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赛艇运动员力量训练手段的调查分析

2015-09-19 08:08王兆征胡生贵
湖北体育科技 2015年11期
关键词:赛艇肌群专项

王兆征 ,徐 宇,胡生贵

赛艇是水上运动项目之一,由坐在艇上的桨手运用肌肉力量,以桨和桨架作为杠杆划水,背向前进的一种体育竞速类项目,从能量供给来看是以有氧供能为主、强调力量耐力素质的体能主导类项目,比赛距离均为2000m,依靠四肢和躯干肌群的力量协同工作,通过桨叶划水使船艇前进[1]。赛艇项目要求运动员有很高的速度、耐力、力量等素质,其中力量素质是竞技运动的首要素质,是其他素质的基础,如果其他方面水平相当,有较大的力量往往能够取得较好的成绩[2]。

力量素质是赛艇运动员的基础,2000m的比赛,运动员需要完成220-280次划桨,在激烈的对抗中需要保持较高的输出功率,同时保持好技术动作的稳定性,所有这些都离不开足够的力量支撑,较高的力量素质是取得优异比赛成绩的基础。

1 我国赛艇力量训练的现状

1.1 赛艇力量素质特征

从赛艇的项目特征来看,力量在赛艇运动员起到基础和关键的作用。在起航阶段要获得好的起航速度,使船速从零迅速提至最高,需要身体主要肌群协同发出足够大的力量使艇获得足够的动能,同时最大力量又是快速力量和力量耐力的基础[3]。拉桨是提供艇只保持前进动能的来源,整个过程的每一次迅速高质量的完成水下拉桨才能获得动能的最大化,这就需要快速力量,同时具有很好的力量耐力才可能保持全程的速度。据统计比赛中赛艇运动员的平均功率在250-550W之间,每一桨相当于40-50kg的负荷量[4]。

1.2 用力肌群及工作性质

2000m的比赛,需要运动员完成200多次的划桨动作,为了便于分析,常把一个完整的划桨动作,划分为提桨入水、拉桨、按桨出水、回桨4个阶段,每一个循环都动用了人体约70%的肌群参与,所以说赛艇是一项全身运动。力学分析发现,其发力主要以腿部力量为支点,整个身体的引力点,应在腿部发力的瞬间,腿的蹬力要迅速传到背上方,在脚蹬板最大受力的前提下,手借助腿和躯干用力的惯性加速屈臂,完成拉桨[5]。各阶段收缩肌群及工作性质见表1。

表1 赛艇划船动作各阶段收缩肌群与工作性质[6]

1.3 力量训练的课次安排和主要练习动作

多年来,我国划船界的力量训练受传统影响比较深,基本上沿用东欧70-80年代的一些训练方法[7],负重抗阻训练为主。杠铃负重力量训练是力量训练的主要形式,再配合一些少量其他的器械练习和徒手练习。从国家队到各地方队的训练计划,在准备期,力量训练每周安排3次,每次2h左右,在赛前准备期,力量训练每周安排2次,训练时间略短。主要练习动作如下表。

表2 赛艇力量训练常用练习动作汇总

表2基本满足了各主要肌群的训练,为了提高动作的难度,会加些如壶铃、杠铃片等负重物,教练员根据自己力量房的器械和训练习惯,挑选10余个训练动作进行搭配组合,以进行对赛艇专项主要工作肌群的力量练习。根据发展大家常用的专项力量的训练方法安排训练,来提高专项所需的各种专项力量素质。

表3 发展专项力量的训练方法[8]

2 赛艇力量训练存在的问题

仔细观察国内赛艇项目力量训练的现状不难发现,受传统力量训练模式的影响很深。教练员多为运动员出身,对训练的创新意识不强,沿用的多为自己过去的训练方法,没有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在对力量训练的认知和方式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2.1 现在的力量训练多是单一关节,肌群参与度低,非协同做功

表2赛艇力量训练常用练习动作汇总可以发现,大多数力量训练动作都是围绕单一关节,单一肌群进行的训练。而赛艇是一项全身运动,其技术动作具有周期重复性,为了便于分析把一个划桨周期分为了四个阶段,实际上却要求动作连贯流畅,全身配合[9],做到协调、自然放松、幅度充分、富有节奏,整个动作是多关节,多角度,多肌群同步协同做功完成的全身运动。这也是现在许多赛艇运动员陆上训练能拉起或举起很高的重量,测验时的力量水平很高,在水上训练时却拉桨无力,陆上能力很难转化到水上,出现严重脱节现象的原因之一。

