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化后期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的“破”与“立”*

2015-12-04 22:00李雨樽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体育锻炼教学内容技能

李雨樽

(湖南女子学院,湖南长沙 410004)

高等教育大众化后期,我国高校面临着新形势。高等教育适龄儿童所占比例日益增大,在高校选择上更加理性化,对于高水平的高等教育质量诉求越发强烈,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式亟待作出调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与社会人本主义理念的提升,高校的外部环境也在发生着剧变。因此,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后期的新形势下,高校体育教学确立了新的价值取向。

1 大众化后期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的价值取向

1.1 终身体育的价值取向

“终身体育是指一个人在整个生命过程中持续参与体育活动,各社会单位(学校、家庭、社区等)都应开展体育活动,为人们终身进行体育锻炼创造条件,从而形成锻炼的习惯,满足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1]终身体育是一种观念,也是一种重要的习惯,它有助于让人们养成积极锻炼、终身锻炼的意识,热爱体育文化与体育活动,在体育锻炼中找到自身的价值,最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来自各方面的压力逐渐增大,人们的身心极容易成为亚健康状态,而工作的繁忙让人们很少有时间参与体育锻炼,这无疑导致人们身体素质进一步下滑,长久以往逐渐影响着人们的健康与工作的效率。因此,要从主观上寻找原因,树立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而青年大学生更应尽早具有终身体育的观念,为今后的科学生活、健康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2003—2007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进一步明确了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提出要将体育课与学校课余体育活动结合起来,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是体育运动成为学生生活中的一部分,成为学生的生活习惯,从而可长久地坚持下去,达成终身体育的体育教学目的。”[2]这就需要高校在体育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并以此作为大众化后期高校体育教学的价值取向。

1.2 默会知识的价值取向

“人类知识不仅仅有我们通常可以言传的系统知识,更有大量的在明确知识背后的不可言传只能意会的知识,前者被称为‘明确知识’或‘显性知识’(explicit knowledge),后者被称为‘默会知识’或‘意会知识’(tacit knowledge)。”[3]默会知识可以理解为是一种隐性的知识,是我们平时无法言明的知识,包括操作性技能、观念、理念等,对人们的知、情、意、行等心理活动具有唤醒的功能。在人们的实践活动中,默会知识无时无刻不发挥着作用,波兰尼认为它是一切知识的源泉。高校体育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教学活动,它更强调对技能与观念的传授,尤其是要培养学生具有终身体育意识及公平、公正竞赛的观念,直观性的知识并非是体育教学内容的中心,从这个方面讲,在大众化后期高校体育教学要注重默会知识的价值取向。

1.3 多元模式的价值取向

科学的体育教学模式能够有效促进体育教学活动的展开,提高教学的质量与水平。我们认为,科学的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是多元化的,能够提供给学生多种参与体育锻炼的机会,让学生自主的选择,既与终身体育教学目标一脉相承,也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基本要求。体育教学是一种技能与观念的传授活动,而基于我国以体育课为高校体育教学主要形式的现状,必须通过多种体育活动平台的搭建让学生能够多次、重复操作课堂上所习得的体育技能,并让学生在参与课余体育活动的过程中享受体育带来的乐趣,形成终身体育意识。在大众化后期,随着人们对高等教育质量水平要求的提高,高校体育教学模式必须实现多元化,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1.4 以学生为主体的价值取向

高校体育教学对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经历了多年基础教育阶段的体育教育之后,学生的体育观基本形成,但没有完全的内化成自身的习惯,这需要高校体育教学进行针对性的强化,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中小学的体育教育要求具有统一的教学内容,导致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积极性不高,甚至出现厌恶体育课的现象,而随着升学压力的增大,体育课在临近考试时被取消的情况逐渐常态化,导致学生身体素质日益下降,其非智力因素也难以得到激发。在大众化后期,高校体育教学的目标制定、内容选择等要严格把握学生的身心特点,努力进行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的创新,以学生的个人兴趣与爱好入手,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选择权,帮助学生形成体育锻炼习惯,激发学生参与积极性,这是高校体育教学人性化的基本要求,也是其作为树立学生终身体育价值观,增强学生健康体育、快乐体育意识重要教育教学阶段的价值体现。

2 大众化后期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破”之现象

2.1 教学目标制定的片面性

我国传统高校体育教学目标的片面性主要表现为重结果轻过程、重技能传授轻观念培养。技能传授作为传统高校体育教学的中心,特别注重竞技体育的重要价值。在此情况下,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目标实践化过程中的价值取向往往更加注重教学的结果以及对教学技能的传授。在高校的课程体系中,体育课程往往不占优势,虽然作为一门必修课,但在学分比重及课程数量安排上不受到重视,这导致教师与学生逐渐产生了“应付”行为,并达成了利益上的共谋,教师只为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忽视教学的效果及学生的情感陶冶等现象普遍存在,而学生接受体育教育的动机往往也只是为了拿到期末成绩,这严重影响了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的质量。另外,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目标的制定缺乏对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与观念的培养,过于注重一学期或一阶段体育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而在课程结束之后学生很难将短期内习得的技能进行内化,这主要是由于学生缺乏长期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所致,而促使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养成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的习惯,首先就要克服体育教学目标的片面性。

