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小组法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的运用
——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为例

2015-12-02 07:19赵晓春
文教资料 2015年1期
关键词:理论课原理课外

赵晓春

(河海大学常州校区 人文社科部,江苏 常州 213022)

大班小组法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的运用
——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为例

赵晓春

(河海大学常州校区 人文社科部,江苏 常州 213022)

大班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常态,这种状况使思想政治课尤其是实践教学的实效面临严峻挑战。抽象深奥的“原理”课的实践教学在理论和实际工作中仍然有着很大的探索空间。小组学习法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的教学理论与方略。在“原理”课实践教学中运用大班小组法,通过对课内实践与课外实践方案的设计并运用,可以提高学生参与度、激发自主学习兴趣、培养团队协作精神,有效提高实践教学的实效。

大班小组法 思想政治理论课 实践教学

我国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普遍存在人数多、群体大的情况。在目前教育资源有限的背景下,大班教学将长期存在,这种状况使思想政治课尤其是实践教学的实效面临着严峻挑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以下简称“原理”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课程,该课程具有内容丰富、理论性强、高度抽象的学科特点,如何使深奥抽象的理论为学生所理解、接受、认同,并内化为学生个人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不仅需要系统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体系,更需要在理论引领下、在实践中反思、体验和升华。从哲学视角看,加强实践教学正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必然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就在于它的实践性,实践是检验理论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原理”课的实践教学相对于其他政治理论课,在实际操作上更为困难。在对中国知网的检索中,笔者发现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实践”相关的科研论文寥寥可数。研究现状表明,在大班教学的背景下,如何开展“原理”课的实践教学,在理论和实际工作中仍然存在着很大的探索空间,这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面临的重要而艰巨的课题。2014年,课题组在“原理”课的实践教学中运用大班小组法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实践表明,小组学习法对提高“原理”实践的教学实效,起了极大帮助。

一、小组学习法运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大班教学的优势

一般来讲,班级人数在50人以下,较易于管理。班级人数多,教师无法确保每个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不能真正面向全体学生。在教学任务上,重语言知识的传授,轻交际能力的形成和培养。在评价上,教师对课堂上学生信息掌握不全面不及时,不能有效地实行反馈[1]。小组学习法是破解大班教学难的有效途径。所谓小组学习(group work),是指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经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是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小组学习法倡导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独立获取新知的机会,尽可能多地让学生体验尝试探索与发现的快乐。有关研究表明,学习同样的内容,无论什么主题,学生在小组学习中学到的东西比接受其他教育方式学到的东西要多,记忆也会更持久。而且,参与小组合作学习的学生对课程会感到更加满意[2]P114。

小组合作学习理论源于社会心理学的研究。19世纪早期,美国的一些学者开始研究合作学习并运用于实践,杜威创办的芝加哥实验学校就运用了小组合作学习。20世纪70年代,欧美等发达国家发现其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意义后在全球推广。小组合作学习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的教学理论与方略。由于实效显著,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

在“原理”课大班实践教学中,应用小组学习法的优势在于以下几方面。

(一)有利于提高参与度

大班人数众多,教学难以顾及每位学生,小组法避免了集体教学中相当一部分学生因得不到充分参与学习活动的机会,而不得不处于“旁听”地位的被动状况,为各层次学生的普遍参与提供了机会、创造了条件。

(二)有利于发挥主动性

大班教学中一些学生怯于表现自己,而小组中学习没有心理负担,不会感到紧张和无所适从,为学生创设了宽松愉悦的学习情境,学生会更为主动、愉悦地参与学习过程,对学习内容主动探索、自觉思考,获得认知和身心的协调发展。

(三)有利于激发学习力

“原理”课程内容丰富、理论性强的特点,往往使学生望而生畏,缺乏兴趣,这在非文科的学生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小组学习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个体发展需要,从而激发学生知、情、意、行的发展。小组学习法的评价机制也可以引起组间比较与激励,有效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创造精神,从而提高学以致用、用以致深的能力。

4.有利于培养健康人格

现代社会,人们在激烈竞争的同时,更需要广泛的合作,合作学习是培养协作精神的有效途径。学生在合作、交流、共同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中,培养了集体主义精神和合作技能,有助于形成团结协作、互帮互助的优良作风,克服自我、狭隘的人格缺陷,增强社会适应性,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二、大班小组法在“原理”课实践教学中运用方案设计

