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忻州挠羊赛传承人的研究

2015-09-19 08:08杜彩凤
湖北体育科技 2015年11期
关键词:原平忻州技艺

杜彩凤,张 翔

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毁灭,首先是传承人的消失。非物质文化遗产特性是以活人为载体的文化形态,这就决定了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承载者与传播者,挠羊赛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所以处于濒危状态,不仅仅是因为挠羊赛这个民间传统的体育项目生存环境发生了变化,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更是由于挠羊赛传承人的日益减少和逝去。本文对挠羊赛传承人的调查、整理、研究以及保护将能有效地传承这项遗产。

1 研究方法

1.1 文献资料法

检索了中国期刊网的相关文献,查阅了关于挠羊赛传承人的资料,对所有的资料进行整理。

1.2 访谈法

对市体校、忻州跤乡体育馆进行实地考察,咨询对所研究的人物有所了解的人员。

1.3 数理统计法

运用统计学原理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忻州挠羊赛传承人的内涵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是指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过程中,亲自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制作、表演等传承活动,并愿意将自己的高超技艺或技能,传授给政府指定人群的自然人或相关群体。传承人有普通传承人和代表性传承人两种,忻州挠羊赛的传承人是具有一定的挠羊技艺,在挠羊活动中挠过羊的,并对挠羊这项民俗的发展起到一定影响的人。挠羊赛普通传承人从民国到现在共有267个,代表性传承人有8个(表1),这些传承人对挠羊赛的发展有不可磨灭的贡献。

2.2 忻州挠羊赛代表性传承人的分析

表1 忻州挠羊赛市级、省级、国家级传承人统计表

从表1可以看出,挠羊赛代表性传承人有8个,分为国家级、省级、市级3个等级。都为男性,最小的45岁,最大的74岁,其中只有崔富海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传承人。他是忻州跤坛的一位传奇人物。为我国培养出了大量的优秀人才和后备力量。他的《摔跤抱腿41式及应用》等专著,对我国摔跤运动技术水平的提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朱富山是六十年代的摔跤手,他用自己特殊的训练方式培养出了200多名出色队员,先后向省体校、太原市体校、省体工队输送人才30余人。朱彦青是朱富山的儿子,同样也是硕果累累。培养了梁磊、樊建、史尚勇、王志军、徐国栋、贾振等许多摔跤名手,朱彦青不仅带队参加了几百次摔跤挠羊赛,还组织忻府区、定襄、原平“三县”对抗赛,甚至去大同、朔州、榆次等地作摔跤表演,使挠羊赛在山西发扬光大。高书文被授予中国式摔跤运动健将称号,后任山西省队教练,总教练。培养运动健将25人。张顺良从1979-1984年在各种比赛中获得名次。马爱伟自1989年入选山西省摔跤队,在钱贵龙和杨汉荣教练指导下,跤技不断提高,参加比赛十余起。

2.3 忻州挠羊赛普通传承人数量变化特征的分析

图1 忻州原平、定襄、忻府区挠羊赛传承人数量变化分析图

从图1可以看出,忻州挠羊赛普通传承人的数量变化特征是先增后减的态势。民国之前,文献记载的只有19人。由于特定的历史原因,这个时期的传承人相对比较少。在这3个县市,原平的挠羊赛开展的更好是有其特殊的背景。农历七月十五日原平庙会、农历六月骡马大会是著名的庙会。而且原平还有崞阳文庙和崞阳关帝庙,据了解,原平县民间文化活动开展频繁,每个村都举行庙会。这为挠羊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从而涌现出一批挠羊赛的传承人,例如:邸绪堂、常新亮、姜贵宝、张补来、崔银忙等,这些跤场上的传奇人物,曾创造了许多流传了几十年的典型战例,他们经常去其它地方摔跤,从而带动了忻州、定襄这些地方摔跤的蓬勃兴盛。

民国到新中国这个时期的人数开始增多,有106个人。新中国之前,每年都举行百次以上的挠羊赛,跤手众多,同时,摔跤的技巧得到了提高,闪、躲、腾、挪这些摔跤的技巧在挠羊赛中灵活运用。跤手分布在较广,对于挠羊赛的普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可以看出,当时挠羊赛开展的比较好,这就造就了一批批著名的跤手。例如:刘存富、李兰田、武海根、张玉明、薄海生、郭六登、张毛清等人。

