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eminar教学模式的教改实践分析
——以《传播学概论》为例

2015-12-02 07:19李建立
文教资料 2015年1期
关键词:传播学概论受访者

李建立

(河南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1)

基于seminar教学模式的教改实践分析
——以《传播学概论》为例

李建立

(河南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1)

Seminar是广泛应用于欧美大学教育中的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结合seminar教学模式和我国大学本科课程《传播学概论》的特点,本研究从教学目标、教学思路、教学内容等方面,尝试构建出基于seminar模式的《传播学概论》课程教学改革方案,并于2013年进行课程改革实践。通过学期末对上课学生的问卷调查可知,基于seminar模式的《传播学概论》课程改革方案基本可行、有效。

seminar 《传播学概论》 教学改革

Seminar一词起源于德国,最早由1732年哥廷根大学设立了语言学习seminar。目前,seminar教学法已经形成了几种不同的模式,典型的报告加讨论式seminar教学法的程序通常是:由教师指定题目或师生共同商量确定讨论专题,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围绕该专题搜集查阅文献资料并形成自己的观点。随后根据教学安排在课上做专题报告,报告人根据其所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文献资料,就主题内容进行较为深入、系统的阐述和分析,提出自己的观点。之后主持老师根据报告人的发言,引导全班同学就某个或某几个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讨论发言。最后由老师对本次seminar进行评价与总结。Seminar结束后,学生将seminar报告论文做认真修改,写出总结报告①。近年来,seminar教学对我国高等教学改革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国内关于seminar教学的研究成果日益增多,日前我国多所研究型大学都在不同程度地尝试与深化seminar教学。

《传播学概论》是新闻与传播学科的专业基础课程。受到理论课的课程性质限制,《传播学概论》课本身避免不了枯燥、艰涩,课程教学和学习通常缺乏活力。同时受传播学专业性质影响,学生缺乏对理论知识学习的足够重视,学习态度比较被动。由此造成当下《传播学概论》课程的教学困境:课程内容难度大且学生主动性差。为了破除《传播学概论》课程的教学困境,越来越多的教学尝试陆续出现。本文是对seminar教学模式在《传播学概论》课程中具体实践的分析和总结。

一、《传播学概论》课程实施seminar模式的可行性

采用seminar模式进行《传播学概论》课程的教学,可以在以下几方面得到改善:

(一)提高学生学习参与度

Seminar模式首先强调的是老师与学生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性②。与传统讲述式教学不同,seminar模式中学生不再是单纯的听众,而是积极参与到课程学习的各个环节,学习的主控权从教师到学生再到教师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把教学的过程转变为学生主动求知的过程,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从而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发现学习,营造自由、平等、活跃的学习氛围,一改概论课程的枯燥、沉闷。

(二)提高对传播学理论知识的学习质量

同其他理论知识一样,传播学理论是前人在长期实践和研究中总结出来的具有指导意义的认知,概括性的定义背后实则拥有丰富的理论内涵。加之传播学是20世纪30年代以来跨学科研究的产物,一个传播学理论大都要涉及多个学科的知识,比如社会学、统计学、经济学,这就加大了学习这些理论知识的难度,单凭课堂上教师的讲述解释很难对其有深入把握,造成学生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因而很难将课堂所学转化为实践所需。Seminar模式强调探索式学习,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教师进行解惑和补充、同学间相互讨论,避免讲述式课堂可能会出现死记硬背的现象,保证学生对传播学理论的掌握既深入又长久,提高该课程的学习质量。

(三)培养学生的科研、沟通等能力

Seminar模式给学生提供了多种学习途径和形式,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比如通过组建小组进行作业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课堂中的讨论发言对学生的交流表达能力有很大的帮助作用③。从某种程度上说,能力的培养比知识的传授更为重要,新闻与传播学科说到底是应用型学科,相关专业学生最终要将所学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学校、班级作为一个小型集体,是学生走向社会的过渡窗口,在这个时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人际沟通等社会技巧十分必要。另外,探究式学习和笔记、报告的撰写可以督促学生提高自主学习和思辨能力,为学生今后的专业论文写作和科研工作打下基础。