2.2 教学内容选择的固化

教学内容是高校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内容选择的科学性与有效性直接决定着高校体育教学的质量水平。总体而言,我国高校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存在固化现象,主要以基本的知识与技能培养为主,在直接教学或间接教学中忽视对学生进行默会知识的传授,难以在体育活动中唤醒学生的知、情、意、行等心理现象,难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更加难以激发学生由参与体育活动所衍生的坚强勇敢、独立探索、百折不挠的精神,难以使学生从观念与意识层面热爱体育锻炼。教学内容选择的固化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教学目标选择的片面性,也是对我国传统教学内容的延续,而这显然已不适合我国社会及个人的发展对高校体育教学的基本要求,也与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的价值取向出现相悖的状况。

2.3 教学模式运行的单一化

受教育目标片面化的影响,我国体育教学模式也存在单一化的现象,主要表现为单一的竞技式体育教学模式。竞技式体育教学模式的存在与教学目标的片面化存在较大联系,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目标更加注重增强大学生体质,增加其体育技能与相关常识,忽视了对学生进行健康体育的观念性教育,这导致竞技式的体育项目受到广泛推崇。随着现代媒介手段的日益先进与国际交流的开放性日益增强,大学生能够轻而易举的接触到西方主流文化,并广泛接受甚至进行追捧,西方体育文化是竞技性的文化,这对我国传统的体育文化产生较大冲击,在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选择上也出现了竞技式的倾向,这种教学模式相对忽视了对大学生体育锻炼方法的传授及良好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在课程结构的安排上,我国高校体育课往往只是每周一节,并且与其它体育活动方式联系不够紧密,难以满足在反复的身体锻炼中掌握体育知识、技术、技能来提高身体素质的要求,在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现代社会,尤其是在高校大学生缺乏体育锻炼的现实背景下,这种课程结构对于体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大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与体魄功能的发挥是一种严重阻碍。

2.4 学生主体性地位的缺失

高校体育教学的过程是由教师、学生、环境等多种要素构成的,而在要素分析中我们能够明确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而环境等因素主要是教学活动的支撑。从目前的状态上看,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严重缺失,主要表现为两种状况,其一是体育教学的诸多环节与学生自身的条件及要求发生矛盾,其二是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权益没有得到充分实现,简言之,就是客观上与主观上双重维度的主体性地位的缺失。体育教学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形成体育锻炼习惯,增强自身的体魄,具备良好的素养与精神境界,就是要以学生为开展体育教学的主体与目标中心。但是,在高校体育教学的实际过程中,我们能够发现教师与学生之间传统的矛盾样态尚未消除,存在“教”与“学”动机上的异样,教学内容与学习兴趣上的冲突,以及教学方法、手段与学生的能力、水平之间的矛盾,在这种状态下,学生的排斥与厌学心理十分明显,而在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上,学生也没有维护自身权益的渠道,难以根据自己的兴趣与爱好选择体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条件。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主体性地位的缺失无疑会大大增加体育教学的消极因素,难以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终身体育观难以形成。

3 大众化后期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立”之行为

3.1 落实终身化的体育教学目标

根据“全民健身计划”的基本要求,高校体育教学目标要从知识、技能、观念三个维度进行制定,不仅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掌握基本的体育技能,最重要的是树立正确的体育意识,养成终身参与体育锻炼的习惯,而形成这种观念要求在高校体育目标的导向上加以呈现,并落实在整个体育教学活动之中。终身体育教学目标倡导“以人为本”,而落实这种体育价值观需要培养学生如下几种意识:一是自我锻炼意识。要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促使学生了解体育锻炼的重要意义,掌握基本的自我锻炼方法,为终身体育观念的养成奠定基础。二是自我监测意识。要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养成学生积极的自我监测意识,掌握基本的医疗、保健及相关体育常识等知识,能够在体育锻炼过程中保护机体,为终身体育习惯的养成提供条件。三是欣赏意识。要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促使学生学会对体育运动的“美学”欣赏,让其体会到体育的魅力与价值,从内心激发其对于体育的热爱。四是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是落实终身体育教学目标的关键,目前高校体育教学的开展多是以团体的形式展开的,要让学生在集体中发现自身的重要价值,形成积极协作与团结共进的体育活动参与意识,促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五是娱乐意识。要让学生充分享受体育活动的乐趣,在拼搏与努力之后感到身心愉悦,把普通的体育教学变为“快乐体育”的一种方式,促使学生乐于全身心的投入到体育锻炼中。

