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能和职业双需求下的高职院校体育教育模式创新

2015-11-07 13:14王访清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11期
关键词:教学内容院校职业

王访清

(辽宁现代服务职业技术学院,辽宁 沈阳 110164)

体能和职业双需求下的高职院校体育教育模式创新

王访清

(辽宁现代服务职业技术学院,辽宁 沈阳 110164)

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也在发生着不断的变化。高职教学除着重提升学生的身体和心理素质外,还应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职业体能,使体能与职业发展相结合,创新符合高职体育需要的体能与职业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提升学生在职业岗位中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及较强的适应能力,从而提升学校在社会中的影响力。

高职体育教学;体能与职业;双需求;教学模式

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与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学除了要增强学生体质,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健康的心理行为等这一共性外,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还结合职业的特点具有其专业性、实操性及定向性的特点。高职体育教育教学要重视体育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互间的关系,在完成一般体育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开展系列的职业体能训练,促进学生体能与职业技能的双提高,更好地彰显高职体育教学的特色,这为目前高职体育教育模式创新提出一个新的任务。

一、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模式现状

目前我国不少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模式仍采用传统的方式,教学内容大多还拘泥在教学大纲中,一些教学内容处于缺失状态,没有深刻地认识到体育教学中加强职业体能提升的有效措施、教学策略和方法,未能实现学生的体能达到职业岗位的需求,更谈不上职业体能的提升。此外在教学中,强调学生整体体能的提升,忽略了相关专业所需具备的职业体能的训练,这导致了学生个体在日后职业发展中的欠缺性。

二、体能与职业体能概述

体能又称体适能,是指各系统或身体各部位对外部突发状况的应变能力,涵盖的内容较广,如反应、速度、肌力、平衡性、耐力、协调性、柔软性和敏捷性等。职业体能是指与职业(劳动)有关的身体素质以及在不良劳动环境条件的耐受力和适应能力,是经过特定的工作能力分析后所需具备的身体活动能力。包括重复性操作能力、背肌承载静态力的能力、其他肌肉群能达到维持工作姿势要求的能力,以及人体对工作环境的忍耐程度等能力。

三、体能与职业双需求背景下体育教学模式的创新

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结合职业的需求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素质,针对现有的体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一步的整合,实现体能与职业双需求的体育教学模式的创新。

1.高职生体育教学中开展实用体能训练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高职院校主要培养符合国家需要的实用型和高技能的人才。学生日后所从事的职业岗位对其体能提出了不同要求,学生不仅要适应单调而紧张的流水作业,有的还要承受机械的振荡、噪音的干扰,还要经得住高温、特殊气味的侵袭,能够在高、险、难的环境下完成系列的高精度的生产任务等等。这就需要走上职场的高职学生不仅具备较高的职业技能,还要有与职业技术密切相关的比如身体力量、耐力、速度、灵敏度等体能。高职院校充分利用体育教学的优势,在体育教学中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抗压能力及适应社会环境大环境变化的心理调节能力。在体育课程的教学中还应增设相应的模拟职业环境,增强语言的模仿沟通领悟能力、表述能力、传授能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等五个能力的培养,来提升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在体育教学中开展体能与职业需求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不仅能够使高职体育教学走向职业化水平,而且有利于提高高职学生的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社会适应能力,从而相互促进,平衡发展,受用终身。

2.结合职业对体能的需求,优化教学内容

高职体育教学内容结合专业需要对应职业体能的需求,有指向性地设计教学内容。在选择教学内容时,要有侧重点。高职学院根据学院专业设置和技能培养的需要,根据学校现有的软硬件条件,科学合理地制定体育教学的具体内容及开展形式,结合学生身体素质情况制定学生训练的密度与强度,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与热情,确保课程教学顺利实施。同时体育教学内容需要科学论证及实践检验,使体育教学有理有据。在体育教学体系中体现高职教育的特点,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根据教学培养目标进行课程设置,不断完善体育课程教学的知识目标、情感目标及能力目标。结合专业课程、职业岗位和体育锻炼的相关需要,制定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在课堂中模拟职业情境,为学生们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在体育教学形式上,高职院校的教师要变换花样,可将学生的职业体能系列训练融入到体育教学中,提高教学的趣味性及参与性,并把职业体能的相关理论知识引入到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来,把运动保健、职业病预防及运动技能训练相关知识融合在一起,确保学生认识到职业适应与体能训练的相关性及重要性。

