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藏汉民族关系调查研究

2015-08-28 12:03
云南社会科学 2015年4期
关键词:藏语汉族藏族

张 军

为了研究边疆地区的民族关系,2010年7月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边疆民族心理、文化特征与社会稳定研究”课题组赴西藏调研。在首席专家杨圣敏教授的带领下,笔者与苏发祥教授及中央民族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十余名研究生一起在拉萨、日喀则、山南等地进行了为期十多天的调查。2014年9月,笔者再赴西藏做了补充调查。基于这两次调查材料,本文从认同问题、整合程度、影响民族关系的因素等几个角度对近年来西藏藏汉民族关系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综合性探讨。

一、西藏调查的设计

新时期在边疆民族地区出现的一些矛盾和冲突,背后固然有敌对势力等政治方面的原因,但同时也存在其他原因,如不同民族的文化、历史传统的差异,特别是那些与社会活动密切相关的心理活动的差异,可能对少数民族地区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和沟通具有重要的和比较持久的影响。本课题的研究目标是将各民族进行对比,考察边疆民族在心理和文化上的特点和差异。这样的研究可以帮助各民族互相理解和沟通,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对于地方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有重要参考价值。

西藏藏族人口占全区总人口90%以上,全区农牧民人口占80%以上。据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统计,西藏自治区全区常住人口3002166人。其中藏族人口2716389人,占90.48%;其他少数民族人口40514人,占1.35%;汉族人口245263人,占8.17%。*西藏自治区统计:《西藏自治区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西藏日报》2011年5月3日,第1版。

课题组分别在拉萨市区、堆龙德庆县、山南地区桑日县、日喀则市4个地方进行调查,总共发放1000份问卷,有效回收985份。此次调研根据调查对象的民族成分设计了不同的问卷,分为A卷和B卷,藏族填答A卷,汉族填答B卷。在抽样调查中,做比较分析的各个群体的样本量比例须适当,否则抽取样本的各项指标不能真正代表其所属群体。笔者在藏族中选取了5个群体:干部、市民、宗教界人士、知识分子、农民;在汉族中选取了3个群体:务工人员、商人、干部。调查对象基本涵盖了当地所有的职业群体,具有较广泛的代表性。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认同问题:国家、民族与地域

民族认同的强弱是衡量民族凝聚力的一个重要指标。民族认同感越强,越有利于保存和发展民族传统文化,越难以被主流民族或主流文化同化或整合。国家认同是各民族团结发展的前提条件,每个民族只有认同国家,才能促进国家和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表1您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本民族人/西藏人)而感到自豪吗?

结果显示,藏族与汉族对国家、民族与地域的认同表示“非常自豪”和“自豪”的比例不同。藏族和汉族的国家认同感都高于民族认同感。可以看出,藏族的国家认同感没有因为民族和地域认同感强而削弱,反而是强化了,这三种认同不存在博弈关系。汉族对西藏的地域认同远低于藏族,究其原因,汉族多为援藏干部、外来务工人员和商人,对西藏的归属感并不强烈。

那么,当国家、民族、家庭和个人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人们会优先考虑哪方面?为此我们设计了一道排序题。

表2分民族对“民族、国家、个人、家庭”四个概念排序情况

从以上几个方面的考察可以看出,藏族的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和地域认同都很强,73.1%的藏族会在不同的利益发生矛盾或冲突时,以国家利益为重,将国家利益放在首位。接近90%的藏族人对于身为一个中国人感到自豪。

(二)整合程度

1.居住格局

居住格局是民族交往中的环境影响因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较真实地投射出民族间的融合程度。

表3您现在的邻居的民族成分

可以看出,近70%的藏族以本民族成员为邻居。其中藏族干部和知识分子由于大多是单位集体户,所以汉族邻居较多。而宗教人士和农民阶层的邻居中绝大多数都是本民族。西藏的汉族主要分为外来务工人员、外来的商人和援藏干部3类。援藏干部一般住在单位统一的房子里。外来务工人员居住较分散,一般居住在建筑工地或打工地点附近,大多有集体的宿舍,因此与藏族接触的机会并不多。但商人大多租房,与藏族为邻的比例较大。

