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高职院校精细化职业指导

2016-02-13 18:26温贞华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广州510430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职业指导精细化高职院校

温贞华(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广州510430)



略论高职院校精细化职业指导

温贞华
(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广州510430)

[摘要]实行精细化职业指导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高职院校培养高水平技能型人才和为用人单位提供更加优质服务。本文围绕广州地区的高职院校探索精细化职业指导,指出其在个性化、多元化和全员化三个方面存在的不足。精细化职业指导存在不足的主要原因在于不重视以人为本、人员队伍力量薄弱、工作体系建设滞后。建议采取树立人性化的指导理念、实施多元化的指导方式、构建全员参与精细化职业指导的人员体系、提升以人为本的指导服务、加强专业化的人员队伍建设、完善精细化职业指导机制等六项措施,推动高职院校职业指导工作迈向精细化。

[关键词]高职院校;精细化;职业指导

高职院校遵循“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办学理念。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不仅关系到家长、学生对高职院校的认同和选择,更是社会评价高职院校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近几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每年呈现大规模攀升的趋势,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愈加严峻。毕业生就业难除了客观原因以外,也有主观因素,例如缺乏生涯规划能力,对职业定位不准,社会适应性差。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高职院校应及时优化职业指导的方式方法,积极实行精细化职业指导,力求学生就业稳定和拥有长期的职业发展,促使学校与学生、家长、企业达到共赢。

一、“精细化”及精细化职业指导的涵义

“精细化”这个词语最早在管理学中出现,是20世纪50年代的日本企业提出的“天下大事,必做于细”的理念。“精”可以理解为更好、更优,精益求精;“细”可以解释为更加具体,细针密缕,细大不捐。关于职业指导的概念,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培训就业司和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组织编写的《创新职业指导——新理念》对职业指导概念表述被大多数人认可,指为求职者就业、就业稳定、职业发展和用人单位合理用人,提供咨询、指导及帮助的过程。对于精细化职业指导的概念的表述,学者各有不同的认识。结合对高职院校职业指导发展情况的理解与认识,这里主张将精细化职业指导表述为高职院校职业指导从业者根据大学生的性格特征、就业意向、发展差异进行个性化指导、多样化的教育、全员化育人的过程。

二、开展精细化职业指导不足之处

随着高职院校制度改革,加强精细化职业指导工作已成为新形势下大学生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部分高职院校尝试对大学生开展精细化职业指导,但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以下三个不足之处:

(一)个性化指导不足

在一项“最受大学生欢迎的指导形式”的调查中,被认为最受欢迎的是个性化指导,比例为40.34%,开设职业指导课程为17.21%,讲座和报告会为15.72%,职业指南小册子为13.81%,开会为12.58%,其他为0.34%。以上的数据表明,当代大学生更加注重个性的发展,强调自我发展的需要,对个性化指导更为喜爱。所谓个性化指导,有学者认为个性化指导是针对不同人(群体)进行的职业指导,是对传统教学(一种教材、一种大纲、一套模式、一个课堂)的完善与调整。目前,不少高职院校职业指导课程已经设立,但是大多数局限于单一、泛化集体教育形式,偶尔安排讲座或开展创业活动,但针对性的个性化指导却鲜见。长此以往,大学生就容易出现就业意识模糊、盲目跟风就业,毕业后表现出不适应社会、职业生涯目标茫然、频繁跳槽、职业发展受限等情况,给用人单位和学生家庭都造成不利影响。

(二)指导形式欠缺多元化

高职院校的学生相对于本科生有其特殊性,如学科理论知识薄弱,学习自主性不强,自卑心理较为明显等。因此,多元化指导形式在高职院校开展精细化职业指导过程中非常有必要。多元化指导,就是将单一的讲授课形式与内容丰富的社会实践相结合,将理论学习与技能训练相结合,将校内指导与工作现场指导相结合的指导方式。高职院校在职业指导内容上往往局限在求职技巧方面“应急指导”;形式往往采用传统的授课形式,而外出参观企业的见习机会少之又少,这些都是精细化职业指导形式欠缺多元化的主要表现。

