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化中期背景下我国大学生就业分析

2016-02-13 18:26陈晚云蒋直平中南大学就业指导中心湖南长沙410083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分析

陈晚云,蒋直平(中南大学就业指导中心,湖南 长沙 410083)



工业化中期背景下我国大学生就业分析

陈晚云,蒋直平
(中南大学就业指导中心,湖南长沙410083)

[摘要]我国正处工业化中期阶段,经济加速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城镇化水平提高导致人才需求剧烈变化,高等教育大众化、劳资双方认识分歧、行业待遇差异等导致大学生求职困难。文章提出完善就业政策环境、转变就业观念、提升就业能力三大举措,以期破解大学生就业困局。

[关键词]工业化中期;大学生就业;分析

中国出现“大学生就业难”的描述始于2003年,恰是高校大规模扩招的第一批学生毕业时,人们顺其自然地认为高校扩招是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通过研究发达国家工业化进程、高等教育发展、大学毕业生就业三者的关系发现,大学生就业难曾是所有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遇到过的难题。

一、工业化中期我国大学生就业困局的成因

按国家统计局网站公布数据,我国2013年国内生产总值为568845亿元(折合美元约为91849.93亿美元),人均GDP折合美元约为6767美元,其中第一产业56957亿元(占比10.01%),第二产业249684亿元(占比43.89%),第三产业262204亿元(占比46.09%);我国城市化率为53.73%。根据国际上流行的工业化进程分类标准,依据人均收入水平、产值结构、就业结构以及城镇化水平,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这一阶段,创新从核心工业部门扩散到一般工业部门,产业结构升级进一步深入,社会需要大量的受过专门训练的大学生。高等学校顺应人才需求而扩大招生规模,但人才需求变动与大学生培养周期难以全面同步,容易造成大学生结构性失业普遍存在的困局。为解开这一困局,需要分析工业化中期人才需求与供给的特点。

(一)工业化加速带来高等教育的扩张

从已经走过工业化过程的发达国家经验来看,工业化中后期GDP提速较快,经济高速增长刺激人才需求,引发高等教育的扩张。中国近30年的发展速度远远高于全球平均水平,1978到2010年,平均经济增长率高达9.89%。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2005- 2010年,中国GDP年均增长11.20%,而同期世界平均水平为2.24%,高收入国家为1%,中等收入国家为6.58%,低收入国家为5.97%。1990年,全国大学生录取人数为60万人,至1998年,全国录取大学生108万人。1999年,高校开始大规模扩招,全国普通高校招生160万人,比1998年增加了52万人,增幅高达48%,全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15%,进入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为维持经济高速发展,必须保证高水平人才的供应,大学扩招只是顺应社会发展时势,但人才需求增量与大学生供给增量之间没有固定的公式可以参考,二者间的平衡依赖于人才市场的调节,需求与供给间总是存在一个超前与另一个滞后的矛盾,这种人才需求与供给间的不同步给大学毕业生就业埋下隐患。

(二)产业结构调整引起人才需求变化

中国从20世纪末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现正处于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工业化中期阶段的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增量就业岗位几乎都是技术类的岗位,需要从业者具备专业技能,这些增量岗位特别适合大学毕业生。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增长与就业之间逐渐显现出不一致性,并且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经济增长与就业之间的不一致性趋势越来越明显。1978- 1989年,平均就业弹性为0.33,即经济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就可以带动330万人就业;1991- 2000年,平均就业弹性下降到0.11,即经济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只带动110万人就业;2001- 2007年,就业弹性进一步下降到0.09,即经济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只带动90万人就业。

(三)城镇化进程加速挤占边际性岗位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1978年我国城镇化率为17.9%,以平均每年超过1%的速度发展,至2013年底,我国城镇化率为53.73%,即城镇化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将带动1000万左右的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城镇化必然促进社会分工的细化与深化,增加就业岗位。而城镇化的主体区域位于县级及以下城镇,因城镇化加速所带来的增量就业岗位主要集中在县级及以下地域。这些地区对大学生就业吸引力不大,也就是说因城镇化加速所增加的位于县级及以下地区的就业岗位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的贡献值较小。另外,城镇化过程中造成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一些具备较高素质的原农村富余劳动力参与城市就业岗位的竞争,与大学毕业生同台抢夺就业岗位。

二、工业化中期我国大学生就业困局的特征

前工业化时期和工业化初期,大学生人数少,就业岗位充足,可实行计划分配。工业化后期或后工业化时期,就业岗位比较丰富,大学生就业将以岗位是否符合自身的兴趣等个人特质为依据。处在工业化中期,大学生显示出岗位排斥人和人排斥岗位的同时存在的尴尬局面。

(一)劳资双方职业胜任力认知分歧

工业化中期阶段,技术革新快,市场不确定性因素增多。企业选拔人才着眼于自身未来的发展,能胜任工作只是基本要求。高校培养大学生职业素质与职业能力缺乏统一的标准。雇主与求职者对职业能力或职业胜任力认识出现明显的分歧。一方面,同一行业因技术革新等原因对从业者能力的要求不断地发生变化,甚至是革命性的变化,要求从业者能快速适应岗位的最新能力要求;另一方面,高等学校按照既定的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实施人才培养工作,很难在教学过程中动态地反映出社会对某一专业人才职业能力的需求情况。劳资双方在培养人才标准和使用人才标准两个环节会产生较大的分歧。

