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平台交互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2015-10-14 03:28吴卫东
文教资料 2015年30期
关键词:运行机制产学研办学

洪 捐 吴卫东

(盐城工学院 机械学院,江苏 盐城 224051)

多平台交互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洪捐吴卫东

(盐城工学院 机械学院,江苏 盐城224051)

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搭建了各类平台,形成了多平台体系,在学生的能力培养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也为学生的多元化评价得以实施提供了条件。本文在研究各类平台运行机制的基础上,就如何实现多平台的信息交互及资源共享,人才的共同培养等问题进行探讨,提出保障多平台协同、高效运行机制的方法。

人才培养多平台交互运行机制

引言

1.人才培养中单一平台运行机制概述

1.1创新类平台运行机制

目前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一直是高校教育的热点,而通过搭建创新类平台,创新大学自身的体系,迅速提高大学的核心竞争力,成为我国高校近期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紧迫任务。而完善创新类平台的运行机制是关键。

教育部科技委化学化工学部专家组[1]、简兆权[2]、邵云飞[3]等提出,高校创新平台能够有效推动高校科研成果产业化,避免出现科研成果“滞销”的现象。因此,平台构建的首要问题是做好布局和架构,组建能力强、优势集中的协同创新体。在组织制度建设方面他们还提出:(1)实行人事管理的聘用合同制;(2)确立与院系关系上的协议制;(3)绩效评价制度;(4)建立高效的决策与协调机制;(5)知识产权管理制度等。为保障创新类平台的运行机制,我们应该建立:(1)科技资源承接和吸纳机制;(2)共同研发机制;(3)成果转化机制。

1.2产学研平台运行机制

产学研平台很大程度上是职业类平台和研究类平台的综合体,它的顺利运行必须依靠来自高校、企业和学生三方的内在积极性,而这种内在积极性的激发和调动,除去自身需求外,还必须依赖于政府发挥推波助澜的作用,制定相应的配套政策和措施,为企业和高校合作搭建平台提供便利条件。

曾令奇[4]认为,合作教育机制的实质是合作教育各方责、权、利的相互关系问题,最根本的问题是在政府有关部门的调控下,围绕学校、产业部门共同育人这一中心,各方共同参与、互惠互利因此,其运行机制有四个方面:一是靠来自企业、高校和学生的动力驱动运行,二是靠市场调节手段调节运行,三是靠约束与激励方式维持运行,四是靠措施保障运行。

孙福全[5]、郁嘉棋[6]等的文章里均提到“产学研合作教育是把教学、科技、生产三者教育功能的诸要素结合起来,充分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这种紧密合作,积极探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高校培养人才的规律,充分利用高校内外教育资源,使学生走出校门深入社会大环境,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应用能力,培养企业和社会都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式中,W1为国有水管单位计量点水量,m3;P1为国有水利工程供水价格(执行价),元/m3;P2为末级渠系水价,元/m3;其他变量同上。

1.3出国类平台运行机制

2004年7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实施办法》出台,这对中外合作办学,包括保证合作办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至此,中外合作办学进入依法办学的健康发展阶段,很多大学在实践中都开展了国内外高校的联合培养项目。但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也不断出现很多问题,学校构建的这类出国类平台的功能如何加强,有待进一步研究。

刘自忍[7]介绍美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经验:(1)国际化理念推动了高等教育国际化;(2)联邦政府通过法律和财政拨款推动了高等教育国际化;(3)高校的自主权推动了高等教育国际化。刘丽[8]在保障中外合作办学质量中提出要:(1)加强中外合作办学教学运行管理;(2)加强中外合作办学质量信息反馈;(4)建立中外合作办学质量评估系统;(4)创新中外合作办学学生管理机制。

出国类平台涵盖的中外合作办学是我国教育领域改革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举措之一,是我国高等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的重要途径。在出国类平台的实施过程中,必须坚持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和管理经验的这一核心目标,对办学要加强监督管理、质量评估、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学生管理,充分发挥政府、社会、合作双方各个方面的作用,建立一个长效而有效的运行机制,开创合作办学的新局面。

2.多平台外部环境构建

为使多平台系统顺利运行,必须保证平台有良好的外部环境,本文提出依托项目的模式,构建多平台系统外部环境。如图1所示为多平台外部环境构建示意图。

2.1平台准入设计

高校作为多平台构建的核心力量,首先在现有各类教学、科研、创新项目的基础上,整合校内外各类资源,各级平台,在现有人才培养方案为指导下,给学生提供各种平台的准入方法,并用项目引导,进行支撑,为学生进入平台后的培养提供条件,解决学生进平台的问题。

2.2平台体系功能设计

然后通过多平台交互体系的综合培养,学生及教科研人员能顺利完成各类准入项目,并在项目完成的过程中完成团队建设、科研能力提高、项目经验积累、学生多样化评价等任务,最终实现平台的整体水平提升。实现平台提升后,激励学生和教科研人员自身水平提升,实现团队建设水平的不断提高。最终,由于平台的推动,在平台的运行过程中为学校的管理、人才培养提供很多真实、可靠的反馈意见,为人才培养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提供第一手资料,解决平台的出口问题。

