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比夫定在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及安全性分析

2016-01-29 09:52刘宇琼
中国医药指南 2016年25期
关键词:比夫代偿乙型肝炎

刘宇琼

(吉林省人民医院,吉林 长春 130021)

替比夫定在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及安全性分析

刘宇琼

(吉林省人民医院,吉林 长春 130021)

目的 探讨替比夫定在治疗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115例,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替比夫定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前两组肝功能指标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肝功能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治有效率为94.83%,高于对照组患者的75.44%,两组数据差异显著(P<0.05);且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替比夫定在治疗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中的疗效显著,可推广应用。

替比夫定;乙型肝炎肝硬化;肝功能指标

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属于乙型肝炎晚期,并发症较多且患者治疗反应差、病死率高,临床常用抗病毒药物治疗[1]。我院对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加用替比夫定治疗,效果显著,现将其相关报道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我院2012年6月至2014年5月收治的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115例为本次研究对象,以上患者均符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的相关诊断标准[2],排除合并其他肝炎感染患者及重要器脏受损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57例,男32例,女25例,年龄29~61岁,平均年龄(48.7±4.3)岁,Child-push分级:B级37例,C级20例;观察组58例,男33例,女25例,年龄30~62岁,平均年龄(49.1±4.2)岁,Child-push分级:B级36例,C级22例。以上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展开对比。

1.2方法: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主要内容为保肝、利胆、补液及抗感染等,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替比夫定(北京诺华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70028)口服治疗,1次/天,600毫克/次。以上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12 d。

1.3观察指标:观察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变化情况,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记录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疗效判断[3]。显效:患者不自觉症状、肝区疼痛等完全消失,经由肝功能检查后确定相关指标明显好转且肝纤维化现象得到有效缓解;有效:患者不自觉正常及肝区疼痛基本消失,相关指标有所改善且肝纤维化现象得到缓解;无效:不自觉症状及肝区疼痛未消失或加重,相关指标未好转且肝纤维化现象未缓解。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100%。

1.5统计学分析:本次观察数据选用SPSS19.0统计软件处理,其中计量资料用()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变化情况对比:治疗前,观察组患者谷氨酰转肽酶(GGT)为(427.53±147.65)U/L,谷草转氨酶(AST)为(308.45±28.75)U/L,丙氨酸转氨酶(ALT)为(254.28 ±30.47)U/L,总胆红素(TBIL)为(73.56±18.38)mmol/L;对照组患者治疗前GGT为(426.34±142.58)U/L,AST为(311.52±29.35)U/L,ALT为(253.81±29.53)U/L,TBIL为(72.64±18.62)mmol/L,治疗前两组患者肝功能指标情况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GGT为(162.54±73.36)U/L,AST为(111.25±20.82)U/L,ALT为(76.21±28.14)U/L,TBIL为(28.54±13.78)mmol/L;治疗后对照组患者GGT为(231.07±104.27)U/L,AST为(243.55±40.85)U/L,ALT为(127.24±32.86)U/L,TBIL为(38.51±17.23)mmol/L,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肝功能指标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观察组58例患者中,显效38例(65.52%),有效17例(29.31%),无效3例(5.17%),治疗有效率为94.83%;对照组57例患者中,显效23例(40.35%),有效20例(35.09%),无效14例(24.56%),治疗有效率为75.44%,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显著(P<0.05)。

2.3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观察组58例患者中,出现恶心、呕吐各2例,腹胀1例子,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62%,对照组57例患者中,出现恶心2例,呕吐2例,无其他明显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02%,两组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病情较重,病死率较高。乙型肝炎肝硬化主要是指由多种原因引发的肝细胞弥漫性坏死、再生,从而造成肝小叶结构遭受破坏,纤维结缔组织增生、结节增生,乙型肝炎是当前发病率仅次于恶性肿瘤及心脑血管疾病的重大疾病[4]。调查研究表明,世界范围内感染乙型肝炎病毒的患者中约为3.5亿人为病毒携带者。该病的主要发病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继发肠道、呼吸道感染,过量饮酒、消化道出血等,如果在肝硬化基础上产生继发性感染,可造成内毒素血症,从而激活并释放多种细胞因子,直接加重患者肝脏损害。同时,如果患者并发消化道出血症状,会造成低蛋白血症,进一步促进腹水形成,引发腹腔感染,严重情况下还会造成有效循环血量减少,最终导致机体出现缺血性损伤。临床研究表明TBIL、CHE、TBA、脾脏长径及肾功能不全、消化道出血等,均可对患者预后造成较大影响,其主要反映出了患者的肝脏胆红素代谢能力以及肝细胞坏死和病变程度。替比夫定是合成类胸腺嘧啶核苷类似物,其对于HBV脱氧核糖核酸聚集合酶具有较大抑制作用和选择性,在经由细胞肌酶酸转化成为具有活性的三磷酸盐后,同HBV-DNA三磷酸盐进行竞争,最终抑制该酶的活性,终止DNA链合成及抑制HBV的复制[5-6]。

在本次研究中,对照组行常规治疗,而观察组患者加用替比夫定治疗,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肝功能各项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94.83%,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75.44%(P<0.05);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62%,对照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02%,两组数据差异不显著(P>0.05)。综上所述,替比夫定在治疗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中疗效显著,其能够有效改善患者肝功能指标,提升治疗有效率且患者用药后并无明显不良反应,具有较高临床推广价值。

[1] 吴成久.替比夫定治疗代偿期乙肝肝硬化的疗效观察[J].承德医学院学报,2013,30(2):113-114.

[2] 华建平,马桂凤,李春会,等.替比夫定治疗代偿期乙肝肝炎肝硬化的临床观察[J].临床肝胆病杂志,2010,26(6):604-607.

[3] 马玉秀.替比夫定治疗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的疗效及安全性[J].中外医疗,2013,32(3):115-116.

[4] 慎强,胡爱荣,施凯顺,等.替比夫定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80例临床疗效观察[J].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2011,4(4): 26-27.

[5] 洪永孟,郭亚兵.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预后相关因素研究[J].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2012,17(3):159-160.

[6] 梁国瑞,林丽霞,刘俊霞.替比夫定治疗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的疗效和不良反应分析[J].中外医疗,2012,31(15):85-86.

R657.3+1

B

1671-8194(2016)25-0058-02

猜你喜欢
比夫代偿乙型肝炎
首次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获得再代偿的影响因素分析
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是关键
关联理论视角下的认知语用分析
——以《推销员之死》对话选段为例
替比夫定、替诺福韦酯和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对肾功能影响的研究进展
二至丸对慢性乙型肝炎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失代偿期肝硬化并发真菌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
慢性乙型肝炎的预防与治疗
替比夫定治疗 HBeAg 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 104 周疗效分析
阿德福韦酯联合加味逍遥胶囊治疗乙肝肝硬化代偿期的临床观察
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在大脑中动脉闭塞诊断及侧支循环观察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