2.相互间信任程度

要想和睦相处,相互信任非常重要。调查显示,两个民族相互间的信任度不够高,存在一定的偏见,尤其是汉族的偏见度高于藏族,具体见下表,可见3.14事件的负面影响仍然存在。

表4您同意“大多数对方民族的人都是可以信赖的”这个观点吗?

3.交友

跨民族的交友情况可以反映出两个民族的交往程度。对于西藏的藏汉民族来说,结交异民族的朋友,最重要的条件是会讲对方民族语言。对于藏族而言,一个汉族如果能说藏语,体现出他对藏语的重视,也反映出他对藏文化有一定的了解,这样的汉族更易被藏族接受。

表5您有几个汉族/藏族朋友?

可见,没有汉族朋友的藏族大大高于没有藏族朋友的汉族,即使有汉族朋友的也比汉族拥有的藏族朋友数量少。这是由于语言、职业的差异,人们与异族交往的机会明显不同,两族交往中汉族的异族交往率较高。汉族被调查对象大都居住在城区,这里主要是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所在地,精通双语的人比较集中,语言交流的障碍较小,再加上工作需要,藏汉两个民族交往的机会较多,交友的机会也相对增加。而对于居住在乡村的农民而言,接触汉族的机会很有限。山南桑日县的一位30岁男性受访者表示:“县城里的汉族人比较多,但村子里基本上就没有汉族人。”拉萨的一位女性受访者也谈到:“我在日喀则高中上学的时候,老师大部分是汉族,除了藏语课以外全是汉语教课,藏语课时藏族老师教,其他的课一般都是汉族老师教。我们班都是藏族,跟汉族老师关系都很好,我们整个学校都没有汉族同学,日喀则的重点高中里虽然有,我也没有接触过。”

4.对族际通婚的态度

族际通婚是衡量民族交往的重要指标,美国著名社会学家戈登提出研究和度量民族融合的7个变量中,族际通婚被视为最重要的一个方面。族际通婚可以反映民族关系的深层次状况,因为一个人只有对另一个人在心理和情感上都表现出深层的认可时,才有可能考虑与那个人缔结婚姻。族际通婚也标志着把一个“异族人”吸收进了“本族”。因而,两个民族成员对待族际通婚的态度,在某种意义上也被视为两个民族关系好坏的重要标志。“我的妻子就是半藏半汉,她母亲是江苏人,父亲是拉萨本地人,现在这样的人也很多。交朋友主要是看性格方面合不合得来,人与人的性格都有差别,不管是藏族还是汉族,只要性格合得来,那关系肯定好;如果性格合不来,那永远都成不了朋友。”(藏族干部,男,34岁)

表6您认为藏族和汉族可以通婚吗?

对族际通婚持肯定态度的藏族被调查者的比例为汉族被调查者的近两倍。汉族主要顾虑宗教信仰和生活习俗,很多汉族认为与藏族通婚就要信仰藏传佛教,这是一项很大的挑战。此外,多数汉族作为外来人员,他们定居的意识并不强烈,对异地婚姻的稳定性和持久性也持保留态度。

5.双语能力

语言既是一个族群传统文化的载体,也是人们在生活与工作中进行交流的工具,所以在衡量当前的族群关系时,关于语言使用情况的调查和分析是一个重要的专题。由于青藏高原的自然地理特点,历史上西藏地区与外界的交流相对较少,藏族的语言、文化相对比较独立。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藏语是当地民众唯一的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及与外界联系的增加,西藏不再是一个封闭的地区,与外界沟通和汉语的使用越来越频繁,因此越来越多的藏族人开始学习汉语。

表7您会汉语/藏语吗?

