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辅助化疗对Ⅱ/Ⅲ期乳腺癌患者临床疗效及P53表达水平的影响

2016-02-02 00:29王新宇徐景伟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6年22期
关键词:辅助乳腺癌化疗

王新宇 徐景伟

(吉林大学第二医院,吉林 长春 130041)



新辅助化疗对Ⅱ/Ⅲ期乳腺癌患者临床疗效及P53表达水平的影响

王新宇 徐景伟

(吉林大学第二医院,吉林 长春 130041)

目的 探讨新辅助化疗对Ⅱ/Ⅲ期乳腺癌患者临床疗效,研究P53表达水平与临床疗效的关系。方法 选择Ⅱ/Ⅲ期乳腺癌患者45例,采用新辅助化疗方案〔紫杉醇(TAX)175 mg·m-2·d-1,表阿霉素(EPI)60 mg·m-2·d-1〕:21 d/周期,治疗3个周期。观察并记录临床疗效;于患者治疗前及治疗结束后收集穿刺样本,免疫组化染色标记P53阳性细胞表达;观察并记录骨髓抑制、消化道反应、过敏反应、皮肤反应等临床常见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经过新辅助化疗治疗后,Ⅱ期患者的临床缓解率为67.74%,显著高于Ⅲ期患者的50.00%(P<0.05);在PR + CR化疗有效的病例中P53阳性表达占47.37%,P53阴性占73.08%,化疗有效患者中P53阴性患者显著高于P53阳性患者(P<0.05);Ⅱ期患者化疗后骨髓抑制、皮肤反应、消化道反应、过敏反应的发病率分别为9.68%、25.81%、45.16%及32.26%,Ⅲ期患者化疗后上述不良反应的发病率分别为14.29%、42.86%、42.86%及50.00%。结论 新辅助化疗能够提高Ⅱ/Ⅲ期乳腺癌患者临床疗效;P53可作为独立的疗效判断因子,能够一定程度反映乳腺癌患者对新辅助化疗的敏感性;同时,P53也可作为乳腺癌新药研究的靶点。

新辅助化疗;Ⅱ/Ⅲ期乳腺癌;P53

新辅助化疗从 1970 年开始用于转移性乳腺癌的治疗,目前在乳腺癌的综合治疗中占据重要地位〔1,2〕。该疗法一方面能够降低肿瘤分级、缩小原发病灶,便于后续手术治疗的开展;同时能够消灭微小转移病灶,减少肿瘤细胞耐药性〔3〕。本研究对Ⅱ/Ⅲ期乳腺癌患者采用新辅助化疗方案治疗,取得较好临床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在我院普外科治疗的Ⅱ/Ⅲ期乳腺癌患者45例,年龄30~71岁,平均(50.61±20.65)岁。诊断标准参考美国癌症研究委员会(AJCC)与国际抗癌联盟联合制定的NM分类及分期标准〔4〕。瘤体最大直径<2 cm 16例,2.1~5 cm 27例,>5 cm 2例。按国际抗癌联盟UICC分期标准行TNM分期:Ⅱ期 31例、Ⅲ期 14例。被纳入研究的患者符合以下条件:符合诊断标准,确诊为Ⅱ/Ⅲ期乳腺癌患者,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化疗前血常规、胸片、B超及ECT等未发现远处转移;术前未接受放疗、内分泌等抗癌治疗。排除标准:凝血功能异常;化疗及相关治疗禁忌证。

1.2 方法 新辅助化疗方案:所有患者静脉注射紫杉醇(TAX,海南中化联合制药工业股份有限公司,规格:5 ml∶30 mg,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57065),175 mg·m-2·d-1;表阿霉素(EPI,海口市制药,规格5 ml∶30 mg,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10980170),60 mg·m-2·d-1,21 d/周期,治疗3个周期。

1.3 临床疗效及观察指标 疗效评价标准:采用WHO关于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对肿瘤消退情况进行评价〔5〕。化疗前及化疗结束后分别进行超声或乳腺 X 线检查。患者肿瘤实体完全消失,临床症状好转,无新病灶发生,为完全缓解(CR);肿瘤实体最大直径与最大垂直直径乘积较治疗前缩小超过50%,转移淋巴结无变化,为部分缓解(PR);肿瘤实体最大直径与最大垂直直径乘积较治疗前缩小不超过50%,增大不超过25%,为无效(SD);治疗后肿瘤实体最大直径与最大垂直直径乘积较治疗前增大超过25%,为进展(PD)。缓解率=CR+PR。