在新中国到改革开放这个时期出现了高峰。新中国到改革开放这个时期传承人数最多,有132人。新中国刚成立,人们的生活稳定了,国家鼓励农民参加文化活动。当时没有太多的文化娱乐场所,挠羊赛就成为农民的娱乐节目。一大批著名挠羊汉和跤手从而产生,最具代表性的人物:白金龙、赵成锁、潘福高、陈金义、荣顺义 、李晋明、罗建平、李永健、郭海伟、阎小军、张俊明、王午田、贾宝珠等。这个时期,挠羊技术较为全面,包括抱腿、勾脚、缠腿、“鸡儿抹嘴”等技术。这些跤手分布在原平、定襄、忻州的各个村,对于挠羊赛的普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这些跤手在晚年时都授以技艺,对后辈跤手走上跤坛起了积极的扶持推动作用。

改革开放到2000年,挠羊赛传承人的数量剧减,只有10人。主要原因是挠羊赛存在社会环境、文化背景都发生了变化。多元文化的冲击,民间色彩淡化,使得挠羊赛的赛事越来越少,造成后继乏人,队伍缩小的现状。虽然国家和政府在各个方面都做了一些措施。但是对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重点没有把握好,所以,效果不显著。

2.4 忻州挠羊赛传承方式分析

表2 家族传承世家统计表

从表2可知,挠羊赛的传承世家一共有10家,这些世家曾经为挠羊赛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到现在,这些传承世家也都消失了。从表3可知,挠羊赛的师徒传承有3个。挠羊赛主要是技术传授为主。这种传授的方式是通过家族和师傅带徒弟来传承的。挠羊赛没有门派、男女之分,只要是愿意学习,就会传授。但是每个家族或者师徒在技术方面都有所侧重。如“摔跤世家”崔家和张毛清师承系统专攻抱腿技术,崔富海就将抱腿技术发展为抱单腿和抱双腿2部分41式,而其他家族和师承系统是以挠羊技术的全面性而著称的。

2.5 忻州挠羊赛传承人面临的危机

2.5.1 传承人数量剧减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中,传承人是至关重要的。可以说,没有传承人,非物质文化遗产就不可能继续流传下去。而传承人的数量在一定条件下能决定该非物质文化遗产流传的时间。在当今的环境下,挠羊赛的传承人数剧减,会导致挠羊赛这项遗产走向衰落和灭绝的。

2.5.2 技艺传承人的断层

挠羊赛是技艺类的遗产。是以技艺为表现手段,同样面临着传承人断层的困境,技艺类的民俗传统项目一般是通过师徒传授或者是家族手把手、面对面,一招一式来传授的,但是,在多元化的今天,年轻人对这些传统的技艺没有兴趣,不愿意去学习,从而使一些技术失传。

2.5.3 传承人的相关保障未落实

挠羊赛虽然申请成为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作为挠羊赛传承人的相关保障并未得到。例如,生活保障、养老保障等。只有传承人的相关保障的到社会或者政府的支持,这些传承人才能全心全力的投入到挠羊赛这项遗产中。

2.5.4 对传承人保护、培养力度不够

据调查得知,没有对挠羊赛的传承人进行保护,政府应加强对挠羊赛传承人的保护。应保护与培养传承人同时抓。只有两手同时抓,才能使挠羊赛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后继有人。

3 结语

目前挠羊赛传承人数量呈现剧减的态势;传承方式主要是以家族、师徒传承为主,传承人面临技艺断层、后备力量严重不足等方面的危机。挠羊赛传承人是挠羊赛可持续发展下去的必要条件,加强传承人的保护和管理是核心工作。政府应该提供一定的传承经费,使得这些传承经费用在挠羊赛的传承上。创造挠羊赛生存的物质条件和环境。建立挠羊赛的群众基础,从而形成良好的传承梯队。

[1] 张纳新.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角的传统武术文化保护策略分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2).

[2] 王 岗.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社会文化选择[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7).

[3] 李俊温.山西“挠羊摔跤”[J].体育文化导刊,2003(7).

[4] 陈安平,孟明亮,曲葆青.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挠羊赛”观赏价值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6).

[5] 段 卉,李金龙,韩尚洁,等.“挠羊赛”的发展与保护研究[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5(10).

[6] 张玉强,陈有忠.我国传统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述评[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2(5).

[7] 闫增荣.挠羊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典范[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8(4)。

[8] 张晋峰.地域特色传统武术文化的品牌传播——浅析 “一代天跤·挠羊英雄会”之品牌文化[J].搏击(武术科学),2010(12).

猜你喜欢
原平忻州技艺
非遗技艺绒花的传承与创新
海港“黑老大”覆灭记
忻州职业技术学院
阳煤忻州通用机械有限责任公司
阳煤忻州通用机械有限责任公司
治理的技艺:三代王官学新说
郑庆章 把“弄虎”技艺传回大陆
擅写反腐题材的“厅官作家”落马了
梨花
技艺精湛 星光灿烂——来自欧洲的Herrma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