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时期郑州市产业支撑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成绩、问题及对策

2016-02-11 16:05郭丽莎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主导产业十二五郑州市

郭丽莎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河南郑州450042)

“十二五”时期郑州市产业支撑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成绩、问题及对策

郭丽莎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河南郑州450042)

“十二五”时期,在产业发展的强力支撑和带动下,郑州市新型城镇化建设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效:产业规模持续扩大,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城镇化动力不断优化;新型业态发展迅猛,城镇化路径不断丰富;产业集聚区成为推动城镇化的主导力量,产城融合效果显著。与此同时,还存在产业演进路径不优、产业布局不合理、产业同质化竞争突出、产业结构层次偏低等诸多问题。应通过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优化产业布局、引导产业错位发展、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并举等对策解决上述问题。

城镇化进程;产业支撑;成绩;问题;对策

一、“十二五”时期郑州市产业支撑新型城镇化建设取得的成绩

1.产业规模持续扩大,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

2015年,郑州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7315.2亿元[1],首次突破7000亿元大关,在全国28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中排第18位[2],比上年上升1位,在中部6省会城市中排第3位[3],较“十一五”末的2010年增加3315.2亿元。2015年,在全国GDP“破7”的压力下,郑州市经济运行出现了企稳回升的良好态势,GDP增幅达到10.1%[4],名列全国第6,分别高出全国、全省3.2个、1.8个百分点,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在全国大中城市和中部6省会城市中位次前移。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指标均有不同幅度增长。在产业规模持续扩大的支撑下,在投资、出口、消费的共同拉动下,郑州市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截至2015年年底,郑州市城镇化率达到69.7%[5],较“十一五”末提高6.1个百分点,年均提高1.22个百分点。

2.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城镇化动力不断优化。第一,从三次产业比重来看,郑州市2015年产业比重调整步伐明显加快,第三产业比重持续提升,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比重持续下降,三次产业的比重由“十一五”末的3.1∶54.5∶42.4调整为“十二五”末的2.1∶49.5∶48.4[6],第三产业较“十一五”末提高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较“十一五”末下降5个百分点。此外,第三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4%[7],是自2012年以来首次突破两位数增长,也是自2003年以来第三产业增速首次超过第二产业增速。上述种种变化表明,郑州市经济增长的方式已经由第二产业独轮支撑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双轮共同支撑转换,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第二,从产业类型看,2014年年底,郑州市战略性产业的比重首次超过高耗能产业的比重,这是郑州市产业结构调整取得的标志性突破。此外,“十二五”末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在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大幅度提高,同比增长25.5%[8],增幅高出规模以上工业15.3个百分点。这表明,郑州市产业内部结构不断优化,战略性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步伐加快。第三,从增长动力看,2015年第三产业对经济的贡献率有所提高,第二产业贡献率下降,第三产业和第二产业之间的差距大幅缩小。2015年前三季度第三产业对经济的拉动力首次超过工业,成为郑州市经济企稳回升的主要动力。产业结构的大幅度调整和优化为“十三五”时期郑州市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继续推进打下了坚实基础,为从重数量的外延式扩张向提质增效的内涵式发展提供了优质动力。

