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淮海南部食用大豆生产和育种*

2015-09-18 10:22文/张
大豆科技 2015年1期
关键词:中黄黄淮海夏大豆

文/张 磊

黄淮海南部食用大豆生产和育种*

文/张 磊

*本文转载自《中国豆制品产业》,由中国食品工业协会豆制品专业委员会供稿;作者:张磊,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研究员,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所长

1 黄淮海南部食用大豆生产基本情况

黄淮海南部地区是我国大豆的第二大产区,常年种植大豆200万hm2,素以高蛋白大豆生产为主。以豆麦两熟为主。黄淮南部大豆生产具有昼夜温差相对较小、湿度相对较大的生态条件,是我国大豆形成高蛋白的最佳生态区。

该地区种植大豆历史悠久、品种资源极为丰富,品种和栽培技术有所创新,增产潜力巨大;该地区处于我国中原腹地,交通方便,地势平坦,污染少,环境好,具有生产无公害大豆、有机食用大豆的地理优势,对于南方大豆消费市场而言,国产大豆比进口大豆运输成本低,出口日本、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也比较方便,并且具有一定的价格竞争优势。

2 黄淮海南部大豆育种研究情况

十二五以来,在科技支撑计划、高技术发展计划(863)、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重大科技计划中都有大豆研究内容,转基因大豆新品种培育也列入国家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黄淮南部多家科研单位都参加了其中的工作,这些项目的实施对于改善黄淮南部大豆科研环境和条件、提高大豆科技研发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黄淮南部已形成一支大豆育种的科研队伍,积累了一批科研成果,培养了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的大豆育种人员。例如安徽省现有大豆研究人员42人,其中,正高级职称3人,副高职称12人,中级职称23人。主要研究领域为大豆育种和栽培研究,部分从事大豆资源和生物技术。

3 黄淮海南部大豆品种选育进展

十二五以来,黄淮海南部在高蛋白、高产和抗病、耐逆大豆品种培育方面取得了新进展。周豆18、濉科998、皖豆30、中黄37、中黄46、齐黄34、冀豆17、皖宿2156、临豆9号、中黄39等一批新品种的育成,使黄淮南部主产区新推广品种品质进一步提高。

安徽省审定16个大豆新品种:皖豆29、皖豆30、杂优豆2号、阜杂交豆1号、皖宿01-15、中黄37、涡豆5号、蒙01-38、HD0032、阜豆01191-1、濉科12、濉科15、太丰6号、涡豆6号、远育6号、FS209。

河南省审定12个大豆品种:周豆19号、驻豆7号、许豆8号、濮豆206、安豆4号、商豆14号、驻豆11、濮豆857、濮豆955、郑豆04024、周豆20号、周豆21号。

山东省审定6个大豆品种:潍豆8号、荷豆19、荷豆20、潍豆7号、中黄70、山宁17。

江苏省审定11个大豆品种:淮豆11、瑞豆1号、南农34、苏鲜豆19、苏鲜豆20、苏鲜豆21、通豆8号、徐春2号、通豆9号、灌豆3号、徐豆19。

3.1 2010—2014年黄淮海主导品种

(1)皖豆28

审定编号:国审豆2008004。

选育单位: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百粒重22.1 g,粗蛋白质含量45.83%,粗脂肪含量19.94%。

2005—2006年黄淮海南片夏大豆区域试验,平均产量163.0 kg/667m2,比对照增产4.4%。2007年生产试验,产量158.8 kg/667m2,比对照增产5.6%。

适宜在山东西南部、河南南部、江苏及安徽两省淮河以北地区夏播种植。2013年获安徽省科学技术二等奖(见表1)。

(2)冀豆17

2006年国家、河北省品种审定。

百粒重19.5 g。粗蛋白含量38.26%,粗脂肪含量21.68%。

2010—2011年参加西北春大豆品种区域试验,2年平均产量253.3 kg/667m2,比对照晋豆19增产10.6%。2011年生产试验,平均产量253.0 kg/667m2,比晋豆19增产7.7%。

适宜在河北省和西部部分地区春播种植;山东、河南部分地区、江苏、安徽两省淮河以北地区夏播种植(见表1)。

3.2 2010—2013年黄淮海主导品种

中黄13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豆2001008。

百粒重为24 g,1999—2000年安徽省区域试验平均产量202.73 kg/667m2,较对照增产16.0%;1998—2000年天津市区域试验平均产量160.7 kg/667m2,较对照增产3.1%。2011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见表1)。

3.3 2011—2014年黄淮海主导品种

中黄30

审定编号:京审豆2009001、国审豆2006015。

表1 2010—2014年黄淮海主导品种

百粒重19.0 g;粗蛋白质含量41.70%,粗脂肪含量21.44%。2年区域试验平均产量232.9 kg/667m2,比对照中黄13号增产20.8%;生产试验平均产量234.5 kg/667m2,比对照增产16.1%。

适宜在辽宁省中部和南部、河北省北部、陕西关中平原、宁夏中部和北部、甘肃中部、北京等地区春播种植(见表1)。

3.4 2014年黄淮海主导品种

中黄37

审定编号:国审豆2006003。

百粒重27.3 g。平均粗蛋白质含量43.87%,粗脂肪含量19.67%。

2004—2005年参加黄淮海北片夏大豆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产量212.7 kg/667m2。2005年生产试验,平均产量214.8 kg/667m2,比对照冀豆12增产3.8%。适宜在北京、天津、河北中部、山东北部地区、江淮丘陵区和淮北区夏播(见表1)。

3.5 2012—2014年黄淮海主导品种

周豆12

审定编号:国审豆2004002.

