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有效学习活动 落实精细化教学目标

2015-08-26 03:29曲欣王岩张冬玲
黑龙江教育·小学 2015年8期
关键词:笔算目标活动

曲欣+王岩+张冬玲

课程改革在经历了十余年的尝试与探索后已逐渐走向成熟。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正是在新的课改背景下自然产生的热门课题。聚焦现场,透视课堂,反思现状,我们的课堂教学中还存在着教师忽视教学目标的研究与探讨,教学目标制订不明确、落实不到位,学习活动低效甚至无效,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教育质量不高的现状。如何以课堂教学学习活动的有效性、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为切入点,组织科学、合理、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学校办学水平,促使学校发展的策略研究成为我们进一步实施课程改革的又一个新起点。

根据哈尔滨市南岗区教育局“深化课程改革,打造有效课堂”的战略部署,结合南岗区教师进修学校“精细化教学目标”的研究主题,我们南岗区数学名师团队把研修主题确定为“组织有效学习活动 落实精细化教学目标”,把研究的关注点落在教师是否能组织有效的学习活动达成精细化教学目标上。

一、落实研修项目——提升研究效率

确定“组织有效学习活动 落实精细化教学目标”这一研修主题是团队成员集体智慧的结晶,因为我们知道现在教学的症结在这里,所以从主题的生成、研究计划的制订都是经过慎重的考虑。坚决杜绝走形式,走过场。对这一主题的研修我们坚持科研与实践相结合,个体与集体相结合,我们满怀信心要把这一研究过程落实,为广大教师数学教学解困、排忧,走减负增效之路,为南岗区数学教育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一)研究目标

1.深化对教学目标三个维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认识与理解。明确教学目标制订的基本思路和方法、理清教学目标不同维度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正确认识教学目标对于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作用。

2.关注三维目标在实际教学实践中的有效应用,通过“组织有效学习活动 达成教学目标”的研究,获得有效达成课堂教学目标的合理策略与方法,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把课题研究作为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宝贵途径。通过观课议课活动在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同时,不断提高名师团队教师科研行为的实效性。

(二)研究内容

1.如何贴合课程的特点制订出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制订的好坏对课堂教学活动的实施和教学活动效果的高低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我们从教学目标的制订入手,深入开展对教材的解读,对学情的研究等活动,并贴合单元主题制订出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体现出教学目标的明确性、可测性。为教学目标在课堂上的实现,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奠定坚实的导向基础。

2.如何组织有效学习活动达成课前制订的三维教学目标。

我们的研究立足于现实的一线课堂教学实践,关注于学习活动设计的有效性,组织的实效性,针对教学目标的指向性,探究目标有效达成的合理策略和方法。

(三)研究过程

1.准备阶段

2011年3月,哈尔滨市南岗区数学名师团队召开了第一次会议,负责人曲欣、周莓、李万英老师带领全组成员共同确定了主题为“组织有效学习活动 达成精细化教学目标”的观课议课活动,并组织了研讨。为了提升教师对研究主题的理解认识,提升理论素养,增强研究的实效性,3位教研员还推荐了《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有效教学》《有效教学策略》等专业书籍供大家学习借鉴。教师于2011年4月2日、4月9日在数学团队QQ群中进行了两次网上交流,还依据这一主题设计了观课议课活动纪实表,以便于课堂观察。

2.实施阶段

可以说从2011年9月至2014年9月,南岗区名师工作室全体成员分别针对“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四大领域共40课时进行了扎实而有效的研究。我们把每一课都分为三个步骤进行研究:第一步是制订精细化的教学目标;第二步是根据教学目标设计学习活动;第三步是进行观课议课活动,集体与个人反思总结。下面以南岗区名师工作室团队成员关志成老师执教的“重叠问题”一课为例展示我们的研究过程。

第一步:制订精细化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所要预期达到的学习结果和标准,是教学评价的依据之一,是教学的起点与归宿,决定着教学内容的安排和教学策略的选择。我们开展研究工作就从确定教学目标精细化开始。

