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伤仲永》为例谈故事法在文言文教学中的应用

2015-09-16 09:17倪合忠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15年8期
关键词:方仲永仲永文言文

倪合忠

[摘要]将故事融于文言文教学中,有利于学生在听故事、说故事、读故事、写故事的活动中,扬起兴趣之帆,进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文言文兴趣故事法语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220010

初中文言文如《桃花源记》《与朱元思书》《岳阳楼记》等,都是经典美文,充满着神奇的美的力量。但多少年来,文言文基本的教学模式始终是“八字真经”——“字字落实,句句清楚”。一篇血肉丰满的美文,被肢解得支离破碎。这种模式遏制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令中国传统文化的名篇沦为学生难以接受甚至拒绝接受的“残羹冷炙”。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笔者认为,要激活文言文教学这潭死水,兴趣就是源头活水,故事就是最好的载体之一。将故事融于文言文教学中,能让学生在听故事、说故事、读故事、写故事的语文活动中,尽可能地提高文言文教学的实效性。

那么,文言文教学又该如何借故事之力扬兴趣之帆呢?下面笔者以《伤仲永》为例谈谈具体做法。

一、听故事——导入新课,创设情境

初中生从下课到上课,精神很不容易集中,教师更加需要一种及时有效的方式来带领学生进入课堂。在进行文言文教学时采用故事导入,无疑是一种理想的方式,它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又能迅速地把学生带领到相应的情境中去,为后面的学习营造良好的氛围。

笔者在执教《伤仲永》时,首先让学生聆听《程门立雪》的故事,使学生认识到南宋理学家杨时能够学有所成,被奉为“程氏正宗”,成为国家有用之才,依靠的绝不仅是神童的聪明伶俐——四岁入书塾,七岁能写诗,八岁能作赋,而是他平生求学的专诚——他在四十岁时,还专程跑到湖南向程颐求教,留下了“程门立雪”这样尊

师重道的千古美谈。借此引出另一故事,即所学课文《伤仲永》中另一神童方仲永的故事,从而在比较中引起学生对方仲永最终沦落为一个普通人的思考。

这样,上课伊始就拧紧学生的心弦,把他们指引到一个美妙的故事世界里,既增强了教学的趣味性,又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致,使其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入课堂学习中去,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二、说故事——复述课文,体验情感

进入课文的正式学习后,故事的作用依然不可忽视。文言文学习不仅是理解课文,掌握文言知识,更为重要的应该是一种文学情感的体验。对于一些故事性较强的文言课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完全可以将课文内容以故事的形式呈现给学生。用复述故事的方式来理解课文,正是抛开文言文表层的语法、理论知识,直接深入课文情感的最具实效性的方式之一。

笔者在执教《伤仲永》一文时,就要求学生结合注释、工具书快速阅读课文,抓住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按照事件发展的三个阶段,复述课文故事。

学生通过复述从中获得了情感的体验:有“神童”之称的方仲永,五岁就能指物作诗,却因被父亲当做造钱工具,“不使学”,十二三岁时才能衰退,到二十岁左右,竟沦落为一个普通人。其根本原因就是没有接受后天教育。

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如能适时适度地引导学生复述课文故事,就能使学生有一个明确的价值目标,有目的地品味和审视课文的每一个细节,对于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课文意蕴能起到很好的作用。如此,学生就能处在“高屋建瓴”的位置,要突破教学的难点就显得容易多了。

三、读故事——拓展延伸,美丽心灵

学生对故事有极大的阅读兴趣,教师不妨配合课文补充一些相关的故事,让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从而强化印象,加深体会。这些故事或许当时只在学生心中激起了一层小浪花,但日积月累,就可以大大丰富学生的知识面,可以塑造一颗美丽的心灵,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甚至可以启迪学生今后的人生。

在执教《伤仲永》时,笔者就让学生品读富有乡土气息的故事——《江郎才尽》。学生品读之后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一致认为:江淹在浦城期间能够“梦笔生花”,主要是在当时“蛮荒”僻远的浦城吸收了营养,激起了才思,才华得到充分发挥,因此诗文题材新颖别致,文辞绚丽多彩,音韵铿锵优美,笔下自然生花。江淹离开浦城,结束放逐生涯,其后宦途得意,行文运笔大不如前,人们叹息“江郎才尽”。其实并不是江淹的才华已经用完了,而是他官位显赫,政务缠身,应酬繁多,疏于动笔。

“江郎才尽”与方仲永“泯然众人矣”有个共同点,都是忽视了后天的学习。学生从中得到“美”的教育——绝不可单纯依靠天资而忽视后天的教育。

补充这样的故事,讲述人世的是非、人性的善恶、人事的曲直、人生的悲喜,给学生带来了极其强烈的心灵震撼,使他们明白什么是美的善的,什么是丑的恶的,怎样与他人相处,怎样善待自然,怎样面对人生,怎样看待世界等。可以这么说,故事是最美的精神之花,能够美丽学生的心灵。

四、写故事——贴近生活,提升素养

任何一门学科的学习,最终目的都要转化为能力的培养,语文也不例外。文言文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要义不容辞地承担起提升学生素养的责任。故事的编写,是情感的迁移,更是能力的培养、素养的提升。

心理学研究表明,临下课前的5分钟左右学生较易疲劳,注意力分散,学习处于被动状态。这时候,故事能再度唤起学生主动参与练习的激情,让学生在故事中巩固新知,产生意犹未尽的感觉。

笔者在执教《伤仲永》的课末,就要求学生发挥想象,不改变原文情节,续写方仲永“泯然众人矣”之后的故事。有学生就这样写道:

方仲永沦为普通人后,机缘巧合,竟穿越到三国,遇见了吕蒙。吕蒙告诉仲永:自己原本只是吴下阿蒙,后在吴王孙权的几番劝说下,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才开始博览群书,学习知识,经过努力,终于学有所成,让同僚刮目相看。仲永大受触动,幡然悔悟,回到自己的时代后,从此脱胎换骨,每天都认真地学习,虚心向别人请教,最终成为一个不但精通文学,而且上懂天文,下晓地理,学富五车的人。

这样的续写,保留了故事的主要情节,抓住了方仲永的言行特点,并运用了现代意识进行改造、生发,使文本焕发出新的活力。当然,我们也可以引导学生在对文章的咀嚼、形象的理解、主题的领会的基础上,抓住空白,进行细节补充,让故事情节更生动,人物形象更丰满;还可以引导学生换个角度,移个视角,在大胆想象的基础上,贴近生活实际,巧妙地进行故事新编。

总之,故事贯穿于文言文教学的始终,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到调动学生体验情感,以及最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能够将文言文教学的实效性发挥到极致。每当学生听故事时,他们旺盛的求知欲就会感到极大的满足;学生说故事的过程,丰富了语言积累,培养了语感,发展了语言;学生品读故事的过程,其实就是综合培养分析、归纳、概括等能力;学生编写故事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联想力、想象力、创造力的训练。

当然,语文课不是故事会,教师在运用故事教学法时,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搞活课堂气氛,猎奇探秘是必要的,但切忌喧宾夺主、本末倒置,防止哗众取宠、以讹传讹、过犹不及。

[参考文献]

傅智红.让小故事“点靓”语文课堂[J].语文教学通讯,2011(10).

(责任编辑陈剑平)

猜你喜欢
方仲永仲永文言文
文言文阅读专练
不幸的方仲永
统编本初中文言文选文变化及教学策略
会背与会默写
文言文阅读练习
想清楚再动笔
新《伤仲永》
不幸的方仲永
怎一个“伤”字了得
方仲永的落差谁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