观察指标:于患者治疗前及治疗结束后收集穿刺样本,使用10%甲醛固定,石蜡包埋后组织切片。切片厚度为4 μm,采用免疫组化染色后HE复染。使用P53单克隆抗体标记阳性细胞位置。400倍光镜下计算1 000 个肿瘤细胞中阳性细胞所占百分比,≥10%以上为阳性组织。治疗前后检查血常规、肝肾功能和心电图,按化疗药急性及亚急性毒性分级标准统计,观察并记录骨髓抑制、消化道反应、过敏反应、皮肤反应等临床常见不良反应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3.0软件,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

2 结 果

2.1 新辅助化疗临床疗效 经过新辅助化疗后,Ⅱ期患者的临床缓解率为67.74%(CR 8例,PR 13例,SD 7例,PD 3例)显著高于Ⅲ期患者的临床缓解率50.00%(CR 4例,PR 3例,SD 5例,PD 2例)(P<0.05)。

2.2 P53 表达与不同疗效的关系 经新辅助化疗治疗后,在PR + CR的化疗有效病例中P53阳性表达占47.37%(CR 5例,PR 4例,SD 8例,PD 2例),P53阴性占73.08%(CR 7例,PR 12例,SD 4例,PD3例),化疗有效患者中P53阴性患者显著高于P53阳性患者(P<0.05)。

2.3 患者化疗后不良反应情况 Ⅱ期患者化疗后骨髓抑制、皮肤反应、消化道反应、过敏反应的发病率分别为9.68%、25.81%、45.16%及32.26%;Ⅲ期患者化疗后上述不良反应的发病率分别为14.29%、42.86%、42.86%及50.00%。上述不良反应经相应处理后症状均有所缓解,不影响试验的完成,所有患者均无明显肝肾损伤。

3 讨 论

乳腺癌是发生在乳腺腺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妇科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占全身各种恶性肿瘤的7%~10%。新辅助化疗又称术前化疗,指在实施局部治疗方法前所做的全身化疗,以缩小肿瘤、杀灭转移的癌细胞为治疗目的,便于后续手术、放疗的进行,在乳腺癌综合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6〕。目前,传统的诊断及疗效评价指标主要依靠影像学诊断,如B超、钼靶X线片、CT 及磁共振成像(MRI)对肿瘤的测量,但是费用较高,且存在一定误差〔7〕。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在癌症领域研究的深入,目前的研究重点转移到是否能够找到有效可靠的分子标记物来预测和反映乳腺癌进展〔8〕。

P53是一种分子量为53 kD的蛋白质,在健康人体中是一种肿瘤抑制基因,50%以上恶性肿瘤患者会出现P53基因突变〔9〕。在生理状态下,P53与其抑制剂MDM2特异性结合,处于稳态,发挥维持细胞基因的完整性,修复DNA损伤及维持细胞的正常运转,对细胞分裂起着减慢或监视的作用〔10〕。疾病或应激状态下,P53基因发生突变,失去对细胞生长、凋亡、DNA修复等的调控作用,由抑癌基因转变成癌基因〔11〕。在乳腺癌早期,突变的P53基因能够抑制血管增生的凝血酶反应素-1且上调促进血管增生的内皮生长因子,从而加速了肿瘤细胞的血管生长。临床研究发现,P53能够参与乳腺癌发生发展,且随着P53突变程度不断增加,乳腺癌的恶性程度也相应增加;同时,P53基因的改变可能与肿瘤细胞耐药性的形成有一定相关性〔12〕。因此,P53基因异常表达在乳腺癌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本研究发现,P53的表达情况与新辅助化疗的临床疗效有一定相关性,P53阴性表达患者对新辅助化疗更为敏感。临床药理学研究发现,肿瘤细胞对紫杉类药物耐药性主要是由于微管蛋白突变引起,而微管蛋白突变常伴有P53突变,P53功能丧与肿瘤细胞对紫杉类药物耐药性密切相关〔13〕。同时,有临床研究发现,乳腺癌患者P53在肿瘤组织代谢旺盛,合成DNA和RNA聚合酶活性增高,细胞增殖旺盛,通过分子生物学检测可见,Ki67、P53 抗原出现高表达,nm23出现低表达。上述指标的改变有助于对乳腺癌病人的临床疗效及预后作出判断〔14〕。这与本研究结果一致,P53的表达与乳腺癌患者对新辅助化疗的敏感程度有一定相关性。由于本研究的样本量较小,且本研究仅是对短期疗效的判断,有待在今后的研究中进一步扩大样本量,在多中心大规模的前瞻对照研究中进一步验证本试验结果。