2.2 专项化程度不高

力量训练需要从诸多方面满足或尽可能接近专项的要求,参与专项运动的肌群被动员,被募集肌群的工作方式、神经冲动频度与专项技术的一致性,肌群间的配合与专项技术的一致性[10]。由于赛艇是一项在水面上进行的运动,从桨叶入水,要求桨叶迅速“抓水”,在水中找到受力点,迅速拉桨,通过桨的杠杆作用来推动艇的快速移动。同时受到风浪等影响,艇只也会发生晃动,所以赛艇的发力是非固定支撑点,支撑面是非稳定的,一个完整的划桨动作,各部分肌肉在不同阶段需要完成等长,离心,向心,等张等多种收缩。而非单一形式的做功。回观我们的训练,训练手段都是稳态的,单一做功方式,与我们真正需要的力量做功形式差距甚远,日常训练的力量素质,很大一部分并不是我们专项真正需要的力量素质。

2.3 重视大力量,力量耐力的训练,忽视了快速力量的训练比重

水上项目分为赛艇和皮划艇,赛艇的比赛桨频平均为32-40桨,冲刺阶段约为50桨,皮划艇比赛平均桨频110次左右,冲刺阶段会更高,所以大家一直以来都错误的认为皮划艇需要重视快速力量,而赛艇肌肉收缩慢,快速力量不是很重要,所以力量训练中的快速力量安排的很少甚至有的阶段没有安排。随着实验技术的进步,对赛艇拉桨力学曲线分析得出,快速发力是赛艇运动员划桨技术的重要特征[11]。从腿部蹬伸开始,快速发力是非常重要的,运动员在桨抓水后,充分利用下肢、腰部、上肢力量,顺序发力,使拉桨速度越来越快,使船获得最大的加速度,所以在赛艇的力量训练中,腿部、腰部、上肢部分对力量增长的速度是有要求的,在对赛艇运动专项力量的表面肌电测试中,也印证了这一点[12]。力量提高具有速度特异性,即高速情况下的力量训练提高高速情况下的力量,不同的训练模式,发展建立起来的肌肉——神经系统是不同的,快速力量练习不仅提高神经系统募集快肌的能力,还能缩短快肌的发力时间,加强了主动肌与对抗肌的协调能力,使动作更流畅。

2.4 对核心训练的认识和掌握不够,直接影响了训练效果

核心训练也被叫做核心力量训练,核心是指腰、骨盆、髋关节形成的整体,是人体的中间环节,近年来越来越被业内专家和教练员认为是运动员力量训练的一个重要方面。强有力的核心肌群对运动中的身体姿势、运动技能和专项动作都起着稳定和支持作用[13]。赛艇是一项全身运动,同时又是无固定支撑点的运动,核心肌群正是担负着稳定重心、环节发力、传导力量等作用,对上下肢的协同工作及整合用力起着承上启下的“枢纽”作用。由于长期以来我们对核心训练的认识不足,赛艇核心部位的力量训练仍以传统的腰背肌训练为主,较多的安排屈伸练习,而少安排稳定及侧屈功能的练习,同时是以稳定的支撑面的训练为主,没有引入不稳定面的训练。受知识层面的影响,教练员普遍对如何组织好核心区肌群的训练不清楚,如何增加训练难度、变换体位、把握训练负荷及评价没有把握,更多的是模仿,形似神非,影响训练效果。同时,核心肌群的力量薄弱,更直接造成了腰背部损伤(如腰肌劳损、腰背筋膜炎、腰骶急性扭伤、脊柱小关节紊乱等的出现),许多运动员因为这些伤病直接影响到了训练甚至运动生涯,不得不过早的退出了赛艇运动。

2.5 忽视了小肌群及柔韧、协调、灵敏、平衡等能力的训练

由于我们现在的训练方式主要是负重抗阻,功能是更加强调力量的“大”而忽视力量与专项技术的结合,运动员在基本姿态方面存在大量问题,忽视了不同肌群、部位和环节肌肉力量间的均衡发展,忽视了小肌群及柔韧、协调、灵敏、平衡等能力的训练,忽视了不同力量能力之间以及力量与其他能力之间的协作关系。在对我国203名一线和二线赛艇运动员进行FMS(动作功能障碍)动作质量检测结果显示,我国赛艇运动员动作质量整体上处于较低水平[14]。通过对39名现役优秀赛艇运动员进行8周拉伸练习,改善柔韧、协调、灵敏、平衡、稳定等素质,有效的提高了划桨幅度,划桨时更加流畅、连贯,运动成绩也得到了提高[15]。