(三)全员化指导不够

高职院校要实施精细化职业指导,需集体全出动,全员齐参与。全员化指导,指在课堂教学和实践中建立“学校统筹、院系为主、全员参与”的指导工作机制。全员化指导可以体现在任课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中,体现在管理人员的各项服务中,体现在毕业生求职的积极推荐和用人单位拓展中。目前普遍是以学生处、院系主管学生工作的党总支副书记、辅导员及职业指导机构的工作人员为主构建指导团队,未形成全校人员齐参与的氛围。高职院校缺乏全员参与机制,人员积极性不高,精细化的职业指导工作实效难以凸显。

三、开展精细化职业指导存在不足之处的原因分析

结合高职院校实际情况,进一步探讨精细化职业指导存在不足之处的原因,归结如下:

(一)精细化职业指导不重视以人为本

高职院校的学校设施及师资水平与本科院校有一定的差距,学生就业率往往成了高职院校招生品牌亮点之一,但部分高职院校只看重就业的结果,却忽视了职业指导的教育过程和对学生个体的要求和愿望。譬如,我国正迎来铁路大发展机遇时期,广州某高职院校铁路专业的新生刚进校不久,就已经被广铁集团、广州地铁、深圳地铁等铁路系统单位提前“订走”,学校由此认为没有必要再花大力气对这些未毕业、先就业的“订单学生”进行职业指导,造成职业指导课敷衍了事,授课方式单一,指导内容没有迎合学生的需求等不良后果。此外,在以往教育中,学校过多强调集体、社会,而忽略学生个性,忽视了个体成长中的差异。由此带来了许多现实的问题,如学生职业理想不明确,不了解自身特点、社会适应能力差等。

(二)精细化职业指导人员队伍力量薄弱

高职院校偏重学生专业课程建设,在配备中对专业老师和实训老师尤为器重,对职业指导工作人员则显得不冷不热。学校开设职业指导课程,往往也是由一些非专业老师或行政人员代课,照本宣科、应付完成等现象时有发生。一些高职院校配备专业职业指导师,却被安排处理招生就业方面的琐碎事务,加上学生人数众多,造成职业指导师无暇顾及学生职业指导工作,更谈不上实施精细化职业指导。从事学生工作的辅导员由于年纪轻,社会阅历浅,理论水平不足,因此给学生进行精细化职业指导往往会力不从心。职业指导人员外出培训和同行交流机会少,对职业指导专业理论研究不够,不能够适应高职学生的多样化需要,使得职业指导工作流于形式,停留在表面,走精细化职业指导之路显得尤为艰难。

(三)精细化职业指导工作体系建设滞后

大多数高职院校的职业指导仍处于起步阶段,工作体系、架构体系不完整。学校对职业指导工作重视不够、投入不足,专业职业指导工作团队欠缺,职业指导工作人员考核不健全,激励措施和交流合作机制不落实,这些都造成难以开展全员参与精细化职业指导工作。

四、推动精细化职业指导落到实处的建议措施

高职院校精细化职业指导都在如火如荼地开展,但还有待进一步规范和完善。精细化职业指导是一个长期、艰巨的任务,需要分阶段、分层次进行。建议高职院校从六个方面进行推动精细化职业指导,措施如下:

(一)树立人性化的指导理念

在开展精细化职业指导过程中,高职院校要树立个性化职业指导观念,充分发挥其优势。既要考虑共同需要,又要考虑不同类别的学生需要;既要有全面指导,也要有个别指导。针对不同群体的年龄、性别、性格等特点,开设针对性的职业指导课程、讲座、沙龙活动或团体辅导。国外的众多高校设置专职的职业指导辅导员,为学生在职业生涯、职业能力培养、职业测评等方面给予“一对一”咨询辅导或小团体辅导。对于贫困家庭、身体缺陷、求职困难的学生,需深入了解学生身体、心理发展状况,帮助学生增强心理承受力和提高择业水平,采取面谈、电话、短信、QQ等方式,加强与家长联系,根据学生自身状况推荐合适的单位并进行及时跟踪调查。

(二)实施多元化的指导方式

普遍而言,高校最受欢迎的职业指导课较多使用体验学习的方式,这种方式可将枯燥无味的职业指导理论融于生动有趣的实践活动中,有效促进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对职业指导产生新的认知。在教学方法上,灵活运用现代的教学工具和手段,力争达到活动效果最大化,如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社会调查、知识竞赛、参观见习、素质拓展训练、小组讨论、实习演练等。在职业指导内容上,不仅仅局限于传授求职技巧,还需要对学生就业观念及时更新、职业心理有效疏导、就业信息搜索能力的培养、就业政策及法律法规知识的培训、初入职场阶段的过渡引导等多样指导。