1 Fernández-Cuesta L,Oakman C,Falagan-Lotsch P,etal.Prognostic and predictive value of TP53 mutations in node-positive breast cancer patients treated with anthracycline- or anthracycline/taxane-based adjuvant therapy:results from the BIG 02-98 phase Ⅲ trial〔J〕.Breast Cancer Res,2012;14(3):R70.

2 郭 莉,李 迅,杨顺娥,等.TE 及 NE 方案在乳腺癌新辅助化疗中疗效及毒副反应的比较〔J〕.广东医学,2014;(7):1039-41,1042.

3 姜鹏玲,尼 杰,谷 峰,等.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前后常用化疗药物敏感性的变化〔J〕.中华实验外科杂志,2015;32(5):959-61.

4 刘 钊,尉承泽,黄 焰,等.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研究〔J〕.军事医学,2013;37(9):700-3.

5 黄建军,杨海松.新辅助化疗对乳腺癌ER、PR、C-erbB-2、p53表达的影响〔J〕.中国药房,2008;19(11):841-3.

6 Kornegoor R,Verschuur-Maes AH,Buerger H,etal.Immunophenotyping of male breast cancer〔J〕.Histopathology,2012;61(6):1145-55.

7 Thike AA,Tan PH,Ikeda M,etal.Increased ID4 expression,accompanied by mutant p53 accumulation and loss of BRCA1/2 proteins in triple negative breast cancer adversely affects survival〔J〕.Histopathology,2016;epub of published.

8 Lee SK,Bae SY,Lee JH,etal.Distinguishing low-risk luminal a breast cancer subtypes with Ki-67 and P53 is more predictive of long-term survival〔J〕.PLoS One,2015;10(8):e0124658.

9 Watanabe G,Ishida T,Furuta A,etal.Combined immunohistochemistry of PLK1,p21,and p53 for predicting TP53 status:an independent prognostic factor of breast cancer〔J〕.Am J Surg Pathol,2015;39(8):1026-34.

10 Gurunathan S,Park JH,Han JW,etal.Comparative assessment of the apoptotic potential of silver nanoparticles synthesized by Bacillus tequilensis and Calocybe indica in MDA-MB-231 human breast cancer cells:targeting p53 for anticancer therapy〔J〕.Int J Nanomedicine,2015;10:4203-22.

11 包 刚,杨德启,周 波,等.新辅助化疗对乳腺癌组织中雌激素、孕激素受体及P53和CerbB-2表达的影响〔J〕.中华医学杂志,2007;87(40):2843-5.

12 王西京,代志军,刘小旭,等.新辅助化疗对乳腺癌p53、bcl-2表达的影响及其意义〔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03;24(4):379-81.

13 杨海松,黄建军,毛大华,等.新辅助化疗对乳腺癌雌激素受体和P53基因及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的影响及意义〔J〕.中国全科医学,2011;14(12):1292-5.

14 胡贇宏,宋和平,林晓燕,等.Ki67、P53抗原和nm23蛋白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J〕.中国医药指南,2008;6(3):14-6.

〔2016-08-15修回〕

(编辑 曲 莉)

徐景伟(1967-),男,硕士,教授,主要从事乳腺病研究。

王新宇(1990-),男,硕士,主要从事乳腺病研究。

R73

A

1005-9202(2016)22-5622-03;

10.3969/j.issn.1005-9202.2016.22.058

猜你喜欢
辅助乳腺癌化疗
绝经了,是否就离乳腺癌越来越远呢?
小议灵活构造辅助函数
倒开水辅助装置
基于大数据分析的易混淆车辅助识别系统设计与实现
乳腺癌是吃出来的吗
胸大更容易得乳腺癌吗
别逗了,乳腺癌可不分男女老少!
跟踪导练(二)(3)
提高车辆响应的转向辅助控制系统
化疗相关不良反应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