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兴苏州评弹的路还有多长

2016-01-21 01:46冀洪雪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公室江苏苏州215006苏州市文化研究中心江苏苏州215006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传承发展

冀洪雪(1.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公室,江苏 苏州 215006;2.苏州市文化研究中心,江苏 苏州 215006)



振兴苏州评弹的路还有多长

冀洪雪1,2
(1.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公室,江苏 苏州 215006;2.苏州市文化研究中心,江苏 苏州 215006)

摘 要:苏州评弹是中国曲艺文化中的重要一支。为给评弹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近年来苏州有关部门进行了多方尝试和努力,并取得了良好成效,但仍有许多问题和危机。从长计议,我们须对评弹发展保持忧患意识,清醒地认识到其现状与兴盛时期之间的明显差距。唯有找出问题的根源所在,因势利导加以解决,使评弹在传承的基础上不断发展,融入当代社会并拥有稳定的受众群,才有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苏州评弹;长篇书目;传承;发展

在中国曲艺文化的版图上,苏州评弹占据了重要位置。它有四百余年历史,与吴语地区的文化水乳交融,广泛流传于长三角地区的城市和乡村,滋润着民众的生活与精神世界,并直接滋养和丰富了南方诸多曲种。当人们热议曲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与传承问题时,苏州评弹艺术能否薪火相传、生生不息,是一个值得关注和探讨的课题。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工业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流动人口骤增,大众文化也日趋丰富和多样,那些与地域文化血脉相连的曲艺大多遭遇了不同程度的“被边缘化”。相对而言,苏州评弹的境况还算比较乐观。以苏州市为例,自苏州评弹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来,苏州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与措施,不仅加大了对评弹艺术扶持资金的投入,将社区(乡镇)书场作为城乡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重建或新建了设施先进的公益性书场,借以丰富城乡群众的文化生活,还通过大型活动的承办,促进江浙沪地区评弹团体的交流。与此同时,苏州市文化主管部门和市文联也制定落实了鼓励书场建设、评弹艺术创作及人才培养等措施,为营造良好的评弹生态环境进行了多方尝试,并收到了良好成效。但是,任何一个艺术品种的兴衰,都受其自身艺术规律和发展趋势的影响,并不仅仅决定于外在环境的营造。评弹能否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发展,融入当代社会并拥有稳定的受众群,是其命运未来走向的决定性因素。从长计议,我们必须对评弹发展保持忧患意识,清醒地认识其现状与兴盛时期之间的明显差距。唯有找出问题的根源所在,因势利导地加以解决,才能真正迎来苏州评弹的“第二春”。

苏州评弹形成于明末清初,是苏州评话和苏州弹词两个曲种的合称。明清时期,苏州是长江下游社会经济繁荣和文苑艺林的渊薮,讲史话本和戏曲等俗文学的兴盛,对民间说唱艺术的流行产生了直接影响。市民阶层的扩大,使极具表演性的民间艺术有了广阔的市场。在这样的文化生态环境下,用本土方言进行说唱的苏州评弹应运而生,并成为江南地区影响最为广泛的曲艺样式。数百年来,苏州评弹名家辈出、书目繁多,评弹的兴盛,首先表现在数量上。据不完全统计,经几代艺人传承下来的传统长篇评话书目有50余部,长篇弹词70余部,风格迥异的流派唱腔20余种。其次,评弹之盛也体现在质量上。各响档名家不断从其他戏曲艺术中汲取营养,并加以融会贯通,各自形成了艺术特色鲜明的“拿手书” “看家戏”。这不仅是演员个人艺术天赋和才华的结晶,也是评弹艺术个性的体现。在行内行外的激烈竞争中,评弹艺术家们不惧磨难,在艺术上精益求精,且擅于自编自演,将说、噱、弹、唱发展到了炉火纯青、百听不厌的水平,形成了大量题材丰富多样的经典长篇。在创作和改编中篇书目的同时,他们还从优秀的长篇书目中节选精彩章节,编演成中篇书目,如中篇弹词《老地保》《大生堂》即分别选自长篇《描金凤》《白蛇传》,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经过评弹前辈的演绎,有些长篇书目中的“弄堂书”(“关子书”之间的过渡段)也成为了经典的短篇书,如“张双档”(张鉴庭、张鉴国)《秦香莲》中的《迷功名》一折,把老儒生陈平迷恋功名的心态描绘得淋漓尽致。在评弹界,一部书往往是与一位名家联系在一起的。响档名家对评弹艺术的发展、成熟与传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推动作用。