2.5 运动员文化程度低,对训练方法的理解能力低

我国赛艇运动员的现状是十几岁从小学或初中选材开始从事专业训练,从事专业训练后文化课的学习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对人体解剖及物理等基础文化知识掌握不足,不清楚身体主要肌肉走向、工作性质,人、艇、水交互作用影响,这直接导致在力量训练中以模仿为主,不理解每个训练动作完成需要的角度、频率及要求,不能高标准的完成力量训练,训练效果大打折扣。同一个力量训练动作,完成的角度不同,练习的肌肉就有差异,频率不同,肌肉—神经系统的发展就相差甚远[3]。如水平卧推优先发达胸大肌中部;头朝上的斜板卧推发达胸大肌上部;头朝下的斜板卧推发达胸大肌下部;宽握卧推发达胸大肌外部,普遍握距卧推发达胸大肌内部(深层),窄握距卧推,既发达胸大肌内部,同时也发达肱三头肌。

3 结论与建议

1)重新架构赛艇力量训练体系,运用现代训练学理论结合赛艇运动特点,重新构建赛艇力量训练模型,提高运动员全身肌群协同做功的能力。2)吸收其他优势项目的训练经验,结合新型综合训练器械,针对赛艇是无固定支撑点,非平衡支撑面特点,采用非稳态训练,提高机体稳定性能力,增强本体感觉和控制力,更易于陆上力量与水上专项力量的转化。3)把握赛艇力量核心,清楚运动员拉桨时力量产生的速率,对拉桨技术效果有重要影响,快速发力是赛艇专项技术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进行专项力量训练应遵循的准则。4)采取专题讲座或驻队指导等方式,尽可能快将核心区稳定性力量训练真正引入赛艇训练实践中,这对于提高赛艇运动水平有非常重要的意义。5)力量训练中适当发展运动员柔韧性及本体感觉平衡稳定性的训练,提高柔韧、协调、灵敏、平衡等能力,改善动作质量,这对于高水平的运动员尤为重要。6)对队员进行必要的文化教育,毕竟运动员才是训练的主体,只有他们真正理解了每个训练动作的指向性,才能真正提高力量训练的效果。

[1] 冯连世,冯美云,冯炜权.优秀运动员身体机能评定方法[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

[2] 田麦久,武福全,谈太钰.运动训练科学化探索[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8.

[3] 万德光,万 猛.现代力量训练[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

[4] 杜忠林.赛艇力量训练的原则和力量素质的检查[J].湖北体育科技,2002(2).

[5] 拉里·克格曼,李建新译.赛艇的力量训练原则[J].中国赛艇,1990(2).

[6] 韩 炜.我国优秀男子赛艇公开级运动员体能训练研究[D].上海:上海体育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11.

[7] 周学军,薛 冰.我国皮划艇专项力量训练存在的误区及思考[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1(2).

[8] 肖永霞,高建深.浅析赛艇运动员的专项力量训练[J].安徽体育科技,2002(2).

[9] 张 清,叶国雄.中国体育教练员岗位培训教材—赛艇[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

[10]陈小平.当代运动训练热点问题的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

[11] Valery Kleshnev.What parameters of the force curve can be used for evaluation of rowing technique [J].Rowing Biomechanics Newsletter, 2008(23).

[12]孙 科.表面肌电手段在赛艇运动专项力量测量中的应用[C].第十四届全国运动生物力学学术交流大会,2010.

[13]王卫星,李海肖.竞技运动员核心力量训练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8).

[14]陈小平,资 薇.中国赛艇训练关键问题研究[J].体育科学,2011(1).

[15]张秀云.拉伸练习对提高我国优秀赛艇运动员柔韧素质和专项成绩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7).

猜你喜欢
赛艇肌群专项
赛艇队运动员运动损伤调查与分析
肩袖肌群训练联合电针对肩袖损伤的疗效
“七选五”阅读专项训练
*男子水球守门员膝、踝关节屈伸肌群等速肌力实验测量
核心肌群
——稳定身体的“磐石”
赛艇运动中运动员身体悬挂技术的运用
更正
赛艇LW2×竞速结构研究——以2014年世锦赛和世界杯为例
“专项巡视”,打虎上山再出发
单项选择专项训练(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