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沙枇杷宁海白设施栽培关键技术

2016-01-31 08:25范芳娟周慧娟曹鹏飞柳旭波徐象华
浙江农业科学 2016年1期
关键词:宁海白沙幼果

杨 继,范芳娟,周慧娟,曹鹏飞,柳旭波,徐象华

(丽水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浙江 丽水 323000)

白沙枇杷宁海白设施栽培关键技术

杨 继,范芳娟,周慧娟,曹鹏飞,柳旭波,徐象华

(丽水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浙江 丽水 323000)

通过设施栽培关键技术的运用,大棚枇杷花和幼果冻害率比露地的低,而且坐果率比露地栽培明显提高,同时裂果率、锈果率和发病率明显降低,产量增加近3 000 kg·hm-2,提早上市1周以上,且果实品质好,售价高,增收达15万元·hm-2以上。

白沙枇杷;宁海白;设施栽培;关键技术

文献著录格式:杨继,范芳娟,周慧娟,等.白沙枇杷宁海白设施栽培关键技术[J].浙江农业科学,2016,57(1):73-75.

枇杷是蔷薇科枇杷属植物,原产中国,是江南特色果树,属保健水果。丽水是浙江省枇杷生产的老区,在浙江具有成熟早、品质优等优势。莲都区政府出台政策,扶持“两白”——处州白莲、白枇杷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近年来莲都等地大力发展白沙枇杷宁海白,太平乡把发展白沙枇杷宁海白作为当地的特色农业产业,并已初具规模。

枇杷秋冬开花,春夏结实。在露地栽培条件下,极易出现冻果现象,且有些年份出现的倒春寒更易引起枇杷的冻害,导致产量不稳定,存在较大的风险。枇杷成熟期正是高温高湿天气,果品容易裂果,影响品质。通过设施栽培,可有效避免冬季和早春的低温霜冻危害、解决头批果受冻的问题、减少裂果和日灼现象、促使提早成熟,抢占市场。探讨研究适合丽水白沙枇杷设施栽培的关键技术,稳定产量,提高品质,获取高效益,显得尤为重要。

1 材料

试验地在丽水市莲都区太平乡下岙村上岙滩老五家庭果园白枇杷基地,海拔83 m,品种为宁海白,2011年春季定植。土壤为沙质壤土,pH值6~7。大棚为连栋钢架结构,拱棚肩高3 m,顶高5.5 m,覆单层薄膜。露地栽培地为棚外同一区块。大棚设施、常规露地栽培均由相同技术人员按照高效栽培技术操作要求进行。

2 关键技术

2.1 定植建园

定植的苗木应选择干粗1.5 cm以上,有分支、根系发达的壮苗。行株距3.0 m×2.5 m,基肥施腐熟的畜禽粪便与杂草腐烂的有机肥(以下简称腐熟有机肥)15 t·hm-2,在11月前后或2-3月定植。种植时嫁接口要高出馒头形土墩表面,防止根部积水。

2.2 幼树管理

2.2.1 定干

在离地面50 cm处截除主干,剪口下带几张叶片,促进低位分枝,为培养矮化低冠树形打好基础[1]。

2.2.2 双层矮化控冠整形

定干后,在离地面近50 cm处,选留3条生长方向不同,分布均匀的枝梢为第1层主枝,留1条中心干,其余的疏除。在离第1层主枝60~70 cm处,用同样方法再选留3~4条枝梢作为第2层主枝,并剪除中心干。每年冬季进行1次拉枝,使主枝与主干间成约60°角,各层主枝不重叠,增加透光性,控制树冠高度在2 m左右。在各主枝适宜位置选留2~3个副主枝或侧枝,根据需要进行拉、撑、吊,使之交错有致。通过几年整形培养,形成双层矮化开心圆头形树冠。

2.2.3 幼树施肥

全年施肥5~6次,其中冬肥1次。平时施肥以有机复合液肥为主,而冬肥最好用腐熟有机肥,株施2.0~2.5 kg外加菜饼2.0 kg,都在植株树冠下挖环状浅沟施入。为促幼树快速生长,还可多次喷施叶面肥。

2.3 始果树管理

2.3.1 盖掀膜

一般在12月初覆盖棚膜,同时铺白黑反光地膜,以防草、增加地温、防土壤水分蒸发降低大棚内湿度。3月份前后夜间最低温度高于0℃时掀顶膜,同时棚顶覆盖遮阳网。在持续高温晴天后,如突降雨水,若不及时盖顶膜,容易导致枇杷果实大量裂果。