评弹的艺术精华和众多的表现手法多凝聚于长篇书目之中,评弹演员只有在说长篇的过程中才能较为全面地掌握评弹的各种表演技巧。如今的中青年评弹演员虽然通过学习传统长篇书目,在说、表、弹、唱等方面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其中也不乏佼佼者,但至今还没能产生大师级的人物,未能形成真正被圈内、圈外公认的一种新风格、一个新流派。中青年演员虽然具备了一定的自编、自演能力,一些新书目也有了一定的艺术质量,但真正能经得住时间考验成为保留书目的,仍属凤毛麟角。毋庸讳言,他们与老一辈响档名家相比,差距是显而易见的,具体表现在:第一,老艺人在数十年的书坛生涯中,练就了扎实深厚的艺术功底及对世俗百态的洞察能力。他们在说表时,可以看似随意地放一个“噱头”、来一段“穿插”,信手拈来,却妙趣横生,令人回味无穷。而当今的中青年演员,虽然多具备大专以上学历,但其艺术功底、社会阅历以及对生活的领悟与老一代评弹艺术家们相差甚远。这一差距也就难以避免地反映在对书目意蕴的表演的把握上。观众很难从年轻演员的表演中品味到前辈对于书中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心理活动细致而又生动的描摹,即使是一曲开篇也缺少乃师的韵味。可见,对一代代老艺人积累下来、常演不衰的传统书目精髓的领会和演绎,决非一日之功。第二,评弹老艺术家们之所以能赢得盛誉,是因为这些代表性书目倾注了他们毕生的心血,经过几十年“跑码头”演出才打磨而成的。张鉴庭从20世纪20年代末起六次赴沪,均未能走红,十年后他第七次进上海演出,才得以名声大振。当今的中青年演员若要在艺术上达到一定高度,赢得观众的首肯,就必须学习和发扬这种锲而不舍、孜孜以求的精神。可以说,如今的评弹演员在长篇书目的继承和发展上究竟取得了多少实绩和成果,推出了多少被公认的具有保留价值的新书目,是否创造了新的流派唱腔(至少对已有的流派唱腔有所创新和发展),应当是衡量当今评弹艺术总体水平的重要标尺。如果传统的经典书目因为演员艺术水准的下降而无法吸引观众,流失的将不只是书目,而是固定的观众群,这种状况下更何谈评弹受众面的扩大。评弹如果失去了观众,就像树木失去了土壤,评弹的振兴将更无从谈起,甚至会衰退消亡。这样说绝非危言耸听。

令人欣慰的是,面对评弹面临的潜在危机,苏州的评弹团体和评弹学校为了化“危”为“机”,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是充分发挥团、校合一管理体制的优势,通过团体派出和外聘20位名家的模式,强化苏州评弹学校的师资力量。目前,评弹学校在职和兼职教师达46位,在校评弹生305人。二是充分发挥各级评弹代表性传承人的“传帮带”作用,培养一批中青年艺术人才。苏州评弹团现有一级演员6位,二级演员12位,占演员总数的40%,其中大多数是近年来涌现出来的新秀。三是鼓励中青年演员参加各类重大艺术活动,为他们脱颖而出提供机会。苏州评弹团(校)在文化部“文华奖” “中国曲艺牡丹奖”等全国性艺术评选中连连摘冠。《大脚皇后》一举获得了第十一届“文华奖”的新剧目奖、剧作奖和表演奖3个奖项;在连续四届的“中国曲艺牡丹奖”评选中,累计获得节目奖4个、创作奖3个、理论奖1个、表演奖8个、新人奖3个,获奖作品和获奖人数均位居江浙沪评弹界榜首。苏州还连续两年在苏、沪两地举办“‘光前裕后’苏州市评弹团青年演员弹词流派演唱会”等交流活动,为中青年评弹演员展示艺术才华搭建平台。

以上这些努力都值得赞许。然而,要真正振兴苏州评弹艺术,还需要在继承发展的基础上,在扩大、强化苏州评弹的传播影响上进一步下工夫。

首先,必须把握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在保护艺术本体和艺术个性的前提下,使其适应当今社会环境和大众的审美需求,融入时代文艺之中。

