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之句读质疑

2016-01-29 22:41陈常富唐瑜之重庆市开县陈常富诊所重庆405400重庆市巴南区人民医院重庆40230
中国中医急症 2016年6期
关键词:通假句读经文

陈常富 唐瑜之(.重庆市开县陈常富诊所,重庆 405400,2.重庆市巴南区人民医院,重庆 40230)



·综述·

“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之句读质疑

陈常富1唐瑜之2△
(1.重庆市开县陈常富诊所,重庆 405400,2.重庆市巴南区人民医院,重庆 401230)

《内经·生气通天论》之“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的经文,后世医家及现代学者均按上述句读。然如此句读,几乎都牵强附会,随词曲解,难明真义,有的释义甚至自相矛盾,让人无所适从。笔者从破解通假字入手,并根据原文的写作手法、经文意境和临床实际等方面,对其句读提出质疑。经考证、参阅诸多古今文献,论证出“张”古音为“胀”,“以音类比方”,“胀”与“藏(脏)”叠韵通假,从而句读为“阳气者,烦劳则張(藏、脏)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如此则与后文的“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血菀于上,使人薄厥”在修辞上构成工稳对仗,在行文风格和表述形式上更为吻合,在语言意境上前后连贯、一脉相承,使“張(藏、脏)精厥”与“形气绝”从阴阳、内外、虚实和发病时空上形成鲜明对举,文理皆通。从而阐述了“煎厥”与“薄厥”均为阳气异常所致(虚实不同),这无论是从中医,还是西医的角度,都与临床相符合。

阳气者烦劳则张句读质疑通假字

《内经》成书秦汉,年代久远,文字古奥。就其句读,看似极其简单,实则至关重要,一旦错误,不但严重影响对经文的正确理解,而且很难指导临床实践。笔者不揣鄙陋,根据原文写作手法、经文语境、音韵通假和临床实际,就“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之句读提出质疑,并陈一管之见,似更符经文原旨和临床实际,不妥之处,祈请斧正。

1 从行文手法到句读质疑

“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目盲不可以视,耳闭不可以听,溃溃乎若坏都,汩汩乎不可止”(句①)几乎历代文献皆如此句读,如明代张景岳[1]之《景岳全书·卷之三十六天集·杂病谟·阴阳气》,近代的王洪图[2]、程士德[3]各自主编的《内经》教材,以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教司组织编写的 《中医经典必读》[4]等。而与之行文相同的下句则句读为“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有伤于筋,纵,其若不容。汗出偏沮,使人偏枯……”(句②)。通过对比,不难看出,①②句写作手法与句式完全相同,它以对举的行文方式,从病因、病机、临床症状3方面,前后分陈、展开论述。先用“阳气者,××则××绝”的句式来阐述病因。继而从时空、虚实等方面论述阳伤致厥(煎厥、薄厥)的不同病机,即“辟积于夏,使人煎厥”从发病季节(时间)论述烦劳伤阳、病发于夏、因虚染暑而“煎厥”,为因虚致厥;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则从发病部位(空间)阐释大怒伤阳,气逆于上,因实成郁致“薄厥”,即因实而厥,因其所伤部位不同而有表现为 “有伤于筋,纵,其若不容”和“汗出偏沮,使人偏枯”两种不同形式,其实应该是脑血管意外一类的病证。其后则分述其各自的临床症状。这样,将阳气耗散及其运行失常导致的人体物质与功能损伤,构成虚实对举;“辟积于夏”与“血菀于上”则在发病季节和发病部位上形成时空对比;从而详尽阐述了劳作伤阳致煎厥、情志伤阳而薄厥的发病机理和临床表现。

据此,假如第①句句读正确,那么第②句就应该句读为“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血菀于上,使人薄厥。有伤于筋,纵,其若不容。汗出偏沮,使人偏枯”。显然,如此则语法不通,文义不明。反之,假如第②句句读正确,那么第①句就应当标点为“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目盲不可以视,耳闭不可以听溃溃乎若坏都,汩汩乎不可止”。然而,“张精绝”所指何意,似乎又让人不得其解,这就是导致本句错误句读之关键所在。笔者认为,欲明其义,其关键是要从破解通假字入手;而①句的错误句读,恰似不明通假所致。

2 通假不明、句读致误

由于不明通假,导致句读错误,拆破词语,致使历代文献对经文的阐释几乎都随词曲解、牵强附会,将“张”和阳气亢盛或虚火上炎生硬地联系在一起,有的释义甚至自相矛盾,让人无所适从,现略罗于后。

