前我国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最大问题就是过于迷信教育技术,认为教育的目标是通过一系列的手段可以实现的,结果导致教育本身负担过重,教育生产力却很低下。林格先生认为,现代教育有两个伟大的使命,一个是发现孩子,一个是解放孩子。发现和解放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了解孩子的前提是尊重孩子。尊重孩子就要尊重孩子的天性,激发孩子的主动性。每个孩子都具有主动性,协助拓展孩子的主动发展可能,应当是我们教育的灵魂。同时,我们要把教育融入生活、超越生活。endprint

二是教育要回归人文。教育是培养人的,而培养人的根本路径就是促进人有个性的特色本真发展,并不是过分追求一些人为设置的目标,给孩子带来天大的压力,生活学习不快乐,孩子有紧箍咒束缚。陶行知先生提出“六大解放”:一是解放他的头脑,使他能想;二是解放他的双手,使他能干;三是解放他的眼睛,使他能看;四是解放他的嘴,使他能谈;五是解放他的空间,使他能到大自然大社会里取得丰富的学问;六是解放他的时间,不把他的功课表填满,不逼迫他赶考。可以说,解放源于束缚,源于管制,给学生自由,给学生空间,让学生在自由的蓝天下健康快乐地成长是教育的应有之义。我们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就是要树立科学的教育价值观,千方百计地创造教育和谐发展环境,我们要回归教育本原,找回教育的人文精神,必须重新认识教育本质属性的另一方面,这就是教育的人文性。人文精神是教育的灵魂,坚持教育的人文精神,教育者就必须关注人的生命、人格、价值生成以及教育过程中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尊重儿童天性。

三是教育要回归科学。教育是一门科学,而在教育实践中一些人奉行“时间加汗水”“五加二”“白加黑”等教育理念,教育就远离科学,走向愚昧。我们提倡回归教育科学,就是要遵循教育规律。教育活动,既要遵循教育自身的内部规律,又要受外部关系规律的制约;既不能不顾社会的需要与条件,“就教育谈教育”,也不能以经济规律、法规政策代替或违反教育自身的规律。要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只有尊重规律、依靠科学,才能真正改变我国基础教育“时间加汗水”的粗放型教育模式。

四是教育要回归本我。教育不是为了分数,也不是为了分数所带来的“附加值”而奋斗的所谓“事业”, 而是为了人的尊严,为了人的发展,为了人的幸福而奋斗的事业。回归教育的本质,用心灵感应心灵,唤醒孩子学习的主动性,让孩子焕发生命的活力,教育便是有用的。片面地强调知识的灌输,反映出我们对教育的迷失,这是一种急功近利的表现,最终只会对学生造成无法弥补的伤害。更新教育理念,坚持以人为本,回归教育本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当今社会对人才培养的基本素质要求。教育重返本质,回归本原,就是要落实教育以人为本的情怀,体现对每一个个体生命的关照,不放弃任何一个孩子,让每个孩子身心健康,教每个孩子学会做人,坚守育人底线。

五是教育要回归制度。我们要回归教育制度,弘扬教育的法治精神。教育者必须树立牢固的法治意识,必须遵循国家的教育方针、法律、法规、政策。当前,我国教育战线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就是教育法律、法规、政策对教育者的教育行为约束力太差。不切实改变这种状况,不增强我国教育工作者的规则意识,不强化依法治教,不提高教育政策的执行力,不大力推进教育问责,我国教育就不可能真正走上健康、持续、和谐发展的道路。

endprint

猜你喜欢
教育观人本主义立德
弗洛姆人本主义精神分析的启蒙价值*
浅谈如何用科学教育观培育孩子
人本主义视域下的城市环境污染与治理
华林 修身立德 以道致远
金钱教育观,从现在开始
立德树人 德法兼修 探索法硕人才培养路径
“严以修身”先立德
阿瑟·韦利中国古诗英译中的“人本主义”透视
论王十朋的教育观
基于工程教育观的GIS人才培养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