苏州评弹作为江南地区最具影响力的曲艺,其艺术的基本特征在于它的方言特性、优美曲调以及刻画世态风情和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手法。一旦它的本体和个性消失,其存在的基础也必然随之丧失。但是,继承与创新并不对立。综观评弹数百年的发展史,每一种流派唱腔的形成与发展,都是在继承前人艺术成果的基础上,又倾注了后人的领悟,体现出个人的艺术特色和创新,进而推动评弹表演达到新的高度。唯有坚持创新,评弹才会有生机和活力。继承响档名家的艺术财富,不仅要学习他们的技艺,更要发扬他们的创新精神。在评弹的创新中,特别需要强调一点,即坚持评弹演出形式和基本技艺的核心基础相对稳定。艺术形态上的随意更改,不仅违背了艺术的基本规律,也必然导致艺术特有基因的变异,创新也就失去了意义和价值。陈云同志的“评弹要像评弹”[1],梅兰芳的“移步不换形”[2]的观点,都是在强调形式上的相对稳定性。如果把评弹的个性特点改没了,评弹变得和山东评书或京韵大鼓一个样,那不是发展了民族艺术,而是毁坏了一个曲种,践踏了一项宝贵的文化遗产。振兴苏州评弹的当务之急,是要鼓励中青年演员了解和掌握评弹艺术的根本规律,通过多学多说长篇书目增加艺术积累,使长篇书目“常说常新”,同时提高他们的自编自演能力和水平,实现其艺术水平的新飞跃。要鼓励深谙评弹艺术的专家学者加入新书目的创作,如苏州大学朱栋霖教授与评弹演员在改编《雷雨》时的合作,实际上就是一个二者共同致力于评弹改革创新、拓宽题材的成功尝试。我们还应看到,相对于表演程式严格规范化的昆曲,苏州评弹的创新有着较大的自由度,它既可以表演传统书,又宜表现现代书。这就要求评弹艺术家们应怀揣社会使命感、责任心和创作热情,主动去发现社会热点、挖掘现实生活题材,推出观众喜闻乐见的新书目,使评弹艺术历久而弥新,在时代文艺中占据一席之地。

其次,需要在办好各类实体书场的同时,加强与学校及大众传媒的横向联合,为评弹在现代社会的生存发展赢得更大空间。

苏州评弹以书场说长篇书为主要生存形式。评弹的历史就是书场的演出史。没有了书场和长篇,就没有了评弹。据苏州市评弹团统计,至2014年年底,苏州城乡书场(含社区、乡镇和景区书场)约135家,这一数据说明实体书场仍是评弹演出的基本阵地。巩固演出阵地的关键在于进一步加强对各类书场的建设和管理,尤其是建立、健全、完善对乡镇(社区)公益性书场的管理、考核及评定制度,并将其纳入城乡公共文化建设的范畴。对于关心苏州评弹的人士来说,最期盼的就是观众能够回归书场。喜爱评弹的老观众必定是更为习惯进入书场听书,而对于更多的评弹门外汉而言,专程到书场听书的概率并不大。他们中有的也许是在大众传媒上接触到评弹,其中一部分受众出于想现场感受评弹而走进书场,并成为评弹的真正粉丝。长远看,实体书场还是有其市场和发展前景的。但是,从目前的观众源来看,无论是经营性书场,还是乡镇(社区)公益性书场,皆以老年听众为主体。年轻一代并不像父辈们那样成长于评弹文化艺术的熏陶下,对评弹的感情大多比较淡薄。因此,需要在办好实体书场、留住原有观众的同时,发挥评弹艺术雅俗共赏的优势,拓展演出阵地,培养受众,尤其是要培养年轻一代大中小学生对评弹的兴趣和感情,使他们了解、熟悉并喜爱评弹,形成受众群体的良性、可持续发展态势。近年来,苏州市评弹界知名演员经常走进中小学进行现场表演,把“书场”搬入学校,开设评弹讲座,真正做到“从娃娃抓起”,培养听众。他们还致力于加强与高校的合作,参与苏州大学开设的“戏曲评弹鉴赏”课程的授课,至今已历时十二载。“中篇弹词《雷雨》高校行”使南北方和港澳著名高校的莘莘学子感受到了苏州评弹的艺术魅力。评弹与精英文化的结合,预示了苏州正在开拓一条评弹发展的可行之路。