关志成老师执教的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广角中的“重叠问题”一课。本节课内容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涉及到最基本的数学思想:集合思想。集合问题具有高度的抽象性,由于学生初次接触,对他们来说既是一个认知的跨越,也是一个思维的跨越。在教学目标的定位上,我们遵循数学学科的特点,按照《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尊重教材编写意图,根据小学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工作室成员对本课的教学目标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大家认为本节课只要让学生初步体会集合思想,能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进一步体会集合思想即可。要想真正理解集合图的意义,必须经历集合图的建构过程,即集合图是怎样产生的,这是本节课的关键点,也是重、难点。通过激烈的碰撞和交流,制订教学目标如下:

(1)理解利用韦恩图表示重叠问题的各部分含义,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经历借助韦恩图解决重叠问题的过程,渗透集合分类的数学思想。

(3)体会韦恩图的直观简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受到数学文化的熏染。

第二步:根据教学目标制订学习活动

教学目标的达成必须依托有效的学习活动。围绕目标,我们又开始了学习活动的预设工作。本节课设计了5个学习活动。

活动一:课前谈话。调查班级学生喜欢唱歌和画画的情况,使他们会用“既……又……”来描述重复问题。endprint

活动二:数数、算算一共有多少种小动物参加了唱歌和画画比赛。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经历利用韦恩图表示重叠问题,初步理解图中各部分的意义,探索用多种方法计算。

活动三:巩固练习。交流从图中你看懂了什么,说一说每部分的含义及数量。(见下图)感受韦恩图的直观简洁,巩固韦恩图各部分的意义,提高计算能力。

活动四:数学史话。介绍韦恩图,让学生了解知识背景,感受数学文化。

活动五:利用韦恩图调查学生睡眠时间。应用韦恩图进行简单统计,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渗透集合分类的数学思想,提高应用意识。

5个学习活动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设计,每个活动都为达成教学目标服务。这样的学习活动应该是富有实效的。

活动三图表:

相声比赛                    舞蹈比赛

小猪  小羊 袋鼠

大象  骆驼 刺猬

孔雀

第三步:观课议课活动实施

在以上两个步骤之后,团队全体成员进行了观课议课活动。

活动中大家认真地学习记录,积极地发言,每一位成员都针对课例,围绕“组织有效学习活动 达成教学目标”的主题,谈出了个人见解,你来我往、各抒己见,活动现场气氛十分热烈。通过研讨交流,达成了以下几点共识:

(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感兴趣,学生才会全神贯注,积极主动地参与。本节课,关老师在充分把握教材知识的前提下能灵活处理教材内容,创设了学生平时喜欢的唱歌、跳舞活动导入新课,使学生在课的一开始就积极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另外能根据三年级学生心理特点,采用童话情境“小动物艺术节”贯穿全课,让学生在感兴趣的基础上学习,提高了学生有意注意的时间,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学习。

(2)借助有效学习活动,让学生亲身经历韦恩图的研究过程,主动构建起数学模型,注重数学思想的渗透,实现教学目标。

活动一,课前交流。调查同学喜欢唱歌和画画的情况。通过“只喜欢”和“都喜欢”的交流,发现用“既……又……”的格式表达更准确。这无疑是个非常好的开端,学生在不经意间就为后续学习韦恩图的三部分意义奠定了基础,为实现第一个教学目标埋下伏笔。

活动二,经历过程。从认知冲突入手,给学生提供学习认识重叠问题的现实情景。出示表格,算一算一共有多少种小动物。

在学生自主的活动中,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使学生的思维世界中出现碰撞,进而产生求知的火花,从而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领悟问题存在的根源——重复。

教学中以“感知——探究——应用”为主线,通过摆、画、移动、整理等过程得出韦恩图,又让学生经历现场的调查并以图形表示出来,体现了“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过程”这一基本理念。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能力的培养,同时训练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很好地实现了第一、二个教学目标,有效突破了教学重难点。

活动三,调查巩固。通过艺术节其他项目调查、学生睡眠时间等学习活动,加深韦恩图的认识,应用韦恩图进行实际统计,提高应用意识,渗透集合思想的活动。教师选取的大量生活素材,如:参加艺术节活动项目、禽流感、学生睡眠时间等,使学生在了解生活常识的同时,充分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身边就有数学知识,实现第三个教学目标。

