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文学的诞生
——读《呐喊》有感

2015-12-08 03:31濮玲
人间 2015年30期
关键词:自序呐喊白话

濮玲

(武警警官学院,四川 成都 610000)

鲁迅文学的诞生
——读《呐喊》有感

濮玲

(武警警官学院,四川 成都 610000)

本文通过对《呐喊》的细读,重新解释了鲁迅文学的动力问题 。故事及其他文本的关系, 说明鲁迅文学的动力不是从绝望出发 , 而是从反抗绝望出发的; 鲁迅的东渡学医、弃医从文、革命后的沉默、新青年、呐喊, 与其说是回心 , 不如说是忠诚 , 解释了鲁迅的那些不能全忘却的梦 。

呐喊;鲁迅;文学;革命

我们今天阅读《呐喊 》自序它采用了一种既不同于文言也不同于白话的古文形式 ,从形式上看这是一个与排满的民族主义革命有着密切关联的民族主义文本“革命”, 表现在它对文言及其体制的拒绝,表现在它试图以语言形式追溯民族的文化之根 , 同时拒绝欧风美雨浸染下的 白话。内容与形式之间构成了一种颠覆性的关系, 但也因此这个颠覆性不是一个简单的否定鲁迅对民族主义的否定不是简单的否定 , 而是通过这一否定 , 提出民族革命的真正使命到底是什么这样一个问题 ; 也正是通过这个批判 , 他成为一个比同时期的人更为深刻的民族主义者。他将自己转化为一个比所有人都更深沉的国际主义者和世界主义者 ,这个自我颠覆性成为我们接近这个文本的契机。鲁迅的写作动力就来源于这种自我颠覆古文的形式是一种自觉的形式化。

我们需要从一系列深奥的观念或语词入手 , 逐层解开文章的论点及其复杂内涵。而后者以白话形式追忆往昔 , 交代他孕育和写作的动力和契机构成这个追忆的是一系列的故事。一些独特的语词是镶嵌于故事和故事中的人的感受之中的在1907年到1908年期间, 鲁迅写作的一系列的文本 , 比如:《摩罗诗力说》《破恶声论》《人各有己》等等一系列观念和语词之中, 发自于内的自觉和精神性就是通过这些观念而成为作者论述的出发。

他的早期论文有非常强的自我批判 。对时代思潮的抵抗,但这种自我否定实际上是一个主体建构的过程。我们在这些文本中可以看到拜 伦的浪漫、尼采的超人、卡莱尔的英雄、施蒂纳的唯一者、叔本华的精神、基尔凯廓尔的孤独个人、以及庄子的那种超然物外的自由。即便是否定 , 也是以一种自我扩张的姿态呈现的。但在他写作《呐喊》的时候 , 这个情绪完全消失了。 换句话说,他的写作是在一个很特殊的氛围里完成的,写作的动力并不来自1907一1908 年的那个激烈否定的主体或自我源自某种主体沉没的状态,即鲁迅所说的寂寞。

为什么要读《 呐喊 》自序这个文本? 我们的目的就是为了理解鲁迅的文学是从哪里来, 鲁迅的文学根源是从哪里产生出来的。民国初年,鲁迅有过一段兴奋时期,他后来跟许广平两地通信,说到民元时候有一点希望,就是对民国的希望,但他提及这个希望的时候已经是幻灭之时。

在1907一1908年间,他比较多地受到西方浪漫主义和虚无主义思潮的影响,他的文本糅合了经过章太炎阐发的国粹思想与尼采主义。他发表《狂人日记》后,从此开始了他的写作生涯中的仿徨时期。也就是在从辛亥革命前夕至参与新青年的文化运动这段时间里, 鲁迅的写作似乎暂停了, 用他的话说:是以沉默或蛰伏的方式沉入国民中。