与此同时,大众传媒的发展给评弹的传播带来了更大的发展空间。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一批苏州评弹的响档名家正是借助于电台、唱片等形式而名扬四方的,如评弹名家、徐调创始人徐云志一天赶赴几家电台演唱开篇,被戏称为“八面威风”。苏州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在电台、电视台先后开播了“广播书场” “电视书场”。这些节目都有很高的收听(视)率,不仅被老苏州戏称为“开门第八件事”,也成为不少新苏州人喜爱的节目。尤其在如今信息化浪潮风起云涌的时代,如果没有“广播书场” “电视书场”,评弹的受众面必定会更为狭小。可以说,善于运用现代传媒的传统艺术,其生存和传播状况往往比远离媒介要好得多。对于在现代传媒快速发展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在继续通过原有实体书场普及苏州评弹艺术的同时,恐怕更应着眼于广播、电视、电影、网络等媒介,这样才能拓宽评弹的生存空间,实现其全方位、多层次的传播。传统的书坛传播、影视传播和网络传播并存共行、互相促进也许将是未来评弹多样化传播的趋势,特别是评弹的网络化传播将是评弹当下和未来传播的重要方式之一。网络的广泛性、互动性、时效性和平等性,使评弹传播呈现出新的特点,可以使演员听到不同的声音,获知真实的艺术批评与建议。评弹网络资源的呈现方式可以囊括评弹知识、历史资料、动态信息的音频与视频共享等,其中视频资源的呈现则使网站成为评弹的“虚拟书场”。“苏州评弹网”自2001年创办以来,点击率已达1 500万次。网络的发展为人们欣赏评弹提供了极大方便,只要打开网络,搜索演员名字或曲目名,就可以选看评弹名家的精彩演出。评弹的网络传播作为评弹实体书场的延伸,其作用不可限量,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对于苏州评弹振兴而言,也唯有通过这“上下求索”,才能得以实现。作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曲艺类项目,苏州评弹的保护、传承与发展将会给更多的曲艺或其他类别非遗项目的保护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可以相信,在政府的重视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怀支持下,只要遵循评弹的艺术规律,植根于江南这片沃土,紧跟时代步伐,坚持探索拓宽苏州评弹传承与传播空间的新途径,苏州评弹艺术的振兴之路并不会太遥远,并且会越走越宽广。

参考文献:

[1]《陈云同志关于评弹的谈话和通信》编辑小组.陈云同志关于评弹的谈话和通信(增订本)[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79.

[2]梅绍武.我的父亲梅兰芳:续集[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151.

(责任编辑:时 新)

中国通俗文学与大众文化:台港通俗文学研究

栏目特邀主持人:汤哲声

主持人语: 近年来,随着学术交流日益频繁,两岸四地的学者得以有更多机会交流研究心得。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台、港、澳地区学术成果在大陆的传播,特别是中国通俗文学与大众文化的研究成果,还比较薄弱。近现代以来的中国通俗文学上承传统市民文学,下续当代网络小说,是中华民族文化因子的文学表现形态,因此,中国通俗文学与大众文化的研究,无论是作品研究、媒体研究还是作家研究,虽然在语言、观念、美学特征等方面由于地域差异似乎有所区别,但两岸四地文化一脉相承,看似区别的背后有着异常相似的内在的同一。梳理其肌理和脉络,在学术研究方法、治学理念、学术评价观念方面互相沟通交流,取长补短,求同存异,想必是两岸学者共同的期待。有鉴于此,本栏目组稿者借学术交流之机,与台、港、澳地区部分学者建立了良好的学术关系,组织了一批稿件。本期先推出三篇文章。以后,众多台、港、澳地区的研究成果将在本栏一一呈现,以期多角度、多维度为两岸四地的研究者架起一座学术沟通与理解的桥梁。

本期三篇文章都关注到一个命题—通俗文学经典作品如何形成。文体形式的演变、文学活动的开展、著名作家的自我评注对文学的经典化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台湾东海大学许建昆、崔圭万教授《试论韩国〈春香传〉故事中青春与爱情的交响》一文,对韩国传奇小说《春香传》各种版本的文体类型与主题表现予以梳理和阐析,以此证明歌咏青春与爱情才是《春香传》的核心母题。全文梳理了“春香”形象成型的过程,在对《春香传》各种文体仔细辨析的基础上,确立了《春香传》的主题应为“青春无价、爱情至上”,并将此主题上溯至“关雎”,从根源上对主题学理性进行了系统论证。特别值得指出的是,本文在阐释过程中不仅仅关注小说一种文体,还全面关注诗歌、小说、剧本三个系统的文本之间的类型问题和相互影响,特别对“盘骚里”这一韩国传统歌咏表演形式至剧本再到传奇小说情节形成过程中的作用进行了呈现,继而对故事成型后各种形式的互相演绎对于作品经典化的贡献予以肯定。这样的分析,恰与当下大陆中国通俗文学与大众文化研究范式的转变和学术研究热点不谋而合。由此可见,通俗文学与大众文化研究中,媒介、传播、商业行为对于文学内容、情节、叙事种种影响的互文研究,关乎通俗文学与大众文化研究方法、范式的建立,是通俗文学与大众文化价值评估的重要一维,不可忽略。