同时,我们也为授课教师提出了建议和意见。如:教师为了达成掌握韦恩图的各部分意义,没有给更多的学生叙述各部分意义的机会,导致学生认识不清,影响了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计算的速度和思路;另外在调查学生睡眠情况时,分组人数较少(每组4~5人),没有普遍性,不能够很好地巩固韦恩图的应用价值。

这次观课议课活动突出了研究性、参与性、开放性和实效性。每位成员均提升了对“组织有效学习活动 达成精细化教学目标”研究主题的认识,同时也切实提高了名师团队“观课议课”的实践水平。

3.反思总结

在参与观课议课活动后,我们通过QQ群对“组织有效学习活动 达成精细化教学目标”的研究主题进行了梳理和反思,总结出“组织有效学习活动 达成精细化教学目标”的策略,并撰写了观课议课活动总结。

通过“组织有效学习活动 达成精细化教学目标”的研究,我们全体名师工作室成员对“精细化教学目标”“有效教学”有了更为全面,更为深刻的认识。本次观课议课活动虽然结束了,但我们的研究还在继续。我们会把每一次经历带回到自己的工作中,立足课堂 ,深入开展“精细化教学目标”的研究,让我们深爱的数学课堂魅力无限、活力四射。

三、累积研修过程——确保研究成果

在“组织有效学习活动 达成精细化教学目标”的研究的几年时间里,我们每向前走一步都会留下研究的痕迹,为后续更为有效研修做好铺垫,打好基础。同时团队中的教师也会及时把研究的成果与全区的教师分享,在此期间工作室教师的研究能力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如王岩、翟璐、王莹三位老师在南岗区百花奖为全体参赛教师培训“如何制订精细化教学目标”,理论与实例相结合,在全区掀起了制订精细化教学目标的热潮。南岗区名师团队的博客面向所有的教师,他们毫无保留地把经验与成果发表在博客上,一篇篇精心打造的文章彰显出南岗区研究团队的整体实力,起到了名师团队的辐射作用。在“组织有效学习活动 达成精细化教学目标”的研究中,脱颖而出了一批新生力量,王莹、张颖丽老师被授予南岗区十大名师的光荣称号;陈严、原南南分别获得全国小学数学教师大奖赛一等奖的好成绩;王岩、刘清姝老师于2013年度成为特级教师;工作室成员在全国、省、市、区刊物发表文章50余篇。郭广成、王岩、刘清姝分别撰写了个人教学专著。工作室成员纷纷参加“阳光送教” “国培计划”足迹遍布祖国大江南北,讲座、上课深受广大老师的欢迎与好评。如今南岗区名师工作室的老师们正走在一条专业发展的道路上,愿他们如阳光普照教育的大地,让一棵棵幼苗茁壮成长,在他们的带动下南岗教育一定会加大改革的步伐,创建南岗教育品牌!endprint

下面提供工作室研修成果。

“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教学设计

?笤哈尔滨市南岗区数学名师团队工作室 翟 璐

教学内容:人教版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笔算乘法”例1。

教学目标:

1.理解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算理,掌握一般的笔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2.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培养迁移类推的能力。

3.养成认真计算、工整书写、运用多种方法验算的良好习惯,进一步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算理,准确计算。

根据这一教学目标,我们制订了如下的教学设计:

一、复习旧知,铺垫问题

课件演示:

同学们,今年的十月一日是我们伟大祖国66岁的华诞。十月的北京繁花似锦,豪气满天,十月的北京红叶似火,流光溢彩。许多游客都利用十一假期到北京饱览首都的美景。

王阿姨是驾车去的北京,汽车每小时大约行88千米,行使了13小时。李叔叔乘坐的交通工具是火车,火车每小时行145千米,行使了12小时。小精灵的数学问题来了。(王阿姨、李叔叔所在城市到北京分别有多少千米?)

教师提问:求王阿姨、李叔叔所在城市到北京有多少千米,我们可以怎么列算式呢?

预设:88×13=        145×12=

小结:求所在城市到北京的距离都是用每小时行驶的千米数乘上时间。

要求:在练习本上独立解答第一个算式,一名学生板演。

学生计算,集体汇报计算过程。

【设计意图:以行程问题为背景的情境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旨在培养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又为后续抽象出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做铺垫。密切关注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发展水平,从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入手,为学生提供了由旧知识迁移到新知的广阔背景。】

二、迁移知识,探索方法

出示问题:王阿姨的问题我们解决了,李叔叔所在城市到北京的距离算式怎样列?