3.2 合理确定高校体育教学的内容

“在大学体育课中进行身体训练、技能教学训练是无可厚非的,它是大学体育课程的组成部分,但仅仅如此是不够的。”[4]总体而言,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的内容比较单一,应促使体育教学内容具有多样性的特点。首先,高校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应注重基础理论部分,主要包括体育人文理论、体育基本常识、参与体育运动的相关卫生与保健知识以及体育运动学的相关理论,通过对理论知识与文化的教授,让学生在参与体育锻炼的实践中能够有更加科学的理论作指导。其次,高校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应注重技能部分,这也是目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的核心内容,在体育教学内容的体系中占有主导地位,主要包括各运动项目的基本技术与要领,让学生具有掌握所学体育项目的技能,能够轻松自如的投入到体育活动中,为终身体育习惯的形成奠定坚实的基础。再次,高校体育教学内容应注重对欣赏与娱乐等部分的选择,主要是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观摩世界大赛、访谈优秀运动员等节目,培养学生具有欣赏体育的审美观,从内心激发出对于体育的热爱,并能够让学生感受到体育具有陶冶情操的功能。最后,高校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注重体育观念部分,主要是要进行公平、公正等观念的教育与培养学生具有参与体育锻炼的习惯。在高校体育教学内容选择的过程中要遵循两个原则:其一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高校体育教学活动的对象是学生,因此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根据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收获愉快的情感体验,从课程设计到进行的各个环节都要把学生放在中心地位。其二是要注重个体的差异性,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够从中受益。高校体育教学要充分考虑每个学生的身体条件与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差异性,并根据特殊性原则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选择恰当的教学内容。比如在师范类院校,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要充分考虑女多男少的状况,多开展一些适合女生的体育项目,但也不能完全排斥激烈的竞技性体育项目,也要兼顾少数男生的权益。

3.3 建立多元化的体育教学模式

我国目前高校体育教学的模式比较单一,在体育项目的选择上多以竞技性的体育项目为主,而每周一节的体育课教学模式更加不能满足社会与个人的需要。因此,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中应建立多元化的体育教学模式。其一,高校体育教学逐步融入民族性的体育项目。随着国家开放程度的提高及文化传播途径的多元化,西方体育文化逐渐融入到我国的文化体系中,并逐步被国人喜爱与接受,以竞技为主的西方文化具有我国传统体育文化不具备的特点,其竞争性、激烈性受到更多年轻人的热爱。在这种氛围下,我国高校体育教学项目的选择更加倾向于竞技性的体育项目是无可厚非的,但对其过于偏重对我国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具有极大的阻碍作用,也造成了体育教学模式的单一,这就需要在体育项目的选择上逐步复归我国传统的体育文化,让太极、武术等项目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占有更大比重,促进体育教学项目的多元化。其二,建立“课内外一体化”的体育教学模式。所谓的课内外一体化就是要求在体育课基本的体育教学之余,要辅之早操、课外活动等能够促进体育教学内容得以贯彻的方式,并努力促进它们之间形成有效的联动机制,形成相对完整的体育教学形式,促进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实践表明,“课内外一体化”的体育教学模式对于学生增强身体素质,丰富课余文化生活具有重要作用。

3.4 建立保障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制度

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大众化后期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方面。“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与权力,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形成健康、美好、愉快的气氛与情调。”[5]贯彻与落实这一举措,必须进行制度上的构建,建立保障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制度。其一,在教学过程中赋予更多的选择权,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选择适合的体育项目接受教育,努力增加选择的幅度与弹性,尊重学生的选择。其二,细化学生对体育教学效果的评价,并形成有效的教学评价机制,其内容包括知识传授效果、技能传授效果、观念与意识的培养效果以及教学设施等方面,以便为高校完善体育教学活动提供必要的反馈意见。

[1]徐成涛.体育教学过程中贯彻终身体育思想的途径[J].新课程(教研版),2010(10):43-44

[2]尹建军.我国现代高校体育教学思想与内容体系的形成与发展[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2(3):113-116

[3]曹晶.默会理论视角下的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J].中国高教研究,2009(1):19-22

[4]屈睿.当前大学体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2(24):114-115

[5]杨杰夫.对当前大学体育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教育探索,2011(5):59-60

猜你喜欢
体育锻炼教学内容技能
综合利用单元教学内容进行整体单元复习
怎样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
女生总有一些神奇的技能
劳动技能up up!
拼技能,享丰收
等差数列教学内容的深化探究
画唇技能轻松
体育锻炼不能放寒假
三班制工人怎样进行体育锻炼
夏天体育锻炼“四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