2.3.2 控温度

枇杷在开花结果期对温度很敏感,必须加强管理。

花期,白天温度15~25℃,夜间10℃左右。温度不宜过高,但低于10℃,会影响花粉萌发。

幼果期在1-2月,白天温度5~25℃,夜间5℃左右,避免-3℃以下低温和昼夜温差过大,低温后避免升温过快过急,以10℃以下为宜。

果实膨大期在3-4月初,白天温度15~25℃,夜间10℃左右,避免30℃以上高温,以免光合效能下降。

成熟期在4月中下旬-5月初,白天温度20~27℃,夜间15℃左右,避免30℃以上高温,以免影响果实生长发育,风味、品质变差。

各时期遇高温时,应及时掀膜,通风换气,降低温度。

2.3.3 调湿度

花期湿度过大,温度又较高时,花药、柱头很容易受潮膨胀,产生灰霉,严重影响授粉受精,造成败花不育,一般应控制相对湿度在60%~70%为宜[2]。果期 70% ~80%。成熟期如温度偏高、湿度偏低,会降低品质,应及时微喷增湿,揭膜降温。土壤补水采用微滴灌的方法。

2.3.4 增C O2

如果棚内C O2浓度偏低,会降低枇杷的光合效能。须常掀开侧膜,通风交换大气中的C O2,排放氨气等有毒气体。增施腐熟有机肥,增加肥料分解过程中C O2的释放量,提高棚内C O2浓度,促进光合作用。

2.3.5 控光照

在冬春季节,温度低、日照短、光照强度弱,又受薄膜阻隔,植株光合能力差,影响果实生长和风味品质。花期和幼果期早晚或阴雨天气,利用白灼灯补光4~5 h。其他时期需加盖遮阳网,避免高温和阳光直接暴晒。在温度适宜时揭膜补光,同时修剪改善树体透光条件,铺设反光地膜增加树冠底部反光量,对促进幼果快速发育、着色都有积极作用。

2.3.6 施肥

花前肥,株施腐熟有机肥3.5 kg,菜饼2.5 kg,复合肥0.7 kg,尿素0.3 kg,随即灌水覆土。

壮果肥对果实膨大影响较大。1月上中旬追肥1次,株施复合肥 0.6 kg,尿素 0.4 kg,菜饼肥2.5 kg;2月中旬,再株施腐熟有机肥6.0 kg。

2.3.7 疏花疏蕾

10月下旬-11月上中旬,花穗支轴分离,即行疏花疏蕾,宜早不宜迟。疏除过多过密及弱枝花穗,一般三去一、五去三,使营养枝与结果枝比例为1∶1,以保证连年丰产。同时,留下的结果花穗剪去1/2~2/3,留中下部3~4个支轴结果,疏去迟开的花,保留早开的花。

2.3.8 疏果定果

幼果直径1 cm左右时疏果,每枝留2~4个,4叶以下的枝尽量不留果,以主梢结果为主,副梢结果为辅,壮枝多留,弱枝少留或不留。疏果后10 d,根据枝叶定果,进一步选优去劣,疏除过多的果,每枝留果1~3个,使叶果比达10~15∶1。

2.3.9 套袋

套袋除了有防裂果、机械伤果和减轻霜害的效果之外,还可减少果实的锈斑和日灼病,以及虫、鸟危害,减少农药喷施,提高枇杷商品价值。

试验证明套双层和单层套袋均可减少锈斑和裂果等,但双层比单层的效果更优,其中以双层内白的果袋为最佳,可显著降低裂果率、果斑率,套袋时间以4月上旬为宜。

2.3.10 修剪

修剪是促发夏梢的重要举措,宜在采收后至夏梢抽生前进行,以利早发夏梢、早形成花芽,来年获得足够的夏梢结果母枝和结果枝,从而连年获得高产。

保留1~2枝强壮的侧生枝,将多余的密生枝疏除;对于交叉枝,应剔除其中1枝;若遇并生枝序,应删除或回缩1枝;疏掉病虫枝、衰弱枝和枯枝;徒长枝大多数从基部剪除,若位置适当,可短截,让其萌发新梢,培养成结果母枝;结果母枝和结果枝一般不行修剪,结果枝采果后,可从基部抽出新梢,能抽穗开花,但对一部分衰弱枝可自基部剪去。

