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香港几个活动教学案例引发的思考

2015-08-26 13:46刘圣良
黑龙江教育·小学 2015年8期
关键词:香港思维同学

刘圣良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使脑得以发展,使它更加明智;脑使手得以发展,使它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这段话阐述了学生操作活动和思维的关系,学生的操作活动能够促进思维的发展,反过来思维也促进操作技能的提高。《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课程目标由“双基”变“四基”,充分体现出学生活动的重要性。笔者有幸参与了教育部组织的《内地与香港教师交流及协作计划》。在香港的一年交流工作中,我感受最深的是香港课堂非常重视学生活动,一节课经常由几个活动串起来,知识目标融入到学生活动之中,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积极的情感,以及倾听、沟通与协作能力令我赞叹;香港老师关注学生的高阶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但有些做法,也常常令人不解。下面仅从香港几个活动教学的案例入手,对比两地数学活动教学的价值观念与文化差异,谈几点思考。

案例1:香港某校三年级“分数的认识(二)”,教师在新授后的练习环节,设计如下活动:让学生先画图形,然后再计算每一种图形各占几分之几。具体步骤如下:

1.第一名同学先在方格纸内画上1~5个圆形。

2.顺时针将工作纸传给邻近的同学。

3.在方格内画上1~5个三角形。

4.顺时针将工作纸传给邻近的同学。

5.在方格纸内画上1~5个笑脸。

6.顺时针将工作纸传给邻近的同学。

7.在方格内画上1~5个星形。

8.顺时针将工作纸传给邻近的同学。

设计的问题如下:

1.方格纸内共有(    )个图形。

2.圆形有(     )个,占所有图形的(    )。

3.三角形(      )个,占所有图形的(     )。

4.星形有(      )个,占所有图形的(     )。

5.笑脸有(      )个,占所有图形的(     )。

在这个活动中,学生快乐地投入到小组合作学习中,他们分工协作、彼此包容、接纳别人的意见,不时被创意的构图带来阵阵的笑声,在愉快的活动中,学生们巩固了新知。从香港课堂的教学价值观念来看应该是一个成功的数学活动。但从内地的课堂价值观念来看,本活动设计的数学问题较容易解答,而作为课后练习,花费十几分钟的时间进行这样一个活动,应该说是低效的,更缺少数学的思维含量。我们的老师,不会舍得花费十几分钟让学生经历这样的数学活动。

思考:两地文化差异在于香港教师过于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机,提倡快乐学习,这样往往导致数学活动的“低效”。内地教师则更多关注于对知识的操练与强化,更关注于数学活动的高效,这样往往导致数学活动的“趣味儿”不足。笔者认为,学生的数学活动是落实三维目标的有效载体,有趣的活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又能引领学生的思维,巩固新知,增强体验,积累活动经验。如果两地融合一下,把握好数学活动的趣味性和数学味的度,三维目标才能更好地落实。

案例2:香港某校教师执教二年级“方向”一课,教师引领学生认识了方向,初步构建了方向的空间观念后,设计了如下游戏活动:四人一组,每位同学在四张字卡(字卡上面分别写着“东”“南”“西”“北”四个字)中任意抽取一张,由第一位同学放在“十字形”方向标的指定位置,其他三位同学再按正确顺序放到其他方向的字卡上。活动一开始,老师要求手持“南”字卡的同学选择“十字形”方向架的某个位置先放。手持其他字卡的同学按顺序放。每进行一次比赛后,则四张字卡重新洗牌,变换第一次出字卡的人,再进行比赛。几分钟后教师统计各组的分数,宣布冠军组,学生在一片欢呼声中结束了本次活动。

此活动的设计应该说融趣味性、游戏性、知识性、思维性为一体,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的作用。学生借助方向标建立了一定的方位表象,学生在游戏中,经历了猜测、尝试、验证过程,学生的推理与批判性思考能力得到较好的锻炼。但是,在活动中一部分同学玩得很顺利,找到了游戏的窍门儿,也就是说体验到方向的相对性和顺时针性。但还有一些孩子处于懵懂状态,并没有体验到其中的奥秘。活动一直延续到下课,孩子们还在玩着。按照内地的教学观念来看,那部分懵懵懂懂的孩子更需要问题引领下的思维碰撞,更需要老师的及时总结与点拨。如果老师在活动中设计这样的问题:在比赛中,按照怎样的方法摆放既快又准确?怎样判断每次小组内排放的字卡是否正确?孩子能否给出这样的惊喜:如果第一张出“南”字卡,第二张卡“北”就确定在它相对的位置,第三张卡则根据方向的顺时针性确立为南的上位为东,或者下位为西。以此问题跟进,不仅能总结出方向的相对性和顺时针性,使知识得到充分外延,更重要的促进学生的分析、推理、批判等高阶思维深化发展。

思考:数学活动能够让学生去体验数学概念、探索数学规律,能够促进学生内化新知。香港教师喜欢大放手,充分“留白”,让学生自己去尝试、体验、思考、感悟;内地教师则总想插手学生的活动进行引导、总结,更喜欢充当活动的引导者。前者是香港老师课堂教学中把握得很成功的做法,由此经常出现“残课”现象,即预设教学目标完不成,教学内容不完整。后者是内地课堂中不可或缺的环节,教师经常因为要进行知识总结,追求教学目标全面性与内容的完整性,而挤占了学生的活动时间,迫使学生的活动流于形式。两种理念如果能融合一下,把握好学生活动的“留白”与教师指导、总结的“度”,则教学效果会更好一些。

案例3:香港某小学二年级“分物”一课。整节课以数学活动为主线,设计了两个活动。第一个活动,教师创设了分果冻活动情境,由怎样分公平理解“平均分”这一概念。第二个活动分糖果活动,这个活动要求学生2人一组,每组发12粒或16粒糖果,然后两人利用工作纸上提供的大格子图把糖果分成若干等份,再记录在如下表格中。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分一分活动,理解分给的人数,每人分到的糖果数以及余下的糖果数量与糖果总量之间的关系。

这个活动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讲,操作时有一定的困难,因为学生不理解格子是什么意思,需要学生把分物的生活情境抽象化,即把每一个格子看作是一个人或份,然后再借助生活经验去平均分。如果老师借助文字和讲解很难让学生明确活动的要求,况且对于二年级的学生填写表格也存在一定的困难。香港老师先利用格子进行示范分别将10粒糖果分给1人、2人,然后示范如何去填写表格;之后,教师又指名学生到讲台示范将10粒糖果分给3人,并填写记录表,让学生观察分物及记录的方法。学生很快就明白了活动的步骤和要求,促使活动顺利进行。

思考:活动教学中,有效的引导至关重要,内地课堂活动教学多采用文字介绍与教师讲解来明确活动要求,缺少教师的示范,唯恐学生模仿记忆,限制学生思维。而香港课堂中,这种教师示范教学很多,尤其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很难读懂工作纸中的文字要求与步骤,示范与讲解尤为重要。新课程改革后,内地老师们似乎丢了一些传统,我们的课堂更关注于先进的技术手段,更关注于多媒体的演示,而丢失了最本质的讲解与示范,丢失了学生的原始思维呈现,尤其是学生的操作活动中逐步积累的数学思维经验。

以上通过三个案例的分析与思考,并无褒贬之意,因两地教育体制、文化差异较大,课堂上所表现的教育行为和理念也会有所差异,只是站在两地角度,去分析香港课堂,思考香港课堂行为背后的理念以促进我们对内地课堂教学的思考与改变。

endprint

猜你喜欢
香港思维同学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同学会上的残酷真相
香港之旅
展与拍
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