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主题学习”三步走

2015-09-10 07:22胡丽敏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15年6期
关键词:语文主题学习鲁迅文章

胡丽敏

现在语文学习不再囿于读读书、背背文、写写字了。语文课程标准把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进行了整合,语文教学既要着眼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文的能力,也要注重熏陶感染学生的思想感情。基于这种需求,“语文主题学习”变得非常重要和必要。

第一步,教材重整合,主题新设定

“主题”是“语文主题学习”的灵魂,犹如军队巾的主帅,统领着学习这片战场。好的主题能让老师更好地组织课堂,使课堂环节紧凑、流畅,课堂内容也会更充实。对学生来说,拿着一个好的学习主题就是拿到了一盏明灯,学习目标清晰,更容易抓住突破口。

何为好的主题?首先,本单元需要学生学习哪些知识,掌握哪些技能,提高哪方面的语文素养,进行哪些方面的情感熏陶,这些疑问在设计教学之前必须考虑周全,在教学中要综合体现。其次,能够让学生有学习的方向,有话语空间。一般的语文课堂流程,老师会如此设计介绍背景和作者,划分部分,讲解段意,归纳中心和写法,拓展……学习模式机械,学生思维僵化。事实上,一个好的学习主题有时候就是一个好问题,知识问题化,以问题引领的课堂能激发学生的活力,学生思考有了导向,就有话可说,能积极交流,从而碰撞出超越文本和教案的思想火花。但在浩瀚的语文世界里,好主题如何寻定?可以从下面的角度去努力设定一个好主题。

其一,每一篇课文都可以有独立的学习主题,课文教学不一定要沿用过去的教学设计,可以重新把课文的重难点整合起来处理。打破常规教学模式,是进行“语文主题学习”的首要任务。例如,都德的《最后一课》是一篇小说,按照常规的教学思路,一般我们会按小说三要素——环境、情节、人物——去分析文章,然后水到渠成地归纳出中心思想。学生在这三要素里面兜兜转转,就像老牛耕田一样——一块一块完成,所学到的东西就有可能只局限在老师预设的知识点里。如果设定本文的学习主题为“寻找文中的变”,让学生以此为钥匙,直接进入文本,快速捕捉其中的“变”——国家之变、小弗朗士之变、老师之变、群众之变。学生探讨这几方面,不但能够把“三要素”解决了,而且有时间和空间去交流,学习互动加强,课堂氛围热烈,课堂的容量比传统的授课要大得多。

其二,多篇课文可以有一个统一的学习主题。这与常规的比较阅读有所区别。这些被放在一起的文章有一定的交集,或文体特征相似,或写法艺术相近,或内容思想相通……把这些文章进行整合、统一、抽取,大概可以从两个角度思考。①从文章内容主旨角度抽取提炼。例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金色花》和《荷叶母亲》这两首散文诗都是歌颂母亲、讴歌母爱的。此外作者泰戈尔和冰心在创作思想上有关联,所以把这两首诗歌放到一起设计学习主题会更容易实现知识的融会贯通。②从文章体裁角度整合统一。例如,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有一个学习话题——阅读记叙文的方法,依托设计学习探究的问题——如何阅读记叙类文章,以问题作线索,串起小说《芦花荡》和通讯《蜡烛》,前者围绕“三要素”(环境、人物、情节),后者围绕“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让学生探讨文本,学生的思路清晰,学习目标明确,能快速地完成学习任务。

第二步,拓展阅读,衔接课堂内外

如对鲁迅作品的学习,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收录了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两篇文章,是鲁迅先生童年生活的缩影。“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七年级下学期第二册有一个“印象鲁迅”的专题,收有其好友萧红、其儿周海婴等人记述鲁迅的文章,给我们呈现了一个形象丰满的鲁迅。这十二篇文章,学生读完是一点难度也没有的,但要读得有深度,就要在学习主题的设计上花点功夫了。学生阅读主题丛书中的文章时,要求他们完成“

笔下的鲁迅是一个

的人,我(不)同意,因为

这样的读书笔记。学生阅读时要进行归纳,要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断,不只是单纯的“读完”。在展示课堂上,再给学生一个讨论的问题“我最喜欢小孩鲁迅(凡人鲁迅、斗士鲁迅),请大家看看

学生在讨论

——'前已经有针对性地阅读了文本,有了自己的体会和看法,所以在围绕主题展开讨论的时候,能够说出自己的观点,也能辨析同学的观点。课堂内容囊括了书本内外,海量的阅读信息充满了课堂,学生的演说能力和自信心也同时得到了提升。

以上所谈的两大点都是集中在内容的整合上,而好的酒还需要好的酒杯盛放才能色味俱佳,赏心悦目。下面探讨一下怎样的课堂模式才是主题学习的最佳载体。

第三步,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灵动有效

问题式课堂的教学组织形式应是小组合作学习。“语文主题学习”的第一、二步把教材整合成一个个学习问题后,走到第三步,需要小组合作学习,把师生、生生放到一个合作、对话、发展的关系上。

记得在“把握诗歌意象,领会爱国情感”的主题学习课堂上,探讨艾青的诗歌《我爱这土地》时,一学生听完同学的展示后,立即提出了一个疑问:“诗歌最后一句‘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的省略号除了同学所讲的省略内容的作用以外,还有其他方面的作用吗?”问题一被抛出,全班同学就展开了热烈的发言和辩论。A同学认为,省略了内容,让读者有更大的想象空间。B同学接话:“那就是耐人寻味。”话音刚落,C同学接着说:“诗人是太悲愤了,有话说不下去了。’

从这个片段来看,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间能互相补充,互相纠正,互相质疑,生发出更多的知识点,同时,也让他们的思维能力得到很好的培养。

小组合作学习的最初形态应该是由学生自愿组合,然后由老师宏观调控。每个小组都有一个学习能力和成绩比较好的同学负责组织和管理工作,称为组长。在课前,组长督促组员围绕老师给出的主题自学并互助,在课堂上,鼓励学习落后的同学多发言。当然,在具体的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并不是任由学生自由发挥,那样很容易偏离当节课的教学目标。老师在课堂上必须随时观察学生的表现,要始终让他们围绕主题,这样就要求老师在课前必须大量阅读,能预见学生的发言内容,以便适当地补充和及时地纠正。当小组合作学习发展成熟时,会以“无师课堂”这样最高级别的形式呈现。经过多次的专门培训和小组合作学习实践后,个别的同学先拔头筹,有足够的能力组织同学围绕老师设计的学习主题开展自学预习和讨论。

“语文主题学习”是语文老师改革语文教学的理想,在追求的过程中肯定不是两三步就能将其实现的,必须实干、真干.探索更好的方法,那么,实现语文教学的理想就不会很远了。

猜你喜欢
语文主题学习鲁迅文章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鲁迅《自嘲》句
“语文主题学习”中的文本整合
我的“语文主题学习”探索之旅
《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与课本的有机整合
山区小学“语文主题学习”实验初探
她曾经来到鲁迅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