百粒重23 g,脂肪含量22.81%,蛋白质含量40.06%,属高油大豆品种。

2年区域试验平均产量193.3 kg/667m2,比对照豫豆16增产6.8%。2002年河南省夏大豆生产试验,平均产量188.8 kg/667m2,比对照豫豆16增产6.1%。适宜在河南,江苏和安徽两省淮河以北地区夏播种植(见表1)。

4 黄淮南部大豆育种发展趋势与建议

黄淮南部夏大豆育种的发展趋势是进一步提高单产、改善品质,加强耐逆性和抗病虫性研究。继续加大高产、超高产大豆选育的支持力度,特别注意广适应品种选育。拓宽育种手段,同步开展大豆良种繁育技术、商品良种、良种高产栽培技术的标准研制。

加强种质资源搜集、鉴定、保护以及育种材料的改良与创制,重点开展育种理论方法和技术、分子生物技术、品种检测技术、种子生产加工和检验技术、常规农作物品种选育等基础性、前沿性、公益性研究。特别是生物技术在大豆育种中的应用,利用分子辅助选育大豆品种,加速新品种的选育进程;加大轮回选育、回交育种、诱变育种、航天育种等手段的力度,使育种手段丰富,促进品种改良。

大力推广高产优质品种及其配套栽培技术规程,特别是与企业结合,建立优质专用原料生产基地建设,促进高产优质品种的推广。

5 安徽大豆生产概况

安徽省地处华东腹地,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全省耕地440万hm2,横跨我国黄淮和南方两个大豆主产区,是黄淮海夏大豆产区的主要省份之一。

安徽省夏大豆生产以一年多熟制为主体。大豆在轮作复种中的地位十分重要,淮北地区以麦、豆轮作为主,既给小麦提供早茬又给小麦培肥地力,淮南地区种植形式多样化,多以岗地种植大豆或与其他作物间作套种,皖南地区水稻面积大,发展田埂豆是扩大大豆面积的有效途径,近年发展很快。

安徽省是我国的高蛋白大豆主产区,面积位居全国第2位,主要分布为,淮北面积占全省

85%,产量约占83%;沿淮大豆面积占全省10%,产量占12%;沿江和皖南山区面积占5%,产量占5%。

表2 2012年安徽省50万亩以上大豆主产县生产情况

表3 安徽邻省2012年大豆生产情况比较

2012年安徽省大豆主产县生产情况及与邻省的比较见表2、表3。

安徽省大豆主要品种进行了5次更新换代:

60年代—70年代中期解决了夏大豆生产的早熟、抗花叶病毒病和丰产问题;

70年代中期—80年代中期,丰产性有明显提高;

80年代中期—90年代初期,抗倒性有所改良;

90年代初期—90年代后期,优质高蛋白已开始引起重视;

90年代后期至今,高产、优质高蛋白品种已在生产上大面积应用。

安徽夏大豆品种农艺性状演进,总体趋势是丰产性不断提高,生育期缩短,抗病、抗倒伏性提高。

目前大豆生产形势严峻,由于国家要增加粮食总产量,玉米对大豆的替代已成为部分地方政府保证粮食增产的最主要策略,玉米面积将迅速扩大,与玉米同季的大豆面积将会减少。安徽省大豆面积近年来稳定在87万hm2以上,2014年可能在80万hm2以上。据估计,大豆面积不会减少太快,由于安徽大豆主产区劳动力转移,种植大豆省工省钱,成本低,易管理,加之传统种植习惯,有利于后茬小麦种植。加之食用大豆原料基地建设将稳定或促进安徽大豆生产。

近三年安徽省使用的品种主要有中黄13、皖豆28、徐豆14号、皖豆24、阜豆9号等。

搭配有中黄35、中黄37、徐豆9号、冀豆17、皖豆15等;近三年安徽新审定15个大豆品种:皖豆31、皖豆32、皖宿5717、皖宿2156、濉科8号、濉科9号;蒙01-38、HD0032、阜豆01191-1、濉科12、濉科15、太丰6号、涡豆6号、远育6号、FS209等。

6 安徽大豆生产发展的措施及政策建议

6.1 发展措施

(1)凝聚科研队伍,提升研发能力。

(2)进一步扩大和完善良种繁育体系、新技术试验示范基地规模。

(3)建立和完善优势区域食用大豆标准化生产基地,优化区域布局,提高大豆产业的组织化程度。

(4)积极发展大豆精深加工,与加工企业联合共建优质大豆原料基地,实行优质优价。

6.2 政策建议

(1)针对黄淮海高蛋白大豆生产现状,制定相应的直接补贴政策,对安徽大豆生产给予良种补贴和粮食直补,并注意在补贴结构上由补贴流通环节转向补贴种植环节,提高农民种植大豆的比较效益,激发农民种植积极性,稳定大豆种植面积,提高大豆产量。

(2)加大对大豆新技术推广补贴。新品种的增产潜力需配套栽培技术,应加大大豆新技术推广资金支持,用于配套技术试验、示范、推广应用和对农民的科技培训,做到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配套,进一步提高配套技术的入户率和到位率,充分发挥良种增产效果。

猜你喜欢
中黄黄淮海夏大豆
菏泽市夏大豆高产稳产栽培技术
黄淮海北部地区夏玉米稳产高产的播期优选
镇江地区中黄1号、中黄2号适应性对比试验
优质夏大豆绿色高效种植模式思考研究
6种不同大豆品种性状比较试验
6 种不同大豆品种性状比较试验
黄淮海地区高蛋白夏大豆高产栽培技术
2015年黄淮海夏玉米品种比较试验
陇东旱塬区春播大豆引种试验初报
濉溪县2012年夏大豆高产的气候特点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