2.3.11 控梢

控梢目的是为了促进开花结果。不建议使用多效唑,多效唑会影响树势,最终导致降低产量。

控梢主要疏除弱枝、病虫枝和过密枝,适当回缩不结果的长枝,避免枝条密挤,交叉重叠,影响光照。当萌发的新梢已足量时,对于侧夏梢或侧秋梢都应及时摘除。

2.4 病虫害防治

枇杷叶斑病包括斑点病、角斑病和灰斑病。防治措施:一是经常通风降湿;二是增施有机肥,提高抗病能力;三是在冬、春季清扫落叶,剪除病叶、枝,集中烧毁,以减少菌源;四是用甲基托布津800倍液或50%多菌灵600倍液等及时防治。

炭疽病主要危害成熟果,引起果实腐烂。该病为真菌性病害,由风雨和昆虫传病。加强果园肥水和土壤管理,增强树势,提高抗病力。于果实将转色时用0.5%~0.6%波尔多液或70%甲基托布津500~600倍液喷1~2次,以保护果实。

枇杷黄毛虫,严重削弱树势,危害果实,主要采取人工防治、保护利用天敌和适时用药防治的综合措施。

遇急骤降温,持续较长时间的0℃以下低温,棚内湿度大,上部水汽在幼果表面发生凝霜现象,引起表面数层细胞坏死而形成栓皮果。此时可增覆一层薄膜或对枇杷树进行束草、覆盖,特别是对于周边枇杷树,也可采取燃烧木炭等增温措施,预防幼果受冻。

久晴骤雨、久雨骤晴容易导致裂果,除套袋外,应及时对应盖膜避雨和增覆遮阳网。

日灼果是强光直接长时间照射果实所致。成熟期遇到温度偏高,特别是超过30℃,而且强光暴晒,需及时打开大棚顶部的微喷装置,短时间喷水降温,掀膜,打开换气扇通风降湿,并用遮阳网遮阴降温,防止日灼病发生。

锈斑果,只影响外观,几乎不影响肉质。果实成熟后期,如遇持续晴好、阳光强烈的天气,多有发生。因而要避免阳光直射,外加套袋。

3 小结与讨论

大棚设施对减少宁海白枇杷果实冻害有显著效果。2014年冬季出现少见低温时,露地栽培枇杷绝大多数冻死冻伤,坐果率极低,而棚内的坐果率达到了85%以上。虽然单膜棚具一定保温效果,但增温幅度只有2℃左右,对倒春寒时间持续较长的年份,冻害仍较严重。然而棚内花果的极少量冻害反而可以减少人工疏花疏果量,未必是不可存在。头批花结的果品质最好,但冬季幼果时最容易受冻,如何做好头批果防冻害显得尤为关键。

大棚设施栽培覆盖地膜和套袋,可减少锈斑、裂果和日灼果等,而且可食率、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果皮着色等方面均优于露地栽培,产量增加近3 000 kg·hm-2,提早上市1周以上,且果实品质好,售价高,增收达15万元·hm-2以上,效益显著。

白沙枇杷设施栽培关键技术可有效解决头批果受冻的问题,对实现本地区枇杷优质、稳产、高效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可为丽水市发展万亩枇杷规划和建立白枇杷产业带提供高投入、高产出的现代设施农业技术支持。

[1]徐文荣,陈巍,林绍生,等.“宁海白”白沙枇杷树冠矮化修剪试验[J].农业科技通讯,2014(11):87-88.

[2]张望舒,郑金土,胡余楚,等.‘宁海白’白沙枇杷大棚防冻栽培技术探讨[J].浙江柑橘,2010(3):25-27.

(责任编辑:张才德)

S667.3

B

0528-9017(2016)01-0073-03

10.16178/j.issn.0528-9017.20160128

2015-11-12

浙江省公益技术研究农业项目(2012C 22076)

杨 继(1982-),男,浙江龙泉人,助理研究员,硕士,从事果树方面的研究工作,E-mai1:yangji56@126.com。

猜你喜欢
宁海白沙幼果
果树幼果期 注意防控这些病虫害
杧果幼果黑心病与土壤理化性状的相关性
梨幼果春季低温霜冻调查
“白沙溪”黑茶包装设计
白沙水库
白沙涧
合成生长素3,5,6-TPA降低克里迈丁桔光合产物利用率促进幼果脱落
海南岛黎族人民的白沙起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