汉族不会藏语的比例(60.4%)是藏族不会汉语的(22.2%)近3倍,31.8%的藏族能熟练使用汉语。西藏的汉族中,外来务工人员大概占了1/3,他们的流动性强,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劳动强度大,所以学习藏语的时间、精力、愿望都有限。而援藏干部为轮换制,在西藏居住时间有限;此外,很多援藏干部经常接触的藏族大多懂汉语,沟通没有障碍,从而减少了学习藏语的动力。20世纪50年代初期十八军入藏时,中央出于对西藏民族问题的关注,要求各连队都要配备藏语翻译,同时要求在藏工作的干部、工人、士兵都应学习简单的藏语,主要领导干部通晓藏语。所以那时候在藏族地区工作的汉族干部学习藏语的热情很高,甚至在很多场合主动使用藏语。到了1970年以后,情况有了很大的改变。但是,现在仍有必要提高汉族干部的藏语水平,以方便正常开展工作,更好地促进两个民族之间的沟通和合作。可以通过以下个案了解语言的学习和使用对于干部工作的必要性。

个案1:退休干部 藏族

我出生在1942年,13岁跟家人来到拉萨,在粮食仓库当社工,搬运粮食,后来1957年我们粮食仓库的主任把我送到了西藏地方干校去学习,他是一个汉族。在干校,汉语藏语都要学,那是我第一次学习文字,总共学习了两年。后来1959年西藏叛乱就没有时间学习了,我就参加了工作,在部队当翻译,跟部队一起平息叛乱。后来又到军区俘管总队看管俘虏。1960年我的工作调到了西藏劳改局,也是管犯人。那时候藏语汉语都懂得的人少,不能说我是人才吧,但那时候社会用得着我这样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我的汉语还不错。

个案2:藏族干部 男 27岁

因为我的父母都是干部,所以我很小就接触到汉语,但是正式学习是从小学三年级开始的,到现在为止,感觉自己的汉语水平还可以。平常除了一些大型的材料,一般小的材料都是我写,而且全是用汉文写。像我们从事民族宗教活动,大多数要和基层的僧尼或者不会汉语的人打交道,我觉得如果藏语汉语都懂的话,工作起来就会比较方便。如果只会汉语,不会藏语,那我们的工作就没法展开。

在访谈中,很多藏族表示自己或者子女要学习汉语。如拉萨的一位藏族女性说:“等儿子长大一点我们想把他送到幼儿园汉族班,大部分家里(条件)稍微好一点的藏族都会把小孩送到汉族班,上汉族班的话上小学的时候汉语基础就会好一点,写作文这些就容易些,考内地西藏班也容易一点。我公公也是希望孩子好好上学,将来找个好工作,不然小孩上不了学,将来只能当保安、清洁工。”另一位也谈到:“我是拉萨本地人,有很多汉族朋友,所以汉语比较好,我们小区里大部分是汉族,我小学的时候就开始学汉语了,从三年级开始吧,除了语文以外,其他的都是用藏语教,跟现在不一样,现在从幼儿园开始都学汉语。”这说明大多数藏族百姓对学习汉语是很积极的,对汉语持一种更为积极和开放的态度。

6.对民族关系的评价

表8您认为藏族和汉族的关系怎么样?

可见,藏族被调查者对藏汉民族关系的评价比汉族的评价要好。据笔者在当地的调查,不少藏汉族人在年节时相互走动,遇到困难时也能从异族朋友那里获得帮助。有些藏族农民和汉族朋友的关系很不错,“经常搞聚会……我生小孩的时候,他们也过来祝贺我”。同时,笔者在访谈中也发现,抽样数据与人们的实际态度有一定差距。这主要是因为这一问题比较敏感,大多数人只求和平共处,进一步相互融合的期望值不太高。个案3提供的情况可以解释部分藏族人对藏汉关系评价不高的原因所在:

