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女子大学校歌的精神风姿

2016-02-15 03:41侯敏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近代中国校歌

侯敏



近代中国女子大学校歌的精神风姿

侯敏

摘要:近代中国出现过一些专门培养新型人才的女子大学。此类高等学校为近代女性提供了一个成长的平台。近代女子大学主要有三大类型,即公立大学、教会大学和私立大学。这三类大学曾经创作过饶有意趣的校歌。校歌既抒发了办学宗旨和立校特色,也展示了近代女性的自我存在和精神风姿。

关键词:近代中国;女子大学;校歌;精神风姿

近代中国社会风云激荡,思潮迭起,时代格局、礼教制度和生活习性等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中,妇女的解放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近代中国妇女冲破依附于男子的封闭状态,开始融入社会。中国女子高校的历史要追溯到清末民初。1907年,清学部颁布了《女子学堂章程》,女子学校教育取得了合法地位,但这仅限于在小学、中学和师范就读。1912年,民国政府制定了《壬子癸丑学制》,提出了废除教育权利上的男女不平等问题。1919年,民国政府颁布了《女子高等师范规程》,确立了女子接受高等教育的制度。女子大学的职责,是给女子的生存现实提供更多的接受知识教育的机会,造就建设社会的高级人才。[1]434这些女子大学为了展现学校的形象与特色,一般都制作校歌,而这些校歌抒写了具有独立的、自由的、鲜活的女性人格,起到了砥砺志节、鼓舞士气的作用。

一、公立女子大学校歌:发轫女权

中国近代的国立女子高等教育机构,始于1919年设立的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该校1923年改名为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后并入国立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抗战爆发后,北京一些高校迁徙西北或西南,国民政府教育部在重庆特设独立的女子师范学院。设教育、国文、英语、史地、数学、理化、音乐、家政、体育等系科。

国立女子师范学院的校歌,歌词如下:

建国启鸿图,开来继往在吾徒。/垂髫负笈担囊俱,四方景从来舟车。/成德而达材,女师学院崔嵬哉。/念九年秋作其始,层层缔造高自卑。/矜式国人正风化,作之师表扬芳辉。

诗人美材多,菁菁者莪在中阿。/以今视古有所过,施教平等无偏颇。/巾帼何多让,传经读史昔所尚。/笳拍璇锦宁足夸,教育英才作明望。/他年广厦千万间,薪火之传播天壤。[2]4

歌词开头昭示一个博大和深邃的背景,“建国启鸿图,开来继往在吾徒”,以大气磅礴的气概,抒写了国立女子师范大学的精神向往。歌词中的“成德达材”、“矜式国人”、“巾帼何多让”、“教育英才作明望”、“薪火之传播天壤”等诗性言说,沉健中透灵秀,奔放中见蕴藉,显示了宽广的视野和轩昂的气宇,谱写了女子师范大学的辉煌的生命乐章。

如果说国立女子师范大学的校歌以宏观的历史视野独占鳌头的话,那么,一些省立女子师范学院同样也不乏豪情壮志。北洋女子师范学堂创立于1906年,是近代中国较早的女子师范教育机构。1908年,北洋女子师范学堂举行了第一届学生毕业典礼。1908年2月29日,天津《大公报》以“北洋女子师范学堂毕业记盛”为题,详细记述了毕业典礼盛况。同时,发表北洋女子师范学堂校歌。歌词如下:

两千余载女界冥,大幕忽开新。/彬彬文教启宏宇,惠兹鸾凤群。/海内英媛萃一堂,烘炉大化钧。/画荻课儿焚裘训子,无此陶镕深。

二十世纪天演烈,坤维凭谁振。/一人能醒百人党,由来师道尊。/天下之大匹夫责,斯责?千钧。/今日桃李他时兰芷,珍重百年身。①参见邱士刚:《北洋女师范学堂校歌及其赏析》,《河北师范大学校报》,2010年5月4日。