目前来说,思想政治理论实践课教学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课内实践形式。即把实践教学看做是和理论教学相对的。在课堂教学中,凡是能够突出学生的参与性、内容的直观性、对象的互动性的教学模式,都认为是实践教学的模式。如教师组织学生开展讨论、辩论和演讲,听报告、看影片等活动,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另一种是课外实践形式。包括校内社会实践和校外社会实践[3]P269。可以说,课内实践教学环节是课外实践教学环节的基础,课外实践教学则是课内实践教学环节的补充和深化,两者互为补充,相得益彰。在大班教学的模式下,无论是课内实践还是课外实践,都存在教师一对百,甚至一对几百的尴尬,校外实践更是存在组织难、经费难、持续难、实效难的局面。为了突破这样的困境,我们从实际出发,经过实践探索,设计了《原理》课大班小组实践方案,具体如下。

(一)形式组织方案

1.合理分组

根据学生自愿原则,将学生分为6—8人的学习小组,小组人数要合理,人数太多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和个人才能的充分展示,人数太少也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互助。小组设小组长、副组长各一名。小组长的主要职责是对本组成员进行分工,组织全组人员有序地开展讨论交流、实践活动。副组长协助组长开展具体工作。

2.小组任务

(1)课堂管理。将学生分组情况制成小组成员表,每节课由组长进行考勤。同时,小组成员的课堂表现可由组长进行记录。(2)课堂讨论。同小组成员上课时应坐得相对集中,位置相对固定,这样便于开展小组讨论,也便于教师观察小组的整体学习情况。(3)课外学习。学习小组也是课外学习团队,可在课外进行共同讨论学习难点、分享课外读书心得、策划实施实践活动、期末集体复习等活动。(4)实践展示。展示包括平时随堂展示和期末课外实践成果展示。

3.小组考评

制作学习小组考核表(由教师填写)和实践小结表(由组长填写)用以考核。评价时重视个人评价与小组集体评价相结合。通过评价促进小组成员之间互帮、互学、互补、互促,同时应注重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

(二)内容设计方案

1.课内实践方案

在课内教学中,可紧扣课程内容,采用包括围绕问题的辩论、讨论、演讲、交流、材料和案例的分析等多种实践教学环节相结合的方式。具体设计与实践如下:

章节 教学内容 课内实践项目设计绪论 马克思主义概述视频观感:“马克思被评为千年思想家”的启示课堂讨论:“你心中的马克思、恩格斯?”读书交流:品读《共产党宣言》,将马克思主义与西方哲学、中国传统哲学进行比较第一章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摇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物质世界和实践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辩论:“大学生使用手机利大于弊/弊大于利”课堂讨论:“生活中的哲学”、“根据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各自作用及其相互关系原理分析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第二章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认识与实践真理与价值认识与实践的统一课堂讨论:“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意义”;摇摇摇摇“当代大学生对美的认识”案例分析: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关系辩论:“知易行难/知难行易”第三章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课堂讨论:“宗教与迷信的异同”;摇摇摇摇“民本论与群众史观的比较”第四章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矛盾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课堂讨论:“现代资本主义生产自动化的运用是否改变马克思的剩余价值论”第五章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到垄断资本主义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课堂讨论:“如何看待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经济全球化的“双刃剑”效应”第六章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完善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视频观感:《居安思危》的启示课堂讨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第七章第一节辩论:“共产主义能否实现”寻找专业课中的“马克思主义原理”第二节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展望共产主义社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此外,在课堂教学中,从第二次课开始,开展课前5分钟小组交流活动,此为小组平时随堂展示。主题包括“时事评论”、“我读经典”、“人生反思”等,可以谈谈自己、谈谈同学、谈谈世情、谈谈国情、谈谈党情。大学生们以团队的方式进行研究性学习,把经过头脑风暴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整理出来,由小组代表以PPT的形式在课堂上展示。作为教师,我们要利用大量课外时间,通过班级QQ群或电子邮件的方式,对小组的发言稿、PPT进行审核并提出修改意见,并把有关信息和资料及时地传送到QQ群中,与学生共同探讨、分析,更好地引领大学生关注时事、把课堂理论灵活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2.课外实践方案