(二)不同行业吸引求职者力量悬殊

在工业化中期阶段,技术革新从核心行业扩展到一般行业。优先采用了新技术的行业或企业将获得高于社会平均利润的收益,造成不同行业间、同一行业不同企业间的岗位待遇差异显著。因经济增长方式的调整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不同行业在社会生产部门中的重要程度不断变化,冷、热门职业转换速度不断加快。工业化前期以粗放型资源加工为主导的经济增长模式中,凡是与资源相关的行业显得炙手可热,但随着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资源类行业将受到较大的约束,而以新能源、新材料为主导的行业倍受青睐。人才流动规律显示,从业者倾向于向待遇好的行业或企业流动,造成某些行业或企业人才趋之若鹜,而另一些行业或企业人才门庭冷落的局面。当前大学毕业生热衷于报考公务员,热衷于进入事业单位、外资企业和国有大型企业就业,就是一个很好的印证。当前中国垄断企业、政府职员、事业单位的发展受市场影响较小,还保留着计划经济的痕迹,享受着高于社会平均利润的待遇,吸引着众多大学毕业生投身其中。

(三)大学生求职体验焦灼程度上升

工业化初期,社会分工细化程度有限,高等教育以培养精英人才为主,大学生求职轻松而容易。工业化中期阶段,社会分工细化且深化,岗位设置丰富,新职业不断出现,不同职业、不同岗位对求职者的素质能力要求不断提高,大学生们面对职业选择时经常会无所适从。虽然社会提供的就业岗位数量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在不断增多,大学毕业生人数也在不断地增加,城镇化进程中,原农村富余优质劳动力加入竞争的行列,企业在选拔人才时刻意增加了许多条件和考查环节,这一切都大大地拉长了大学生求职成功的时间。职业和岗位选择不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求职空间跨度加大,求职时间跨度拉长,大学毕业生求职体验焦灼感明显上升。

三、破解工业化中期大学生就业困局措施

结合工业化中期阶段人才需求特征,借鉴发达国家经验,笔者认为应从就业环境改善、就业舆论导向、就业能力提升三个方面助推大学生全面高质量就业。

(一)完善法制建设,优化就业环境

美、日、韩等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后期阶段都出台过保障大学生就业的法律法规。近十年来,国务院及各部委先后出台了鼓励和引导大学毕业生基层就业、应征入伍、参与国家和地方重大科研项目、服务西部、自主创业等一系列政策,积极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帮扶就业困难大学生。临时性的优惠政策为大学毕业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对缓解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题成效显著,但这些鼓励、引导、优惠措施,无法约束社会各方力量从根本上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我们应该学习国外经验,颁布诸如《职业安置法》《职业能力开发促进法》《零短工法》等就业促进法律,规范政府、高校及企业对大学生就业的责任,以法律意志保障安置大学毕业生就业措施的执行,控制大学毕业生失业率,保障大学毕业生失业者的生活,保证毕业后从事临时工作和非全日制工作的大学生享受社会保险、就业指导、工作编制等相关权利。

(二)理性舆论引导,改变就业观念

当前大学生失业者主动失业的多,被动失业的少,许多大学生将大学教育定位于精英教育,因就业岗位没能达到家庭和个人的期望值而放弃就业,体现为往大城市、大单位所谓“体面的就业”难,而西部地区、基层单位则求才若渴。目前,政府出台政策积极引导和鼓励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各级政府要将各项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的举措落到实处,保证大学毕业生基层就业渠道通畅,保障大学毕业生基层就业的物质待遇和精神需求,通过职业能力提升措施,让大学毕业生能迅速适应基层工作岗位。政府还需要加强大学毕业生创业教育和创业实践引导,让更多的大学毕业生将知识带到广大基层地区,带动基层群众创业立业。

参考文献:

[1]许君如,牛文涛.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工业化阶段演进分析[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1).

[2]黄小勇,尹继东.中国工业化进程与劳动力就业关系研究综述[J].华东经济管理,2008(10).

[3]黄群慧.中国的工业化进程:阶段、特征与前景[J].经济与管理,2013(7).

[4]聂振宁.产业结构调整与大学生就业相关性研究文献综述[J].教育管理,2013(12).

[5]汪泓,崔开昌.中国就业增长与城镇化水平关系的实证研究[J].南京社会科学,2012(8).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 0046(2016)1- 0016- 02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基于实验平台的职业选择能力训练研究》,课题编号:XJK012AJC002

猜你喜欢
大学生就业分析
隐蔽失效适航要求符合性验证分析
电力系统不平衡分析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发展趋势分析
中国经济发展状况与大学生就业情况的相关性研究
高校校园招聘模式创新探究
“精细化”职业指导大学生就业的分析
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大学生就业研究
中西医结合治疗抑郁症100例分析
在线教育与MOOC的比较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