这首校歌是北洋女子师范学堂最早的校歌。歌词于劲利中求柔和,婉媚中求刚正,表现了该校开风气之先的气概。歌词开头点化出一种阔大的场景和浩茫的意境,无论是“两千余载女界冥,大幕忽开新”,还是“二十世纪天演烈,坤维凭谁振”,都关注大时代、大状态、大生命,把妇女的个体生命与人类历史交融起来。历史的必然要求与现代的女性觉醒,以大意境、大构思得到了诗意彰显。“画荻课儿焚裘训子,无此陶镕深”,抒发了新时代女性走出封闭的家庭而融入社会的喜悦心情,“海内英媛萃一堂”,女子走进学堂,学习知识,强化自身。

论及北洋女子师范学堂的办学史,不能不提近代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女词人吕碧城(1883—1943)。1906年,吕碧城弱冠之年就担任北洋女子师范学堂的总教习,这位不让须眉的“巾帼”,是中国近代女权主义的先锋。她以《大公报》为阵地,发表了《论提倡女学之宗旨》《敬告中国女同胞》《兴女权贵有坚韧之志》《教育为立国之本》《兴女学议》等文章,倡导妇女通过教育改变命运,兴办女校,让更多的女青年走出家门,接受现代教育。“自强之道须以开民智与女权为根本”,为广大妇女争夺政治权、生存权和受教育权,争夺男女平等的社会地位,“女权之兴,归宿爱国,非释放欲礼法之范围,实欲释放其幽囚束缚之虐权。且非欲其势力胜过男子,实欲使平等自由,得与男子同趋于文明教化之途,同习有用之学,同具强毅之气。合力以保全我之种族,合力以保全我之疆土。”[3]125以上这些教育思想的提出,对当时的教育界产生了极大的震动,给女子教育吹进一股清新的风气。吕碧城希望“诸生其积学储能,将来各出所得,以闳教育而迥景运,此则人人所当引为己任,不容一隙自宽者也。滋兰百亩,播吾道之芬芳,蓄艾三年,疗庶物之疵疠”。[3]206这与校歌“天下之大匹夫责,斯责?千钧。/今日桃李他时兰芷,珍重百年身”之话语,彼此呼应。

北洋女子师范学堂进入民国后,校名屡易。1926年定名为河北省立女子师范学院,校址分北平、天津两处,先设国文、家政两系,后增英文、史地两系。抗战爆发后迁往后方,抗战胜利后于1946年复校于天津。

河北省立女子师范学院也有一首校歌,歌词如下:

维我女师炳津门,燕冀著声闻。/崇实明理淑身心,守法合作利人群。/劳逸作惯攻苦勤,女教谨严师道尊。/春风桃李文质彬彬,百年大计此树人。[2]172

后写的歌词虽然有变动,但是其文化内涵接续早期,办学精神一脉相承,即前后两首校歌都具有恢宏的精神堂庑与豪迈的时代激情,前后相承,赓续不已。“春风桃李文质彬彬,百年大计此树人”,是河北女师始终一贯秉承的办学方针和奋斗目标。校歌重在全局与地域、大我与小我的联结,“维我女师炳津门,燕冀著声闻”,无疑彰显出学校利用区域优势、发挥才干、向社会贡献的襟怀。

文艺是历史的见证,是社会和人生的广角镜。在文艺创作中,诗性智慧与时代精神共脉搏,充分体现中华民族的主体价值取向及其审美传达,是第一义。公立女子大学校歌,基本上做到了这一点,表达了女性要生存与发展的真挚情感,在面对人生挑战而奋起育人的过程中,走向史诗性的崇高。