(预设:板书  145×12=)

提问:这是一道几位数乘几位数的乘法?

学情预设:三位数乘两位数。

谈话: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板书:三位数乘两位数。)

(一)初步估计

1.先运用学习过的估算方法,估计一下,145×12的积大约是多少。

2.由估算引导笔算。

【设计意图:估算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重要手段和方法。估算的目的是学生应用所学的估算知识大致估计出145×12的结果,提高学生估算的准确率。这里也是帮助学生建立多项计算计能交互使用的意识。】

(二)竖式计算

1.笔算尝试。

谈话:如果现在就让大家自己尝试计算这道题,你们有把握吗?

预设:有。

追问:为什么这样有信心?

预设:因为我们还学过两位数乘两位数。

谈话:迁移类推可是我们学习数学的一种重要思想方法,现在就请同学们根据你们已有的经验,尝试着计算一下145×12,遇上困难可以向老师和同学求助。算好之后同桌交流一下计算的方法。

【设计意图:我们来回顾第二条目标“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培养迁移类推的能力”。这里涉及学生独立去尝试,通过两位数乘两位数到三位数乘两位数知识的迁移,让每一名学生经历自主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也是落实第二条教学目标的主要环节。】

2.思维碰撞。

活动:一起来看看黑板上同学是怎么计算的。(学生汇报、点拨以下几点:①先算什么;②再算什么,积的书写位置怎样,③最后算什么。)

提问:对他的计算过程你有什么要提问的吗?(重点点拨“145乘十位上1的结果为什么和十位对齐而没有和个位对齐”。)

纠错:展示有错误的同学的计算过程,集体改正。

【设计意图:此环节是落实本课知识目标“理解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算理,掌握一般的笔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并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主要环节。而无论是算理的渗透还是计算方法的初步归纳,都是以学生的探究、交流为主线的。教师只是在关键处点拨、指导。】

(三)验算结果

1.提问:通过列竖式计算出了145×12=1740,我们还要对这个答案进行验算,你有什么验算的好办法?

预设:

生1:口算。

生2:用计算器计算。

生3:用竖式再算一遍。

2.学生活动:用自己喜欢的方法验算一下结果,确定该城市到北京的距离是1740千米。(板书答。)

3.计算结果和估算结果比较。

【设计意图:在这里再次体现了多项计算技能交互使用。用口算、笔算、计算器3种方法验算,不仅引导学生综合应用多项计算机能,自主选择合适的算法,更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严谨性。】

(四)总结算法

谈话:在我们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同学们已经掌握了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方法,大家来总结一下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方法。endprint

【设计意图:在交流中总结归纳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再次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内在联系,同时培养了总结概括能力,渗透“迁移类推”的数学思想,落实了教学目标。】

三、巩固应用,拓展延伸

巩固拓展题:分为三个层次。

情景串:下面我们就跟随李叔叔一起来看一下今年十一天安门广场有什么特别的装扮。

(一)基本练习

谈话:今年的天安门广场主花坛上建造了一个大型宫灯,为北京增添了节日气氛。老师这也有四盏宫灯,不过上面各有一道计算题,能算出正确答案吗?

134×12=          425×36=       124 ×73=     28 ×153=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关注有错误的同学。学生汇报。)

(重点关注最后一道题目,比较153×28 和28 ×153哪种竖式计算更为简单方便。)

【设计意图:笔算一定是学生个体思考、独立完成的学习过程。通过学生独立计算、全班汇报的过程,巩固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提高计算准确性。同时关注学生的书写,培养认真计算、书写工整的良好学习习惯,再一次夯实教学目标。】

(二)综合练习

谈话:园林工作人员要摆设一长方形花坛拼成“祖国万岁”四个大字,每行要摆125盆花,共摆34排,须要准备多少盆花?同学们快来动笔算一算吧。

(学生独立完成,汇报交流。)

小结:瞧我们掌握了笔算本领,就能解决生活中这么多的实际问题。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的实用价值。】

(三)拓展提高

谈话:每天国庆典礼上都会放飞白鸽,表达的是对祖国明天的美好祝福。每一只白鸽都有自己的一个编码,不计算,你知道这个鸟窝应该是哪只白鸽的家吗?自己先想一想,想好之后和小组的同学交流一下。

课件出示:

224×52的积最有可能是下面4个中的哪一个?①948   ②111648   ③11647   ④11648

(小组交流,学生汇报。)

点拨:大家都选第四只白鸽,我们一起验证一下大家的猜测是否正确。师生共同计算224×52。果然是第四只白鸽的家。通过同学们的选择过程,我们又找到了检验计算结果的好办法,谁发现了?