在任课教师少,教学班级多,学生数量大,实践经费不足,又没有充裕时间的情况下,课外实践教学内容、教学环节的设置、实施必须依据实际,灵活运用,使之既有实效性,又具有可操作性。在教学实践中,我们采取了以下课外实践方案。

形式 活动要求 考核要求社会调查 主题自选,设计调查问卷,对调研结果运用所学原理进行分析。小组需提交调查问卷的样卷和分析报告。社会观察自选主题,在校内外进行社会观察,对观察结果运用所学原理进行分析。小组需提交社会观察的材料和分析报告。体验式讲课组内每个成员自选内容轮流主讲15分钟左右,并推选优秀代表参加期末展示。小组需交讲课视频;每位成员需交讲稿。微电影或情景剧剧本原创,能体现对社会现实、大学生活的反思。 小组需交剧本和视频。读原著办报纸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把心得感想编成报纸。小组需提交读书笔记和所办报纸。参观访问参观当地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如瞿秋白纪念馆、张太雷纪念馆,并研究他们在传播、发展马克思主义过程中的贡献。小组提交参观照片等资料和研究性学习成果。模拟辩论参考辩题:“共产主义能否实现”;“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如何看待和处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等。小组提供视频资料,每位组员需交辩论稿。社会蓝图模拟活动选读一两部乌托邦文学作品,如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康帕内拉的《太阳城》或观看有关人类未来的影视作品;阅读《共产党宣言》;每人设计一个社会乌托邦蓝图,经讨论形成小组的社会乌托邦蓝图。小组提交社会蓝图设计,可使用PPT、FLASH动画、电子杂志等形式来展示。

2014年,在“原理”课实践教学中,课题组尝试运用了上述方案,收到了较为满意的教学效果。我校是理工科为主的高校,学生们在人文基础、学习兴趣方面偏弱,对于“原理”课程普遍觉得抽象枯燥、学习困难。在对几个大班的学生实行了上述改革方案后发现,教学效果大幅度增强。同学们纷纷表示小组管理行之有效、实践教学形式新颖活泼、活动开展深入、学习兴趣得以提高、对理论的理解加深、增进了同学间的了解与情谊,获益匪浅。

在实践活动中,有的小组开展了“共产主义能否实现”的辩论赛,辩论资料准备的过程成为他们深度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自觉过程,使之更深刻地理解了理论与现实问题,坚定了共产主义的信念。还有的小组开展了微电影制作活动,同学们在编剧、拍摄、后期制作和展演过程中,体会了理论的魅力、创作的艰辛、成长的喜悦;收获了自信、友谊和许多超越了“原理”课教学的知识。

在这样的自主学习过程中,往往有意想不到的创造,比如热动专业有个小组在组长谢海燕同学的带领下,开展了一次富有创意的节目录制活动——“海燕有约”,主题为“西方民主是受金钱控制支配的吗”。他们以极大的学习热情进行前期准备、节目策划,在校园中进行问卷调查、个别采访及最后的节目录制,付出了大量的时间与辛劳,活动发挥了当代大学生的创造力,锻炼了综合素质,真正体现了寓教于乐,他们的实践汇报也使“原理”课堂充满了欢声笑语。

当然,在实践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会出现“搭便车”现象,个别组员缺乏团队意识,在小组里滥竽充数,以及平时组内成员的沟通和组间的交流不够等。相信随着不断改革摸索、大班小组法方案的完善、同学们自主学习意识的加强,这些问题也会相应解决。大班小组法在“马原“实践教学中的经验,也应可以在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推广运用。

[1]高茵.思想政治参与式小组教学实践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2]巴巴拉·G·戴维斯.TOOLSFOR TEACHING[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

[3]王炳林.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创新研究[J].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河海大学核心课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项经费资助;河海大学常州校区2014年度小型教学研究立项项目“大班小组教学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改革”成果。

猜你喜欢
理论课原理课外
小满课外班
我的“课外老师”
了解咳嗽祛痰原理,有效维护健康
平均场正倒向随机控制系统的最大值原理
化学反应原理全解读
通信原理教学改革探索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课外实践丰富多彩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