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违法犯罪预警机制的构建途径

2015-10-21 18:53申超越
法制与经济·上旬刊 2015年5期
关键词:预警机制青少年

申超越

[摘要]未成年人犯罪预防问题一直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2013年1月1日新修订的刑事诉讼法正式实施,并将未成年人犯罪作为特别程序单独进行专篇规定。大量青少年因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如不及早加以干预、调整,可能会大量的出现违法犯罪或自杀倾向。文章从文化学的角度来分析诱发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原因,建立一套以文化预防为主的预警机制来有效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

[关键词]青少年;违法犯罪;预警机制

当前,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在社会各种因素的影响下,青少年犯罪形势依然严峻,违法犯罪呈高发态势,特别是各种亚文化对青少年心理冲击更加直接,如果亚文化得不到有效遏制,就有可能出现思想偏差、行为失范、甚至走上犯罪歧途等种种司题。

一、文化预防的内涵

文化预防就是注重文化在青少年预防犯罪活动中的作用,其相对于物质预防有特定的效果,短期的预防靠物质、技术手段,但长期来看还得靠文化。从字面上看文化预防是由“文化”和“预防”两部分组成,能把这两种事物形态组合起来就是因为青少年犯罪而引起的连接点。比如注重从文化在青少年犯罪的思想价值观念、心理需求、行为模式中的作用。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青少年犯罪其实就是文化行为的折射。在寇学军撰写的《人格塑造与犯罪预防》一书中针对青少年犯罪所做的一项调查中指出文化形态、社会风气、大众媒体、社会思潮是影响青少年人格形成重要因素。而不同的人格塑造对于青少年犯罪的影响是占有重要的比例的,文化预防就必须注重影响青少年犯罪的文化背景、文化行为去寻找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和对策,这样才能从根本上预防和制止青少年犯罪。所以文化预防相对于其他预防手段呈现出以下特性:

(一)长期性

文化预防的长期性表现在两方面,第一是在预防建设的过程中要达到效果必须要经过长期的文化熏陶来影响青少年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模式,由于青少年出现思想偏差、行为失范等现象正是长期的文化背景的影响,所以对这种不良的文化、亚文化的矫正不是靠短时间来完成,而是靠长时间来完成的。第二是在其预防效果方面也是长期性的。由于人的思想意识的稳定性,一旦形成某种价值追求、观念形态就具有长期性和稳定性,所以在青少年阶段如果能传递更多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先进文化,将会起到长期的良好的效果。

(二)系统性

文化预防的复杂性是指在用文化来预防青少年犯罪的过程中首先从从主体来看,其当然不仅仅是由单个主体来实施,包括更多的力量来有效配合从而达到一个系统而有效的预防主体,比如家庭、学校、政府、社会各个团体都要肩负起积极引导和培养青少年先进文化、抵制腐朽和不良亚文化的影响。其次,在文化预防的实施过程中也要加强同物质预防、技术预防的相互配合,这就需要一系列的科技手段,特别是在青少年的年龄识别系统上面要更加注重,例如对一些场所是明令禁止青少年入内的,然而由于防控手段的落后,仍然无法达到要求,这就需要物质、技术、文化等手段的相互配合来有效预防犯罪。

二、文化预防视角来构建青少年违法犯罪预警机制途径

从分析文化预防的内涵及其特点,可以得出其在预防犯罪过程中各个主体需要多方的有效协作、配合,防、堵等文化预防手段相互配合。所以对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预警机制构建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构建:

(一)家庭在文化预防犯罪机制的构建

家庭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基石,只有重视家庭的作用、敦促监护人认真履行对未成年人的职责、强化家庭的教育功能,才能真正形成“齐抓共管”的格局,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也才能从整体上提高水平。所以应该不断加强青少年的父母在预防未成年犯罪中的重要作用,强化家庭教育,完善家庭教育机制,营造良好氛围。家庭是传播和学习传统社会道德规范的重要场所和“课堂”。要用自己的文化素养来影响青少年,做青少年的表率。這就需要家长们熟知并能运用《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民法通则》等法律知识,在平时的生活中要切实以正确的成才观、人才观来教育和引导青少年,但同时也应该尊重青少年的文化素养追求,了解青少年的心理特征,积极营造民主、平等、宽容的氛围多和青少年交流、谈心,倾听他们的烦恼,排除他们的忧虑。注重在各种场合要多给孩子留面子,在学习成绩上家长要杜绝以学生“成绩论”为中心的观点,在注重青少年的学习成绩时也要加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的品质的培养。当发现青少年受不良亚文化影响导致思想出现偏差、行为失范时要及时进行矫治,以防止出现违法犯罪的情况。