预设:估算、数数位、用尾数相乘。

小结: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结果到底是几位数呢?这作为老师留给大家思考的一道数学问题。关于乘法的知识还有很多,我们以后会进一步来研究。

【设计意图:在判断和选择的过程中,发现多种验算的方法,进一步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内在联系。这一练习是把本课知识综合应用并提高的设计,既体现了与学业成就直接相关的教学目标(即我们在设计前确定的目标),也体现了与学业成就间接相关的目标。如:学生的智能、学习个性和创新思维能力等。】

教学目标的再认识

——哈尔滨市南岗区小学数学名师工作室学习收获

?笤哈尔滨市铁岭小学 陈 严

在日常教学中,教学目标叙写不明晰,空而泛的现象普遍存在,有的甚至把教学内容与进度作为教学目标,特别是在新课程背景下,对三维目标更是存在着大量的误读。哈尔滨市南岗区小学数学名师工作室针对此现象,对“教学目标的精细化” 展开了深入有效的研究。在研究中有观念的转变,思维的碰撞,认识的提升,更有豁然开朗、茅塞顿开的感悟。

一、认识的再提升

课堂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是教育目的、教学目标和课程目标的具体化,也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所要达到的要求和标准。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提出了四个方面的具体目标: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与态度。它是设计教学目标的指南和依据,实际上这四个方面体现在了课程的三维目标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教学目标又是一个多层次的目标体系,我想要制订规范准确的教学目标,首先是要了解新课程目标的结构体系和准确把握三维目标。

1.新课程目标结构体系

总体课程目标

(培养目标)

课程目标

(三维目标)

教学目标

2.准确理解“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是一切目标的载体。

任何目标的实现都是在学生获得知识经验和掌握基本技能的过程中形成的。《数学课程标准》中的数学知识,不仅包括数学事实,如三角形面积公式、小数加法的运算法则等。这是我们以往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但是,《数学课程标准》中的知识还包括数学活动经验,这是带有个体认知特征的个人经验和一些数学活动经验,如解题的基本思路、解决某种数学问题的习惯做法等,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如集合思想、函数思想、化归思想、变换思想和统计思想等。endprint

《数学课程标准》中的数学技能,也不仅包括解题技能,而且还强调“必要的应用技能”,即从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的意思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

所以新版的《数学课程标准》把原先的“双基”改为“四基”。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2)“过程与方法目标”是一切目标的中介。

它是实现掌握相应知识与技能的行径性及措施性目标。它对实现情感与态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起到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学生在知识与技能学习的活动中经历过程,获得方法,体验情感,反过来又用这样的本领去进一步学习新的知识,经历新的过程,获得新的方法,体验新的情感,解决新的问题。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是一切目标的动力。

它是掌握相应的知识与技能,形成策略性过程和科学方法的动力型目标。其内容包括培养学习兴趣,让学生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在学习中获得数学学习成功的体验,并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锻炼学习意志,具有独立思考和克服困难的精神;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了解数学的价值等。

整体关系:“知识与技能”是一切目标的基础和载体,任何目标的实现都是在学生获得知识与经验和掌握基本技能的过程中形成的。虽然“过程与方法”离不开具体的知识技能的学习,但经历过程却不单单是为了求得结果,而是为了磨炼人的意志,发展人的能力,形成人的智慧。因此,经历学习过程,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会带给学生探索的体验,创新的尝试,实践的机会和发展的能力,这是学生今后学习和生活中最重要的东西。

用三维目标的“冰山模型”更加清楚地展示三者关系。知识与技能只是冰山一角,而隐藏在水面下面的厚重的冰层才是过程方法、情感态度。然而在我们制订目标时却不能把它们分割开,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不是割裂和孤立的,而是互相作用——互补、共生、同步、和谐发展的。