我觉得有些汉族人挺好的,像我们旁边的消防大队的汉族当兵的同志都挺好的。但有些人不太好,不讲诚信,之前有一个工地的汉族包工头,我老公给他的工地打工跑运输,后来他没给工钱就跑掉了,一共欠了37000元,到现在也没要回,这么多血汗钱没要回心里挺难过的。我也向县劳动局报了这件事,但已经有一年多了还没有解决。

三、影响民族关系的因素分析

1.干群关系

干群关系是民族关系的重要体现。在老百姓的眼中,干部就代表了政府,两个民族的群众对汉、藏族干部的满意度和认可度,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群众对政府的态度。

表9在您的周围干部和群众的关系怎样?

表10您认为大多数汉族/藏族干部都是诚实勤勉和有能力的吗?

对于这个问题,藏族对干部表现出了较高的认可度与满意度,而汉族对干部的认可度稍低。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第一,大部分干部素质高、责任心强,能够时刻谨记为西藏百姓服务的工作目标,确实为藏族群众做了很多事情,因而藏族群众满意度高、认可度强。第二,西藏的汉族大多是外来务工人员和商人,他们在西藏享受的民族优惠政策有限,容易将事业生活的不如意归结为干部的能力不强,没有为老百姓办实事。

表11您周围的汉族/藏族干部尊重当地百姓吗?

都可以大部分可以一部分可以几乎都不能不知道合计汉族干部藏族33.941.717.21.54.4100.0汉族12.835.632.84.414.4100.0藏族干部藏族 43.239.111.71.82.8100.0汉族 35.632.221.72.28.3100.0

衡量干群关系的另一个维度是干部对群众的态度。干部若能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务,群众自然会给予积极的反馈,干部则可改进自己的工作方式,进而更好地为群众办实事、谋福祉。这样,干群之间便实现了良性互动。汉族干部被认可度不如藏族干部高的原因,也许从以下的访谈能找到一些:“汉族干部跟老百姓接触不上,语言不通。他们要是下乡,语言不通就还要配一个翻译,所以一般都是在乡里面,很少去村里。去了也说不出话,他们说的我们也听不懂,老百姓也说不上话。”此外,有小部分干部将喝酒应酬的风气从内地带到了西藏,这给一些群众带来了负面的印象。在西藏日喀则的一家汉族餐馆调查时,老板开玩笑地说:“援藏干部很辛苦,他们整天喝酒很辛苦啊!”

表12您是否欢迎来自内地的支援西藏建设的汉族同志?

欢迎不欢迎无所谓很难说不愿回答合计藏族84.94.76.12.91.4100.0汉族4051513100.0

对援藏干部,84.9%的藏族表示欢迎,只有40%的汉族表示欢迎,51%的汉族不欢迎。笔者分析,汉族被访者除了干部阶层就是商人和务工人员,他们与干部之间在收入、社会地位等方面差距明显,有一定的心理落差,所以对援藏干部表现出排斥的态度。但对于藏族来说,援藏干部不仅支援了西藏的建设,而且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资金支援。援藏干部需要采取公开报名、择优选择的办法,大多素质过硬,因此为西藏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等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作为生长在西藏的藏族百姓,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对于西藏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有着切身的感受,对于汉族干部的付出与贡献,也持认可和感谢的态度。

2.政府政策

政府对待少数民族的政策和相应的制度对民族关系有着直接的影响。如南非的种族隔离和种族歧视政策无疑是使白人与黑人之间处于对立状况的重要因素。与之相反,民族平等和诚心扶助少数民族发展的政策和制度则有助于民族关系日趋融洽。政府政策对于各个民族的国家认同影响很大,政策执行得是否到位、是否客观公正,直接影响了人民对国家的满意度。

表13西藏的民族语言政策实施得怎么样?