二、教会女子大学校歌:树立坤维

鸦片战争以后,伴随着外国列强强加于我国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实施,外国传教士步入国门。教会在中国创办书院和学堂,以对学生传播宗教知识,实施西式教育。当时清政府宣布外国人在内地开设学堂无须立案,最早的女子大学是由女子中学升格而成。1904年,基督教会开办华北协和女子大学,当时该校的规模很小,1920年并入燕京大学。1908年,华南女子文理学院成立。1915年,金陵女子大学创办,该校在教会女子大学中人数最多、影响最大。由于这些大学与宗教有着紧密联系,因而开设了专门的宗教课程。为了加强与国外大学的合作,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这些教会女子大学大多在国外注册登记。1927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收回教育主权呼声日益高涨。国民政府规定,教会大学必须向国民政府教育部注册立案,同时甄选中国人做校长。教会大学的主权从形式上归属中国,其教育方针也从传播宗教福音转向以文理教育为本。由此,教会大学(包括教会女子大学)迈向了中国本土化的进程。

金陵女子大学(又称金陵女子文理学院),设文科(如中文系、外文系、历史系、社会学系、音乐系、体育系)和理科(如生物学系、化学系、地理系)。其校歌如下:

虎踞龙盘兮艳说国维,山川不改兮民族全其真。/大江纵贯滔滔兮广且深,东渐于海洋北美是比邻。

北美女教世界谁堪匹俦,首沐文明在我扬子下游。/共和标准四育端宜,中美女学界对岸欣握手。

惟热忱与爱心完全美备,吾校创设金陵誉满神州。/快哉良辰全体一致欢讴,祝吾校前途兮烂漫光华。[2]289

该校歌以楚辞的格式,抒写了近代社会历史进程中的金陵女大的形象。中国近代是一个世界意识与民族意识增强的时代,这既和整个世界在进入近现代以后的发展大势有关,又是由当时中国自己的实际情况所决定的。教会大学是西学东渐的产物。近代西方大学的办学理念和精神开始输入中国。金陵女大校歌中蕴含了这所大学的中外交流的文化性质,体现了“中美女学界对岸欣握手”的情势。教会大学校歌的叙事兼及两个主体,一是西方的元主体,一是中国的现主体。这两个主体相互协调,中西之间文化机制的相辅相成,亦是金陵女大的办学特点。“北美女教世界谁堪匹俦,首沐文明在我扬子下游”,这是一个具有认知价值的指示性叙述,它昭示了金陵女大在“西学东渐”后的发展格局。“惟热忱与爱心完全美备,吾校创设金陵誉满神州”,又点出了金陵女大办学的两大核心:热忱与爱心。当然,这不是从狭义角度对基督教真理的挚爱,而是从“普世”角度对人类价值的追求。同时,歌词渗透着浓浓的民族意识,“虎踞龙盘兮艳说国维,山川不改兮民族全其真”,道出了对祖国的河山、历史、文明的讴歌与颂扬。

从校史来看,作为外国教会在中国创办的大学,金陵女子大学经历了一个从西方化到本土化的演变过程。1928年起,中国女教育家吴贻芳任校长。她是金陵女子大学的首届毕业生,毕业后任教于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院,后获得奖学金去美国留学,回国后即担任金陵女子大学历史上的第一位中国籍校长,成为中国近代以来第二位女子大学校长。吴怡芳连任长达23年之久。可以说,金陵女大培养了她,她亦为金陵女子大学付出了一切。金陵女大给予她很大的荣誉和支撑,她与金陵女大成为一体。

吴贻芳秉承金陵女大“厚生”校训,放手进行办学探索,努力把金陵女大办成一所培养富有献身精神的中国知识女性的新式女子大学。在“厚生”教育中,金陵女大首先注重的是女性独立性的培养。在吴贻芳看来,只有拥有完备的职业技能和健全的女性人格,才能真正实现女子的独立。除此之外,学校还要引导女生以包容精神来对待他人,以献身精神来服务社会。这种献身精神的培养,就是通过爱国、爱人的教育来实现的。金陵女大培养出众多品学兼优的学生,她们其中的许多人成为当时中国妇女界的精英,被称为“金女士”,金陵女大毕业生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

除金陵女子大学外,民国时期还有一所著名的女子大学,即华南女子文理学院。这是由美国基督教卫理公会于1908年在福州创办的大学。1928年,王世静女士担任第一任华人校长,她克服种种困难,扩建校舍,招聘师资,充实系科,在原来的英文系、宗教教育系、音乐系的基础上,增设数理系、家政系和医学预科等。抗战爆发后,学校于1938年内迁南平,坚持办学,延续学脉。1946年迁返福州复课。