二、规范教学目标

制订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前提,是具体实施教学的重要环节。一节课的成与败、得与失,起决定作用的首先是教学目标要规范、准确、可操作、可检验,要有指导意义。因此教学目标的陈述必须按照新数学课程目标的陈述方式和陈述技术(四要素)来设定。

1.两类陈述方式。

在数学课程标准中,课程目标陈述方式可以分两类。

一是采用结果性目标的陈述方式,即明确告诉人们学生的数学学习结果是什么,所采用的行为动词要求明确、可测量、可评价。如“了解”“认识”“理解”“掌握”“运用”等。

二是采用过程性目标的陈述方式,即描述学生应从事的活动或应经历的活动过程,所采用的行为动词往往是过程性的。如“经历”“体验”“ 探索”。

2. 规范的课堂教学目标的“四要素”。

在教学目标的陈述中一般包括四个要素: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表现程度。也称为ABCD陈述技术。

(1)行为主体,即学习者。必须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因为判断教学有没有效益的直接依据是学生有没有获得具体的进步,而不是教师有没有完成任务。因而我们习惯采用“使学生”“提高学生”“培养学生”等方式都不符合目标的陈述要求。尽管有时行为主体“学生”两个字没有出现,但必须是隐含着的。

(2)行为动词,即用以描述学生所形成的、可观察的、可测量的行为动词。

选择好刻画的行为动词尤为重要,先让我们正确认识“了解、理解、掌握、运用”的知识技能性目标的定位程度。

学生在学习和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时,首先应该达到第一层次,即“了解(初步认识、知道)”。只有了解认识以后才能进入第二阶段的“理解(认识、会)”水平的学习,然后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能进行第三阶段即“掌握(能)”性质的学习,最后只能在学生“掌握”了大量的知识技能以后,才获得上综合运用(证明)知识技能,灵活、合理地选择与运用有关的方法完成特定的数学任务。

例如: 二年级上册“统计”

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2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二年级下册“统计”

学生认识统计图(一格代表五个单位)和简单的复式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四年上册“统计”

学生能根据数据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如: 五年级上册“小数除法”

理解小数除以整数的小数除法的算理,掌握整数部分不够除和除到被除数末尾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并能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准确把握“经历、体验、探索”等活动过程性目标的行为程度。《数学课程标准》界定了“经历、体验、探索”等过程性目标的具体意义。

从文字表述来看,“经历(感受、尝试)”是过程性目标中的初级阶段;“体验(体会)”则是把经历的过程条理化、步骤化,定性为一个可操作的过程性结构以供内化的过程;“探索”是过程性目标的高级阶段,即能够依照新认识的过程,积极主动地开展有效的学习活动。

例如:一年级上册“比较”

学生经历比较事物的多少,大小、长短、高矮和轻重的过程。经历简单的推理活动,学生的初步推理能力得到发展。

五年级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

学生在想象、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探索长方体的特征,认识以及体验长方体的长、宽和高的意义和价值。

(3)行为条件,是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为评价提供参照的依据。这些约束条件包括时间限制、完成方式、使用工具等。

例如:在10分钟内,学生能完成15道简单计算题。这个教学目标的行为条件就是在“10分钟内”这一时间限制条件。

(4)表现程度,是指学生学习之后预期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准,用以评价衡量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

例如:就提供的某一道应用题,学生至少能写出2种解题方案。

目标的表述的是基本的、共同的、可达到的教学标准,而不是无法实现的最高要求(理想)。

教学目标=行为动词+行为条件+表现程度

综合例子:结合具体情境(条件),学生(主体)能进行(行为动词)加、减法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表现程度)。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目标呈现方式都要包括这四个要素,有时为了陈述方便,省略了行为主体或行为条件,前提是以不会引起误解或多种解释为标准。

以上是我们研究教学目标的精细化的一些体会和收获。我们会以目标为引导,走进课堂教学;教学目标,设定教学程序;以教学目标,优化教学过程。让我们的教学目标的研究更好地为课堂教学服务。endprint

猜你喜欢
笔算目标活动
由“知识本位”到“能力习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不进位)”教学实践与思考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除法”的教学实践与反思
从“法”到“理”悟本质——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的实践与思考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口算 笔算 估算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