岭东科技大学叶雅玲博士的《奖/讲什么—论“皇冠大众小说奖”》一文,以台湾重要的通俗文学杂志《皇冠》及其出版社在1994年至2008年实施并颁发的七届高达百万新台币奖金的“皇冠大众小说奖”为对象,阐析该文学奖项的运作策略及在华人场域中的意义与影响,意在表明文学奖项的设立与活动的发起以及在此过程中读者文学评价权力的彰显,对于大众小说经典化以及小说创作的发展方向具有引领、建构之功。文章不仅意在呈现大众小说创作中读者之于文本建构的价值及意义,更关注了媒介、文学生产与消费机制乃至读者之于作品创作与评价各方力量的综合呈现。同上文一样,这一理论思维方式与研究角度的选取,不仅契合了通俗文学与大众文化的特征与本质,而且别具匠心,论证严谨而客观,值得当下研究者关注。

身为编辑,朱令军先生具有犀利的职业眼光。他以“明河版”《金庸作品集》为研究文本,从金庸的自注入手,对金庸作品经典化之路径,特别是自我经典化之路径进行了探讨。近现代以来,通俗小说的发表及传播多以报刊为媒介,由于时间和周期的限制,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小说文本粗糙、情节拖沓等弊病,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通俗小说的审美价值和文学史价值。那么,这类小说的经典化到底该依循何种路径,学界关注者不多。朱令军《金庸武侠小说自注中的自我经典化探析—从“明河版”〈金庸作品集〉谈起》一文,对金庸1970年至1980年对其小说所做的修订在其小说经典化过程中的意义进行了分析。作者通过细致的文本阅读发现,除了正文的增删改写之外,“明河版”《金庸作品集》的一个显著特征是系统自注的出现。这些自注延续了中国古代文史著作的撰述传统,又融入了现代的思想和理念,有效拓宽了小说的阐释空间。由此可见,与众多通俗小说作家相比,金庸在武侠小说创作上有着非常鲜明的入世追求,特别这些自注又投入了金庸的思想与感情。这就为探析通俗文学经典化路径提供了另一条线索—作家个人的经典化努力是一条重要的途径。另外,此文作者所呈现的职业素养及学术精神—论证之客观、逻辑之清晰、文字表述之准确、简练与严谨,堪为当下学界同仁及后学之榜样。

以史鉴今,本期三篇研究文章,有力彰显了“通俗文学作品的经典如何形成”这一命题。作者的学术视角、治学态度、学理的阐释与论证,都各具精彩,对当下学术研究很有启发,特别对正在寻找经典化之路的当下相当红火的网络文学创作,更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

特别感谢台湾修平科技大学陈韵琦女士和岭东科技大学叶雅玲女士在组稿及编校过程中所做的大量工作!

How to Revive Suzhou Pingtan

JI Hong-xue1,2
(1. Suzhou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and Management Office, Suzhou 215006, China; 2. Suzhou Cultural Research Center, Suzhou 215006, China)

Abstract:Suzhou Pingtan is an important branch of China Quyi. In order to build a goo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Pingtan, Suzhou government departments concerned have made many attempts and achieved good results in recent years. However, there are still lots of potential problems and cris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Pingtan. In the long run we must clearly recognize the obvious disparity between the status quo and its prosperous period. We should find out the problems and solve them.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Pingtan will be realized by blending it into the modern society and has its own stable audience on the basis of inheritance.

Key words:Suzhou Pingtan;full-length plays;inheritance;development

作者简介:冀洪雪(1977—),女,河南南阳人,副研究馆员,硕士,研究方向:民俗学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收稿日期:2015-04-31

文章编号:1008-7931(2015)05-0026-04

文献标志码:A

中图分类号:J80

猜你喜欢
传承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携手同行 共建共享:怎么看我国发展不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