华南女子文理学院是南方沿海地区培养女子高级人才的著名的教会女子大学。其校歌如下:

藤山之脊,闽江之湄。/宏开学府,树立坤维。/地灵人杰,蔚成女师。/猗欤我华南,丕显丕基。

女宗明镜,人文新曦。/成己成物,不激不随。/服膺弗失,曰“受当施”。/懿哉我华南,令则令仪。

甑陶多士,允赖先知。/吾道其南,斯文在兹。/缅彼漆室,辅世匡时。/渊乎我华南,有宗有为。①

歌词在传统文化中注入现代人文思想精髓。“吾道其南,斯文在兹”,“缅彼漆室,辅世匡时”,表现了这所教会女子大学的抱负。“服膺弗失,曰‘受当施’”,体现了华南女子文理学院致力于爱国、助民,形成了自觉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意识。学生们在校周围办起“主日学校”,利用星期日给平民及其子女开展唱歌、讲故事,进行卫生指导等活动。可以说,学校达到了“令则令仪”、“有宗有为”的境界。

纵观近代中国大学,教会女子大学犹如玉树临风,清音远迈。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风气渐开,男女平等成为时尚,教会女子大学的设立,在某种程度上有益于中国近代女子高等教育的进步与发展。而教会女子大学的校歌,则以脱俗亮丽的文化姿态、独标真愫的诗学风格,指向“雕琢情性”、“发挥事业”的目标。

三、民办女子大学校歌:女教是崇

除公立和教会女子大学以外,近代中国还有一些民办、私立的女子大专院校。她们同样在女子高等教育方面做出了可贵的贡献。这些学校规模不大,但办学灵活,侧重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这些学校的校歌充满了爱国敬业的热忱。

上海女子大学成立于1938年,校长是教育家吴志骞。其办学宗旨为:一是创造新文化,从基础上革新社会;二是陶铸新女性,从根本上复兴民族。上海女子大学校歌如下:

巍巍华夏,奋发为雄。与我民族,女教是崇。齐家治国,独立环中。明德新民,至善为宗。女界楷范,振聩启聋。猗欤我校,前途靡穷。[2]204

歌词具有革命英雄主义与爱国主义的精神。吴志骞于1930年毕业于大夏大学教育系,1935年起赴意大利罗马皇家大学留学,1937年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后回国,1938年创办私立上海女子大学,为女子中学的毕业生提供深造的机会。开设职业技术、手工制作、家政服务等课程。他在办学中坚持独立自治而不屈斗争的“大夏”传统,开启“海上”女子高等职业教育的新传统,秉持一种不分贫富、男女享有平等学习权利的教育民主化理想。1939年8月,吴志骞在《中美日报》上刊登启事对汪精卫叛国求和的行为痛加指责,被汉奸特务枪杀而殉难。

遭遇艰危,锐意进取,进行无所转圜的坚持和苦斗,是私立上海女子大学的精神风貌。尽管上海女子大学存在的时间不长,但该校志向高远,校风正派,校歌传达出爱国敬业的命运交响。在校长吴志骞遇害以后,学校遭到解散,但一种伟大而刚强的独立人格和民族精神,迸发出灿烂的光辉而载入史册。

江苏女子蚕桑专科学校是江南的一所名校。其创办者是近代开明人士史量才。1904年,著名报人史量才在上海桂墅里创办蚕桑学堂,1912年,他把学堂迁至苏州浒墅关,建立江苏女子蚕业学校。1918年,史量才邀请实业教育家郑辟疆,担任江苏女子蚕业学校校长。郑辟疆到任时该校已有两届毕业生,但当时妇女就业者极少,该校毕业生多未能踏入蚕丝界。而中国蚕丝业向以农村妇女为主力,从事栽桑、养蚕、缫丝、织绸,为便于接近广大蚕农,指导推广先进技术,必须培养一批女性科技人才。随着制丝工业的改革和发展,急需高级技术人才。1935年,郑辟疆创办了制丝专科学校,招收男、女学生,这是中国制丝高等教育的开端。1937年又增设养蚕专科,改称蚕丝专科学校。学校的创办,推动了太湖地区蚕桑事业的发展。