(四)有助于传媒素养和价值观的培养

传统讲述式教学教授的内容局限于教材知识,教学重点在于传播学理论的定义、作用及发展演变情况,但我们不能忘记教授这些知识的目的和初衷。正如前文所说,之所以要开设《传播学概论》课程,是作为学生进入这一领域的一块敲门砖,让学生对传媒专业有基本的认识和把握,为今后更高层次的学习打下基础。需要注意的是,本科学生此时要打的基础不仅是知识部分的,更重要的是思想和价值观的——树立什么样的人生价值观和传媒素养观,会影响今后学生在专业上的学习和表现。seminar模式允许课堂教学从教材中解放出来,将传播学丰富的经典原著引入课堂④,教会学生如何在表达、捍卫自己观点的同时,又尊重、允许不同声音的存在。

二、《传播学概论》课程实施seminar模式的教学方案

本项目在河南大学2013-2014学年的《传播学概论》课程教学中进行了教学改革实践。教改时间为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上课学生为河南大学民生学院2012级(大二)广告专业、2012级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和河南大学软件学院2012级广播编导专业三个班级共228人。《传播学概论》课程作为这三个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程开设。以往上课的经验发现,不少学生因为这门课程理论性太强而对其兴趣不高,多数学生采取被动接受的学习态度。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课堂教学效率,结合本次学生的专业特点和知识构成,以及教学时间和任务,拟订了本次教学改革方案。

Seminar是本次教学改革的实践内容,也是本次教学改革的总体思路,教学内容和具体流程都应从这个思路出发。Seminar模式下要注重师生、生生之间的学习互动,增加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机会,引导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一)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各级各类学校一切教学工作的出发点,教学目标不是单一的,而是由许多要素构成的教学目标系统。本项目结合现有研究将教学目标分为认知目标、能力目标和价值目标三个层次⑤。认知目标是指学生要掌握传播学的基本理论知识,能力目标是指学生关于知识以外的技能学习,比如团队协作能力、阅读能力等;价值目标关注的是学生思想价值观和专业素养方面的提升。在以往的《传播学概论》课程中,学校和教师往往将教学目标集中在认知目标上,在能力目标和价值目标的设计和实现上下工夫不多,也因此限制了教学的内容和效果。

(二)教学内容

课程内容分为两个板块:经典篇章导读和小组报告(即seminar)。经典篇章主要是由教师从传播学领域的经典学术著作中精选出的篇目,旨在补充、扩展教材知识,同时将重要的传媒思想介绍给学生认识,以激发学生的专业热情和思维。为此,要求学生在课前读完相应周次安排的经典篇章并写出笔记,进而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和学习。小组报告是seminar活动的主要内容,要求每个班级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一个专题或案例,各读书小组在召集人的组织下,根据分配到的题目和文献进行阅读、交流讨论、准备小组报告,之后在规定的时间在全班进行汇报演说,进而引导全班进行讨论和学习。

(三)具体流程

本课程每周三个课时分为两大节,中间下课10分钟。第一大节前50分钟,教师讲传播学经典篇章,推进学生对传播学理论的理解,并提出问题,后25分钟师生在已有思考的基础上展开讨论。第二大节前30分钟,由小组1-2名同学主讲本小组报告,然后提出引导性问题,组织全班讨论10分钟,然后是小组答辩,由全班向该小组成员提问,辩难解惑。

三、《传播学概论》课程seminar模式教学改革实践结果

经过一学期的教学实践,本项目组在学期末对上课学生发放问卷,从学生参与度、认知度和满意度三方面考察seminar模式教学改革的实际效果。

(一)学生参与度

调查显示,98.1%的受访者都成功组成了小组,并完成了本组的学习任务;在课堂发言讨论方面,16%的受访者表示自己经常参与讨论,65.7%的受访者表示会关注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而参与讨论;在经典篇章的学习中,97.7%的受访者按照要求完成了大部分篇章的读书笔记。综合以上三点来看,本次教学改革中学生对基于seminar模式的教改活动参与度是非常高的,积极地配合了教师的教学计划(表一)。

表一 参与度调查情况

(二)学生认知度

学生对知识的认知程度是衡量教学效果的主要内容。本次教学改革中,对学生的认知要求主要有两个内容:一是对传播学理论知识点的认知情况,二是对经典篇章的认知情况。

对于传播学知识点的认知度,将本课程中所讲授的传播学知识点⑥进行罗列,考查学生对每个知识点的“定义”、“发展脉络”、“经典案例”、“新近案例”、“如何使用和操作”五个方面的掌握情况。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对传播学概论知识的掌握主要集中在“定义”和“经典案例”两个内容上,属于知识点的基础内容;对 “发展脉络”的掌握率较差的有30.44%(矩阵均值),表明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掌握还比较静态,不能很好地从较宏观的角度去把握一个理论的动态发展变化,如何梳理传播理论之间的发展脉络关系在今后教学中需要继续努力;对于“新近案例”和“操作与使用”两个内容的考察,旨在考查学生是否能把学到的知识点应用于当下的社会生活中去,用书本的知识去思考、解决现实中的现象和问题,从调查结果来看,学生在这两方面的学习还有待提高,也再一次反映了当前传播学概论课程教学的困境。