(三)构建全员参与精细化职业指导的人员体系

要构建全员参与精细化职业指导的人员体系,校友的参与、家庭的主动、社会的支持都是非常重要的因素,这里更多的是指学校所有工作人员的全员参与。所有工作人员包括校院(系)领导、学生处、任课教师、院系教育管理人员、后勤服务人员等。在学生教育、管理、服务的过程中,全体人员为学生精细化职业指导提供有效的帮助,设法形成良好的校园氛围,以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感染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培养大学生的职业意识。

(四)提升以人为本的指导服务

高职院校要把“以人为本”作为整个精细化职业指导的宗旨,以服务对象为中心,把满足服务对象的需要作为精细化职业指导服务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服务质量体现在态度、内容及方式上,服务态度应主动热情、真诚耐心、平等待人,服务内容满足学生需求,涵盖职业诊断、职业咨询、职业规划、职场导航、职业辅导、职业心理咨询等内容,服务方式包含个别咨询和集体辅导。随着时代变化,学生对职业指导的态度、期望、兴趣也会发生变化,精细化职业指导服务也要与时俱进,方能在细节中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

(五)加强专业化的人员队伍建设

高素质的职业指导人员队伍在某种程度上保证了高职院校精细化职业指导工作的科学性和专业性。根据教育部规定,在校学生的人数与职业指导专职队伍的人数比应为500:1,建立一支专兼结合、业务精湛的专业化队伍是必然要求和组织保障。首先,可以选拔或招聘一批有实力的职业指导师作为领军人物,指导下级人员有效开展工作。其次,加强对专职职业指导人员的培训,开展职业指导人员资格认证工作,提升自身业务水平。除了理论指导外,鼓励工作人员“走出去”,定期到企业或用人单位走访,进行实践锻炼,以提升职业指导工作能力。第三,聘请校外优秀人才到校进行兼职职业指导工作。高职院校只有建设一支相对稳定、高素质、专业化的职业指导工作队伍,精细化职业指导工作才能越做越好。

(六)完善精细化职业指导机制

高职院校要加大对精细化职业指导的投入,调动各方面力量,建立一个良好的双向互动的精细化职业指导工作平台。首先,通过制定规章制度,鼓励全体工作人员在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中,在校园文化建设和校企共建活动中,在学生教育、管理、服务的过程中,都能为学生指导的工作提供有效的帮助,形成全员参与、齐抓共管的精细化职业指导的良好氛围。其次,要建立精细化职业指导工作考核奖励机制,精细化职业指导情况与评优、奖优惩劣的有效措施。第三,建立健全团队负责人考评体系,制定职业指导工作人员的专业技术职称评定细则。

参考文献:

[1]王芸,褚利民,鲁红媛.全员化全程化大学生就业指导下的班主任工作[J].滁州学院学报,2013(1):124.

[2]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培训就业司.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创新职业指导——新理念[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68.

[3]李学强,孙祥林.论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辅导的个性化[J].就业调研,2008(8):60- 61.

[4]王震.关于人才培养过程中职业生涯规划的个性化指导[J].技能开发,2011(29):55- 56.

[5]郭西平.高校个性化职业指导工作体系建设研究[D].扬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6]孙永新.对构建高校全程化、全员化、立体化的就业指导模式的研究[J].集体经济,2010(22):178- 179.

[7]蔡美萍.试论高职多元化职业指导的应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32):64- 66.

[8]徐智深.高职院校多元化就业指导方式研究[J].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3):1- 3.

[9]曹琳.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多元化思考[J].科技信息,2010(23):166.

[10]王本贤.多元化就业指导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24).

[11]王辉.谈学生个性化教育中的德育方法[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2(1):47- 48.

[12]胡友波,刘颖.试论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全员化团队的建设[J].中国成人教育,2010(15):83- 84.

[13]史文利.武汉地区高等院校职业指导现状分析[D].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14]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培训就业司.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创新职业指导——新实践北京[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94- 104.

[15]袁爱军,江燕.大学生职业指导人本服务的思考[J].湘潮,2001(9):76- 77.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 0046(2016)1- 0009- 03

猜你喜欢
职业指导精细化高职院校
探讨市政工程的精细化管理
精细化管理的企业管理模式探讨
“精细化”全方位培养好参谋
开启精细化监督新模式
试论如何推动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开展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
浅谈职业指导推动高职动漫专业学生就业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