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商回归”与新型城镇化建设

2015-11-05 19:58朱双华
浙江经济 2015年4期
关键词:海盐县海盐浙商

朱双华

“浙商回归”与新型城镇化建设

朱双华

浙商回归工作是浙江省委、省政府近年提出的政府“一号工程”。对于海盐而言,坚持贯彻科学的发展观,在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要以促进浙商回归工作为契机,加快推进产业化、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让城乡居民共享新型城镇化发展带来的红利,促进滨海宜居城市建设,同时也更加有效促进浙商回归工作。

回归意义重大

浙商回归是推进海盐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战略选择。海盐地处东南沿海地区,通过巧借外力,加快发展,海盐经济快速崛起,前后10次入选全国百强县市,这一方面得益于扩大开放,另一方面也得益于近三年浙商回归工作的开展,事实证明,“无外不富”“无外不快”“无外不强”。相比嘉兴其他县市区来看,海盐整体经济实力还是较弱,必须借助外力求发展,加强浙商回归项目引进,这不仅是实现海盐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打造海盐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基础。

浙商回归为海盐新型城镇化发展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城镇竞争力的提高是新型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国内外实践表明,如果没有适当水平的竞争力支撑,任何城镇即使在外力的干预下取得一时的扩张,也不会实现可持续发展,而浙商回归项目特别是高技术含量的重大浙商回归项目落地海盐,将会带给海盐新的应用技术和管理经验,从而带动和促进本地企业不断加强研发,创新产品推广模式,改进服务方式。海盐县引进浙商回归企业浙江沃尔液压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具有自主研发生产能力的处理淡化海水的高技术环保企业,在国内处理淡化海水处于领先地位,这将有助于提高海盐的综合竞争能力,从而为新型城镇化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浙商回归有力促进海盐城镇社会文化发展。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海盐通过“退低进高”“腾笼换鸟”“异地产业园”等措施,积极主动吸引特别是战略性新兴浙商回归项目来盐,促进社会文化发展与新型城镇化进程相适应。海盐县经济开发区作为海盐县引进浙商回归企业创业基地,目前已引进泛洋设备、海利循环产业园、金达亚麻等20多家浙商回归企业,过半以上年产值在10亿元以上。这些浙商回归企业由于地理位置靠近的原因,结合海盐县目前开展的“五水共治”等活动,与周围本土企业进行互动,形成以信任和承诺为基础的社会关系网络。这种由社会资本培育机制的关系网络有助于形成相互信任、诚实守信的良好社会关系和文化,对新型城镇化的社会效益起到一定的增益作用。

回归制约存在

土地指标限制浙商回归项目的发展。受经济社会发展和城镇化进程加快的影响,在全县范围内,建设用地供需矛盾日益突出,而由于土地利用计划年年从紧,供地压力成为一个长期存在的难题,是制约浙商回归工作的主要瓶颈。从前三年海盐县指标情况和用地需求来看,省市下达指标2010年2516亩(其中未利用地1273亩),2011年960亩,2013年1158亩;海盐县土地供应是2011年3882亩,2012年4968亩,2013年2956亩。可用指标越来越少,用地需求越来越旺。当前,用地主要依靠省市每年下达的年度切块指标,每年总量在1000亩左右,缺口很大。虽然通过实施农村土地整治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方式可以弥补部分缺口,但从土地供应时效上来看,随着经济发展和城镇建设加速提升,特别是近三年浙商回归签约落地项目日益增多,对建设用地的需求急剧增加,造成土地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浙商回归项目整体规模不大。一般对产业具有牵动作用的是浙商回归重大项目,同时也是反映浙商回归项目质量水平的主要标志。近三年来海盐县通过浙商回归引进的项目较多,但是整体规模不大,到2013年底,累计有65家浙商回归企业在海盐县投资。资金规模达133.75亿元,但重大浙商回归项目特别是世界500强企业投资数量极少(目前世界500强企业仅有2家,投资亿元以上的浙商回归企业19家。与嘉兴其他兄弟县市相比,海盐县浙商回归项目整体规模还不大,综合考核排名居于中等偏后位置(2012年度考核第6名,2013年度考核第4名)。

高技术含量的浙商回归项目较少。从近年来浙商回归企业投资的产业结构来看,传统的纺织、服装、紧固件制造业的比重有所减小,海盐县结合浙商资金充裕,对市场变化敏感的特点,积极引导浙商投向实体经济,促进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升级,同时也在积极鼓励浙商资本回归进入城市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和教育、卫生事业发展。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上,加大信息产业、新能源产业、生物医药产业、环保产业等浙商回归项目的比重都有所增大,但与兄弟县市区特别是省内发达县市相比,海盐县浙商回归项目的产业结构水平较低,承接电子信息、生物制药、精密仪器,汽车配件等高技术产业的转移所占比重仍较小。