20世纪30年代,郑辟疆邀请教育家费迈枢作词,季镜西谱曲,完成了一首校歌:

宁沪苏常,淮海徐扬,膏腴壤,地利辟蚕桑。女红无害,农事无伤,实业教育此提倡。阳山之阳,我校恢张,济济兮乐育一堂。英才蔚起,成绩昭彰,振振兮名播四方。

经纶天下,衣被苍生,古文明,功业创西陵。意法日本,继起竞争,挽回利权谁之任?勤则能进,诚则能成,勉兮哉,校训服膺。愈研而精,愈振而兴,盛矣哉,日上蒸蒸。[4]25

歌词抒发了一种质朴、亲切的实业教育的挚情。蚕桑专科学校校歌生动地反映了学校所面临的情势,即立足苏南这片培育丝绸产业的风水宝地,为中国蚕丝业的复兴而奋斗。可以说,蚕桑教育是实业教育。郑辟疆认为,只有自动打开封建局面,方能实现教育之初衷。他明确提出,该校的宗旨是培养蚕丝界之技术人才,以改进我国的蚕丝业。他亲自制定了四条教育方针,即:启发学生的事业思想;树立技术革新的风尚;以自力更生和节约的办法,充实学校的实习设备,提高教育质量;坚决向蚕丝业改进途径进军,使学生有用武之地。他要求学生依此四项进行,使学生自动投入蚕丝制造业中,蚕丝业由此而得到改进。

扎根江南,培育农桑,目的是“经纶天下,衣被苍生”,这是何等高尚的胸怀和情操!“女红无害,农事无伤,实业教育此提倡”,这是女子平等参与社会的良策。而经过职业技能教育的现代女性,必将有着化蛹为蝶的嬗变过程。

上海女子大学和江苏女子蚕桑专科学校,均是江南沿海地区的女子高等专科教育机构,以贴近民生为己任,开办女性实业教育。立志以立身,自淑以淑世,是女子大学及其校歌的共同特点。相形之下,上海女子大学以辅助城市女生就业为主,江苏女子蚕桑专科学校以服务农村蚕业为本。两所学校的校歌,均颂扬了近代女子职业高等教育秩序的生长。

四、结语:改造社会,敲响“女界钟”

近代女子大学的目标是培养人才,即培养妇女真正成为独立的、有思想的、被整个社会尊重的新人,其意图是瓦解建立在男性霸权基础上的性别秩序。故一些近代学者敲响了“女界钟”,从振兴民族和国民角度来呼吁女权。他们认为,欲再造中国,必自改造新世界始;改造新世界,必自改造女子新世界始。1896年,梁启超发表了《论女学》《倡设女学堂启》,倡导把妇女从封建的束缚中解放出来。1907年,秋瑾在《中国女报》上发表了歌曲《勉女权》,歌词里写道:“我辈爱自由,勉励自由一杯酒。男女平权天赋就,岂甘居牛后。愿奋然自拔,一洗从前羞耻垢。若安作同俦,恢复江山牢素手。”[5]秋瑾提出了“男女平权天赋就”的主张,这在当时整个社会轻视妇女作用,而大多数妇女并没有意识到自身价值的情况下,无疑是振聋发聩的。

