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音入迷”的时代幻觉

2015-10-06 05:44
中欧商业评论 2015年10期
关键词:电音藩篱电子音乐

“电音入迷”的时代幻觉

在Uber和Airbnb掀起的这一轮“共享经济”潮流中,有了一些不和谐音。一位腾讯前高管创业做海外的共享陪游模式,参与“伴游”的一些硅谷工程师带着游客在自家公司的食堂“蹭饭”,被东家认为有泄露公司商业机密的嫌疑,痛下杀手解雇。此事在谷歌华人工程师圈子里掀起轩然大波,而这家伴游公司的创始人也因一系列不恰当的公关表态而将事态扩大。共享经济是一个美好的故事,却演出了如此狗血的剧情。

这件事像是在我们耳边摇着小铃铛,提示说:世界的扁平程度、不同文化间的理解程度、人心的交融程度,可能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高。共享经济是一个好模式,但它依然需要穿越文化、利益、人心的千山万水。

经济学家Pankaj Ghemawat的一次TED演讲题目就是“世界根本不平”。他认为大家津津乐道的地球村、无国界可能只是一种乐观的错觉。有趣的是,在提出这一论断之后,Ghemawat教授明显感受到了一种压力。他说,接受电视采访时,主持人看待自己的神态仿佛是“我已经在山顶洞里住了两万年”。的确。在这个时代,表达开放、平等、融合这样的观点才能获得某种“政治上的正确性”。相反,如果你敢于表达“这个世界离真正的融合还有十万八千里”时,小心会被赠送一顶“山顶洞人”的帽子。

这是一种“电音入迷”(techno-trances)效应。就是说,如果你长期沉溺在强烈的电子音乐里,脑电波就会被严重干扰,产生一种“无论何时何地都在电子音乐中摇摆”的幻觉。全球化和互联网正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电音入迷”。大家热衷于谈论酷炫的科技、极富创新意义的商业模式以摧枯拉朽的力量推平世界的一面,却忘记了,还有很多藩篱和障碍一直横亘在那里,纹丝不动。

举个例子。大数据研究的飞速进展一方面让我们能够看到更大的画面、更多的真相;但另一方面,大数据在揣摩每个人的习性、偏好时是如此精准,以至于它可以时时刻刻投你所好,让你躺在舒适区里浑然不觉。大数据生活下的你,比以前更难脱离习性和业力,看到关于自己的真相。科技和商业模式的进展从来都是双刃剑,如果人心不去自觉地反思和超越,藩篱就永远不会消失。

彼得·海斯勒(何伟),那个写了著名的“中国三部曲”的美国人,说自己最珍视的东西是“角度”。三部曲之所以如此成功,因为他既不是以传统的美国人视角看中国,也跳出了中国人习以为常的角度。为了摆脱任何一种限制的角度,他不允许自己在任何一个地方呆得太久。在这个时代,技术上的障碍也许已经消弭,但基于不同文化、利益和立场而产生的不同角度及其衍生的不同价值判断,可能才是最限制我们的东西。真正的共享经济的前提是人心的无障碍,但不要忘了巴别塔的寓言,这谈何容易。

猜你喜欢
电音藩篱电子音乐
现场电子音乐与单件乐器结合时的功能及其实现方式
如何提高电子音乐的艺术鉴赏价值
网易放刺电音:后浪世代的全新自我表达
发掘、发展、发现——突破记叙文写作藩篱
Liquid Nights新加坡电音巡演 Alan Walker、胜利现身
第 18 届北京国际电子音乐节
电音狂欢,释放真我
美丽的藩篱
美丽的藩篱
百威电音大使张靓颖亮相Tomorrowland音乐节:如果我是DJ你会爱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