3.新兴业态发展迅猛,城镇化路径不断丰富。

第一,在农业方面,随着内涵和功能的不断拓展,更加贴近市民需求的都市型现代农业成为郑州农业的核心组成部分,生态园、农家乐、农业教育基地、特种蔬菜种植等一大批体验式、观光休闲式农业在郑州市周边县区铺开。这种新型农业的兴起,起到了“服务城市、富裕农民、美化环境”的多重功效,为郑州市新型城镇化过程中的农民再就业、产城融合、生态保护等问题积累了新的经验。第二,在工业方面,通过对智能终端、云计算、物联网、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业态的深入谋划,涌现出鸿富锦精密电子(郑州)有限公司、郑州宇通集团有限公司、郑州日产汽车有限公司、郑州日产汽车有限公司乘用车分公司、格力电器(郑州)有限公司5家销售收入超百亿元企业,其中鸿富锦精密电子(郑州)有限公司成为郑州市首家销售收入超千亿元的企业,仅综合保税区厂区直接提供就业岗位20多万个,加上为之配套的上下游企业,直接或间接增加的就业岗位不少于50万,为消化农业转移人口做出了巨大贡献。此外,郑州市传统的工业企业也在“互联网+”的浪潮中主动出击、华丽转身,三全、思念、好想你、逸阳、娅丽达、梦舒雅等一大批龙头企业纷纷推出“互联网+”计划,通过O2O模式实现企业转型。五年来,由于上述企业的落户,给郑州市的经济带来较大的增强动力,使郑州市的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就业压力大幅缓解,实现了发展经济、壮大企业、改善民生、稳定社会的多重目标。第三,在服务业方面,依托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上升为国家战略以及郑州市被纳入国家跨境贸易电子商务服务试点城市的综合优势,郑州市的航空物流、跨境贸易、会展业、总部经济等新产业、新业态呈现爆发式增长。2015年,郑州新郑机场货运吞吐量在全国机场中排第8位[9],比2010年上升了13位。截至2015年8月31日,在全国7个跨境贸易电子商务服务试点城市中,郑州的业务量已突破3000万单,单量和税收总和都占7个试点城市的50%以上。万达、万象城、大卫城等被称为“城中之城”的城市综合体的出现,颠覆了传统的商贸业模式和城市格局,实现了商业、商务、餐饮住宿、公寓住宅、休闲娱乐等功能的集合和土地的集约。当前郑州市有20多个续建或新建的城市综合体项目,未来所有的“城中村”将被大型城市综合体取代。受益于现代服务业的后发优势,郑州市综合实力和城市面貌大幅改观,城镇化效率大幅提高。

4.产业集聚区成为推动城镇化的主导力量,产城融合效果显现。第一,建成面积不断增加,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十二五”期间,郑州市产业集聚区本着产城互动以及生产、生活功能集合构建的建设原则,综合配套能力和服务水平不断提高,人居环境不断优化,产业集聚区不仅越来越“兴产”,也越来越“宜居”,人口、产业和生产要素加速集聚,新型城镇化步伐明显加快。第二,投资保持较快增长。特别是产业集聚区固定资产投资加快,2015年郑州市产业集聚区固定资产投资增幅高于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成为推动全市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第三,入驻企业不断增加,产业集聚区成为吸纳就业的主渠道。近年来,虽然郑州面临全球经济复苏受阻、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全国进入老龄化社会、人口红利消失等不利影响,但由于郑州市产业集聚区吸纳就业能力的持续扩大,因此劳动力不减反增、加速回流,农村外出务工人员更愿意选择“家门口就业”,为“就地城镇化”提供了经验和支持。

二、当前郑州市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产业支撑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产业演进路径不优,与城镇化发展程度不协调。第一,第三产业比重提升速度滞后于城镇化率提升速度。郑州市城镇化率从2004年的58%[10]提高到2015年的69.7%,提升了11.7个百分点,而第三产业比重的增速却比较缓慢,低于城镇化率的增速,不仅如此,而且低于太原、武汉等中部城市[11]。第二,产业内部优化速度滞后于城镇化发展速度。截至2015年年底,郑州市城镇化率已达69.7%,“十二五”期间年均上升1.22个百分点。从城镇化发展规律来看,郑州市正在完成从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向城镇化提质增效阶段的过渡,但与此同时,郑州市产业的转型升级尚未完成,各产业内部仍存在产业层次不高、产业延伸不够、产业融合不足等问题。在农业方面,一是传统农业基础设施薄弱、信息化水平低、与服务业融合不足,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面基本没有改变。二是观光休闲农业产品项目单一、开发层次不深、文化创意薄弱、互动体验不足、形式内容雷同、服务质量较低、管理缺乏规范、环境保护不足。在工业方面,一是高耗能、高污染的资源型产业占比仍然较大,仍是拉动工业增长的主要力量。二是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有待提高。2014年郑州市高新技术不仅远低于深圳等创新高地,而且低于同为中部省会的武汉和长沙。在服务业方面,一是新兴行业规模较小。互联网信息服务、公共设施管理、养老、健康、文化艺术、体育等虽有较高增幅,但数量少、规模小,未能成为拉动服务业发展的生力军。例如,郑州市营业收入超亿元的文化企业有138家,而长沙有321家;郑州市文化企业中,文化制造业占比过大,且多集中于文化用纸制造、印刷复制服务等传统领域,文化创意、设计服务等文化服务业虽有较快发展,但尚未形成气候。二是餐饮、住宿、批发、零售、运输等生活性传统服务业存在业态落后、与互联网融合度低等问题。