(二)学校在文化预防犯罪机制的构建

处在青少年时代的学生每天和老师、同学接触得最多。在美国等发达国家陆续出现的校园枪击事件给人们带了惨痛的教训,学校也应当负起更多的责任,充分发挥学校的育人功能,发挥集体的教育作用,对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育应该经常性的开展。针对青少年的思想情况和表现实际,加强对理想、道德、爱国主义、社会主义的教育;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提高学生人文素养;老师要积极的与学生的交流,将学生的在校表现定期向家长反映。同时也要积极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防止因为家庭问题出现而影响学生的学习生活;要引导家长进行“特别要有爱心、敬老、沟通、交流方法方面的教育,使家长成为有爱心、敬老、善于沟通、乐于交流的榜样,创造良好家庭互动的氛围,使孩子的心理和行为在一个良性环境中健康成长”;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交流日益频繁,西方的不良亚文化也会在我国传播,学校是一个小的社会,各种不良文化也会在学校、学生之间传播。这就需要学校担负发现、抵制、堵塞不良文化传播的责任。在发现有受不良亚文化影响的青少年时,要采取积极的说教措施进行矫治,并且要让学生严格抵制这种不良亚文化在学校的传播。

(三)社会在文化预防犯罪机制的构建

首先作为各级政府、人大等机关应该建立健全关于预防青少年犯罪和保护青少年犯罪的专门性法律法规。虽然1992年开始我国相继实施了《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专门保护青少年犯罪的相关法律法规,在一定程度上对于填补我国关于青少年为主体的司法空白起到了相应的的效果。但是现有法律、法规由于规定过于笼统,操作起来难度较大。所以应该加强对于法律的司法解释,加强法律的可操作性。其次是各种社会团体,应该充分发挥社会团体在青少年文化思想领域的先进性作用。带领学生参观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各种展览,明确其主人公意识,激励青少年做新时期的祖国建设者。加强与家庭、社区、学校的联系定期为青少年开展适合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活动。引导青少年使他们树立正确的公德观教育、爱情观、金钱观,做新时期的合格公民。作为青少年的专门保护组织,共青团组织要积极发挥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作用,动员和组织相关部门、单位、学校、家庭、社区大力开展《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宣传教育活动。对于出现思想偏差、行为失范的青少年社会应该肩负起责任,自觉做预防青少年犯罪的第一责任人。

(四)充分发挥警示性教育的作用

警示性法制教育,就是运用反面的典型法制案例,以案说法、以案讲理、以案施教,使人们得到某种警告和启示,从而接受教育、提高觉悟、改变行为,促进认知和行为向着遵纪守法方向转化的一种预防违法犯罪的教育方式。通过对青少年的警示教育,教育有实施违法犯罪动机的青少年,使他们放弃不良动机,不至于发展到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在教育时,应结合青少年犯罪的特点与原因,有重点地进行思想教育,从思想上使失足青少年得以改造,真正成为一名正常的青少年。发挥刑罚的“预防和惩罚功能”两个功能,“对犯罪人的惩罚并不是刑罚的最终功能,刑罚的最终功能在于把犯罪人矫正成为社会的无害因素,使他们通过刑罚的惩罚不再危害社会”。当然在进行警示教育的时候,也要着重对青少年犯的各种隐私的保护,避免受到二次伤害。进行法制教育要实施警示案例共享平台,在进行警示课时实现全国各地共享,特别是国外出现的一些青少年新型犯罪要及时的加以警示。适时成立青少年犯罪警示教育基地,做到示范教育和警示教育并重,让青少年在正反两面进行对比、振聋发聩中受教育。加强警示案例的时效性、针对性、思想性、无害性。在给青少年教育时需着重强调犯罪行为的违法性、分析司题的性质及形成过程、讲清违法犯罪必受惩罚性、提出预防犯罪的对策措施。

总之,对于青少年违法犯罪这类特殊案件,特别是要从文化的角度有针对性地进行分析研究,寻找原因构建途径。在实际工作中要落实《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学习宣传教育,明确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这一目标,要注重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在预防青少年犯罪中的作用,有效做好预防工作,切实建立预警机制,这关系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社会的和谐稳定,是一项紧迫而艰巨的工作。

猜你喜欢
预警机制青少年
青少年发明家
高校群体性事件预警机制研究
基于社会稳定视角的网络舆情预警机制构建的思考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
关爱青少年的“三个一”
暖其行 正其行 22 名“五老”与30 名失足青少年
他为青少年开展普法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