2.1关于“张精绝”之“张”郑宏斌氏理解为“阳气因过劳而亢盛于外”。认为“在人体烦劳过度时,阳气就会亢盛,使阴精逐渐耗竭,如此多次重复,到夏季之时便易使人发生昏厥”[5]。姚春鹏氏将“张”释为“亢盛而外越”,认为“人体的阳气,由于过度烦劳,就会亢盛外越,导致阴精耗竭,病情拖延到夏天,就容易使人发生煎厥病”[6]。程士德氏将“烦”释为“繁”,将“张”注为“强盛”,把“烦劳则张”理解为“劳累过度,则阳气亢盛于外而失其所用”,认为其病机是“阳热煎灼阴精”[3],把人体阳气和致病热邪混为一谈。三家无疑都将“张”释为亢盛或外越。若释为亢盛、强盛,则与《素问·举痛论》“劳则气耗”的经文显然不符;如释为外越,又与“阳因而上,卫外者也”的生理功能和“阳者,卫外而为固也”的生理特性相矛盾。故上述释义,于理不通。

2.2关于 “煎厥”王洪图在其主编的中医药学高级丛书《内经》本文的校注下,将煎厥释为“古病名,煎熬阴精,虚火上炎,阴精绝竭而致气逆神昏的一种病证”[2]。只字没提“阳气”,且其义含糊不明,又没指明与现代相类似的疾病,因此无法指导临床实践。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大纲与指南》则是小标题为“烦劳过度,伤阳致病‘阳气者……汩汩乎不可止'”。此条指出过度烦劳可以引起阴精亏损,阳气亢盛,进而出现突然昏倒,视听障碍等危重病证。前面在说“烦劳过度,伤阳致病”,后面却讲“过度烦劳引起阴精亏损、阳气亢盛”[7]。如此阐释病机,条理不清,前后矛盾,难以自圆其说。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3 叠韵通假,文理皆通:“张”通“胀”,“张精”即“藏(脏)精”

其实,古代文献中,“张”古音为“胀”,如“将食,张;如厕,陷而卒”(《左传·成公十年》)[8],此处“张”即通“胀”。“脹”与“藏”古音相近,而“張”与“藏”字形相似。或刻因笔误、或简为虫蚀,或“以音类比方”[9],致“藏”为“張”,因而“藏精”便成“張精”。“藏”,现代中医术语通写成“脏”,妇孺皆知。这正如《素问·五藏别论》和《难经·四十四难》中“魄门”一词指肛门;但为什么肛门称魄门,众多医家却按“魄”字牵强曲解,直至丹波元简《素问识》才指出“魄通粕”,是食物消化后的糟粕,魄门即粕门,同音通假[7]。又如《伤寒论》破血名方“抵当汤”:“水蛭熬蝱虫各三十个,去翅足,熬桃仁二十个,去皮尖大黄三两,酒洗”。至于为什么称“抵当汤”诸注家莫得其解。后日本江户中期的医学家兼训诂学家山田正珍根据经书屡载“水蛭”又名“至掌”,运用音韵学知识指出古音“至”与“抵”双声,“掌”与“当”皆从“尚”得声,所以“蛭掌”又可写作“抵当”,“抵当”即“蛭掌”,轻松破解疑团[9]。

因此,“張”与“藏”,同“魄”通“粕”,“抵当”即“蛭掌”一样,情形相同。“張”通“胀”为古字通假,“脹”与“藏”属音韵学“以音类比方”现象(即用声音相近或相同的字去代替,不必一定去写本字)[9]。因此 “張”为“藏”,藏(張)精即脏精,“张(藏)精绝”即是脏精绝。

4 经文释义

解决了通假字,句读之误便迎刃而解,经文原旨便一目了然。

4.1烦劳伤阳——阳气耗损,伤及脏精“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目盲不可以视,耳闭不可以听,溃溃乎若坏都,汩汩乎不可止”。本段经文以总分式的手法,论述烦劳伤阳,伤及脏精,下面逐一解析。“烦劳”,现为双音合成词,系表请托的敬辞[10];而古时则为并列词组,并各表其义。烦者从火,属阳主动,为病则易伤神志与阴精,具有频繁不断和烦扰不宁两种意思,如《释名·释言语》“烦,繁也”,《字汇·火部》“烦,不简也”[3]即指频繁不断之意;而《史记·乐书》“水烦则鱼鳖不大”[11],是指烦扰不宁之意。“劳”有劳心、劳力之别,劳心常伤脏精,劳力多耗形气,虽藏精形气同易受损,但古时常以劳伤形气为多见,故《素问·举痛论》有“劳则气耗”之说。显然,“烦劳”即指反复劳损,导致脏腑精气耗绝。待“辟积于夏”,因虚染暑,汗出重伤“脏精”,以至于阳气虚脱而“煎厥”。故其表现为“目盲不可以视,耳闭不可以听,溃溃乎若坏都,汩汩乎不可止”,但并无肢体偏瘫等表现。其实,应该是晕厥、虚脱或休克一类的病证,与临床十分吻合。前半部“阳气者……使人煎厥”总述病因病机,“烦劳”伤阳,至夏染暑而重伤“脏精”而“煎厥”;后半部分述病情、病势以及视、听等感觉障碍出现的临床表现。