2.产业布局不尽合理,与城镇化发展要求存在矛盾。第一,产业布局与城市规划目标存在矛盾。当前郑州市中心城区实行“退二进三”,大力推进服务业“两区”建设,目的是通过服务业的“集中、集聚、集合、集约”,使城市空间和资源的利用效率最大化,使市民的生活环境不断优化。但第三产业中的批发、仓储、物流等行业仍存在布局分散、业态落后、规模扩展空间受限等问题,既不符合城区规划目标,也不符合行业发展趋势,噪音污染、交通拥堵等衍生问题也给市民生活带来极大的困扰。第二,产业布局与城镇化分层发展原则存在矛盾。城镇化建设要遵循分层发展原则,实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协调发展,这就要求郑州中心城区和周边组团、县市、乡镇之间要分层发展、错位发展、协调发展。在这种分层原则下,产业的布局也应该遵循分层、错位的发展理念。我国珠三角和长三角等地区城镇化发展的成功经验证明:凡是具有可持续发展力的城镇化地区,往往也是小城镇发展超前的地区,小城镇的产业既能融入中心城市的产业体系,又具备县域特色,从而形成“一镇一品”的地域生产体系。郑州市当前项目投资尤其是高端项目投资较倾向于中心城区、郑东新区、航空港区、高新区、经开区,而外围组团、新城镇对高端产业的吸引力较弱,县域特色、乡村文化未成气候,村镇发展仍然是郑州新型城镇化的短板。

3.产业同质化竞争突出,与城市差异化发展理念不匹配。第一,从不同城市看,郑州市主导产业与其他中西部城市主导产业重合度偏高。郑州市的工业7大主导产业是汽车及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疗、铝精深加工、现代食品制造和家居及品牌服装,其中汽车及零部件制造、装备制造、食品制造同为武汉市主导产业,电子信息同为武汉市、西安市主导产业,新材料、生物医药同为长沙市主导产业。在上述重合度高的产业中,郑州的规模、层次并不占优,以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为例,2015年武汉市汽车及零部件产值已超千亿元,汽车产量达142.6万辆[12],全球四大汽车商均在武汉投资合作。与之相比,郑州汽车产量仅51.4万辆[13],且知名品牌较少。第二,从郑州市不同产业集聚区看,产业集聚区主导产业投资比重偏低,存在主导产业不突出、产业结构趋同的情况。2015年前三季度,郑州市12家省级产业集聚区中,主导产业投资比重在10%以下的有4家,在10%至20%之间的有3家,在20%~30%之间的有2家,在30%至40%之间的有2家,在50%至60%之间的仅有1家,从数据可以看出,绝大多数省级产业聚集区的主导产业投资比重偏低。

4.产业结构层次偏低,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凸显。第一,产业结构的低端化导致高污染、高消耗的发展方式。目前郑州市工业增长对6大高耗能产业的依赖度仍然较高,在造成郑州市空气污染的几大污染源中,来自燃煤的污染占比高达41%。第二,产业结构的雷同导致重复建设、资源浪费。郑州市部分工业园区严重的产业同构造成大量的生产能力闲置,加剧产能过剩问题严重并导致资源和生产的集中度低下,难以形成合理的规模,造成资源浪费。第三,企业组织结构的小型化、分散化导致资源利用率低。当前,郑州市各产业以中小企业为主,尤其是在县域经济中,多数乡镇企业组织结构偏小、布局分散、生产管理水平落后、企业关联度差,同时生产的协作化、专业化程度低,无法对资源的利用进行统筹规划,资源过度开采和浪费现象严重,县域城镇化的可持续性受到威胁。