当然,近代社会存在着制约妇女解放的诸种因素,如政治因素、经济因素、文化因素以及社会认同因素等等。这是妇女解放运动过程中不能忽视的。正因为如此,一些有识之士大声疾呼,提倡妇女的拯救和解放。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深入,推动了女子师范教育的发展。这种推动从广义上讲,是新文化运动在反对旧礼教、旧道德的同时,积极宣传男女平等、个性解放等思想,主张男女有平等的受教育权。这其中,1917年10月的全国教育联合会第三届会议向教育部提出了推广女子教育的议案,次年教育部通知各省区酌情按此案办理。1920年暑期,蔡元培主持的北京大学首次招收女生。随之,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也开始招收女生。此后,各大学都招收女生,从而进一步促进了妇女解放,为扩大和推进整个女子教育开展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妇女的生存与发展问题,一直是近代仁人志士的思考课题。1923年,鲁迅在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发表了著名《娜拉走后怎样?》的演讲。鲁迅说道:“走了以后怎样?易卜生并无解答;而且他已经死了。即使不死,他也不负有解答的责任。”然后鲁迅以一个读者的身份给予解答:“不是堕落,就是回来……还有一条,就是饿死了。”[6]159鲁迅认为,妇女要摆脱任人摆布的地位,必须获得与男人平等的经济权。女性生存与发展的问题,不是幻想的口号,而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以及最终的实际效果。

现代著名女作家庐隐毕业于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曾写过《今后妇女的出路》一文,认为娜拉的出走,是不容有所迟疑的。不过,事实上,像娜拉那样出走的是少数,而大多数中国妇女仍然做着傀儡家庭中的主角。其结果,一是失掉了独立的人格,二是失掉了社会地位,三是埋没了个性,可谓危害不浅。因此,他主张今后妇女的出路,“就是打破家庭的藩篱到社会上去,逃出傀儡家庭,去过人类应过的生活,不仅仅做个女人,还要做人,这就是我唯一的口号了。”[7]31庐隐的言论代表了觉醒的新型知识妇女的基本精神追求,充满着维护妇女个人自由的信念,反映了现代女性力求摆脱封建束缚之心声。

近代中国女子大学致力于培养既有知识又精明能干的新型女性,期待她们在社会大家庭中与男子并驾齐驱。一批接受了现代教育的知识女性,通过努力工作,赢得了自信和社会的尊重。造就这些新型女性的女子大学,在近代的社会历史变革中,发挥了力所能及的作用。虽然女子大学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歧出、汇流,或是断流、消逝,但在曾经的大学那里,那些充盈着大学精神的校歌,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些女子大学的校歌,直面现代女性的生命和灵魂,力图在复杂的人文、自然、宗教、尘俗关系中抒写女性的心灵世界,故其秀丽中显示风

【参考文献】

[1]金林祥.中国教育制度史(第6卷)[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0.

[2]马军.近代中国高校校歌选[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5.

[3]吕碧城.吕碧城诗文集[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7.

[4]王天纲.中国校歌歌词集[M].郑州:文心出版社,2007.

[5]秋瑾.勉女权[J] .中国女报,1907,(2).

[6]鲁迅.鲁迅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7]庐隐.庐隐选集[C].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8.骨的吟咏,呈现出一种中国女界生命存在的精神风姿。

责任编辑:张艳玲

On Spiritual Features of School Songs at Modern Chinese Women’s Universities

HOU Min

Abstract:There are certain women universities for training technical personnel in modern China. These fall into three categories, which include state, church and private universities. These universities have created some interesting songs over time, expressing mission and formulation purposes, while revealing the spiritual features of modern Chinese women.

Key words:modern China; women’s university; school song; characteristic style

DOI:10.13277/j.cnki.jcwu.2016.03.013

收稿日期:2016-04-13

中图分类号:D44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98(2016)03-0088-06

作者简介:侯敏,男,文学博士,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学理论和文艺美学。215123

猜你喜欢
近代中国校歌
齐齐哈尔老年大学校歌
博尔塔拉老年大学校歌
铸造辉煌
——重庆市大足区老年大学校歌
《我爱你,老年大学》
——宁夏老年大学校歌
大学最动听“校歌”,你pick哪首?
延吉市老年大学校歌
近代中国孔子形象的变异及其原因分析
西方民族概念引入近代中国源流考
阿甫夏洛穆夫对中国近代音乐发展所作的贡献
从甲午战后到五四时期,中国人对日本、俄国认识的演变与比较