民族语言政策主要是针对少数民族的,所以大多数汉族不了解情况。在西藏,国家在推广普通话的同时,也鼓励民族语言的使用。至今,藏语仍是藏族日常沟通、交流过程中使用最多的语言。汉语在当地只是一种社会语言,在家庭沟通中大多数还是使用藏语,所以西藏的双语语境充分地保护了藏语的流传,同时也沟通了藏汉之间的关系。

对少数民族接受高等教育进行照顾政策是我国的一项长期政策,对此当地人是何种态度呢?

表14 降低少数民族学生大学录取分数线的政策有助于民族平等吗?

上表显示,75.6%的藏族被访者选择 “是”;只有41.7%的汉族被访者选择“是”。其实,政府对少数民族的一些优惠政策,在实行之后,有时候会有很复杂的结果。在大学招生中对少数民族实行配额录取制度,使得他们能够以比汉族及其他一些少数民族考生低得多的分数被大学录取。但他们却要在大学学习阶段和日后的就业竞争中为此付出成本。他们在汉语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不足,限制了他们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他们在招生时获得的优惠,却要在毕业后为此支付成本。这种差距显然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心理的认同。

3.社会现状

表15您对目前的生活水平满意吗

这样的结果说明绝大多数汉族和藏族对目前的生活水平都是满意的。

表16 改革开放以来,与西藏的藏族相比,汉族的生活水平提高得快还是慢?

47%的汉族认为汉族的生活水平提高得快,65.3%的藏族认为汉族的生活水平提高得慢。同时,认为两个民族生活水平提高得“差不多”的比例相当。这一差别主要是因为比较的对象和方式不同,藏族对外界了解少,通常跟自己的过去进行纵向对比,而汉族习惯于跟内地做横向比较。结果表明生活水平提高得快慢与满意度不是正相关关系。

表17您对您所在社区的社会治安状况感到满意吗?

很满意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不清楚合计藏族36.239.720.22.71.2100.0汉族14.929.845.96.62.8100.0

对于社区的社会治安状况,感到“很满意”和“满意”的藏族比例(75.9%)大大高于汉族(44.7%)。笔者认为这主要是因为汉族大多是外来人员,租房居住的较多,心理上对所居住的社区归属感不强烈。

4.结构差异

结构差异(Structure Differentials)体现了两个民族在社会中各自占据的位置,即族群分层(Ethnic Stratification)。如果两个民族间的结构差异显著,说明两个民族在社会、经济地位上的差距很大,有可能导致矛盾冲突。

表18 如果您家没有工资收入那么您家去年的总收入是多少元?

可见,藏族高收入的比例呈逐渐减少的趋势,汉族的收入差距相对较小。这主要是因为被调查者中,藏族农民的比例较大。而汉族被访中没有工资收入者主要为务工人员、商人。

表19如果您家有工资收入那么您家的月收入是多少元?

民族藏汉计2000元以下39.0%17.5%34.4%2001元—4000元23.7%43.4%27.9%4001元—6000元13.5%13.3%13.4%6001元—10000元12.1%6.3%10.9%10001元以上11.7%19.6%13.4%合计100.0%100.0%100.0%

自西藏和平解放以来,中央政府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并在财力上给予大力扶持,但西藏与东部地区的差距仍然很大。在西藏,城乡居民间收入差距较大。据统计,2010年,全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9109.4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为5919元。*国家统计局:《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北京日报》2011年2月28日,第1版。而西藏藏族家庭年收入低于5000元的比例超过一半(52.9%)。但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藏、汉两个民族在经济收入上的差距较为明显。这种差距有时会影响到心理上的认同感,成为诱发冲突的因素。

族群间的差别分为结构性(社会经济)差别与文化性差别。族群间文化上的差别,一般来说并不会直接造成双方经济利益和社会权益上的冲突,宗教信仰、风俗和生产生活方式差别明显的两个民族可以长期和平甚至友好相处。结构性差别比文化性差别对民族关系的影响要大。许多民族之间的爆发性冲突都是由于结构性差别明显或扩大造成的,并且这类冲突在结构性差别减小以前是很难完全消除的。印度尼西亚半个多世纪以来的排华事件、法国巴黎的移民骚乱等,即为其典型。调查中有人谈到:“我们这个小区大家的经济来源都比较平衡,没有特别贫穷的,也没有特别富裕的,大家都差不多一样,所以人和人之间的相互关系还可以,互相都很好。”

