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 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2015-09-10 07:22王楠楠
决策探索 2015年20期
关键词:豫剧剧种河南

王楠楠

河南地处中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河南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河南的非遗项目遍布全省,内容丰富,地域特色鲜明。保护和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保持社会文化多样性和健康的文化生态,维护国家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实现经济和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截至2015年7月,河南共有国家级非遗名录项目86项(涉及113个保护单位),省级非遗名录项目372项(涉及568个保护单位),市、县级非遗名录项目9000余项。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84名(其中7人去世),省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641名(其中29人去世),市、县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6000余名。

2011年7月,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以下简称“河南省非遗中心”)经河南省编委批准设立,于2011年12月31日在河南省群众艺术馆正式挂牌成立,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业机构。

秉承新时代的责任,自成立以来,河南省非遗中心始终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扎实开展工作。为适应实际工作,加强管理,河南省非遗中心依据国家法律法规,结合业务特点,完善修订了《领导班子议事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公务卡管理办法》《档案管理制度》等制度,着力构建富有针对性、科学性、实效性的长效机制。由于非保工作专业性强、技术要求高,需要素质高、业务精的专业队伍,根据工作需要,河南省非遗中心录用博士1名、硕士3名。

一、扎实工作,开启非遗保护新局面

河南省非遗中心自工作开展以来,做了大量非遗保护基础工作。2012年是河南省非遗中心的开局之年,在河南省文化厅党组的正确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河南省非遗中心扎实工作、克服困难,开启了非遗保护工作的新局面。

一是全面启动豫剧保护工作。2D06年,豫剧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遗名录。河南省非遗中心作为保护单位,于2012年启动豫剧保护工作。2012年,河南非遗项目豫剧、太极拳被列入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非遗数字化保护中心宣布的首批非遗数字化保护试点单位,豫剧作为试点项目之一,由河南省非遗中心承担采集录入工作。河南省非遗中心积极完成数据库硬件的配置和软件的调试,并成立数字化系统管理工作小组。2013年,河南省非遗中心资助基层剧团恢复经典传统剧目10个,并将复排的10个剧目进行展(巡)演各3场。同年,河南省非遗中心对豫剧的9名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进行了抢救生记录工作。截至2014年6月,豫剧项目共采集资源348.7G,查阅光盘200多张,查阅文字档案300多卷。有效录入音频资源3条、视频资源5条、图片488条、文档76条,合计572条,3.88G。

二是积极开展“铭刻——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全面记录计划”(以下简称“铭刻计划”)。为抢救濒危非遗项目,系统记录和保存其生存原貌,为研究和传承民族文化留下宝贵资料,河南省文化厅于2010年启动“铭刻计划”。计划利用摄影、摄像等数字化手段,对非遗进行可视地、动态地、立体地、原真性地保存和记录,为非遗研究、保护和传承等工作积累资料,进一步增强非遗的社会影响力。2013年,30个国家级非遗项目被列入“铭刻计划”。目前,已全部拍摄完成。

三是大力开展“河南省稀有剧种抢救工程”。为大力弘扬中原优秀传统文化,努力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2012年12月,“河南省稀有剧种抢救工程”正式启动。经过各地有关部门和单位的共同努力,该工程历时两年,取得了丰硕成果。2014年12月,“河南省稀有剧种抢救工程总结表彰会”在郑州召开。此工程基本摸清了当前河南稀有剧种的生存现状,截至2014年11月底,全省各级文化部门和稀有剧种保护相关单位共收集整理剧目剧本1890多部,曲谱1557部,字数近千万。各相关单位搜集稀有剧种相关实物、服装、道具达58D0多件。此外,河南省非遗中心统一组织拍摄完成传统剧目103部,涉及稀有剧种29个,演出团体37个。另外,各稀有剧种保护单位共复排传统剧目420余部,并组织拍摄传统剧目210多部。