4.2“煎厥”与“薄厥”不同“煎厥”是由于阳气反复受到“烦劳”而致“脏精绝”,其病机的实质是“虚”,故其表现为“目盲不可以视,耳闭不可以听”等精气脱失病证,且“溃溃乎若坏都,汩汩乎不可止”,病势危急,但并无肢体偏瘫等表现。故“煎厥”可以理解为是因“脏精绝”,以致气虚欲脱一种厥病。类似于西医的低血压、低血糖等所致的晕厥及休克等病证[12-15]。

“薄厥”则是由于大怒而气机逆乱,肝阳暴张,而“血菀于上”,其病机的实质是“实”。其表现“有伤于筋,纵,其若不容。汗出偏沮,使人偏枯……”。故“薄厥”可以理解为是因“血菀于上”,以致肢体偏瘫的中风一类的病证。类似于西医的脑出血、脑栓塞等所致的突然昏仆、偏瘫的病证。如上分析,若句读为“阳气者,烦劳则脏精绝”不但文理皆通,且与临床更符合。

5 结 语

“張”本通“藏”,形声相近、“以音类比方”,属叠韵通假。通过经文释义与句读质疑,结合医学临床与经文语境,论证出“阳气者,烦劳则張,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是不明通假、拆破词语的句读错误,使“張(藏、脏)精”这一句被生生逗破。若句读为“阳气者,烦劳则張(藏、脏)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这样则与后文的“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血菀于上,使人薄厥”在修辞上构成工稳对仗,在行文风格和表述形式上更为吻合,在语言意境上前后连贯、一脉相承,使“張(藏、脏)精厥”与“形气绝”从阴阳、内外、虚实和发病时空上形成鲜明对举,文意明畅,文理皆通,且无论是从中医,还是西医的角度,都与临床实际相符合。同时也突出了古人(经文)注重人体阳气的思想,使人们对阳气重要性和“煎厥”与“薄厥”两种病机完全不同的疾病有明晰而深刻的理解,不会因历代名家错误句读和注释的牵强附会而不明真意,从而更好发挥其对养生防病和临床治疗的指导意义。

[1]明·张介宾.景岳全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6-9.

[2]王洪图.中医药学高级丛书·内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4-20.

[3]程士德.高等中医药院校教学参考丛书:内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7:18-20.

[4]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教司.中医经典必读[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131-133.

[5]郑红斌.黄帝内经白话详解[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25-27.

[6]姚春鹏.中华经典藏书:黄帝内经[M].北京:中华书局,2009:67-69.

[7]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大纲与指南[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2006:182-188.

[8]段逸山.高等医药院校教材:医古文[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386-390.

[9]段逸山.中医药学高级丛书:医古文[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16-18.

[10]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150-152.

[11]王力,岑麟祥,林焘,等.古汉语常用字字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36-38.

[12]冀爱华,何英,岳建华,等.常见危重症的中西医诊治[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8:8.

[13]王绍华,邱模炎,李葆青,等.邱模炎应用生脉不同剂型防治透析低血压的临床经验[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0,25 (4):634-636.

[14]黄跃生.“容量补充”加“动力扶持”—烧伤休克有效复苏方案的思考[J].中华烧伤杂志,2008,24(3):161-163.

[15]刘大为.重症医学专科资质培训教材[M].北京:中华医学会,2010:93.

R221文献标志码:A

1004-745X(2016)06-1055-03

10.3969/j.issn.1004-745X.2016.06.034

△(电子邮箱:tyz-571026@163.com)

(2015-12-03)

猜你喜欢
通假句读经文
经文
盖经文:一个基层人大代表的日常故事
衛伯考(下)
《圣经》经文中国化
短句(主语+谓语)
“咬文嚼字”三篇
黑城本《弥勒上生经讲经文》为词曲作品说
《洛神赋》“清阳”词义训诂
浅说通假字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是宾语前置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