图1 多平台外部环境构建示意图

图2 多平台交互模式

3.多平台交互模式构建

共享理念是促进多平台运行良好的重要理念,但在各类平台之间长期存在的彼此分割、相互脱节现象仍较普遍,各类资源重复建设的现象较严重。以提高各平台之间交互及资源共享为中心,高校联合企业、科研单位,充分利用自身资源,围绕价值共创、流程优化及组织变革,共同打造多平台交互体系(如图2所示)。

韩响玲[9]提出在共建开放共享平台中提出构建四级平台,促进开放共享。四级平台分别是:(1)公共基础实践教学平台;(2)学科大类实践教学平台;(3)专业实践教学平台;(4)校企共建实践创新平台。

学校、政府、企业、国外高校及为保障彼此之间的常态化联系而产生的组织机构是各类人才培养平台的外部环境,而构建的各类平台使学生接受多元化教育成为可能。为保证外部环境和平台之间的信息及资源交互的顺利进行,各平台自身及各平台之间的顺利运转,学校可以制定“多平台互助”教育模式运行保障机制,具体运作如下。

3.1多平台交互的保障机制

学校通过制定“资源配置与使用机制、企业专家聘请及工作机制、成果使用与归属机制、项目开展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与取得政府企业支持,政府和企业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进行项目契约合作,提供资金支持,以求达到企业成本最小化、政府资源作用最大化的目的。学校通过制定联合培养协议、定期互访、建立沟通机制,和国外高校取得共识,国外高校在通过合作获得更多生源的同时对学院师资进行培训,提高学生的培养层次,优化课程体系,实现双赢。为保障彼此之间的常态化联系和稳定的合作催生了联合共建的组织机构,通过组织机构双方可以共享更多的人、财、物资源,获得更大的激励,为获得稳定的成果提供保障,并为后续更多更广的合作奠定基础。

3.2多平台交互的运行机制

多平台不同环境的使多样化成为可能,学校通过对研究潜质学生选拔组建科研兴趣小组,着力打造师生共建科研团队,为构建研究类平台打下基础;国外高校采取2+2、3+1等办学模式为构建出国类平台打下基础;政府和企业提供实习基地、见习岗位、合作研究项目等为构建产学研平台打下基础;同样的各平台也为政府企业毕业生订单及专项培养,解决就业问题和实现对口就业,为国外高校提供获得更优秀生源的机会,为学校项目执行、参加各类学科类竞赛提供智力支持。

研究类平台通过项目申请、资金支持、团队共建培养研究型人才;出国类平台先进课程体系、双语教学、雅思托福培训提高学生的整体层次;产学研平台通过制定卓越工程师计划、岗位实习、见习计划培养更好的应用型人才;创新类平台通过创新潜质学生的发掘选拔、多平台培养的运行机制培养创新型人才;各平台融通的、各平台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各平台间相互表面独立,但是内部却紧密相连,正是这种共同目标的维系使得多平台的交互成为可能。

3.3多平台交互体系核心价值:人才培养

由图2我们不难看出,我们构建的多平台体系的中心是学生,也是多平台交互体系核心价值的体现。各平台直接面向学生,多样化的平台交互使学生接受多元化教育成为可能。组织机构通过制定个性发展的激励政策,以及优先推优,个性化学生优先转专业的“一推二转”(即第一优先推荐优秀的同学进入平台,第二因材施教,鼓励有专长的同学转专业。)政策,为平台注入活力。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条件选择进入不同平台实现自身价值,通过个人申请多样、参加选拔、自发组建或加入研究团队等方式进入研究类平台;通过接受考试选拔、系统培训、参与联合培养考核等进入出国了类平台;通过参与实习、接受就业培训、职业技能培训进入产学研平台;通过组建创新合作团队、参与创新培养计划进入创新类平台;同时组织机构会对学生最后进行多元化考核和评价,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

综上所述,多平台交互的体系是在各单一平台正常运行的基础上,探索各平台间的内部联系,以求资源利用的最大化,避免平台间的相互独立,杜绝人财物的浪费。当然,多平台交互的最大益处在于提出一种能够解决教学形式单一,培养模式陈旧的好方法,真正实现因材施教及动态化培养模式修改,最终为学生的多元化培养及评价打下坚实的基础。

[1]教育部科技委化学化工学部专家组.创新高校科技平台的运行机制[J].中国高等教育,2005(2):29-31.

[2]邵云飞,杨晓波,邓龙江,等.高校协同创新平台的构建研究[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2(14):79-84.

[3]简兆权,陈键宏,等.公共科技创新平台运行机制研究:广东地区个案[J].科学管理研究,2012(30):1-4.

[4]刘平,张炼.产学研合作教育研究[M].黑龙江: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7.

[5]孙福全,王伟光,陈宝明,等.产学研合作创新:模式、机制与政策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6]郁嘉棋,侯定凯.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模式及其运行机制的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1.

[7]刘自忍.美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初探[D].重庆:西南大学,2007.

[8]刘丽.高等学校中外合作办学运行机制研究[D].四川:电子科技大学,2011.

[9]韩响玲,金一粟,彭颖,等.构建开放共享平台培养拔尖创新人才[J].中国大学教学,2012(5):11-13.

2015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项目 “面向先进制造业应用型高级工程人才培养的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研究”,项目号:2015JSJG264。

猜你喜欢
运行机制产学研办学
精益求精产学研 继往开来朝阳人
网上公共服务平台运行机制评析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完善转化机制 推动产学研融合
纺织摘奖项目产学研居多
减刑、假释工作运行机制之重构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学前音乐教育专业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