四是开展多个非遗项目保护工作。2013年至2015年以来,河南省非遗中心一直致力于对“河南坠子”“黄河号子”“木偶戏”“大鼓书”的保护工作。通过对项目进行调研、资料收集,对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开展抢救性记录工程,对项目开展传承活动、展示推广等几个方面工作。

五是组织开展“河南省传统美术抢救保护工程”。2015年3月,河南省非遗中心在周口举办了“中原传统美术保护传承座谈会暨河南省传统美术抢救保护工程启动仪式”。计划对河南的传统美术类项目进行调查摸底,按照“六个一”的标准,为每个项目建立一套纸质和数字记录档案,编辑一批书籍图录,拍摄记录一批项目和传承人,征集一批实物和作品,建成一批专题展示馆,培养一批传统美术艺术人才,使传统美术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列入此工程的非遗项目共62个,其中国家级13个、省级49个,目前,已拍摄完成了一个国家级项目。

六是开办多期非遗保护培训班。为加强河南省非遗保护工作力度,提高全省非遗保护人员的管理水平,提升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传承能力和业务水平,自河南省非遗中心成立以来,在文化厅的领导下,共举办了9期培训班。

七是筹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会”。河南省非遗中心作为学会的发起单位之一,2013年上半年,积极协调办理注册登记的相关手续。2014年12月,“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会成立大会”在郑州召开。会上选举了理事会并产生了会长1人、副会长14人、秘书长1人。河南省人大常委会科教文卫委原主任孙泉砀当选会长。

二、举办各类活动,促进各类非遗项目的保护

河南省非遗中心在工作开展中,除做好基础工作外,还积极致力于举办和参加各类非遗交流宣传活动,通过组织非遗项目展览、参展等多种方式,充分彰显河南丰厚的人文蕴涵。既对外展示河南文化绚丽多姿的独特魅力,扩大河南非遗的知名度,也促进各类非遗项目的多元化保护。

一是举办和参加大量非遗展示展演活动。2012年,河南省非遗中心共举办了3场非遗展示展演活动,组织非遗项目赴外省参加了6场非遗展示展演活动,如“第二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等。2013年,共举办了7场非遗展示展演活动,组织非遗项目赴外省参加了3场非遗展示展演活动,如“中国·宝丰马街书会——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曲艺展演”“薪火相传——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成果展”等。2014年,共举办了10场非遗展示展演活动,组织非遗项目赴外省参加了7场非遗展示展演活动,如“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年俗文化展示周”“品味中原——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戏剧专场展演”等。2015年上半年,共举办了7场非遗展示展演活动,组织非遗项目赴外省参加了3场非遗展示展演活动,如“欢乐春节魅力河南锦绣中原第五届海峡两岸春节民俗庙会”“2015河南省稀有剧种抢救工程成果展”等。

二是筹划刊物。为方便交流沟通,及时传达省内非保工作信息,河南省非遗中心筹划出版了半年刊《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前,已出版了4期。

三是出版书籍。为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动非遗保护进程。河南省非遗中心将第九个文化遗产日期间活动的展品以图文形式整理成册,于2015年1月出版了《薪火相传——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陶瓷类)精品展》一书。

四是与腾讯·大豫网共同打造非遗频道上线活动。2014年12月,河南省非遗中心和腾讯·大豫网在河南博物院举行了非遗频道上线仪式。旨在进一步提高河南非遗项目的知名度,提升河南省非遗在全国的影响力,增强中原文化的竞争力。

保护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新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任重而道远!

猜你喜欢
豫剧剧种河南
豫剧在台湾地区的生存与现代化追求
“秧歌”的戏剧化与“剧种”定型
《中国戏曲剧种剧种全集》(西藏卷)首出成果
出彩河南
品豫剧,听秦腔:谁有滋味谁响亮
不老的豫剧
河南:过大年,逛庙会
河南:走进就业的春天
放歌河南
乱谭小剧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