5.内隐偏见

偏见不同程度地存在于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不同人类群体之间,这种内隐的偏见会对人们的认知和行为产生负面影响,但并非不可避免,我们可以通过调节各种外部影响因素来减少内隐偏见及其影响。新时期以来,国家在西藏的巨额投资与相关建设项目的实施必然伴随着大批企业与一定数量劳动力从内地进入西藏,这使得西藏的族际交往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广度与深度,但外来人员对藏族的历史、文化、宗教、语言、习俗等大多缺乏了解,为民族间的关系调适带来了挑战。下面看一下藏族的不同态度:

个案4 藏族干部 女

现在内地人到拉萨的多了,这对我们找工作什么的也会产生一些竞争的压力。比如说,我老公亲戚家,好几个学生高三毕业后,读不到大学也找不到工作,就在家里待着,然后向家里要钱,天天上网什么的,我觉得就是因为和汉族竞争后就找不到工作的原因。另外现在做生意的大部分也都是汉族。

个案5 藏族干部 男

我家住在西郊,邻居全是汉族,平常关系都还可以。我觉得在和汉族的相处上,和藏族比较而言,上了年纪的藏族在一些小的方面喜欢斤斤计较,汉族不存在这一点,我觉得这是他们的优点。和藏族当邻居的话,难免会发生矛盾。而且汉族和藏族都一样,里面也有人品好的、也有人品坏的,也不一定所有的汉族都是坏的,还是应该平等地对待。

表20您认为汉族/藏族聪明吗?

以上数据说明在这方面两个民族没有明显的偏见。

表21您认为汉族和藏族谁更讲卫生?

这说明在卫生习惯方面,汉族对藏族有一定程度的偏见。

四、结 论

汉、藏民族关系是研究西藏民族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但现有的研究成果几乎都是关于民族关系史的研究,现状研究成果较少。笔者在西藏的调查研究,是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综合性调查之一,具有较强的代表性。笔者认为,以下几个方面因素的存在,影响了民族关系的和谐发展:首先,经济收入和教育方面的差距过大。东西部差距、城乡差距明显,少数民族大都聚集在中西部地区的农村。其次,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面临危机。再次,社会发展不均衡。在经济高速增长和严重社会分化的大背景下,贫富分化、区域分化、城乡分化以及生态危机已经达到了相当规模,而大规模的社会流动可能也成为社会动荡的重要条件。族群之间因资源竞争和博弈的结果,追求的是一种结构性均衡的体系,因此,需要深入探讨通过何种政治途径消弭族际间的利益冲突、观念分歧,进而达成各民族均衡发展。

在当前形势下,西部某些民族地区适当放缓开发的速度,对某些政策进行适当调整以适应新的经济形势是必要的。*杨圣敏:《经济发展与民族关系:基于科学发展观的反思》,《中国民族报》2010年3月12日,第5版。民族关系是十分复杂的,除了前文所谈因素之外,诸如历史因素和偶发事件也会成为影响民族关系的重要因素。这些内容需要在今后的调查中逐渐补充完善,以期更好地理解把握西藏的民族关系。

猜你喜欢
藏语汉族藏族
浅谈藏语中的礼仪语
占豫虹
The Light Inside
RANTES及其受体CCR5基因多态性及环境因素在昆明汉族T2DM发生中的交互作用
藏语传统辞书词目编排法探析
藏族对茶叶情有独钟
Study on Local Financial Supervision Right and Regulation Countermeasures
藏族度量衡起源探讨
藏语拉达克话的几个语音特征
改成汉族的满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