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环下的道德

2015-11-05 19:58杨树荫
浙江经济 2015年4期
关键词:光环模范学雷锋

杨树荫

光环下的道德

杨树荫

光环下的道德,似乎煌煌然,灿灿然,其实已是变色之德,染色之德,通体的光亮,却与道德无缘

道德,是人的精神和行为的力量。

人类社会,道德如阳光和空气,须臾不可缺。但凡善良正直的人,总是坚守道德,追崇道德,一生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何谓道德?蔡元培先生曾经有精辟的诠释:“对人生义务的安而行之,是之谓德。”如此朴实,又如此精粹,显出“道德”本意的平凡而高尚。

如今社会的一个不幸,便是道德的颓败之势,不讲道德已成为风气,假冒伪劣、贪赃枉法的事实在太多,失德者得利,败德者获名,错误的价值追求,让道德迷失了方向。拯救道德,便成为众多人强烈的呼声。

其实,道德的秉性是朴实,它谦恭、绵柔,内里却是不可战胜的强大。说到底,道德无需拯救。被拯救的道德,自然是卑弱的、异化的,也是令人心酸的。人们习惯于将一切的不道德,归之于道德的缺失。在不明白道德为何物、又不探究道德为何缺失的情况下,道德被人为地挖掘、张扬,将被时代需要的道德,置于炫目的光环之下,让人景仰,让人效仿。外在的光芒,让道德意外地闪光。

光环下的道德,自然聚焦到各种先进人物的身上。

企业的模范。企业的劳动模范,往往也是道德的模范。许多模范的事迹,令人感慨万端。诸如:为了抢修一台机床,为了赶制一份文件,甚至为了画一张图纸,为了算一个数据,我们的许多模范人物,大公无私,顾不上将要咽气的濒死老人,顾不上染了重症的亲生骨肉。面对集体的利益,家庭的生死之情、骨肉之痛,温情的人性,抵不过冰冷的机器。

如此道德,意想不到地为一些人的不道德树立了榜样,多少人打着为公的名义,甩掉对家庭的义务与责任。否定人性,不尽人伦,道德缺失的灾难,便无尽无休。

社区的模范。人人学雷锋,是一个时代的记忆。在生活的家园,人们都希望有“活雷锋”,却不愿自己做雷锋。一个社区,有人学雷锋,便是社区的模范。义务理发,义务修车,义务修家电,为全社区的人提供免费服务,辛苦一人,快乐大家,这样的道德行为,让全社区的人奔走相告,争着享受无偿服务。这种场景,在城市的许多社区都能见到,被誉为“雷锋精神”的回归,无私品德的重现。

一人学雷锋,没有带来人人学雷锋,却带来一群人的贪图小利、蝇营狗苟而不知羞耻。一个道德模范,培养一群贪小便宜的小市民。

慈善的模范。以慈悲之心,尽慈善之举,对社会底层的弱势群体,给予精神和物质的关爱、资助,自然是慈善的模范。但凡慈善,不必张扬,“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古已有之。维护被救助者的尊严,同样是慈善。然而,如今一些社会救助的慈善活动,似乎不造势便无以慈善,拼命扩大慈善的影响。

慈善本色是道德,行善即行德。不顾穷人的羞惭,而尽显自己的“施舍”,这样的行善,其实是击溃了穷人最后的尊严底线,面对“道德”的闪光灯,贫穷者从无地自容,竟发展到不知尊严为何物,争抢救济,争求施舍,悄然成风。

知识分子的模范。知识分子是社会的良心,道德的守护神。在健康向上的社会,知识分子总是坚守正义,秉持良知,他们以自己的世界眼光和历史情怀,引领道德的方向,体现道德的力量。

优秀的知识分子,是社会各个群体的楷模,他们的操守和品行,被广泛地宣传和报道,在各种生动丰富的事迹材料中,我们常常看到,说真话成为当今知识分子的可贵品质。感动之余,却让人生疑,满腹经纶的知识分子,居然说真话也可贵。这种道德的歌颂,却折射出社会道德整体的滑落。

猜你喜欢
光环模范学雷锋
从平江起义走来的模范红十二团
光环之下,如何生活?
光环之下,如何生活?
土星光环连连探
模范邨
——给祖母
模范护工
学雷锋,他们一直在路上
学雷锋 知感恩
他们二十四年学雷锋
学雷锋好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