在对经典篇章⑦认知度的调查中,我们列出“作者”、“写作背景”、“主要思想和观点”、“价值和影响”四个因素。除少数受访者对以上四因素都没有掌握外,其余受访者对以上因素都有或多或少的掌握,其中对每篇的“主要思想和观点”掌握程度最高的为71.38%(矩阵均值),其余三因素的掌握也都在半数左右。总体来说,学生对篇章的学习是过关的,基本能够掌握各篇章的主要内容与思想,符合当初的目标。

(三)学生满意度

一门高质量的课程,不仅仅强调课程教学的有效性,即学生学到了什么,还应该确保学生的学习态度是积极的,如果学生是在高压、被动的环境下取得优异成绩,这样的教学不能算是完全合格的。调查显示,学生对于本课程的满意度整体较好,具体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关于教学模式的评价:78.4%的受访者表示本课程的教学模式能够比较好地把握传播学概论课程教学的重点和难点;97.65%的受访者表示本课程的课堂学习气氛更加活跃。而在本课程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对比中,87.79%的受访者表示更倾向于本课程的教学模式。

2.关于授课教师的评价:绝大多数受访者认为教师能够很好地驾驭基于seminar模式的教学方法,具体有较高的组织研讨的能力,认为教师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3.关于学习体验的评价:84.49%受访者表示对自己本学期的课程学习表示比较满意或非常满意。具体来看,在受访的两百多名学生中,对于本课程模式,87.79%的受访者认为能够督促自己主动学习,99.53%的受访者表示能够激发自己去思考问题。在关于教学模式提高了自己的自学能力、搜集科研资料的能力、分析能力和制作运用幻灯片等调查问题上,大部分学生都给出了肯定的回答。另外,大部分学生表示通过本次学习使自身更加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也增进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感情。

四、思考与总结

从本次教学改革的结果来看,学生对传统教学模式确实存有不满和厌倦,对于《传播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持接受态度,教学改革有进行的需要和可能;经过本次课程学习,学生对传播学基本理论知识、传播学经典篇章都有了不同程度的认知。另外,在学习中学生的阅读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思考能力等都有所提高,对本专业的思考和认识逐渐深入。由此来看,本次基于seminar模式的《传播学课程》教学改革比较好地实现了教改目标,效果良好;在实践中发现的一些问题,将是以后教改研究的重点。

注释:

①邢小玲.Seminar教学法在审计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索.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0(1):145.

②周亮.Seminar教学法及在日本的大学理论课中的应用.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17):164.

③李蓓.本科seminar课程教学的综合分析.教育与现代化,2003(4):36.

④何卫平.关于seminar方式的意义——兼谈德国大学文科教学中解释学与辩证法的传统.高等教育研究,2011(4):77-79.

⑤布卢姆等人将教育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个领域。日本著名的教育家棍田氰一借鉴布卢姆的理论,提出学校教育至少要包含三种类型的教育目标:达成目标、提高目标和体验目标。见杨亭亭,刘仁坤,王丽娜.基于远程教育学习活动的学习评价研究.现代远距离教育,2013(2):47-48.

⑥本次教学中所讲授的知识点有:5W模式、议程设置、魔弹理论、有限效果论、把关理论、使用与满足理论、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内容分析法、控制实验法、意见领袖、知识沟、沉默的螺旋。

⑦本次教学中要求学习的经典篇章有:《论出版自由》(节选)、《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权力的媒介》(节选)、《大众传播的责任》(节选)、《公众舆论》(节选)、《理解媒介》(节选)。

本文系河南省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研究项目 “农村中小学教师媒介素养现状及提升路径研究”(编号:2014-JSJYLX-00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传播学概论受访者
青铜器辨伪概论
《速勒合儿鼐传》(Sulqarnai-yin tuguji)研究概论
电冰箱节能与发展概论
2016央视春晚“咻一咻”的传播学解析
传播学视阈下新一代“四有”革命军人的培养研究
相遇中的“传播”:传播学研究反思
大数据的传播学解读
关于给水排水工程设计的概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