根据高职学校常见的专业岗位的职业体能需求,结合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内容,下表1提供参考。

表1 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具体内容

3.充分发挥课外体育俱乐部作用,提高学生终身运动意识与技能

基于体能与职业的双需求,高职学校根据学生的兴趣及所学专业成立课外体育俱乐部,学生利用业余时间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相应的活动,如早操、各种体育竞赛、课外团体训练。俱乐部可以通过一些课外职业技能竞赛与课外体能竞赛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开展,这样既保证学生能够深入了解体育和职业之间的关系,同时形成完善的课程结构,全面提高职业体能。教师对每个体育俱乐部进行专门性的指导,使学生掌握一项终身运动技能,增强终身体育锻炼的理念。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及团结合作意识,也为营造校园和谐、健康的体育文化氛围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高职体育课程教学模式创新的重要手段。

4.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增设网络课堂,提高体育理论教学效果

结合高职学校学生2+1或2.5+0.5的教育模式,学生在校时间较短,如果利用3~4课时进行理论内容的教学,除了任务艰巨外,也因场地、师资和时间等因素促使集中理论教学的实现较为困难。怎样使学生学习理论知识,掌握相关的职业病预防知识及体育理论知识,是高职体育工作者要思考的问题。因为体育理论知识有助于学生对职业体能的客观认知,也为体育的课堂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高职体育教育工作者可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创建网络课堂学习交流平台,既满足学生完成了体育理论知识的学习,也使教师利用这一平台实现了线上的讲解、答疑与辅导等教学工作,实现了师生间的互动,大大提高了体育教学理论的效果。网络课堂是实现体能与职业双需求的体育教学模式创新的重要途径,因此应加强网络课堂建设,实现体育理论知识、保健知识、运动项目知识网上的教学。

5.创新体育课程考核方式,提高学生参与体育训练热情

体育课程考核检验教师教学效果及学生学习效果,课程考核方式及标准影响着学生学习热情、课程的重视度、学习方式、学习态度。故创新的考核方式要打破传统的体育课程考核评价,既要涵盖学生技术动作的掌握及竞技的成绩,也要包括学生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学习态度、进步幅度等。教师结合专业体能的差异性,制定每项内容得分比例。充分调动不同身体素质、不同专业学生参与体育课程的热情,为提升学生的职业体能,更好适应未来所从事的职业,奠定坚实的基础。下面以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为例,见表2:

表2 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体育课程考核标准

高职院校在体育教育工作中加强学生的职业体能教育对人才的质量的提升有着重要的作用。高职院校立足行业,以提升学生职业体能为根本构建和创新体育课程教学模式,丰富教学资源,使体育教学充分发挥其课程作用,把职业体能的意识融入到日常的教育,使学生的身心素质与能力得到切实的提高。

[1]韩英超.基于职业体能需求创新高等专科院校体育课程体系研究[J].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4).

[2]张恩才.高校体育教学在体能和职业双需求下的创新[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5(3):18-150.

[3]吴慧超.基于体能和职业双需求下的体育教学模式创新[J].当代体育科技,2015(11).

[4]韩英超,廖建路.创建健美操体育俱乐部的构想与设计[J].新课程研究,2012(12):185-187.

G642

A

1673-0046(2015)11-0144-03

本文是2015年度辽宁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科研规划项目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LZY15061)

猜你喜欢
教学内容院校职业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等差数列教学内容的深化探究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