三、推动郑州市产业优化升级更好地支撑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对策

1.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为新型城镇化提供后续动力。郑州市发展现代服务业,首先要结合自身实际,因地制宜,通过保护、整合、利用现有优势资源,将资源优势变为产业优势,将比较优势变为竞争优势。郑州市区位交通优势明显,是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城市,高铁、城铁、公路、航空等多种交通方式从这里向八方延伸。要充分利用区位交通优势,大力发展物流、商贸、金融、会展等对地理位置和交通高度依赖的现代服务业。郑州市有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八大古都之一,还是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核心城市,商城遗址、天地之中、黄帝故里、康百万庄园、黄河游览区等众多历史古迹和绿博园、方特欢乐世界、方特水上乐园等一系列现代化娱乐项目以及丰乐农庄、君源有机农场、中牟农业公园等诸多生态农业项目为郑州发展旅游业、文化创意产业和观光休闲农业提供了支撑。郑州市还具备先发制人的政策优势,随着中原经济区、郑州航空港区上升为国家战略,为郑州市服务业的大发展提供了优质的环境基础,郑州市成为国家跨境贸易电子商务试点城市更令郑州市的电子商务产业后来居上。此外,郑州市相继出台多项意见、规划,如《郑州市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发展规划纲要》《关于全面推进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全域旅游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快推进跨境贸易电子商务发展的意见》等。通过对郑州市既有资源和实际发展需要的统筹考量,郑州市确定了服务业发展的现代物流业、现代商贸业、金融业、房地产业、文化创意旅游业、高技术服务业和公共服务业7个主导产业。要围绕上述产业进行招商引资、提质转型,在每个行业培养若干家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将郑州资源优势发扬光大,切实提高第三产业的比重和质量,为郑州市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后续动力。

2.优化产业布局,强化产城融合效果。第一,加强产业集聚,实现“四集一促”。继续推进工业产业集聚区建设,根据产业类型,引导企业在各产业集聚区落户,加快工业企业在地理位置上的集中,实现中心城区“退二进三”;整合县域农业资源,建设国家级都市型现代农业产业集聚区,因地制宜,打造特种蔬果种植、采摘体验农业、科技教育农业等若干各具特色的都市型农业示范园区;推进传统市场外迁工作,加快中心商务区和特色商业区建设。通过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各自集聚,发挥规模效应,实现企业集中布局、行业集群发展、功能集合构建、城市的空间和要素集约利用,促进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移。第二,平衡项目分布,提高县域产业经济水平。加大对各县(市)区招商引资工作的政策、资金支持,鼓励各县(市)区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大胆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出台具备吸引力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吸引更多“三力”型项目和特色产业到县(市)区落户,增强县域经济的产业特色和经济实力。引导县域劳动力就近择业、就业,形成“劳动力充足——吸引企业落户——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吸引更多劳动力流入”的良性循环。第三,要更加重视规划的科学性,保证“三规合一”。要在遵循城市总体建设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等上位规划的前提下,针对产业集聚区的布局、产业承接地选址、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制定科学的规划,要将当地的历史背景、文化传承、经济现状、居民生活水平和产业发展目标统筹考量,最大限度地保证按照规划实施后,产业能够“生根发芽”而不是“水土不服”,最终实现“产城融合”发展而不是再造一个“产业孤岛”或“空城”。