因此《呐喊》虽然与早期的革命运动有关系 , 但并不是直接的关系,鲁迅并不是为革命而写作,毋宁说这是一种否定性的关系。这个关系也投射在他与新文化运动的关系之中,鲁迅后来在新文化运动里面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 ,但他介入新文化运动的方式是非常独特的。 当新文化运动成了一个真正的潮流的时候,一些参与新文化运动的人或者后来与新文化有过一点皮毛关系的人,就开始讨论新文化运动的源起了。建立源起是将自己嵌入历史叙述的方式,这是反复发生的故事, 任何一种思想成了潮流或标签,就会有人来认领了。这种自述起源的方式自古就有 ,现代以来的宗师之一胡适之。胡适之写文学改良当议的时候,也就是从美国寄了一篇文章回来,他也不知道有什么新文化运动,不知道这篇文章有什么作用,白话文并不是他的首创, 晚清时代的白话运动已经很有规模,不过,五四运动爆发后,新文化运动退潮了, 但一种新的文化正统渐渐确立起来,胡适之就开始写关于什么是新文化运动的文章了。对于这些追溯起源竞相命名的方式,鲁迅始终抱持一种怀疑的态度,他的目光是冷嘲的,他知道新文化运动的成立先是由于那些诅咒和谩骂,后是由于新文化运动的衰落,自封的领袖们坐稳了领袖的地位便可以从容挑剔这场运动以便占据新的潮头了。在他的眼里,追溯起源重新命名的时刻其实也就是这场文化运动衰落的时刻,就像民国成立的同时民国也就衰落了,这种观察自身置身的运动的方式 , 其实源自鲁迅的历史观。

正因为如此 , 怎样理解鲁迅文学的起源成为一个复杂的问题。鲁迅的文学既非来源于他在辛亥革命前后的激昂情绪也不是因为他要发起一个什么新文化运动。他的文学的动力到底是什么呢?他是何以成为这样一个五四新文学的代表人物的呢? 我们今天把他称为“新文学之父”,但都是从儿子的角度谈论父亲 , 而很少讨论在儿子诞生之前 , 父亲是如何存在的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我们的文学的父亲是从哪儿产生出来的呢? 若没有儿子的视角,父亲就只能从虚无中诞生了。鲁迅在这篇 《呐喊》自序中对自己的文学的根源做了一个平易却并不容易解释的交代。

<呐喊>自序是给一个小说集写的自序,从文体上看,这是一个回性的散文。这篇自序是要说明:我是怎么写起小说来的,这些小说是从哪里来的,自序用了一个讲故事的写法,就是讲自己的事情。从文体上说,就是一种纪实性的散文自序,纪实性散文虽然是散文,但以纪实的方式展开,那我们是把它当成一个确凿的事实的交代呢,还是也把它当成一个故事来看待呢?这是一个文体的问题也是一个阐释的问题。对于一个文学的文本来讲,无论它多么写实,我们都不能够把它当成写实来看待这是一个追忆的文章。追忆就是重构,而重构也意味着省略、强化和其他新的要素。因此,我们需要 在记忆与遗忘或追忆与省略之间去阅读,追忆就是从记忆的海洋中浮现出某些孤岛,而不能将全部的记忆和盘托出。记忆是和遗忘相伴随的,而遗忘包含了不自觉的成分又包含了有意识的省略,人们喜欢强调记忆的重要性 , 但遗忘是人的生活中更为基本的方面而省略则构成了心理机制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与凸显其实是相互支撑的。鲁迅一生当中写追忆的文章是最多的,他最好的文章,最漂亮的文章也是最有 味道的文章,差不多就是追忆的时候写的。

I022

:A

:1671-864X(2015)10-0002-01

猜你喜欢
自序呐喊白话
家乡的土白话
一道优化题的几何解法
白话寄生虫
Southern_Weekly_1951_2021_07_15_p38
Kiss and Ride
《胡适论红楼梦》自序
阅读《呐喊》《彷徨》的记忆
略论阮大铖的诗学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