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1/3大学生在炒股

2015-09-10 07:22胡敏章
新民周刊 2015年26期
关键词:上海大学股民大盘

胡敏章

今年4月份的时候,朋友圈越发多的人在谈股票,炒股票。他们中有的是在同花顺进行模拟炒股,是入市的潜在人群;有的是90后新股民,拿着真金白银进行实战。

“在台风口猪都会飞。”不少大学生在股市行情较好,大盘要起来的时候,加入炒股大军。据《新华每日电讯》记者针对大学生炒股现象进行调查显示,31%的大学生在炒股,其中26%的炒股学生投入5万元以上。按照2014年全国普通本专科在校生2547.7万人,“31%的大学生在炒股”就意味着有790万大学生在炒股。

炒股初心为哪般?

作为一名在校大学生,看着周围炒股的人越来越多,我也心痒痒,希望“好风凭借力”,能在台风口飞翔。一个大学生有着财富欲无可厚非,那么90后大学生股民炒股初始动力有哪些?

为此,上海大学新闻舆情小组今年5月在问卷星上开展了关于大学生炒股的调查问卷。从调查结果看,近2/5的同学是“想挣钱,实现自己的致富梦”。“好奇,想试试”及“磨练自己”分列二三位。

上海大学经济学院2012级3班的小A介绍,张德诚老师的《个人理财》课程强调实践的重要性,这是她开户炒股的最直接原因。大学里有不少关于理财的课程,这些课程教授同学们理财的知识,培养理财意识。“我是2015年4月入市的,班上40多位学生,炒股的有半数。”

“经管专业的学生炒股比例高,其他专业低。”和小A同为经济专业的小B告诉我们。小B是2014年10月开始炒股的,入市的原始驱动力是因为知道大盘要起来了,为了赚零用钱才炒的。

出乎意料的,上海大学2012级新闻学专业的小C是因为在实习单位认识一个炒股很厉害的同事,炒股能拉近和办公室同事的距离。

启动资金哪里来?

“坚决反对大学生炒股,风险太大,是拿父母的血汗钱赌博。”老德是一个普通的家长,他激烈地反对大学生炒股。大学生炒股的资金来源是公众比较关心的问题。

上海大学新闻舆情小组关于大学生炒股的调查结果看,炒股的资金来源,主要是“自己赚的钱”和“父母的钱”。

上面提及的小A,她炒股的初始资金是生活费里的2000多块。“不敢拿更多的钱炒股,否则会影响生活。”小A如实地说道。小B炒股的原始资金是2.6万,主要是自己的积累,包括兼职所赚。

然而上文提及的受同事影响才炒股的小C,她是直接用妈妈的账户炒股的。“我炒股的3万都是我妈给的,亏了一万五,好痛。”小C愤懑地说。

采访了身边炒股的同学,我那颗想炒股而躁动的心似乎安静了一点,我清醒地意识到我现在所有的补给基本上都是靠父母提供的。就像小B介绍的,他身边的同学,上海和浙江的炒股比例会高一些,主要是受父母的影响,父母炒股的多,再加上家庭条件比较优越,会刻意培养孩子的理财能力。

一些在校大学生为炒股连作息都混乱,无心上课。

股疯的代价

根据此前媒体报道,一些大学生因炒股连作息都混乱了,甚至上课看盘,完全不听课。大学生并非职业操盘手,炒股可能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甚至会荒废学业。

同样,从上海大学新闻舆情小组关于大学生炒股的调查结果看,有六成的学生认为炒股不会影响学习,四成的学生认为有影响。

“会花大量的时间盯盘,还会在网上学习关于股票的课程,反正做了很多功课。”小C继续说道,“刚开始赚了4000块,后来天天跌停板,我赚的钱都没了,还倒贴了,现在亏了一万五。”

“卧槽,大盘吃屎了。”“炒股有瘾,想割舍又舍不得,鼠标都点烂了,还是不知道要不要走,结果越亏越多。”“特地在股吧上注册了账号,在里面天天骂,以此泄愤。”从小C的话中,我们不难看出,炒股对她的心情甚至生活带来负面影响。

不过小C也表示:“股市本来就不是取款机,想赚钱就要交点学费。”炒股对她也有正面影响,比如炒股本身很有乐趣,看盘充实了她的生活,再比如以前从不看新闻的她,现在会主动关心国情时事。“我觉得现在是牛市中的熊市,我都交了1万多学费,好心痛,希望早日翻身。”这是小C最后对我说的话。

在我看来,小C炒股是比较疯狂的,资金完全来自父母,最后还有不小数额的金钱损失。相对于小C,小A和小B就显得十分理性。“玩了一个月左右的时间,随着考试周的到来,没时间看盘自然就停了。”“我不会花大量时间看大盘和K线图,就偶尔看看。”作为大学生,小A和小B炒股的前提是不影响学习,到目前为止两人炒股都有盈余。

世界著名资本运作大师吉姆·罗杰斯讲“股市不是闹着玩的”。想想我本身课业压力不小,看看股市的瞬息万变,面对朋友圈再多关于股票或喜或忧的消息,我变得从容淡定。

历次中国股市暴跌

大盘暴跌、个股几乎全线跌停的情况在中国证券史上发生过四次:

1996年10月至12月,管理层12道金牌为股市降温,并在沪深股市实施涨跌停板制度和T+1交割制度。当天,沪深股市连续两天几乎跌停,短短10个交易日,上证指数从1258点跌到855点,跌幅为32.03%;深成指从4500点跌至2800点,跌幅为37.78%。

1997年2月19日,党和国家前领导人邓小平同志逝世后第二天,沪深股市几乎都以跌停开盘,大盘一片惨绿。

2007年5月30日,当年5月,市场盛传上调印花税,但财政部出面澄清。然而,就在30日凌晨,财政部突然宣布将印花税从千分之一上调至千分之三。当天,沪深股市大跌超过6%。随后4个交易日,上证指数最低跌到3404点,深成指最低跌至10652点,连续5个交易日,上证指数下跌21.46%;深成指下跌20.84%,被股民称为“5·30惨案”、“半夜鸡叫”。

2015年的6月26日,大盘劲跌334.91点,跌幅高达7.4%,创业板更是全天下跌9%,几乎跌停,2000余只个股封死在跌停。

丁蟹效应

又称“秋官效应”,指的是自从1992年《大时代》播出以来,只要有郑少秋主演的新电影或新电视剧问世,香港恒生指数或A股就会有不同程度的下跌。郑少秋在《大时代》中扮演的角色名叫丁蟹,所以这一效应被称为“丁蟹效应”。

其实,“丁蟹效应”只能算是一连串的巧合而已。因为郑少秋的剧多安排在八九月份播出,适逢半年结,市场波动比较大。从科学角度分析,所谓的“丁蟹效应”只是股民心理营造出来的自我实现预言。每当郑少秋主演的电视剧播放时,不少股民怕“丁蟹效应”会导致自己手头上的股票蚀本,便对股票进行抛售,引致股市暴跌。投机者亦可能以“丁蟹效应”为借口推跌大市。

猜你喜欢
上海大学股民大盘
《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征稿简则
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征稿简则
流行语大盘点
南驰接手一周年!20年成熟大盘焕新
《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征稿简则
2016石展大盘点
力量
力量
可爱萌娃大盘点
悲催的股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