精准化解是根本

发展异地经济,为浙商回归项目提供有效土地。加大力度实施“异地经济产业园”(注:安徽泗县泗(泗县)海(海盐)工业园)建设,为海盐企业转移异地产业园区提供优惠政策,加强宣传力度,同时做好有意向转移企业的调查摸底工作,使企业充分了解泗县的优惠政策和土地、环境等方面的有利条件和发展前景,增强企业的信心,积极引导海盐低端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转移。在县内企业转移腾出有效土地后,其中腾出低效土地的50%以上用于保障浙商回归项目,有效地确保浙商回归项目的快速推进,扩大海盐有效投资。

转变浙商回归项目引进思路。注重新型城镇化基础建设,以转型升级为目标,大力推进支持浙商创业创新工程。注重浙商回归项目的数量与速度转到注重浙商回归项目的质量与效益,致力于引进“高附加值、高效益、高科技含量”和“低能耗、低污染、低占地”的“三高三低”浙商回归项目;注重由引进外资转到引进外资、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并举;注重抓外资大项目转到高端小项目兼顾,除了吸引规模大、技术含量高、产业带动明显的项目,还要吸引符合产业发展方向和新型城镇化功能提升的高端小项目;注重科学发展观与正确的政绩观紧密结合,把浙商回归项目质量、技术水平、环保效益、拉动效应作为考核指标。

完善浙商回归项目服务体系。海盐县支持浙商创业创新促进海盐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应加强对全县浙商回归项目工作的组织、协调、督查、服务等职能,指导和协助各招商主体做好浙商回归项目的各项服务工作,建立和完善系统的浙商回归项目服务体系。该系统工作内容主要包括对各地宣传海盐新型城镇化(中欧低碳小城镇、就地城镇化)形象、发展特征与动态、发展方向及投资环境等,组织国内外企业与本地企业的沟通与联络等,其工作方式是多参加各类招商的洽谈会;调动各类商会、行会等社团组织的积极性,与世界各地专业领域的企业建立起紧密的联系,为海盐引进外来投资的特殊作用。对浙商回归项目,继续深化“模拟审批”“并联审批”及“全程代理”等服务机制,为企业在前期建设、项目审批、经营活动、政策兑现等方面开展全方位、一条龙代办服务。

引进循环经济浙商回归项目。浙商回归项目引进工作要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大力推进循环经济浙商回归项目的引进和实施,政策上主要引导产业结构、制定合理的资源收费政策;依托环保行动计划,形成推进循环经济项目的引进,如引进与燃煤炉灶清洁能源替代、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和综合利用、废旧物资收购利用系统、绿色营销等相关的浙商回归产业项目;推进废物减量化、资源化,提高废物回收利用率;建立废品回收系统,确定政府推进、企业为主体、社区为载体的方针,重点引进与废品回收、交换、分炼、加工相关的项目;推进清洁生产,发展生态工业,发展清洁生产技术,从工艺源头开始,研究产品生命周期中实现低消耗、少污染的有效途径;调整产业结构,加大海盐经济开发区循环产业园建设,通过引进项目培植新兴产业群体等。

打造浙商回归项目落地的优良载体。按照产业关联度进一步整合现有工业园区(如欧洲(德国)产业园、北欧(丹麦)工业园、海盐中国核电城、科技创业园等),通过产业链、产业群充分发展、行业相对分工和级差地租充分发挥的原则,加快产业集群建设,引导配套产业围绕主导产业集聚,遵循产业规律,强化功能定位,结合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需要产业转型、升级制定必要的政策,吸引更多的同类或相关浙商回归企业入区。同时,发展生态型工业和循环经济,推动产业与新型城镇化同步协调发展,补偿性地将一些非相关企业迁出,有利于较快地形成高端产业集群。

作者单位:海盐县发展和改革局

猜你喜欢
海盐县海盐浙商
盐城监:跨越千年的海盐文化
清新福建 生态海盐
浙商理念挖掘开发晋商资源
爱吐皮的爸爸
海盐可可
顽强的落地生根
吃晚饭
从新闻报道看“浙商”——《当代浙商媒介形象呈现研究》评读
北方海盐区大粒优质海盐生产工艺浅谈
新时代浙商走向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