3.引导产业错位发展,形成差异化城市特点。第一,强化本土优势产业,树立郑州产业特色。一方面要强化传统的、本土的、在全国有影响力的企业优势地位,将已具备竞争优势的产业做大做强,如传统的食品加工制造、服装、铝精深加工、电线电缆、煤炭等;另一方面对于新兴产业而言,要避免“跟风潮”“一拥而上”等现象,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3D打印、智能设备等产业虽然发展前景可观,但并不是任何地方都具备发展条件。郑州市既要紧跟发展形势,又要保持客观冷静,要结合本市资源禀赋,做到因地制宜,引导产业错位发展,尤其在中西部地区要树立自身产业特色。第二,突出产业集聚区主导产业。在严格遵循各产业集聚区主导产业规划和“一区一主业”原则的基础上,对全市产业集聚区内落户企业再次进行统计梳理,对产业类型与落户地主导产业不匹配的企业进行新一轮的调整、搬迁,对规模、层次不符合所在区域发展要求的企业引导其扩大规模或外迁。在招商引资的过程中,要以坚持“主导产业为主,外围产业为辅”的原则,保证主导产业在引进资金总量和引进项目数量中占50%以上。第三,推进弘扬中原文化的各类产业发展。能够弘扬、传播中原文化的并非只有文化产业,所以郑州市既要重视文化产业尤其是处在价值链高端的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也要对体现商都文化以及与中原文化交织交融的产业给予扶持。

4.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并举,促进新型城镇化提质增效。第一,扩大优质增量,大力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大幅度提高其比重,突出科技进步对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第二,调整优化存量,改造提升郑州市现有传统产业突出的问题,使传统产业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一是改造或淘汰高耗能产业,从根本上解决产业发展与郑州市生态环境的尖锐矛盾。二是树立分类解决思路,积极化解过剩产能。按照“淘汰一批、兼并重组一批、改造提升一批”的分类解决思路对郑州市现存的过剩产能进行治理,避免“一刀切”。三是对传统产业进行技术改造。推进“两化”融合、“四化”同步以及“互联网+”战略,以跨境E贸易、郑州航空港为发展契机,引导企业进行信息化改造,改变传统生产、经营、管理模式,从电子商务、O2O等新型商业模式上寻找商机。四是引导企业进行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分离。对传统产业来说,将设计、研发、销售等生产性服务部门从原产业链中分离出来,成立独立的法人企业,并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用于创新,这将有助于提高企业利润和企业层次。

[1][4][5][7][8][13]郑州市统计局.郑州市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http://www. zzstjj.gov.cn/tjww/tjgb/zzs/webinfo/2016/03/145733 3994159286.htm,2016-04-26/2016-04-30.

[2][3]郑州市统计局.全国生产总值超5千亿城市已达34个郑州名列第18位[EB/OL].http:// www.zzstjj.gov.cn/tjww/tjfx/tjxx/webinfo/2016/04/1 459819981397195.htm,2016-04-06/2016-04-25.

[6]郑州市人民政府.“十二五”郑州市产业结构调整情况分析[EB/OL].http://www.zhengzhou.gov.cn/ html/www/news4/20160503/172933.html,2016-05 -03/2016-05-05.

[9]中国民用航空局.2015年全国机场生产统计公报[EB/OL].http://www.caac.gov.cn/XXGK/XXGK/ TJSJ/201603/t20160331_30105.html,2016-03-31/2016-04-25.

[10]郑州市统计局.郑州市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http://www.zzstjj.gov. cn/tjww/tjgb/zzs/webinfo/2012/01/132633149054 8220.htm,2012-01-11/2016-04-25.

[11]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http://www.gov. cn/xinwen/2016-02/29/content_5047274.htm,2016-02-29/2016-04-25.

[12]武汉市统计局.武汉市2015年暨“十二五”期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http:// www.whtj.gov.cn/details.aspx?id=2830,2016-03-11/2016-04-25.

[责任编辑王亚伟]

F299.2

A

1671-6701(2016)03-0093-05

2016-05-06

郭丽莎(1985—),女,河南郑州人,硕士,中共郑州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讲师。

猜你喜欢
主导产业十二五郑州市
郑州市
郑州市创新推进“八大群体”入会工作
打造千亿主导产业 争创全国一流园区——国家级宁乡经济技术开发区欢迎您
浅析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的理论与培育模型
郑州市第一建筑工程集团有限公司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核心先导区潜在主导产业选择研究
主导产业与相关产业的联系与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